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閱讀復習工作體會

語文閱讀復習工作體會

2024-08-01 閱讀 9729

語文閱讀復習工作體會

大家都知道,語文考試中,閱讀和作文占語文試卷總分值得一半以上,所以,在復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加強閱讀和作文的指導。閱讀和作文該怎樣復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呢?

關于閱讀方面,首先要明確,六年級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應達到的要求:(1)聯系語境揣摩詞語或句子的特定含義,體會詞語或句子的表達效果與作用。(2)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3)理清文章的層次,能夠多角度、有創意的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4)在品味重點句段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5)能正確使用標點和常見的修辭。(6)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們教師在閱讀方面,要對學生進行那些學習方法的點撥呢?(1)增加積累,培養語感。《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有較豐厚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巧婦難做無米之炊,沒有豐厚的知識積累來作奠基,語文閱讀的高樓的基礎就不會牢固。沒有較好的語感,語文閱讀的速度就會大大降低。(2)要立足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培養深厚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到“多讀、精思、勤記、善用”。(3)要參加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語文閱讀的內容,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4)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增強感悟能力。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特別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目標中特別強調讀者自身的個性體驗,比如“拓展自己的視野”“說出自己的體驗”“搜集自己的信息和資料”等。多體悟感受,多進行探究新閱讀和創造性閱讀,讀出自己獨到的感受和理解。

在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做到“重點捉魚,全面撒網”。所謂重點捉魚,就是要教給學生必要的閱讀知識和技巧,做到知識點要明確,學生胸有成竹。

(一)文章表達的順序及結構

1、表達的順序:

敘事文章:順序、(草船借箭)倒敘、(燈光)插敘(凡卡)

順序:(1)事情發展的順序(2)參觀、游覽的順序(3)時間順序(4)植物的生長過程

說明性文章:(1)時間順序(2)空間順序(3)事物的不同方面

2、文章的結構:(1)總分結構(詹天佑)(2)分總結構(一夜的工作)(3)總分總結構(桂林山水、美麗的小興安嶺)

(二)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

1、閱讀以記人為主的文章,應從故事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兩方面入手,在大體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來理解人物的內心品質。

2、閱讀以敘事為主的文章,要揣摩記敘的要素和線索,即先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然后按順序細讀。以記事為主的記敘文一般有“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抓住線索。線索是記敘文中貫穿全文的脈絡,是記敘文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一些有積累的文章大多以時間和空間的轉移為線索,還有些文章以事件的發展、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例如:《金色的腳印》)

3、繪景狀物的記敘文是以描繪山川風貌、自然景物、花鳥魚蟲等為主要內容的文章。常常通過事物的形態、色彩、聲音、氣味以及氣氛、意境等體現其特點。閱讀這類文章,可以用抓總起句、總結句的方法來讀,如《桂林山水》等。

4、對說明文的閱讀,要注意四點:一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知道被說明事物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二是理清說明的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空間或事物的發展順序介紹事物的;三是了解文章的基本的說明方法,如列數字、分類別、打比方、舉例子、作比較:四是揣摩是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三)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言為心聲”作者無論寫人、狀物還是敘事,都有一定的寫作目的,或褒揚、或批評、或肯定、或揭露,總之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會在文中體現出來。閱讀一篇文章,不僅要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具體內容,還要從記敘的事件中體會出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如何做到這一點,從五個方面入手;

1、依據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依據帶有感情色彩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根據含義深刻的語句、段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抓住細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含義深刻的句子及長句的理解。

在閱讀時,我們往往會遇到一些文字淺顯但含義深刻的語句。而弄懂這些詞句的意思,往往會對深入的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幫助,該如何去理解呢?

1、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勞苦、簡樸。

2、聯系上下文。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她們越飛越高,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

3、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如《我的戰友邱少云》

4、句子比較法。

5、通過對句子提問的方法。

(五)實在的事物和聯想、想象。

兩者的區別:

想象是看到一樣事物把這種事物想成其他的事物。

如: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似一闋跳躍著歡樂音符的樂章。《我的“長生果”》

聯想是看到一樣事物想跟他相關的事物。

例如:《月光曲》

要注意的是,《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小女孩所看到的,都是一種幻象,是小女孩瀕臨死亡,神志不清時產生的。

(六)照應。

為了使文章內容銜接緊湊,結構嚴謹,一篇文章中,前面寫到的,中間或結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鋪墊,這種安排設計叫做“照應”。

常見的照應方法有三種:

首尾照應

前后照應

文題照應

最典型的文章:《十六年前的回憶》

(七)中心句。

中心句是一段具有概括性的話,能概括段意或文章中心。

中心句一般放在段首或段尾,也有時放在中間。例如:《竊讀記》中: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夜的工作》中:我看到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勞苦,多么簡樸。

