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2024-08-01 閱讀 4967

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我沒有翅膀,但我用科學飛翔”-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常州鳴珂巷幼兒園、上海浦東新區西門幼兒園、南京第一幼兒園的優秀老師分別上了主題教學課,分享了各自在“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中所取得的經驗。

首先是鳴珂巷幼兒園園長馮雅靜的講座,鳴珂巷成功舉辦了全市10所幼兒園的聯動區域活動《小制作、小游戲、小實驗》三小活動,鳴珂巷幼兒園科技節,各班科學區域活動向全園家長開放,現在每個班都有做中學實驗區,科學發現室成為幼兒園特色課程的特別支撐。“集體活動和區域環境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方式正成為成為鳴幼特色,鳴幼的每位幼兒都是受益者。”“馮雅靜名師工作室”和常州市10所“做中學”項目實驗基地幼兒園、6所名師工作室實驗幼兒園組成研究型共同體,定期開展“做中學”研討活動。“做中學”項目倡導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接著是鳴珂巷幼兒園傅月嬌老師的科學活動《小雞出殼》,教師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對蛋殼的探索,讓小朋友們“做中學”,親自動手用鉛筆戳蛋殼,發現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進而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還有上海浦東新區幼兒園李琴老師的科學活動《有趣的泡泡器》、南京第一幼兒園費穎老師的科學活動《小螞蟻》,通過探究型學習,體現幼兒的品質,整個活動讓幼兒觀察、比較、探究、發現,層層挑戰,體現了教師具有知識型的策略、引導型的教學語言、合作型的組織方式。

最后是周聯《走進探究式幼兒科學教育》和董鳳芳《讓環境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兩個講座,兩個講座都闡述了科學教育的探索方法和步驟、怎么進行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所需的材料、如何創設科學探究情境、科學玩具的設計等等,讓我們對科學活動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科學活動的探究推動了孩子思維的發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篇2:學前教育交流材料:抓住關鍵期教育杜絕小學化現象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學前教育交流材料:抓住關鍵期教育杜絕小學化現象

所謂關鍵期就是在這個階段對什么事情特別地敏感,就是特別想去做它,他的整個器官也會發展得很快,但是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以后,你再去做是很難去實現的,你可能會付出幾倍的努力,但得到的效果也微乎其微。

腦科學證明,我們人到3歲的時候,腦已經發展到50%,到8歲的時候就發展到80%,8歲以后再發展的只有20%。所以在0歲到6歲這個階段已經是60%到80%已經完成了。某種意義上說,人在0歲到6歲所學的某些知識是將來要花60年所學的知識的一個總和,因此幼兒期的教育是相當重要的。0歲到3歲這段,又是一個人格情感潛能的一個急劇的發展的時期。如果得不到一個很好的開發,將來是無法彌補的。在0歲到6歲這階段的關鍵期是各種各樣的,它包括語言的關鍵期、運動的關鍵期、感官反映的關鍵期、社會性的關鍵期、數學的關鍵期等。我們一定要根據它的關鍵期的發展,抓住他每個敏感期去做。否則將遺患無窮。

目前,家長對幼兒時期的孩子的早期教育常常還存在幾個錯誤認識:一是認為孩子這么小,啥也不懂,只要給他吃飽穿暖、身體健康就好了,長大了再教育;二是誤以為父母的責任就是把孩子養好,以后應該是老師把孩子教好;三有的家長是很想把孩子從小教育好,但用的是家庭應試教育的錯誤方法,從小就逼著孩子死記硬背、甚至訓斥責罵、棍棒相加,讓孩子覺得苦不堪言,漸漸地厭學,進而走向逆反。

小學化現象的危害

所謂學前教育“小學化”,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是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活動過于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做不完,回家還要做,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超出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1.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后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于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這正如還沒有長出牙齒的嬰兒,非要他吃堅硬的食物一樣,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游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游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于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范性學習,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癥狀的產生,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學前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學前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后更有潛力。例如,培養孩子的語言方面,從孩子出生起就不斷的給孩子以各種感官的刺激,當孩子能聽懂成人的語言時,則開始給孩子講故事。每天晚上,孩子總是在語言優美動聽的童話故事中進入夢鄉,一直到孩子上小學自己會閱讀為止,這樣對孩子的語言發展很有益處。孩子的童年是游戲的、快樂的,在親子共讀中,在游戲玩樂中,書不知不覺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這樣潛移默化的形成了。

