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工作心得:每天多愛一點點
小學教師工作心得:每天多愛一點點
我們班的娃娃們,每天最渴望的事情就是得到我的表揚,得到班級象征優秀的四葉草印章,只要哪天我哪怕只表揚他一下,他那一天都是歡脫的。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恬靜的微笑、一句溫柔的話語,都可以照亮許多張可愛的小臉;我們我們的欣賞能促使學生內在的潛力發揮出來。因此,我們對待學生的態度如何在學生的發展上就顯得尤為的重要。
那我們究竟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學生呢?那就是--欣賞者的眼光。“優點不說不得了,缺點少說逐漸少。”這在教育上能夠產生強烈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因此,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學生時,尤其是那種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如果盡量地去發現他的優點,然后真誠地去贊賞他。那么,這樣的語言就會像美妙的音樂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流淌,激醒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激勵他們不斷地奮發向上。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的技巧就在于能夠機智地、敏銳地看到孩子那種要求上進的心理,給予信任,加以適當的引導。”
在每天的工作中,我們都與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著交流。這種交流可以是嚴肅的談話,也可以是輕輕的撫摸,最簡單的就是目光的親切對視和信任的點頭。我想起我們原來的副校長--符九航老師,不管從哪個學生跟前走過,她都會輕輕的摸摸他們的頭,或給以信任的微笑和點頭,或者說一句:“小朋友你好。”這雖然不算什么施舍,也不能算什么物質性的獎勵,但這能充分體現出老師對每一個孩子的關注。在這關注中傳遞著老師對學生的愛和欣賞,它的潛臺詞就是:“你非常不錯。”像這樣的老師,她信任每一位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看成最好的,對每一位都抱有希望,她就會感受到每一位學生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學生們也能從老師的關注中感到溫暖和力量,從而找回自己的信心,找到自己的價值。所以,就算副校長現在在別的學校擔任書記,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她“書記媽媽”。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泛愛”教育的理論就認為我們不能只愛某個或某一些學生,而更應該“愛滿天下”。愛一個或幾個學生容易,而真正要做到愛所有甚至包括看起來缺點比優點多的學生就不那么容易了。這種“愛”就不僅僅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愛了,而更應是欣賞者的愛。只有欣賞者的愛才是博大的,寬廣的;只有欣賞者的愛才會更多的關注到每一位被欣賞者的優點,哪怕是小小的一點。如果我們以一個欣賞者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學生,就會更多的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就會帶著積極的情感面對自己的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關愛自己的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真切地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愛,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塑立良好學習的信心。并且這樣也營造了和諧的師生關系的氛圍,加強了師生感情,增進了師生之間的良好交流。
并且我們作為學生成長、進步的引路人,如果能拋開傳統觀念的羈絆與束縛,以一種全新的目光重新審視自己的每一位學生,那么就會驚奇的發現,展現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座座巨大的“金礦”,里面蘊藏著無限的智慧、力量、愛心和熱情。所有這些,都等著自己去培養、挖掘和提取。心理學家指出:“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一般正常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相當于他具有的潛能的百分之一。”因此憑借內在的動力、堅定的信心、頑強的毅力等積極心態的推動,人類完全可以發揮出驚人的創造力,建立輝煌的功業。可見,我們的學生們正急需一個為他們“撥開迷霧,看見青天”的人,使他們重新證明自身的價值。而開啟這一扇扇心扉的鑰匙就掌握在我們我們手中。有位哲人說得好:“所謂野草,就是價值尚未被發現的植物。”做為我們,就一定要確立這樣的信念:沒有不可造就的學生。教育的奧秘就在于堅信孩子“行”。
對教育而言,學生的身上不是缺少美德,而是缺少發現他的眼睛。所以一個成功的我們必須有一雙善于捕捉孩子身上閃光點的“火眼金睛”,并且還要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不斷地贊賞,反復地激勵,使學生有一種被發現、被認可、被重視的感覺。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不停地為他們鼓掌、加油喝彩。你希望學生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要在這方面找出他的閃光點,小題大做,無限夸張,讓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甚至可以無中生有。
讓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能在每一天的工作中,都能去發現每一位孩子身上的美;都能去為每一位孩子創設展示美的機會,每天能多愛他們一點點,讓我們都能對每一位孩子做到:
一、每天送給孩子一個微笑
二、每天送給孩子一個贊揚
三、每天送給孩子一個鼓勵
四、每天和孩子進行一個交談
五、每天和孩子一起做個游戲
六、每天給孩子一個表現的機會
七、每天給孩子一個忠告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要相信我們的學生是人人有志、個個有才的。因此,我們要做一個真真切切的欣賞者+伯樂,慧眼識良才,把學生蘊藏著的巨大潛能都挖掘、誘發出來。
篇2:成長心得小學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我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主要是要依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們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是知識上的影響,更是對學生良好心理特征和正確的價值觀上的影響。下面就小學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教師必須塑造好良好的個人形象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教師是校園這個特點范圍內的公眾人物,因此必須具有良好的形象才能被大眾(學生)所接受。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以自己的氣質來熏陶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影響學生。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教師的形象和人格魅力都是最根本的教育資源。因此,每一名教師都有必要不斷塑造個人的良好形象。