(八)過渡句。

過渡句就是聯接上下文,由一個問題過渡到另一個問題的句子.這樣的句子往往出現在段落末尾或段落開頭,有時也獨立成一段。內容上這個句子和上下兩段都有聯系.所以判斷時可以根據位置,也可以根據內容,最好還是根據內容判斷。

常見的過渡方式有下面幾種:

1、用一個句子過渡,承上啟下。例如《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中: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

2、用承上啟下的過渡段落。例如:《藏戲》中:還是從西藏高僧唐東杰布的傳奇故事講起吧。

3、用關聯詞過渡。(通常是表示轉折的關聯詞為多)例如:《趙州橋》中:趙州橋不但堅固而起美觀。

4、用表示時間或空間的詞語過渡。如:《我的“長生果”》中:開始、后來、漸漸的。

在抓好這些知識點的同時,還要上好每堂語文課,利用這些知識點,去分析和理解每一篇文章,在閱讀的同時,使學生的能力有所提高,從而也為閱讀考試打下好的基礎。

所謂“全面撒網”就是要給學生多補充課外的閱讀短文,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能力。

附:閱讀短文《我愛湖》《一幅年畫》

(一)

------

我愛水,所以我愛大海,愛長江,也愛小溪流。但是,我最愛的還是湖。

靜靜的湖,像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美麗的光澤。

我喜歡獨自一個人坐在湖畔,看著平靜的湖面幻想。我想湖中一定有一個明亮的水晶宮,那是魚兒的家園,不然它們怎么整天那么歡樂?水晶宮里一定有一塊巨大的、發光的翡翠,不然湖水為什么會綠得這么美?我凝視湖面,偶爾投一枚石子,讓它激起一道道波紋;或是放一只紙船,讓它隨著湖波飄蕩。

靜靜的湖是可愛的,但雨中的湖更動人。

細絲般的雨絲飄下來,不停地織啊織,織出湖--這塊綠色的“錦”。“錦”上無窮無盡的圓環,像美麗的姑娘繡出的朵朵鮮花。

雷雨到來時的湖真熱鬧。你看,天空中一道道亮光,那是開幕的禮花上了天。你聽,“轟轟”,禮炮響了,大會就開始了。等大雨一落,聯歡會立刻開始。你看到湖面上朵朵競相開放的雨花了嗎?那是正在翩翩起舞的金色姑娘頭上的玉花。你想知道節目是否精彩嗎?那“嘩嘩”的雷鳴般的“掌聲”會把一切都告訴你。

湖是美的......

1、給短文加上題目,寫在橫線上。

2、用“--”畫出文中的過渡句。用“~~”畫出文中前后照應的句子。

3、課文是按_______的順序記敘的。這篇短文記敘了_______,表達了________4、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了雨中的湖?

5、文中的“禮花”指的是(),“禮炮”指的是(),玉花指的是(),掌聲指的是()。

(二)

--------

新春佳節之際,媽媽買來一幅年畫。我粗心一看,這幅年畫并沒有什么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我心想:書店里有那么多的年畫,為什么要買這幅畫呢?我一邊琢磨著,一邊細細的欣賞起來。

這是一幅國畫,畫的背景是巍峨挺拔的高山,被淡淡的煙云籠罩著,使群山若隱若現,令人格外神往。山坡上橫插過來一枝蒼勁的松樹,松樹下是一對飛奔的駿馬,奔在前頭的是匹棗紅色的,它渾身火紅,仰天長嘶,黑色的鬃毛高高飄起。全身的肌肉結實得像拳擊場上的運動員,一塊塊地凸起來,顯得十分健美有力,棗紅馬騰空而起,連柔軟而漂亮的馬尾巴也甩得很起勁。我想畫家也許是把三國演義里面關羽的坐騎赤兔馬畫在里面了吧好不威風啊看著看著看著,我心里癢癢的,真想騎上棗紅色馬奔馳一番,那才叫痛快哩。

緊挨著棗紅色馬旁邊是一匹白馬,從頭到尾一片潔白,連一根雜毛都沒有,像一團白云輕輕飄來,顯得那么灑脫矯健,分明是一匹千里馬。

我越看越著迷,似乎聽到了它們“得得”的馬蹄聲,看到了它們身后卷起的陣陣塵土,仿佛看到了它們自由自在地飛馳在寬廣的原野上。

這時,我猛然想起剛才的疑問,便跑上去問媽媽。媽媽神秘地一笑,反問我:“你屬什么呀?”我才恍然大悟,搶著說:“知道了,知道了,我屬馬,這年畫聲上的馬象征著我,希望我努力學習,不怕困難,不怕挫折,永遠向前飛奔,對嗎?”媽媽滿意的點點頭。

啊!馬兒,你知道這是媽媽對我多么殷切的希望,也是多么美好的愿望,我決心要讓這愿望變成現實。馬兒,請你帶上媽媽的希望,帶上我的心愿,飛奔吧......