我們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戲、玩樂的過程中,孩子學習了粗淺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觀、飛鳥魚蟲等常識,建立了粗淺的數概念,訓練孩子的各種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長輩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行為;通過各種智力游戲、智力圖片開發孩子智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因此,學前教育“小學化”對我們的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務必引起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的關注。如果我們把孩子比作一棵樹,那么,它們怎么擺位呢?心靈是樹根、身體是樹干、智力是樹冠、技能是樹枝、知識是樹葉。0-6歲是孩子習慣培養的關鍵期。我們說,習慣是一個人在一種情境下進行應對的自動反應,包含三個層面的習慣:行為層面的習慣:如吃飯、走路、說話、言談舉止、待人接物。情感層面的習慣:如一遇到挑戰就興奮、遇到困難就沮喪、幫助別人就快樂等。思考層面的習慣:如遇到事情,總是從積極方面或消極方面思考;遇到問題,總是推卸或承擔責任等。良好的習慣使幼兒終身受益。也可以分成: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情感態度等。這些方面的培養對幼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那么,到底如何把握學前教育的重點,抓住學前教育的關鍵呢?

學前教育重點是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不是以認知為重。學前教育的內容包括很多,各年齡段都有相應的教育目標。目標的設置都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緒,合作的精神,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科學探究,審美養成等對幼兒都是終生受益。所以,學前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們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就是要讓幼兒快樂生活、快樂學習、快樂運動、快樂成長;重視對孩子興趣愛好的培養,注重個性化成長,強調和諧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都我們學前教育的關鍵所在。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基是學前教育的宗旨,也是我們學前教育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也是家長應該期望的理想教育。

總之,重視幼兒生理特點,把握早期教育的關鍵期,對孩子終身教育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的一生中幼兒時期是學習東西最基礎的階段。開發幼兒智力,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幼兒認識事物能力,還有幼兒的自制力,意志能力,身心健康等等,在學前期培養是很關鍵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學前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為孩子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篇3: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心得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我沒有翅膀,但我用科學飛翔”-長三角三地名園幼兒科學教育交流會。常州鳴珂巷幼兒園、上海浦東新區西門幼兒園、南京第一幼兒園的優秀老師分別上了主題教學課,分享了各自在“做中學”科學教育項目中所取得的經驗。

首先是鳴珂巷幼兒園園長馮雅靜的講座,鳴珂巷成功舉辦了全市10所幼兒園的聯動區域活動《小制作、小游戲、小實驗》三小活動,鳴珂巷幼兒園科技節,各班科學區域活動向全園家長開放,現在每個班都有做中學實驗區,科學發現室成為幼兒園特色課程的特別支撐。“集體活動和區域環境相結合的科學教育方式正成為成為鳴幼特色,鳴幼的每位幼兒都是受益者。”“馮雅靜名師工作室”和常州市10所“做中學”項目實驗基地幼兒園、6所名師工作室實驗幼兒園組成研究型共同體,定期開展“做中學”研討活動。“做中學”項目倡導以兒童為學習的主體,引導幼兒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接著是鳴珂巷幼兒園傅月嬌老師的科學活動《小雞出殼》,教師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對蛋殼的探索,讓小朋友們“做中學”,親自動手用鉛筆戳蛋殼,發現蛋殼的凹面比較容易戳破,蛋殼的凸面不容易戳破,進而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還有上海浦東新區幼兒園李琴老師的科學活動《有趣的泡泡器》、南京第一幼兒園費穎老師的科學活動《小螞蟻》,通過探究型學習,體現幼兒的品質,整個活動讓幼兒觀察、比較、探究、發現,層層挑戰,體現了教師具有知識型的策略、引導型的教學語言、合作型的組織方式。

最后是周聯《走進探究式幼兒科學教育》和董鳳芳《讓環境材料支持幼兒的探索》兩個講座,兩個講座都闡述了科學教育的探索方法和步驟、怎么進行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所需的材料、如何創設科學探究情境、科學玩具的設計等等,讓我們對科學活動有了新的認識,知道了科學活動的探究推動了孩子思維的發展,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