1.教師應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優秀的教師當然應該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作為一個優秀教師,應當遵紀守法、愛崗敬業,言行一致,公平,公正對待學生等等。如果你言行不一,前后矛盾,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標準,會喪失說服力,在學生心目中失去那種崇高的地位。
2.教師應具有愛心
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西方思想也倡導人們要具有“博愛”之心。可見東西方思想都認為:作為高尚的人,都應該要具有愛心。
師愛能使教師的形象變得高大。作為教師,盡管我們勤勤懇懇的工作著,但部分學生出現的一些問題還是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有時候則使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有時候會惹我們生氣,這時候,我們應該本著愛心來對待他們和處理問題,以說服教育為主,用誠懇的態度和他們談心,分析問題,指出他們的不對之處,從心理的深層次上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這種的教育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的師愛是要愛那些性格、品德或成績不好的學生,如果一個教師只喜歡優秀的孩子,只能說明這個教師的愛還只是停留在一般的水平上。而學習能力差、性格或習慣不好的學生是很需要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的,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愛才是真正的師愛。
3、教師應具有高超的專業水平和廣博的學識
以前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得有一桶水。”現在我們又說:“要使學生得到一杯水,教師自己就得是一條常流常新的小溪。”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光能深入淺出的講解本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廣博的學識,在課堂上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進行穿插講解,讓學生能夠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充分的汲取養分,以豐富他們的知識面,加深他們的對知識的理解。
二、要具有研究能力
教師成長的途徑離不開自我反思與自我開發能力的提升,研究能力是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教師具有鉆研精神和研究能力對新課改的今天具有重大的意義。
1、研究新課程
研究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新課程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全新的,在新課程面前,大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教師要有堅持不懈探索和研究精神,要了解制定高中新課程的課程目標、基本思路、基本原則、具體內容、評估指標等,讓自己通過教學實踐逐步掌握實施新課程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逐步提高駕馭新教材的能力,使自己勝任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了解本學科領域的新科研成果,不斷吸收新知識。加強新課程與現代社會和新科技發展的銜接。
2、研究學生
研究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的實際情況。課堂的教學具有針對性,學生是教學對象,教師只有對學生身心特點全面、細致深入的了解,才能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此外,教師最好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經驗,多途徑多角度培養學生多方面興致愛好,挖掘他們的特長,激發他的求知欲望,使其全方位能力得到發展;形成良好個性,學會與同學分享各自的思想觀念和知識經驗,師生交流情感體驗和觀點,豐富教學內容,多角度多層次開發學生的思維,互助互動,發展他們的創造能力。
三、教育教學的基本能力
1、組織課堂教學和管理的能力
包括制定課堂教學計劃的能力,確定適當教學內容的能力,靈活運用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的能力。作為信息源的教師,要懂得如何分析處理教材,如何備課,設計課型,選擇教學方法;同時又要通過觀察、提問、復習、考核等手段了解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改進教學工作,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效果。
有效地組織學生的注意,機智果斷地處理課堂上的意外事件,不壓制也不放縱學生,發揚民主教學,使課堂始終處于和諧輕松的狀態之中。所有的課改理念最終都要落實到教學和課堂上,教師要加大教學改革和課堂重構的研究,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新思想新觀念新教學方法,一切都服務于自己的課堂實踐中。
2、具有運用語言藝術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師語言藝術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教學語言水平高,語言正確精練,嚴謹流暢,幽默含蓄,會深深的吸引學生。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既要注意語言表達的科學性、思想性、教育性,又要富有感染力,具有啟發性,能在關鍵時刻起畫龍點晴作用,誘導和激發學生思維想象。
四、實現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篇3:小學教師觀摩數學名師教學活動心得體會
觀摩數學名師教學活動心得體會
南關小學郭素花
5月8日,我有幸參加了教育局舉辦的全國數學名師教學觀摩活動黎城研討會,聽了全國名師李小春、張琪等幾位老師極具特色的課和講座,也由衷佩服這幾位老師較高的教育教學水平。通過本次觀摩,我對數學課改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現將本次活動的心得體會從兩方面向大家交流。
一、教學觀念的感想
1、數學是實實在在的,以前的課改看見了這節課氣氛真活躍,真熱鬧,也有小組討論,也動手操作了,表面感覺和傳統的教學大不一樣,熱熱鬧鬧的,確實改了。聽完李小春的優質課,我感到數學教學的本質不在表面,而在于重難點的把握和突破,對孩子習慣的培養,比如:學前的準備,把書放好,把文具擺整齊,強調坐姿,鼓勵孩子上課放松,積極回答問題等等,使我感到了真真切切的數學課。
2、用發展的眼光看數學,看孩子,李小春老師的“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離開教室”,給了我很深的思考,不把數學只局限在一堂課上,“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就是關注孩子的發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個孩子。應該有更深一層的拓展性因素,展現數學的內涵與魅力。
二、教學方法上的學習
1、創設有效的情境,享受鮮活數學,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大膽放手,給學生創造一些活動,感受過程,親身體驗。數學就要以生活為基礎,充分挖掘生活情境,在具體情境中感受數學的趣味和魅力,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每一位上課的老師都能根據小學生的特點為學生創設充滿趣味的學習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教學模式,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