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路上》觀看心得
【觀看《永遠在路上》心得】既要干事更要干凈
近年來,*****的黨中央著眼于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直面“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做出“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的判斷,鮮明提出“有腐必反”、“有貪必懲”,反復告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把全面從嚴治黨提升到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高度。
**大以來,*、*、郭伯雄、*、*、*等高級領導干部落馬,一批批腐敗分子被繩之以黨紀國法,宣示著中國共產黨敢于直面問題、捍衛黨紀、自我凈化、自我革新。《人心向背》視頻播出,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在認罪伏法,接受組織和法律的處罰,認真地分析自己的罪錯這一幕時,我內心激動不已,深深感到我黨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鮮明態度,體現了黨紀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也充分顯示了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對于每個人,理想和信念的堅守,時刻都不能放松,要牢固樹立在黨的領導下,能夠為社會進步,為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而對于執政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
現在,金牛區正緊緊圍繞“改革創新、爭先進位、統籌發展”的主基調,加快推進項目建設組織經濟工作,我們一定要以奮進昂揚的工作氣概,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抓鐵有痕的工作韌勁,勤力而行,彭湃有為,深化全面嚴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決杜絕干事業就“大節不虧”的問題,圍繞“科貿之都、文化北城”定位,全面推進二次創業,頑強拼搏,為推進全域城市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中西部綜合實力領先城區而不懈努力。在黨的領導下,能夠為社會進步,為人民幸福多做有益的事情,干部隊伍出點小問題難免的,但只要干事業就“大節不虧”,實際上意味著我對廉潔自律,對黨風廉政建設從思想深處就重視不夠,因為最根本的一個要求,不但要干事,你還要干凈。
【觀看《永遠在路上》心得】思想的觸動意識的警醒
淬火鍛造,錘煉黨徽;勁風吹沙,方見真義。這是10月17日晚八點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大型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片頭畫面,寓意深刻,讓人思索。
我認為,上級要求黨員干部收看專題片,目的是充分利用這一難得的教育機會,強化思想觸動性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增強黨員干部黨性、黨紀和自律意識,警醒永遠保持清正廉潔本色。
《永遠在路上》第一集《人心向背》按時播出,影片通過展示*、李春城、白培恩、周本順等多個落馬高級干部的現身說法和痛心懺悔鏡頭,剖析其貪腐犯罪事實和思想蛻變根源,以多個鮮活典型事例,有力說明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揭露思想滑坡是導致行為腐敗的元兇,釋明權力只能屬于人民,以權謀私、權為己用,必然違背黨性,喪失民心,引起民心向背的道理,表明中國共產黨勇于自我革新、自我凈化,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保持反腐敗永遠在路上的堅強決心和意志。
片中的腐敗分子曾經都是高官,他們原先有理想、有奮斗、有貢獻,但在利益和誘惑面前,經不起考驗,迷失了方向,逐漸喪失了黨性原則,一步步滑入貪污腐敗人生,最終走向了人民的反面,其結局令人可嘆可悲!
專題片教育震撼,既看到黨內腐敗問題的嚴重性,又看到我黨懲治腐敗的鐵腕性,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黨中央在用行動兌現有腐必反、有貪必肅、老虎蒼蠅一起打,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莊嚴承諾。
【觀看《永遠在路上》心得】作風建設是一場沒有結尾的斗爭
作風建設,是一個政黨自我進化、自我完善、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根本目的是踐行和實現政黨的宗旨及執政目標。
加強作風建設,重點在民意上。要把人民滿意作為根本導向和根本標準,讓群眾參與、讓群眾監督、讓群眾評判。要通過堅持日常工作常態化、重點任務專項化、監督檢查經常化,防止虎頭蛇尾,真正做到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努力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
加強作風建設,核心在思想上。改進作風,根本目的在于強化黨的宗旨意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根本宗旨。作為基層局的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該從思想上、行動上體現宗旨意識,這也是我們黨員干部黨性修養的核心內容,是檢驗共產黨員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尺。因此我們應按照“自加壓力、自我鍛煉、自強不息、自律有為”的要求,切實加強自身黨性鍛煉與修養,充分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以榜樣的正能量,引導機關干部職工為市場監管事業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加強作風建設,落實在行動上。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但作風建設重在行動上。黨員干部代表黨的形象、代表政府的威信。抓好作風建設,黨員干部首先在思想上要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這是改進作風最基本、最現實、最直接的要求;同時,在服務上要搞清服務與監管、服務與發展、監管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做到沉下身,經常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的訴求,有效解決為群眾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這是改進作風基本途徑;在實踐上要始終把保障民生、實現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以效能建設、作風建設為載體,切實提升自己對落實工作的執行力和擔當力,達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目的。
