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談幼兒自我管理中小班長那點事

談幼兒自我管理中小班長那點事

2024-08-01 閱讀 9779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談幼兒自我管理中“小班長”的那點事

一直覺得做老師很不簡單,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敏感度極高。在"減負"號角的引領下,我們"全力以赴"調轉"船頭",由原來的重智力因素的培養到現在的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關素質教育的課題猶如雨后春筍般紛沓而至。各學校都在致力研究、反思,從理論層面、從實踐層面,無不顯得細致入微,各有關學生能力培養的論文、有效策略也層出不窮。當然,我們也不例外,確立了《以"體驗教育"為途徑,培養幼兒自我服務能力的研究》的課題,從自我認識、自我管理等不同層面,利用兒歌法、游戲法、照片對比法等多種策略,來激發和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提升幼兒自我管理能力,可謂是研究的"不亦樂乎"。然而,面對這樣"繁華"和"轟轟烈烈",我不禁有些擔憂:這難道就是所謂的能力培養嘛?孩子在自我管理了嗎?孩子又得到哪些發展?......一串串的反問讓我千頭萬序,剪不斷理還亂。不過,一次親眼目睹的"平常事件"真正地震撼了我。

一次,在組織幼兒外出參觀實踐活動中,突然出現這樣一件令我驚訝的一幕。當全體幼兒離開幼兒園興高采烈的排著隊前往參觀目的地時,也許是因排隊走路時間長了,也許......有一位孩子總是在隊伍中"搗亂",幾經伙伴提醒任全然不顧,還要"橫眉冷對"。孩子們紛紛將此情況告知老師,只見老師領過該幼兒,毫不猶豫地說了這樣一句話:"艷艷(幼兒化名),他不聽話,只有你這個小班長能管住他。"。只見那位叫艷艷的小女孩瞪著雙眼疾步上前,一下子抓住該幼兒衣服,并拉回到自己的身邊,同時還在該幼兒的小手上拍了兩下。說也奇怪,該幼兒前后倒是判若兩個人,乖乖地接受這位小班長的"處罰",安靜而有序地在她身邊跟著隊伍前進。一場小*x就此而"平息"。

不用說,班級管理中采用幼兒自我管理已不足為奇。班級設置小班長是民主管理的體現,更是促進孩子有他律到自律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對孩子的一種全新的、自主的管理,孩子可以在這樣輕松自主的氛圍中"當家作主",知道要做什么?怎樣做才是合理的?同時,也是老師充分利用這一特殊資源來實現幼兒自我服務的有效策略。

但試問,上述事件中,幼兒在班級中扮演著怎樣的社會角色?在老師和幼兒心目中的"小班長"又扮演了怎樣一種角色?難道小班長就是我們成人僅僅用來管理班上小調皮的"工具"嗎?我們一直在高調地倡導要培養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服務能力,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期待的教育結果嗎?顯然與我們的目標是相悖而行的。那么,孩子的這些表現,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我們必須深思而后行。為什么會這樣:

首先,老師們犯了一個最為關鍵的錯誤--概念錯誤。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相當然就把"小班長"劃歸為協助老師整頓紀律或分擔任務的小幫手,出發點有時只是為了輕松老師而不是服務于同伴,它的服務對象完全顛倒。無論什么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教師最終應該為幼兒的精神服務,不僅僅只為幼兒的身體服務。

其次,在"小班長"產生的過程中,看似通過平等選舉而產生,實質總是為了民主而民主,形式走過場,最后定板還是由老師擇優而用。而這些"小班長"一旦產生,就是"終身制"。

這些"小班長"由于平時表現較好,老師的表揚過度,使得他們幼小的心靈產生了微妙的"化學"反應,自認為樣樣都比同伴好。同時,也使得其他幼兒總覺"自嘆不如"。就這樣,"暗示效應"的催化,使幼兒群體中誕生"王者"。

最后,這也是最重要,最具影響性的原因,就是教師的行為暗示。一個班級就像一個家庭,什么樣的父母教出什么樣的孩子,同樣,什么樣的老師也帶教出什么樣的幼兒。在實施班級常規管理的過程中,老師往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加之極具中國特色的班級容量,老師們總是急火攻心,免不了偶爾的"粗暴",孩子是看在眼中,記在心中的。他們看到的僅僅是一些表面現象,并沒有真正了解其中之巧妙,這就給孩子一個錯誤的訊息--管理就是呵斥,管理就是強壓。

不可否認,老師在管理過程中利用幼兒的內在需要而實施自我管理,通過"小班長"的設定,可以幫助孩子確立自信,這是值得肯定。但我們不能違背教育的核心,否則我們將會影響孩子的一身。那么,如何更好地實現幼兒的自我管理?如何發揮好"小班長"的特殊管理功效呢?我們進行了再次的嘗試:

一、明白--"我是誰?"

