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心得

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心得

2024-08-01 閱讀 9195

省“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心得

和煦的春風,飄揚的柔柳,在美麗的泰山腳下,來自z省教研室的各位專家以及全省各地的優秀小學語文教研員、骨干教師聚集在泰山醫學院文體館,開始享受一場語文教研的盛宴。在這里,我們感受著名師的魅力,折服于名師的風采,我們嘆服,我們身心陶醉。名師的課堂,帶給我們的是藝術、是震撼、是智慧的詮釋。

會上聆聽了z小學語文委員會理事長--李z老師關于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的研究成果報告。本次研討活動特別邀請了江蘇省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薛z老師,他執教了一節精彩的教學觀摩課《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薛老師這堂課沒有激情的導入,沒有華麗的語言,一開始就是聽寫課文中的生字,讓學生默寫自己印象最深的兩個詞語,此次活動結束,我明白了薛老師這個小小的教學設計,不僅培養了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要集中注意力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短時記憶的能力。原來這就是能力培養的方法,它就在你精心設計的每一個教學活動中,在那看似不經心的教學環節中,執教者的智慧在熠熠生輝。

對于學習方法的指導,薛老師似乎也是在不經意間就完成了。當一名學生讀完課文之后,薛老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真誠地問:“能不能說說你為什么能讀得這么好?你讀過幾遍課文?”學生想了想說:“我預習了,讀了三遍。”而另一名學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時,則回答:“我讀了四遍”等等,這時薛老師總結道:“預習和多讀幾遍都是很好的學習方法,希望更多的同學能夠用到這些方法,把書讀得更通順、流利。”借學生的口說出學習方法是不是比老師的“你要先預習課文”“你要把課文多讀幾遍”更有說服力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的人可以就是學生自己呀,老師干嗎還要不厭其煩地說教呢?薛老師的這種做法給我了很大啟發。“以生命影響生命,用智慧點燃智慧”,留給我思考和回味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

接下來又觀摩了六節公開課,這六節公開課都是由參與“生本高效語文課堂課題研究”的學校提供。這些課例給我的最大感悟就是:老師從扎扎實實的識字訓練,到扎扎實實的讀中感悟,再到扎扎實實的寫字指導,步步扎實,環環有效,課堂洋溢著濃厚的語文情趣,彌漫著濃厚的語文氣息,這也許就是我們所向往的課堂。我們上課不是演戲,而是在教學生學。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只有建立在“教會學生學”的基礎上,才算真正地找到了根,落到了實處,才算是一堂體現正確教學思想的實實在在的語文課。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處處能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學生生命體驗的過程。課堂上充分體現出:相信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老師充當的只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教師不是起支配、主體作用,而是去激發學生的思維,課堂真正成為了師生享受生命價值的地方。

欣賞了七節課后,我一遍又一遍地問自己:我的課堂真的以學生為本嗎?課堂上需要體驗的知識和孩子們一起經歷學習的過程了嗎?課堂上的方法、策略是出現在需要時、學生急于點撥處,還是為了方法而方法,為了策略而策略呢?課堂上是不是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我是否注重了學生過程性的感知,學生情感的體驗--這些個疑問都值得我去思考、去實踐、去提升。

這次研討活動,讓我進一步認識了“生本課堂”,讓我看到了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已經開始從教學觀念到方法、策略進行改革創新,本次研討活動正如一場及時雨,為我們的課堂增添了源頭活水,又如一盞導航燈,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指引了方向。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博采眾長,積淀教學素養,爭取早日讓自己的課堂豐富多彩。

篇2:生本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學習心得

省“生本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學習心得

20**年5月11日,z省“生本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研討會在z舉行,我們潮河小學的四名語文教師懷著求知的心,還帶著對名師的仰慕和即將近距離與名師對話的激動,前往z。省小語會理事會會長李家棟主持會議,會上,李家棟首先為與會者介紹了生本高效語文課堂理論研究成果,江蘇省特級教師薛z執教了《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后》,另有各實驗學校為我們呈現了六節課堂教學。

