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學習心得
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學習心得
20**年5月10日,伴隨著及時的五月喜雨,一路風雨兼程,顛簸四個小時來到泰安,參加山東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近距離接觸,特級教師、名師們前瞻的教學理念,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教學設計,對教育教學的孜孜追求著實令人嘆服。
整個的學習觀摩過程很累很緊張。沒有午休,不大的會場沒有對號入座,為了能占到一個好位置,往往要提前半小時就動身,有時只能坐個小方凳,一坐就是四個小時,期間沒有休息時間。活動首先聆聽了省語文教研員李家棟老師的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研究報告,然后觀摩了江蘇省特級教師薛法根的課和各個課題組的展示課。短短兩天的學習,絲毫不敢懈怠,真的是獲益匪淺。
一、“教什么”遠比“怎么教”更重要
大多教師備課,忽視學生認知水平、年齡特點、學習需求、認知規律、學情方面的研究,考慮自己如何教的多,研究學生應該“學什么”、需要“學什么“,“如何學”的少,教師預設的淺層次問題多,激發學生深入思考的少,教學面面俱到,致使教學目標不符合學生實際,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不能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規律,能力、習慣得不到培養。這樣的課堂是師本課堂,是以教師為本的設計,這樣的設計,課堂教學效益低下。
生本高效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多問幾個為什么:學習的內容和要求學生會的有哪些?這些學習要求學習內容學生自己學會的有哪些?這些學習要求學習內容哪些是必須要教師幫助引導的?這些學習要求學習內容里面哪些是老師幫助學生怎么也學不會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慎重的選擇教學內容,在備課時深入解讀教材、研究教材,從而確定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的困惑點、興趣點;最有價值的知識點,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基礎,對教材精心取舍,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縱觀各個課題組的展示課,他們或是緊緊抓住單元教學重點設計課堂教學,或是充分利用課堂自學記錄本,讓學生在通過自學篩選困惑。課堂上教師刪繁就簡,關注學生學生疑惑,及時為孩子搭建橋梁,盡量多學少教,能學不教,彰顯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而教。
二、為誰而教?
“生本高效課堂”就是指引我們要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本,課堂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領域,首先是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這就需要上課教師在課堂上隨時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課堂中多些生成,少些設計;多些自主,少些問話。并隨著學生學習狀態的變化即使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變換教學方法。有了這樣的目標指引,在課堂上,教師才能夠對學生掌握不準確的生字適時糾正,做實而不是作秀;才會讓學生首先交流自己感動的段落,尊重學生的讀書感受,才會有教學是從學生的疑問中進行。教學過程,不是在一問一答中實現,真正體現“以生為本”,這樣的“根據學情而導”的教學環境也才會構建出有效的師生對話,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網絡。可以這樣說,這8節課的執教老師都關注了我們的服務對象--學生。
比如:所有課例中的字詞教學,不再是千篇一律,讀讀記記走一走過場而已。而是通過聽寫了解到學生易讀錯,易寫錯,不理解的詞語,在課堂上集體認讀,糾正。并且能根據不同年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識字方法。比如:博興一小王媛媛老師執教《從現在開始》時,依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和認知水平,用魔方識字的形式激發孩子們識字的興趣;也正因為濟南的王璇老師關注了學生學習的狀態,找到了學生學習已知和未知的切入點,她在執教《窮人》這篇文章時才有了這樣新奇的目標定位--學習作者是如何通過對環境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等方面的描寫抒發美好情感的”;正因為江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本著為學生終生發展的理念,才有了他對“司空見慣”這一詞語追根求源--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品質。
三、教什么?
我常常這樣問自己:我們的小學語文究竟要教給孩子些什么?現行的語文課堂往往呈現的是:學生會得教,學生不會的不教。學生需要我們幫助時,我們往往站不出,所以我們的學生往往覺得語文課上不上無所謂。改變語文課的這種現狀,我們就應在“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指引下教文本的隱藏點,教學生的未知點,教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比如:薛法根老師在執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這篇文章時,只教了四點,提了四問:
(1)針對課題,你相信嗎?(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2)針對“司空見慣”這個詞語,你了解嗎?(培養學生追根求源的品質)
(3)針對文章三個不同事例的事例證明同一個觀點,你有疑問嗎?(教給學生寫作議論文的方法)
(4)自相矛盾的兩段放在的文章的結尾,你想過嗎?(教給學生一種辯證的思維)看似簡單的四問,卻蘊藏了薛老師無窮的智慧,彰顯了薛老師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明晰了語文教學到底該教什么......