1.小班長→工作者

"小班長"這一稱呼似乎總會與"小領導"劃上等號,在潛意識中會有錯誤指向,認為小班長就是老師選派出來"管理人"的而非"服務于人"的。因此,我們要對"小班長"的內涵進行思考,重新審視,不能把"小班長"擔當的賦予,僅看成是一種班級管理的手段。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幫助孩子從概念入手,轉變認識。也許,換一種角度或換一種解釋,孩子可能會更于理解--稱呼替換。以"值日生"代替"小班長"、"小組長"等職務的稱呼。只有"值日生"似乎才更能讓孩子明確其任務和職責,了解自己要做什么,該做什么。它的核心是服務于他人,管理好自己。

另外,"值日生"最突出的詞就是"做事",就像處于社會的人一樣,他的任務和目標是具體而實在的。也就是說,在班級這樣一個小社會中,他所擔當的就是一個"工作者"的角色,他的任務是為班級、為伙伴服務的,這同樣也是幼兒間接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途徑。

2.個別→人人

基于以往,我們取消了"小班長"終身制和個別獨當制,由原來的個人到現在的多人。我們采用"自我推薦、大家推選、相互選擇"的方法,教師在其中扮演著協調者的角色,通過小朋友之間的交流、討論,推薦4--6名幼兒,"強弱搭配"地合作完成值日生的任務,能力強的幼兒更好地起到了榜樣和帶頭的作用,而能力弱的幼兒,由于受到了同伴的邀請,會感受到自己被同伴的接納,充滿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如中班有位孩子,由于個子嬌小,在家里父母視為掌中寶,事事都與他"繞道而行",這也在的他幼小心靈中產生了一種依賴和一種不自信,不僅不會自己的事兒自己做,而且還經常應賴床而遲到。當好朋友邀請他共同擔任值日生時,他極為欣喜。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舞臺",在以后的工作中,他從一開始的不敢,到大膽,直至"工作"游刃有余。也正因為有了但當,他愛睡懶覺的毛病也迎刃而解,每天都會早早來到幼兒園,那種熱情、那種責任溢于言表。

二、知道--"我要做什么?"

任何一個職位都不是閑置的,它必須發揮最大功效,這樣才具有"社會效應"。面對尚處于發展期的孩子來說,角色定位、角色認識很重要。在明白了"值日生"是什么后,接下來就是進入該角色,扮演好該角色了。

1.自我掛牌----提示自己的群體角色

為幫助幼兒理解、掌握復雜的群體活動規則,我們實行掛牌制--加強幼兒自我角色的認識。在班級內設立一個"今天我值日"的小區域,每天的值日生會"掛牌上崗",通過這樣每天的掛牌,強化幼兒記住自己是今天的值日生,同時控制、調整自己的行為。還可以通過識別標牌熟悉別的幼兒,監督同伴的行為。

2."點擊"工作菜單--明示自己的工作任務

概念轉換后,接下來就是要明確具體的工作條目了。不過,我們的原則還是突出"自主"。正如成人的社會一樣,有人喜歡工作有人喜歡休閑,有人喜歡這項工作有人喜歡那項工作,有人喜歡這個時候工作有人喜歡那個時候工作;個人的性格決定個人的選擇。于是我們幫助幼兒創建一張《工作菜單》,有的地方是用漢字,有的地方請會畫的小朋友畫簡圖,利用這張工作菜單,幼兒就可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自己喜愛的工作內容。同時,我們將工作項目以插卡形式呈現,當幼兒選擇工作任務后,就可以在自己的工作欄插上"工作項目",同時,胸前掛上相應的任務標牌,如:圖書管理員、餐具管理員、區域管理員等等。任務非常明確,工作熱情也相當之高。

三、反思--"我做的如何?"

