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大學生兩會心得體會

大學生兩會心得體會

2024-08-01 閱讀 5119

以下是制度大全心得體會欄目編輯為您整理的**年大學生兩會心得體會,供您參考,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制度大全()查看。

**年大學生兩會心得體會【一】

兩會對于我們當代大學生或許仍舊是比較陌生的詞匯,但是我們已經意識到兩會的重要性,“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是我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最基本體現。作為一名當代的大學生,我們也應當去積極關注“兩會”,去了解,去宣傳,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我們舉辦這次活動的時候恰逢此次兩會的召開,因此,相比于平時,我們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和學習兩會,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兩會的精神。因此,為了讓大家對“兩會”有個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我們舉辦了一次“兩會”主題講座,給大家提供一個了解“兩會”,相互交流有關兩會看法的平臺。在講座中,大家各抒己見,踴躍發言。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關注的話題。其中我比較關注的是現如今的美麗中國和中國夢的問題。

隨著gg開放的程度進一步加深,我國國民經濟得到了跨越式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gg開放以來,我們國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令人鼓舞的是,黨和政府對此實現中國夢描繪了美好的藍圖。從技術、管理和制度等多方面進行努力,一定能帶領全國人民走向繁榮富強。我也相信,不管路途遇到什么險阻,我們一定能齊心協力共同克服。

隨后,我們在學校中發放有關“兩會”問題的調查問卷,了解身邊的人對“兩會”的了解和看法。大家都對調查問卷做出了詳實客觀的回答,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并對祖國的未來做出了期盼。我覺得這是我們這次實踐活動最大的意義所在,不只是讓我們“參與”兩會,而是更多的讓我們作為“兩會”的宣傳者,去讓更多的人關注,讓更多的人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我相信,只有讓大家都參與其中,這次實踐活動才算是真的發揮出它的價值。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分工明確,我個人負責策劃活動流程,以及教室的借用,調查問卷的撰寫。在第一次活動學習兩會的過程中,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兩會,以及兩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同學們介紹了兩會的不同板塊的意義。一部分同學闡述了自己對于兩會的看法。qiquha.com

我們通力合作,策劃關于對后續,未來發展中的我們,兩會的政策有何意義。在這一系列過程中我體會到了兩會的重要意義,不僅是我們能夠參與其中的,也是對于我們生活,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會議。同時,把兩會的精神帶到生活也是我們責任。

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實踐活動,并不能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人民大會堂里的莊嚴氛圍,不能直接為國家線言獻策。但通過這次小小的活動,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只要我們心里面裝著這個國家,無論今后我們從事哪種職業,都是在推動著這個國家向前發展。

**年大學生兩會心得體會【二】

作為一名在校的大學生,尤其是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應該積極的在思想,本領,作風上找差距,爭取能夠早日達到一名合格黨員所要求的標準。每年的兩會都應該是我們關注的焦點,通過每年舉行的兩會,可以使我們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的認識到黨和國家的發展要求和工作方向,是我們及時調整,準確修正自身工作方向的正確指導。

通過學習兩會精神,從而了解國際國內形勢,認清大局,明辨是非,站對立場,堅決擁護黨中央和國家所做出的科學決策。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自覺踐行兩會精神,自覺履行學生干部應盡的義務,積極帶動同學參與到兩會精神的學習、討論和實踐中去。

3月,偉大的祖國隆重召開了全國兩會,共商國事,關注民生,深謀發展,不斷開創美好的未來。“兩會”上,“改革創新”是代表委員們談論最多的主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著力抓好9項工作,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這些目標的實現,都必須勇于探索,不斷改革創新。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代表委員們有著深刻而又清醒的認識: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要讓中國這艘巨輪沿著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航道前進,持之以恒的改革創新是推動巨輪前行的不竭動力。改革創新為發展注入前進動力,發展反過來又“點燃”新一輪改革創新的“火花”。這樣一對作用力顯現在社會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過程中,要想技術創新,首先必須制度創新。張兆安代表用“四不”總結了在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時必須進一步完善的方面:操作層面不清晰、微觀層面不支撐、體制機制不協調、多層目標不統籌。要改現狀,必須從制度創新入手。“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跟不上,自主創新的效果將大打折扣。”馬興瑞委員也提到,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機構的競爭力,從國外的經驗看,政府對支柱產業的支持很大。

現在我國自主創新的政策很好,但是難以落實,需要通過政府體制的改革推進自主創新。代表委員們疾呼,時不我待,必須加快改革步伐,探索更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機制與體系。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出臺,可視作政府營造良好改革創新氛圍邁出的第一步創新要有堅韌不拔的勇氣。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邁進,是一項偉大的事業,也是一場堅韌的長跑,需要我們堅定信念,將改革創新貫穿于始終。

不停頓的改革創新,需要不停頓地解放思想。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深刻的變革,當代中國也在發生廣泛而又深刻的變革,不適應這種變革的需要,挑戰面前不解放思想、知難而上,我們就將停滯不前,就將慘遭淘汰。解放思想是發展的“金鑰匙”,是推動一切工作的“總發動機”。解放思想,就要突破禁錮,擺脫束縛人們思想的舊觀念和傳統的思維模式,敢于反映阻礙改革創新的突出問題,切實推進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