作風建設是一場沒有結尾的斗爭,不能一陣風、刮一下就停。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形成制度,讓“軟建設”成為“硬約束”,從根子上改變“生態環境”,鏟除歪風邪氣滋生的土壤,使作風建設成為黨內生活的一種常態、成為黨員干部的一種自覺。
篇2:工作心得做孩子成長道路上引路人
昨晚十點多鐘,忽然收到一條QQ信息,是學生家長發來的,說孩子從七點開始寫作業,一直寫到現在還沒寫完,讓孩子先休息了。我盯著信息看了許久,終是沒有回復。因為,我昨天布置的作業并不多。
今天一早檢查作業,那個孩子的作業果然沒有寫完。因為家長的那條信息,我沒有多說什么,只讓孩子上午放學前抽時間補上。可等到放學我再去檢查,孩子依然沒有寫完,我不得不讓她留下補寫。其實,她明明已經寫了一部分,最多再花十來分鐘就寫完了。可這個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小動作多,寫了十幾分鐘,愣是只寫了幾行字。我終究還是心軟,擔心孩子餓肚子,便讓她回家去補,下午拿來給我檢查。
然而,我的好意并沒有得到好的結果。下午讀書時間,我讓她拿作業給我看,結果見她在書包里翻了很久也沒拿出作業來。問她,她就瞪著一雙大眼睛巴巴地看著你,一句話也不說。最后還是她旁邊的同學告訴我,說是她說的,作業忘帶了。這讓我很是生氣,就她目前的表現,我怎么也無法相信她的作業會認真完成。忘在家里,誰知道寫沒寫完呢?再者,如果她真的愿意寫作業,就該知道作業沒有按時上交已是不對,更何況超過了老師規定的補作業的時間,又怎么會這么大意忘在家里呢?就算她真的寫完了,卻把作業忘在家里,這樣的粗心也是要不得的。所以,我要求她用別的本子,再把作業重寫一遍。
……
說實在話,我不知道這孩子能不能在下午放學前把作業交上來,但就她以往的表現來看,恐怕還是交不上的可能最大。這個孩子學習缺乏自覺,寫作業從來都喜歡磨蹭。如果家長管得緊,她才會按時完成。如果家長疏于督促,她就會放任自流。我與孩子的父親不止一次地溝通過,但是她家庭情況比較特殊,這也是十分無奈的事。她小時候父母離異,她一直跟著父親。后父親再婚,新媽媽人我也見過,還是不錯的,對她也可以,但是有了小弟弟之后,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經歷來管她的學習。她的爸爸對她也不錯,管也是管的,可畢竟忙于工作,不能經常陪伴督促。這就導致她有空子可鉆。而且,據她家長的說法,這孩子心思敏感,懂得也不少,嘴巴能說會道,屬于情商比較高的。但是在家經常使性子,軟硬不吃,打也不行。要么就是嘴上答應,卻不去做。這讓父母也很是頭疼。對于這樣的情況,作為老師,我也無法幫助更多,只能經常與孩子的家長溝通,尤其是她的爸爸,向他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情況,再給出一些適當的建議。
事實上,上學期有一段時間,她爸爸花了很大精力管她,還是有一定效果的,起碼家庭作業有進步,不但能按時完成,而且質量尚可。而作業的好評,也促進了她的聽講狀態。在期末測試中,她的成績也還不錯。由此可見,家長的用心陪伴和督促輔導是有明顯的作用的。但過了短短一個寒假,這孩子想是放松得厲害,剛開學顯然心收不回來,便又故態復萌。上周她爸爸也給我發過信息,說她在家里發脾氣,不寫作業,還摔東西……再看她今天的表現,雖然不吵不鬧,不頂嘴,但明顯心底是又生出了“敵對情緒”……
從這個孩子身上,我們不得不去思考:孩子的問題,很多出在家庭。如果孩子的父母能夠在家多關心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多陪伴孩子,在學習上認真督促、悉心輔導,多一點耐心去傾聽、去引導,而不是動輒批評、打罵,或以工作忙碌、輔導不了、孩子不聽話等理由為自己找借口,逃避責任,孩子或許不會變成這樣。
寫到這里,心里一直郁積的情緒終于緩緩散去。我想,我還是需要再找孩子的爸爸談一談。教育并非一日之功,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需要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方法,真正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出發,做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
篇3:小學數學師徒結對師傅心得體會教學路上我們共同成長
最近我聽了青年教師張璐璐老師的兩節數學課,作為師傅的我,時刻關注徒弟的成長,也會積極地聽課指導,同時這也是我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好機會。現把自己的聽課感受總結如下:
張老師這節課安排了復習,新授、練習幾個環節。張老師已經掌握了課堂的基本環節。但在課堂細節上不夠完善:第一:語言的完整性和簡潔性。學生在經歷學習和活動經驗的后得出的結論,老師要對學生的語言進行簡練的歸納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清楚和明了。第二:老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活動中去,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第三:在新知識產生的過程中,要多給孩子充分思考,交流的時間,老師不要為了追求結果而代替學生回答。這樣下去孩子在課堂上就不說不做、不想、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
總之,老師在課堂上整體的把握和自然的體態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只要在備課和上課上多下些功夫,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作為師傅的我也會積極幫助她,使我們在教學上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