1、按要求填寫短文的題目。

①以媽媽送給孩子的禮物為題目,可以是()

②以媽媽送畫的目的做題目,可以是()

2、在文中畫“--”的句子加上標點符號。

3、聯系上下文,寫出詞語的意思。

琢磨:恍然大悟:

4、用“~~”畫出第4自然段中聯想的內容。這些聯想是我()而產生的。

5、短文最后一段表達了作者()的心愿。

篇2:中學語文復習找提高突破點

中學語文復習,找提高的突破點

海口市第十四中學陳蔚

語文教學面臨著尷尬的現象:雖說是母語,但學生根本不重視,認為學不學都沒關系,特別是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學生寧愿花更多的時間用學理科,把語文拋到腦后。當然造成這個原因的有語文教學上的不足,但最重要是學生認為語文復習提高不快,不如花時間做數學,于是就出現了理科學生不學語文的現象。當然,高三復習階段是絕不允許有這種偏科現象的存,否則高考是將全軍覆沒。根據這種情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必須摸索出對應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的作法是:在進行常規復習的同時,尋找提高的突破點。

我在復習中的突破點是:

1、重視文言文閱讀

①、忠實于課本

文言文閱讀備考必須立足課本,加強積累。文言文閱讀可以說是學生的弱項,學生把它戲稱為第二門外語。但高考必考,學生也必須認真。我分析了近幾年的高考試卷,雖然高考考的文言文是課外的,但所有的文言知識的考查都能在課本中找到對應之處,考的實詞、虛詞都可以從課文中找到影子,如文言實詞考查一般以直接解釋實詞和選擇非正確答案的題型出現,而其所列解釋義項均能在課本里找到相同的用法;虛詞往往以例句與文段選擇項結合的方式出現,這里的例句大多出自課本,即便少數不是出自課本,也一定能在課本內找到相同的用法。所以熟悉課文是必須的,讓學生在做題時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復習時,我沒有撇開課本,而是重點放在復習課本,且重點課文要學生必須要熟讀,盡量能背下來。因為文言文的語感是靠讀出來的,而能把經典文言文篇目背誦如流,這對懼怕文言文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奇跡,他們定會對這一“奇跡”驚嘆不已,而這種驚嘆也正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迸發學習激情的動力,那么文言文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②、訓練內容多樣化

多做文言文閱讀。文段選取多樣化,史傳類、議論類、抒情類及其他文學作品都要進行適度的訓練,史傳類散文已考查了多年,有可能退出高考舞臺,且文章短小的段落很難表現出傳記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題者很難取舍,且考查形式缺少變化,而古代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文言閱讀試題理想的文段。當然,在復習文言閱讀的同時要高度重視課本中出現的各種文體樣式。此外,除專題訓練,每周都要用一節課的時間做一篇高考文言文閱讀的模擬題。閱讀時,在注重理解的同時,應該學會回頭看看,作錯的應及時總結。

③、相關的文言句式理解即可

在做文言文閱讀時,不常見的文言現象只需帶過,不必深究,掌握文言現象重點不在各類術語,而在于多多積累典型的例句。學生一般需要掌握的文言實詞的考查點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就行了,有些文言文的語法講不明白的,沒關系,只要學生知道這種句式如何翻譯就行了,如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等等,學生弄不明白就算了,高考考的是理解,不涉及語法。

④注意掌握答題技巧

首先要樹立整體閱讀觀念,將文言選段、試題、作者等作為一個整體看待,不作孤立的理解。特別是要認真閱讀文段,決不能脫離文段做題,更不能肢解文段,注意上下文的聯系,特別是翻譯這一題,更應該注意關鍵詞的理解。其次要注意將所考的文言知識和課內知識結合起來思考,盡量利用課本中相同的意義或用法去推斷。最后要將考題與原文一一對應,仔細排查,認真篩選,耐心做完題目,養成嚴謹的答題習慣。

2、文言名句的默寫

這個考點盡量不讓學生失分,與往年不同,今年的默寫是規定篇目。所以要求學生必須背熟。我一般規定學生在什么時間里背熟幾篇,就在這個時間段里檢查,背不熟的,默寫不出來的,教師就必須多下點功夫進行監督,一定讓每位學生過關。我的作法是高三第一學期把規定的篇目背熟,第二學期每節課前十分鐘進行默寫,篇篇默寫篇篇改,不允許錯一個字,然后從背誦篇目中抽出名句印發給學生,目的是讓學生在這題上不丟一分,可以說這是一道送分題。

3、作文

作文在語文卷中占的比重很大,寫好作文,關系到語文分數的高低。高三的作文不是在“改”而是在于“導”“用”和“評”。作文提高的突出在于:

