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學習心得
《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學習心得
上周二,在語文教研活動中,我們學習了《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之后又抽空仔細閱讀,對照自己平時的教學進行了反思,感觸良多。它宛如一陣春風,輕輕地觸摸到了我們平時課堂上迫切要落實或者容易被忽略的地方,給人以啟迪。
尤其是以下幾條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中第13條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和加強讀的訓練,力求在課堂內達到讀通、讀懂、讀好三個層次的要求。每堂課學生讀書的時間應達到10分鐘以上。朗讀與默讀并重,能根據教學需要并結合教學情境指導學生的朗讀、默讀、誦讀和背誦。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一種讀書的習慣和興趣,讓學生把課文讀出感情來,讀出個性來,使之能夠學以致用。我覺得這一條是平時課堂上迫切要落實的,其實語文教學的重點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如何有效地獲得這兩種語文技能?要靠學生在反復的、有目的的各種讀中體驗和感知。建議中朗讀時間的下限規定更給了老師一個依據。其實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讀為軸心,以讀代講,以讀代練。
當然,讀要科學的讀,在讀的過程中要達到三個層次,一是初讀課文要掃清文中的障礙,它包括生字、生詞,并能用工具書自我解決;二是理清文章的思路線索,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三是找出自己喜愛的句子和詞語,以及不理解的地方,談談自己有什么收獲。這樣,在讀的過程中有目的、有要求、有伸縮性,學生都能積極的參與,適合不同程度的學生,更好地落實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以前,在教學中常常會顧此失彼,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讀自悟,自己很少范讀,對感情朗讀指導也不夠到位,所以學生的朗讀水平一直沒能得到提高,今后一定要認真按照建議中提出的要求去落實到位,努力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純教育系統范文大全-
《浙江省小學語文教學建議》中第18條指出,口語交際要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通過游戲、體驗等活動讓學生獲得角色認同,明確自己的交際任務,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和確定要有學生參與,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覺得在學生的口語交際方面還練得不夠,主要自己在上課時有點操之過急,有些學生說話疙疙瘩瘩,我怕影響教學時間,往往會打斷,讓比較好的同學來講。
有些口語交際的內容學生比較生疏,有些學生沒有機會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所以也給教學帶來一定的影響。總之,平時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重視還不夠,機會還不多。今后,我要加強這些方面的訓練,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多練習,使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有所提高,也為提高寫作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篇2:聽特級教師王愛華講座《語文教學三味》心得
5月21日,我校組織部分人員前往如東縣賓山小學參觀學習。在**年度省教育廳組織的結隊幫扶活動中,如東縣賓山小學是幫扶我校的結隊名校。今年1月份,他們學校曾組織了8位老師到我校送教,8位教師的課都相當出色。這次學習,首先聽取了南通市小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王愛華執教的小古文《世無良貓》,以及她所作的講座。
我認為,著名特級教師的標志性特征在于能有自己的主打研究課題。
特級教師王愛華的省級精品課題《三味課堂》,指的是語文味、兒童味、家常味。與情智語文、文化語文、生命語文、詩意語文等等相比,三味課堂顯得不夠大氣,不夠個性,卻又很接地氣,具有普適性,我是這樣認為的。
王愛華老師指出,語文味是指向語文科課程性質,即語文課應該遵循語文課程的教學規律與習得。許多名師,很會討巧,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刮哪邊風向哪邊倒,發表了很多文章,卻很少有自己的主見。在語文教學又傾向于語文主體性知識:語、修、邏、文的時候,王老師依然堅持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王老師提出的兒童味,是指語文教學應以尊重、理解、發展兒童為要義,根植于兒童的靈性之根,喚醒兒童的發展潛能,發展兒童蝗言語智慧,在實踐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言語品質,具有兒童的情味。她認為兒童的特征是真,兒童不完全追求美。王老師講了個真實的故事:孩子隨母親去參觀解放軍叔叔疊被子,看到他們的被子疊得有棱有角,像豆腐塊。回家后,媽媽要孩子像解放軍叔叔學習疊被子,孩子實話實說做不到。孩子是真實的。教學中,為什么要讓孩子接受成人的言語范式?這個問題值得思考。
王老師提出的家常味,指向語文課堂的情態方式。公開課示范課畢竟很少,而且也無法像公開課示范課那樣去上每一節語文課。忽視了家常味,我們的課堂就失去了自身,找不到語文教學的真了。
王老師不僅找出了語文教學中三味缺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給出了解決問題的策略。她所提出的順應策略、催發策略、主感策略,是基于自己的實踐研究發現,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聽了她的講座,我深刻地感受到特級老師要是不能立足實地發展自己,只靠吃老本遲早會坐吃山空。那么,我們普通教師,要是不能讀書學習與時俱進,只想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那只能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指導中年級學生課前預習
中年級的學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不僅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結構上;詞語的意思上,還要要求學生嘗試著理解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詞語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學生能把課文分為幾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第三、能根據自己預習的課文內容,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到相關或者類似的知識。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預習《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你打算如何預習《人類的“老師”》?學生的回答大體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把課文分段等等,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令我滿意,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還可以上網或者查資料,了解一下人類還有哪些發明創造與自然界的生物有關。”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學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我們課堂上在進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寫在書上,課堂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收獲。
事實證明孩子的預習能力是很強的,課堂上經常有我出乎預料的情況發生,孩子們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現在的網絡、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直接在課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學習、提問、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