四、怎么教?
“生本高效語文課堂”我們教師最需要什么?需要技術,方法,策略,也就是我們怎么教的問題。如臨淄區稷下小學胡老師執教《掌聲》一文,在教學的方法的指導上有的放矢且不落痕跡。指導學生寫“普”字,一筆一劃教,著重提示學生橫畫在漢字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了寫字時筆畫的穿插、互讓,這樣的有效指導,讓我們感受到中國漢字不僅僅是一個個孤零零的符號,而是一種動態的,富有靈性的中國文化;整堂課呼老師的語文意識表現的淋漓盡致。他有意識地采用刪減的方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抓住了“終于”、“一搖一晃”兩個重點詞,,訓練了學生聯系上下文品讀語句的能力,有意的刪減卻是無痕的指導。記得薛老師在論壇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當一個學生讀課文讀得不好不壞時,你怎么指導?(教師范讀;夸大此學生的讀法,從中比較;針對指導。)原則的背后是理念,技巧的背后是方法。教無定法,教貴得法......
我想:如果我們語文教師內心始終懷揣著“我教什么”,“我怎么教”,“我為誰而教”的這樣的理念,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別有洞天”。
五、學課文是為了學語文
學語文,就是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語文智能,讓學生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課文作為一個載體,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如何教出語文味?這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反思的問題。
議論文怎么教?教什么?聆聽江蘇省特級教師薛法根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沒有課件,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生動的表演,而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卻讓我們每位聽課者領略到了一位教育大師真正的風采,讓我看到了薛老師真實、樸實、扎實的教學理念,更讓我看到了一位大家的嚴謹作風。在他的課堂上,孩子們是富有靈性的。敢說了,敢質疑了,知識拓展了,能力發展了。教者沒有太過激昂的講解,沒有豐富多彩的課件,沒有喧嘩熱鬧的小組活動。有的只是扎實有效的講解,與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互動交流與反饋,作為下面的聽眾,為之傾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本高效教學。孩子們在寬松愉悅的情境中,自然而熟練地掌握知識,訓練技能,走進祖國的語言文字,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聆聽了名師的樸實課后,我反思最多的就是平時我們用多媒體,用課件,用意何在?
另幾位老師的課給我的感覺,同樣是樸實無華的、回歸常態的、原汁原味的語文課。
我們在聽課時非常佩服名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在佩服之時也在思考:這種能力是如何歷練出來的。“備課首先要背教材”讓我撥開云霧。當我們能實實在在地走進文本,熟知文本,掌控文本,明確要向學生傳授什么時,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是否也能提高一些,我們離名師的距離是否也能近一些。
六、有一顆自由的心,一顆摯愛教育的心
一顆自由的心,不迷信權威,善于取舍,能夠堅持本色,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一顆摯愛教育的心,能夠給你足夠的力量,使你耐得住清貧與寂寞,摒棄浮躁,不斷學習,完善、提升自己,讓自己有情趣,有激情,才能讓教學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旅程。
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追求,潛心走在課堂研究改革的道路上,我們任重而道遠。
篇2: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研討會學習體會
“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研討會學習體會
20**年5月10日-12日,我有幸去東庭參加了z省“生本高效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會上聆聽了省語文教研員李家棟老師做的理論講座。接著便是z省特級教師薛法根的精彩課堂展示以及薛老師與觀眾的現場互動。隨后,是來自全省的五所實驗區學校的推出的7節生本高效課堂展示。時間雖短,收獲頗豐。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梳理如下:
李家棟老師先介紹了生本高效語文課堂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成果,這讓我對今后的語文教學有了明晰的方向感。
現階段的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生有效的自主學習活動少,教師無效的教學組織活動多;二是課堂預設的教學活動多,生成的教學活動少;三是教師組織檢查的活動多,有價值的引導活動少;四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少,喪失學生學習興趣的活動多;五是單一的教學資源多,豐富的有文化含量的教學資源少
生本高效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研究目前取得的成果:
1、明確了其內涵。生本高效語文課堂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本,關注了學生生活經驗,尊重的學生生長需要,遵循了語文學習與語文教育的規律,師生共建的、生態的、在一定時間內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的語文課堂。
2、形成了若干理念。如全面了解學生,充分尊重學生、學課文是為了學語文,教學內容=預設內容+生成資源。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等。
3、課堂是生命課堂、生活課堂、生活課堂、生成課堂、學生學習語文是自自主實踐,主動預習、主動讀書、主動記憶、主動思考、主動表達、主動合作、主動延伸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中是少教中的教,只叫學生不會的。