⑴審題

作文的關鍵在于審題,題都沒審好,多好的作文也是離題。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重在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

(2)、材料。

學生的作文中沒有事例,而是在那里為某種情緒而抒發,或是議論文就在空喊口號,這樣的作文沒有可讀性。要讓學生的作文內容充實,就必須讓學生心中有材料,學會應用材料:

①、積累的材料

如感動中國的人物、與高考相關的社會熱點等等,一個班分八個小組,自己搜集材料,整理、歸納、積累。做到心中有“材”,靈活運用。

②、材料的運用

教師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材料,讓學生學會列出觀點,或用一句話把材料概括出來。或是教師出話題,然后學生根據話題搜集材料,教師進行指導,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理解材料,運用材料。或是以材料的觀點去搜集相關的材料,注意材料的相關性。

做法:

教師印發一些材料,每則材料上要求學生完成下列幾個問題:

a、列出材料的觀點(多元化)

b、擬二個標題

c、寫出文章的頭尾

d、學生寫文章,學會運用這些材料。

(3)平時注意細節的規范

抓字體,字體不清晰,不工整、不美觀,會影響作文的得分;抓標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題目是成功的一半;定時間,時間把握不好,會影響寫作的質量和數量,字數不夠,扣分也比較重。

語文復習并不是沒有提高的可能,關鍵是教師如何針對學生、針對學科特點,做一些確實有效的復習,找到了突破點,自然就會見成效。這樣學生在備考時就充滿了信心。

高考試卷,正確答案,高三復習,海口市,文言文

篇3:小學語文教師隨筆提高語文復習有效性

如何提高語文復習的有效性

四小李會麗

我們復習首先要從教材整體性出發,按知識體系或按單元,抓住重點與難點,考慮復習目標,使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性把握,從多層次、多角度認識重點與難點知識,以求做題時不會遇到大的障礙,緊扣住得分點。其次依據學生實際。對基礎好的和基礎差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目標要求,要因村施教,使他們各有所得。實際教學活動中,就某一節課的目標而言應有所側重,不平均使用時間和精力,要有計劃地將課堂復習目標重點定位在認知、能力的某一方面,從而保證學生整體素質的協調發展。

如何讓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復習階段用最少的時間去完成課后的復習工作,達到最佳的效果是我們需要探討的。通過實踐發現,“及時回憶”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復習方法。讓學生學會回憶,對于學困生,回憶的方式最好是采用結對子的方法,兩兩合作,互相啟發、補充;回憶的線索最好按課堂程序方式,這樣可以使回憶上升到對課堂知識的內化和能力的升華,把學生的遺忘率降到極致。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對剛學過的知識,趁熱打鐵,及時回憶鞏固,是強化記憶痕跡,防止遺忘的有效手段。

其次就是及時整理錯題本。讓每個學生都準備錯題收集本,收集錯題并加以錯誤的原因分析,知道學生突出重點、難點、考點地去收集錯題,并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有意識地加強對易混、易錯部分的辨析。并使錯題收集在有限而緊張的復習階段中成為他們進行復習的重要途徑。

再次還可以利用早讀時間復習四字詞語,強化易錯的字(通過讀音或字義),先全面檢查,如:舉辦一次四字詞語填空比賽。從中找出依然有錯誤的詞語,每天與其他類型的題目作為作業。反復強化。

最后以練習為主,: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練出新花樣: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對比練習。做到:做一題,學一法,會一類,通一片。讓學生有常學常新之感,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總之,把住一個原則:內容要“全”,習題要“精”,方法要“活”,時間要“足”。

另外在復習過程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求實。首先,對字詞句篇、標點等各種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能力培養的標準要清楚,在復習訓練中要嚴格落實“課標”中的要求。其次,復習的過程要踏踏實實,嚴格指導,嚴格要求,嚴格訓練,不能走過場。再次,要講求實效。復習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每一節復習課都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使學生每次復習都有所得,每節課都有新的收獲。

第二、要求活。機械重復是復習的大忌,應該努力避免。所謂求“活”,就是要在復習中,引導學生通過“變式、變序、綜合”的方法,把知識活學活用。在“活”中求得扎扎實實的復習效果,在“活”中提高學生的能力,在“活”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還要注意分析試卷,把握試題類型,訓練學生正確審題做題,教給審題的方法。

第三、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讓學生去積累梳理,讓學生去訓練對照,讓學生去反思檢討,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復習中來,在主動的活動中學會學習,學會學語文。

第四、復習不是簡單的重復,也不是知識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它的出現一定要具有深度。這種深度體現在知識上、能力上或者是語文的思維上。教師要根據學生所學的狀況把握好這一深度,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下潛”到這一深度,這樣才能讓學生通過復習真正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