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扎記: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教育扎記: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2024-08-01 閱讀 8817

教育扎記: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學校是教書育人之處,教師是為人師表之人,這是眾所周知的。可近年來,在這片圣潔的教育園地里,竟發生了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懲罰學生吞食糞便,強迫學生互打耳光,動手往學生臉上刺字,甚至剪斷幼兒手指。

打開報紙、電視等,以上的新聞比比皆是。我們也有最初的不敢置信到現在的司空見慣。這真的驗證了老人家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論嗎?為什么這樣的事情反復出現呢?這些令人憤慨的行為之所以發生,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教師的法制觀念淡薄、缺乏職業道德之外,歸根到底還是他們的心理在作怪。因此,我認為,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在現階段,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已經甚囂塵上了,但對老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卻仍然躑躅不前。我們更多的看到了老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教化作用,卻不知道教師也是人,而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和現實問題;如果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由此而產生的惡劣情緒長期得不到釋放,日積月累,惡劣情緒最終會以“零存整取”的形式突破心理承受的極限而爆發。另外,目前家長普遍對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相應對教師的期望值也很高;加之教育體制改革,競爭日趨激烈,若是自身的水平及能力與應達到的標準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話,有些教師產生自卑心理或焦慮情緒也在所難免。其實,我們常常說要給學生減負,可誰來給教師減負?常常說教師不能體罰學生,可誰來保護教師免受暴力侵犯?常常說教師不可對學生亂收費,而拖欠教師工資事情現在還少嗎?事實上,許多由現實矛盾引發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天天在困擾我們的園丁。

“到校比學生早,回家比學生遲;在校要管好,放學不能松;課雖上得好,證書不能少。”這幾句在教師中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他們的辛苦和無奈。除此之外,升學的壓力,家庭的矛盾,人際關系的混亂等都困饒著他們。

因此,或許我們在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之時,也應該同樣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他們直接面對的是純潔無暇的學生。如果教師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怎么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如果教師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緒喜怒無常,對學生賞罰無度、冷漠無情,又怎么能使學生的心態平衡、情緒正常?可以說,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決不亞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所產生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心理健康更值得社會關注。因為,關注教師就是關注孩子,而關注教師的心理狀況有著非同尋常的實際意義。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來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呢?我認為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l、關注心理健康。創設良好環境。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首先應充分認識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學校領導要轉變管理觀念,發揚民主,關心教師,為教師創設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加強學校文化建設,組織文體娛樂活動,豐富教師的文化生活,幫助教師調整工作節奏,協調人際關系;提高服務意識,主動開展談心交流活動,關心教師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力所能及解決教師的一些具體問題。其次,還應該要不斷組織教師學習,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使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體驗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計為教師解決生活困難,解除教師后顧之憂;配備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尤其要針對部分教師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他們掌握心理調適和解壓的方法,消除緊張感、從容對待挫折和“失敗”以消除心理不適等,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2、增強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心理調適方法。

教師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識,要認識到心理健康要靠自己維護,一切外部的幫助都是間接的,心理醫生能做的也只是“助人”因此,教師應善待自己,幫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調適方法,來維護心理健康。

第一,要正確地了解自己,確認自我價值,并接受自己。

古人早有明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師由于自我認知偏差,不能正確把握自己,產生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一個教師如果能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揚長避短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并體現自身的價值。

第二,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

現代心理學心身研究認為,情緒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極的情緒不僅對健康有減力作用,且易導致人的心理障礙。而教師面對繁重的工作,復雜多變的教育對象,迅速變化的世界,難免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如不及時疏導,不僅影響自身,更會投射到學生身上。當教師心懷不良情緒時,可一試情緒調節法,以保持心理平衡。如采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過體育鍛煉,聽音樂等活動的合理宣泄法;轉換思維方式,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來自我調適等。

第三,建立良好人際交往圈。

心理學家早就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個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愈強,在社會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師要學會與人交際,善于與人交際,將自己和諧地融于社會之中,保證健康的心理。成功的教師往往是樂于和學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與學生打交道的教師。教師應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第四,積極進取,努力工作。

心理健康水平較高的個體,其重要特點是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以積極向上的心態來對待遇到的各種問題。“情緒憂郁的人常說自己看到的都是陰影,卻不知你總是低著頭”所以在困難面前應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來消除各種壓力,而不要怨天尤人,消極頹廢。要在工作中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并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只有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當作樂事而不是負擔的教師,才能夠保持健康的心理。

第五,教師應吸收和掌握一些心理保健和預防心理疾病的知識和方法,以了解自己的心理情況而進行必要的自我調整,達到減輕壓力的目的。

女教師每月有一周正常的情緒波動時間、尤其是到了更年期一部分女教師身體不適反應較為強烈,此時更應該加以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嚴重時應及時就醫),切不能把他人當成發泄的對象,更不能把這種不良情緒遷怒于學生。以避免產生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而導致學生、家長、學校對自己的職業道德水準產生質疑。

現在,整個社會越來越把人的健康、人格的完善、人的素質發展看成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實踐證明,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正如一個哲人所說:“幸福的人能使他人更幸福,不幸的人會使他人更不幸。”所以教育才對人的發展的需要更加迫切。今天,在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關注和解快教師的心理健康應該是當今學校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

篇2:教師心理健康對幼兒發展重要性

教師心理健康對幼兒發展的重要性

文昌市蓬萊中心幼兒園洪宣玲121號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一個教師是否能夠積極有效地實施教育教學手段,心理健康是很關鍵。而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