4、基本要素已經明確。李家棟老師引領大家研討并確定了“生本高效”課堂教學的結構,即嘗試自學、合作交流、探究解疑、拓展補充、評價反饋五步,統一建立《自主學習記錄本》。
薛法根老師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更讓人領略到了大師的風范。薛老師打破了我們以往的教學思路,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通過讓學生反復質疑,引導學生概括出議論文的寫法。我相信,學生上完這堂課弄明白的不僅是議論文的結構和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
通過這幾天的觀摩學習,我發現這7節展示課都體現了“生本高效”。比如說,在田曉玲老師的《凡卡》一課上面,學生就表現的很好。田老師在帶領學生理解“和爺爺一起砍圣誕樹”來反襯凡卡悲慘的命運一段時,反復指導學生填空:“多么的日子啊!”讓學生自讀自悟,使得感情與主人公共鳴。尤其是田老師自創了一段文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時,學生精彩的表現贏得了陣陣掌聲。此時,教學難點巧妙的被解決了。再比如說,在王璇老師執教的《窮人》一課,老師通過引導學生通過環境描寫、心理描寫體會內容和表達方法,學生創造性的理解了課文。
兩天的學習,有些東西是有感而難言的,因為明確了方向,所以我會堅持不懈地去嘗試,追求生本高效的語文課堂。
篇3: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心得
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心得
和煦的春風,飄揚的柔柳,在美麗的泰山腳下,來自z省教研室的各位專家以及全省各地的優秀小學語文教研員、骨干教師聚集在泰山醫學院文體館,開始享受一場語文教研的盛宴。在這里,我們感受著名師的魅力,折服于名師的風采,我們嘆服,我們身心陶醉。名師的課堂,帶給我們的是藝術、是震撼、是智慧的詮釋。
會上聆聽了z小學語文委員會理事長--李z老師關于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的研究成果報告。本次研討活動特別邀請了江蘇省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z老師,他執教了一節精彩的教學觀摩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薛老師這堂課沒有激情的導入,沒有華麗的語言,一開始就是聽寫課文中的生字,讓學生默寫自己印象最深的兩個詞語,此次活動結束,我明白了薛老師這個小小的教學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短時記憶的能力。原來這就是能力培養的方法,它就在你精心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在那看似不經心的教學環節中,執教者的智慧在熠熠生輝。
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薛老師似乎也是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當一名學生讀完課文之后,薛老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真誠地問:“能不能說說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你讀過幾遍課文?”學生想了想說:“我預習了,讀了三遍。”而另一名學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則回答:“我讀了四遍”等等,這時薛老師總結道:“預習和多讀幾遍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夠用到這些方法,把書讀得更通順、流利。”借學生的口說出學習方法是不是比老師的“你要先預習課文”“你要把課文多讀幾遍”更有說服力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人可以就是學生自己呀,老師干嗎還要不厭其煩地說教呢?薛老師的這種做法給我了很大啟發。“以生命影響生命,用智慧點燃智慧”,留給我思考和回味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接下來又觀摩了六節公開課,這六節公開課都是由參與“生本高效語文課堂課題研究”的學校提供。這些課例給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老師從扎扎實實的識字訓練,到扎扎實實的讀中感悟,再到扎扎實實的寫字指導,步步扎實,環環有效,課堂洋溢著濃厚的語文情趣,彌漫著濃厚的語文氣息,這也許就是我們所向往的課堂。我們上課不是演戲,而是在教學生學。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只有建立在“教會學生學”的基礎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實處,才算是一堂體現正確教學思想的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處處能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生命體驗的過程。課堂上充分體現出: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老師充當的只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教師不是起支配、主體作用,而是去激發學生的思維,課堂真正成為了師生享受生命價值的地方。
欣賞了七節課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的課堂真的以學生為本嗎?課堂上需要體驗的知識和孩子們一起經歷學習的過程了嗎?課堂上的方法、策略是出現在需要時、學生急于點撥處,還是為了方法而方法,為了策略而策略呢?課堂上是不是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我是否注重了學生過程性的感知,學生情感的體驗--這些個疑問都值得我去思考、去實踐、去提升。
這次研討活動,讓我進一步認識了“生本課堂”,讓我看到了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開始從教學觀念到方法、策略進行改革創新,本次研討活動正如一場及時雨,為我們的課堂增添了源頭活水,又如一盞導航燈,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引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博采眾長,積淀教學素養,爭取早日讓自己的課堂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