為了避免出現"倒行"現象。"倒行"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字,這里指的是:當某幼兒想當上"某職"的時候,他會出現自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遏制;當他成功獲得擔當以后,因為沒有監督機制,他要變本加厲的把之前自我約束時喪失的"快樂"和"自由"追加回來。因此,我們通過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方法,用自己的眼睛和同伴的眼睛來"監控"自己的行為,使他們能更加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同時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1.每天一談,自我調整。

"今日事,今日畢"。一天的"工作"完成后,由大家通過談話討論,對"值日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在給予肯定的同時,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在聽取別人的評價中,孩子會進行自我的調整。

同時,我們結合照片反思法,把值日生做的每一環節,以及伙伴們活動的每一環節拍成照片,和幼兒一起邊看邊討論,幫助幼兒把環節的名稱和實際活動聯系起來,并分析"值日生"這樣的行為是否適當,該采取怎樣的方式才能及服務好伙伴又管理好自己。采用這樣的自我反思的方式,幼兒能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由此及彼,達到全班幼兒集體進行自我管理的效應。

2.小組小結,遷移經驗。

自主性小組活動為幼兒提供了與同伴交往、沖突、解決矛盾的機會,還可以幫助"值日生"從中了解其他同伴、調節自己行為,積累管理的初始經驗。老師通過鼓勵、支持、豐富幼兒的選擇和活動來促進幼兒解決矛盾,調節自我行為,在實施值日生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不良"行為,我們嘗試通過共同制定規則,來約束不良行為能力的提高。當幼兒具有參加小組活動的自我管理經驗以后,其活動的規模、范圍會逐漸擴大,管理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升。

3.明星"值日生",鼓勵中強化。

積極性總是在不斷表揚和鼓勵中持續的,每周我們針對一周"值日生"的總體表現,實行投票選舉和自我競選,產生本周的明星"值日生"。同時,會把的"明星"照公布在宣傳欄中,那種榮譽感就油然而生。

此外,還有一項看似不足為奇,實為不可忽視的一環,就是成人的示范和指導。任何事都不是天生會做的。作為幼兒活動中的指導者,教師在幼兒正式"上崗"之前,一定要提供幾次細致規范的操作示范。這樣,孩子才會有能力去從事他所要從事的工作。

實踐讓我們漸漸發現,教育只有通過生動的場景,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體驗"、用"心"來感受,才能迸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讓幼兒在活動中產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

篇2:幼兒教育隨筆:滑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管理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幼兒教育隨筆:滑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管理

每次戶外活動時,我都會問孩子:“你們想玩什么呀?推小車、拍球還是玩滑梯?”總是大多數的孩子要求玩滑梯??磥頍o論是哪個年齡段,滑梯永遠是孩子的最愛,我們托班的寶貝們也不例外哦。今天我們依然是應了大多數孩子的心愿,走向滑梯。像往常一樣,我們四個老師分布到了滑梯的入口、出口及有可能出現危險的地方。一聲令下,孩子們蜂擁著跑向滑梯,老師們不停地提醒不要跑,不要推,不要擠,但仍不斷地有孩子告狀,某某推我了,某某擠我了。

后來,我實行賣票的方式,孩子們必須排好隊買票上滑梯,買票既是拍一下我的手,不排好隊的我就把手收回來不讓他拍,直到他排好隊。有的孩子買到了“票”,但在滑梯上仍然又跑又跳,出于安全考慮,他再上滑梯時,我就不賣給他了,讓他到一邊看著別人是怎么玩的,后來我就讓不遵守滑梯規則的孩子當售票員負責賣票,他抓住了不好好玩的孩子來頂替他,他就可以玩了。慢慢地,孩子們在約束別人的同時也學會了約束自己,孩子們都變的很自覺地遵守規則,再也沒有人在滑梯上跑跳,每當有孩子玩得盡興,又在滑梯上跑跳時,售票員一聲吆喝,立刻停止。有趣的是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一玩滑梯,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想當滑梯的售票員,有了售票員,老師們再也不用嘮叨著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了。其實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規則意識,已經開始學習自我管理,,不要覺得兩歲多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靠老師,其實孩子之間的管理要比老師的嘮叨有效地多,只要給他們機會并相信他們。

章來源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