廣義上的幼兒教育是指凡是能夠影響幼兒身體成長和認知、情感、性格等方面發展的有目的的活動。幼兒的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幼兒教育者是直面幼兒人生觀的第一個導師,我們給予幼兒的世界是溫暖的,干凈的,幼兒形成的世界觀就是美好的,如果一個教師的對待方式是陰暗的,幼兒的未來不可想象。

在幼兒園實際工作中,工作較為繁瑣,而你面對事情的態度,一言一行都無時無刻影響著幼兒。比如剛入學時期,剛剛脫離家庭的幼兒想要融入集體生活,你所需要創造一個溫暖友好的環境幼兒才會積極融入,哭鬧在所難免,教師的耐心安慰能給予幼兒有效的幫助。如果教師承受不住這般吵鬧的環境大發脾氣,幼兒的入園心理只會更加抗拒。不同家庭養育的幼兒性格都不同,家長較溺愛的幼兒就比較嬌氣、自我,甚至面對不喜歡的事物會進行破壞;農村留守兒童性格有些會極端自卑或極端倔強

篇3:關注教師心理健康

某機構在“近年上班族工作和諧指數調查”中發現,“教師以76%的比例高居不和諧的職業之首”。固然,當前我國的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形勢下,教師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在報紙雜志、網絡、電視上,“傷師案”鋪天蓋地充滿在人們的視野中。近兩個月來,教師被同學殺害的案件相繼被媒體披露,其情節之惡劣令人驚心動魄。同學難教,家長難纏,工資待遇低下,都使我們的教師發生了職業的倦怠感。據相關調查,幾乎所有教師的心理都處在亞健康狀態。

謝老師,已從事教育工作十年之久,每當聊起現在的教師心理時,她連連搖頭。她說,幾年前,自身還覺得心理較為輕松自在,但近年來,她感到有點力不從心,為啥?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同學的思想過早地幼稚了,而且現在的同學確實難教,一個班級里面總有那么幾個屢教不改的同學,批評他們,他們往往都不服氣,有時還會冷眼相待、“橫眉冷對”。說得大聲點,他們會說“老師批評同學就可以惡言相向嗎”諸如此類的話語,甚至于拿起椅子砸老師,你說這樣的同學能教好他們嗎?更令人氣憤的是,有些家長對教師的做法還不理解,導致學校與家庭的教育不同步,有時,家庭反而會成為學校教育同學的阻力。因而,每天總被班里的一些同學弄得身心憔悴,心神不定。有時,自身被同學惡言相向或家長不理解時,心情就更不好受了。

像謝老師這樣處于心理亞健康的教師比比皆是,工作上的巨大壓力,同學、家長的不配合,家庭的日常瑣事等等,都令不少教師身體過早地透支勞累,心理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微妙變化。

在此,筆者想借此文呼吁上級相關部門多關注基層教師的生活現狀和心理健康,多組織一些有益于教師身心健康的活動,促使教師在自身的工作崗位上,能身體力行、精力充分地為教育事業奉獻力量。同時,也呼吁我們的家長,在教育同學上,教師還是“內行”,期待我們的家長信任我們的教師,相信大多數教師都是為了小朋友的前途著想而在盡心地教育的,請配合我們的教師,使家校形成合力,一起教育好我們的小朋友。

從教師的角度上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教師心理的健康,還得靠教師自身。實際雖然不盡人意,但既然我們當初選擇了“人類靈魂工程師”這個職業,就得堅決的、問心無愧地做下去,應該從教書育人中獲取樂趣,提升自身的幸福指數。

教師可以從課堂中去尋找樂趣,把課堂當作自身快樂的“百草園”,把講臺當作自身散發魅力、演繹人生、揮灑種子的舞臺。課堂上,教師能從一雙雙充溢求知欲望的眼神讀出了自身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從同學的側目、微笑、默嘆,教師又能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同學在作文中的溢美之辭中,教師又能品味到幸福的滋味。是的,用心去做,幸福會向我們伸出綠色的橄欖枝的。

教師可以從與同學的交往中獲取幸福。記得剛畢業那陣子,在我生日那天,學校廣播室突然傳來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敬愛的老師,感謝你對我們的點點滴滴的關愛和教育,在這里,我們203班全體同學要說聲:‘老師,祝您生日快樂’!”我的眼眶被一種情愫感動了,那是幸福的淚花。郊游、家訪、談心、放風箏……往事如電影般立即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相信我的真誠換來了同學的信任和尊重,此時此刻,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教師也可以在讀書寫作中拾掇快樂。徘徊在詩情畫意的書海中,讓心靈與書中人物對話,使自身融入到書里的世界去,盡情地吸吮書中的陽光雨露。放飛心靈,讓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愫付諸筆端,讓生命的張力得到兌現,讓睿智的眼光煥發出異彩,抒發出自身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工作之余,教師還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調適自身的身心,使身心愉悅。清代畫家高桐軒總結的《十樂》最為著名,此為修養心身、怡情暢志的好點子:耕耘之樂、把帚之樂、教子之樂、知足之樂、安居之樂、暢談之樂、漫步之樂、沐浴之樂、高臥之樂、曝背之樂。其實,現在我們還可以增加運動之樂、養花之樂、看球之樂、寫作之樂……生活中的樂趣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我們擁有一雙發現樂趣的眼睛,我們也會擁有一個幸福的心態。

在此,我還要送給大家“五心”:平常心、知足之心、樂觀之心、感恩之心、豁達之心。

對于用心體驗幸福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心靈的荒蕪,而是精神的沐浴;不是機械的重復,而是心靈的放飛;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生命的贊歌。教師,要拓寬自身職業生命的考慮空間和理性領域,在靜心的品讀和智慧的勞作中,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享受做教師的幸福,做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