滿滿一天半的日程,卻沒覺出有多累,因為精彩的課堂給我們帶來了享受,帶來了思考,聽到盡興處,忍不住和臨座交流看法,散會就餐的路上,還三個一伙兩個一組地不停議論著。

生本高效并不是一個新詞,課程標準中指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生本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展示”卻為語文教師解決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那就是生本高效,我們可以怎樣做的問題。

正如哈爾莫斯說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動手--提問--解決問題;最好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提問--解決問題,不要只傳授知識,也要鼓動行動。”生本教育突出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學習,教得少,學得多,讓學生學會學習比學到知識更重要;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強調讓學生自己主動地進行學習,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與拓展。生本教學是有起點的,這個起點就是學生的經驗和需要。而有效預習是其中最為基礎的一環,當教學以生為本的時候,課堂的高效也就達到了。

薛z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們藝術的享受和思考的沖擊,正如薛老師自己講的那樣:“擁有自由的心,才可成就自我。”名師是學不來的,因為他做了他自己。在沒聽課之前,我們就在揣摸,《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后》,作為五年級的一篇議論文,到底該讓學生有哪些收獲?評價語文課堂有一個標桿:是否書聲朗朗。薛老師到底會怎樣引導學生讀書呢?

薛老師以四問推進課堂教學。

開課一問:你信嗎?

對于課題的含義,學生早已領會。但是讀完課題,師問學生:你信這是一個真理嗎?學生都說“相信”;在說課的時候,薛老師講如果我們的學生讀了這篇課文,只是懂了這樣一個“真理”,卻未能產生一個懷疑的問題,那么我們的教學就離真正的教育“真理”越來越遠,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或者是一種悲哀。教學,不是將學生心中所有的“?”變成了“!”,而是要讓學生產生更加深刻的“?”,找到自己的“!”。我想,這才是需要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相對于理解和接受科學知識來說,懷疑、求證的科學精神,更為重要!

解詞二問:你了解嗎?

當講到“司空見慣”這個詞語的時候,學生很熟練地說出了詞語的意思:“見得多了,就不覺得奇怪。師問學生:“你了解這個成語的來歷嗎?”這一問,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識,又加深了學生對學習的認識,培植學生刨根問底的學習品質。

事例三問:你比較過嗎?

對于文中引用的三個事例,學生一讀就懂。教學中,師提了一連串的問題:這三個事例有什么相同之處?最重要的過程為何只寫了一句話?為什么要用三個事例?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將閱讀的重點從關注事例的內容上轉移到事例的表達效果和意圖上。

結尾四問:你這樣想過嗎?

文章最后的結論寫了兩段話,粗粗看來,也沒覺得什么。但細細推敲,就發現大有文章:前一段說科學發現并不難,后一段卻說科學發現并不易。這就有了矛盾。在矛盾中思考,明白其實這并不矛盾,是一種辯證。

課后交流的時候,有人提出薛老師講得過多,薛老師說:“有些問題,你不講學生一輩子悟不出來,所以當講則講!”他還講,閱讀分兩種,一種是感受性閱讀,要把別人當自己,入情入境,受到感染薰陶;一種是解讀式閱讀,要站在文本之外,去思考和判斷。《真理誕生在一百個問號之后》適合的閱讀方式自然是解讀式的。思考我們的閱讀教學,要么不讀,要么泛讀,生硬地向學生索要感情:“有感情地讀,美美地讀,傷心地讀,再傷心一點兒......”學生的那點情感,像被硬生生擠出來的牙膏。薛老師的話,無疑為我們打開了讀的心結。

z之行,讓我們感到了肩上和重任:生本高效的課堂,是教師打造的!

教育是以智慧啟迪智慧。智慧的語文教師才能創造出慢智慧的語文課堂,才能教出更加智慧的學生。磨礪我們教師自己的智慧,才能教給孩子一生有用的東西。所以,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對文本的相關知識有更為深入的研究,要下“詩外的功夫”。對于語文知識,學生可以處在“語感”的層面,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然教師必須超越這個層面,達到“語識”的層面,將那些學生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借助科學的概念、原理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對文本的解讀有了足夠的深度和廣度,在課堂上才可能左右逢源、信手拈來,而不致于捉襟見肘,甚至黔驢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