現在流行的網友參政議政也是參與兩會的形式和渠道的方式,總理親自就社會熱點問題與廣大網民交流,眾多的兩會代表和委員將網絡作為自己收集材料,整理議案,溝通民情,社會調研的重要渠道。互聯網的充分利用,給了廣大百姓的了解和參與到國家政治中來的機會,老百姓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是我國民主建設的重要進步,也充分體現了我國講民主,重民生的執政理念。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關注兩會,更讓我們全面深刻地了解到我國存在的現實問題有多么普遍和繁雜;關注兩會,同樣讓我們明白,黨和國家為了能夠在國際上挺直脊梁,在國內給人民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生活環境境,付出了多少心血和努力;關注兩會讓我們心中升騰起澎湃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儲備資本。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在思想上我要認真學習兩會精神,緊跟中央文件。在行動上,要切身體會大會精神,以實際行動擁護黨中央所作出的決定。請組織在實踐中檢驗我。

兩會心得體會|兩會思想匯報

篇2:兩會心得:讓工匠精神照亮中國品牌

5日提交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所謂工匠精神,既是一種做事的態度,也是一種從業的追求;既是對自我的期許,也是對他人的承諾;既是一種職業的操守,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堪稱工匠者,必有對事業的沉靜與專注,必有對細節的關注和對品質的追求。他們細心打磨,不至極致必不輕付于人。他們承繼傳統而不泥古,融會貫通推陳出新。他們誠信重諾,視質量品牌為生命而決不妥協姑且。他們摒棄浮躁,沉潛于事滴水穿石,有事業心而無功利心。

作為一種文化基因和精神傳承,工匠精神為各行各業所必需。小到技術研發、車間生產、服務提升等微觀領域質量水平的提升,大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體經濟振興、創新驅動等宏觀戰略的實施,都離不了工匠精神的支撐。單個工匠力量雖微,但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來厚植工匠文化,崇尚工匠精神,都以工匠精神來打造產品和企業的品牌,逐漸涌現出眾多的“中國工匠”和富有工匠精神的企業,就能打造出響當當的“中國品牌”,塑造出光燦燦的“中國形象”。

質量之魂,存于匠心。近年來,我們逐漸認識到,中國制造亟待匠心回歸,亟待工匠精神的注入和加持,以重振市場信心,培樹國際形象,筑就“中國品牌”。

弘揚工匠精神,既靠思想自覺,也靠文化涵養;既靠政策的激勵,也靠環境的營造。既需要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企業治理理念并注重產業工人素質的提升,也需要形成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和制度、經濟環境,樹立技能寶貴、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既要建立體現人才和創新要素價值的激勵機制,也要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工匠精神是中國經濟迎接質量時代和步入轉型升級攻堅期的需要。讓我們高揚工匠精神,照亮質量時代之前程。

篇3:兩會學習心得: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越往后,難度越大,越要壓實責任、精準施策、過細工作。”3月8日,***在四川代表團參加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聚焦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突出問題導向,就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提出要求、作出部署,發出了“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號令。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黨的**大以來,**核心的黨中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年至**年4年間,每年農村貧困人口減少超過1000萬人,累計脫貧5564萬人,脫貧攻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正所謂“入之愈深,其進愈難”,今后幾年,我國脫貧攻堅面臨著十分艱巨的任務,剩下的大多是條件較差、基礎較弱、貧困程度較深的地區和群眾。言必信,行必果。到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是我們黨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必須迎難而上,確保如期完成。

推進脫貧攻堅,必須牢牢牽住“精準”這個牛鼻子。要把“精準”落實到扶貧脫貧工作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都要算好明細賬、做好科學安排。既要善于在面上“織布”,又要善于在點上“繡花”。從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到選準產業扶貧方向,從選派好駐村干部到整合涉農資金,只有多下調查研究的苦功夫、對癥下藥的硬功夫、一戶一策的細功夫,才能精準發力、落地見效。

推進脫貧攻堅,必須牢牢把握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的要求,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扶貧脫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堅持扶真貧、真扶貧,堅決防止形式主義,時間表不能脫離實際隨意提前,對數字脫貧、弄虛作假等行為要嚴肅問責。要深刻認識扶貧脫貧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把防止返貧放到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的位置,繼續鞏固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

重視農業,夯實農業這個基礎,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脫貧攻堅,主戰場在農村,硬骨頭也在農村。農村貧困人口的存在,很大程度源于農業生產落后、質量效益不高導致農民增收無門、致富無路。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既是興農強農惠農的治本之策,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舉措。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只有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攻農業供給質量,加強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供給,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才能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讓惠農的產業旺起來,讓致富的門路多起來,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創新產業扶貧機制”“完善扶貧保障機制”“實施最嚴格的評估考核”......今年全國兩會上,廣大代表委員圍繞扶貧脫貧積極建言獻策,不斷為推進脫貧攻堅凝聚智慧和力量。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讓我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拿出滴水穿石勁頭,擼起袖子加油干,堅定不移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