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大班幼兒常規培養

大班幼兒常規培養

2024-08-01 閱讀 2695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大班幼兒的常規培養

良好的常規是保證活動正常開展的前提,能為幼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石。大班的孩子正處于轉化時期,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是大班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孩子的常規教育身為老師的我們應該言語律己。在平時的活動中,可以發現老師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孩子由于年齡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教師要耐心說教,對于孩子的引導教育更要細致,更耐心。如我們班這幾天在進行活動“我升大班了”,讓幼兒知道自己已經升大班了,應該為弟弟、妹妹樹立榜樣,各方面的行為都要有所約束。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讓孩子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知道只有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才能是做個好孩子。過了一個長長的暑假,我發現有部分孩子的坐姿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上課的時候喜歡把腳放在椅子上。談話活動中,我告訴孩子:“女孩子如果這樣坐的話是很難看的,一點都不像個小公主。”我要求孩子眼睛看著老師,特別是良良、彬彬等幾個小朋友,上課雖然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有管不住的時候;我告訴孩子們在上課不要亂插嘴,說話前先舉手。我感覺常規教育應該從小抓起,如果小時候老師就對常規工作抓得緊,孩子就能逐步養成良好習慣,這種良好的習慣能帶到大班、小學,甚至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并要求孩子輕聲說話、不插嘴、輕輕擺放小椅子等,老師首先要做到,老師也該輕聲說話、傾聽孩子說完后再發表自己的意見,自己也要規范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培養孩子的傾聽習慣,要求孩子在學校里要做到“別人在說話的時候,我要仔細聽別人說”,那么,需要家長在家里也注意培養孩子,我發現,現在很多孩子在大人和大人說話的時候亂插嘴,很多大人也不及時對孩子指出,這樣的話,對孩子傾聽的能力勢必有所影響。所以,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常規習慣,家園配合是必不可少的!

在幼兒進餐時,老師要注意觀察每一位幼兒,注重糾正幼兒進餐的習慣,以表揚為主,多次示范拿勺子、筷子、端碗、保持桌面干凈等的具體要求,久而久之,幼兒在老師潛移默化中學會了進餐文明,良好的習慣也就形成了。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2:大班幼兒常規培養中存在現象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大班幼兒常規培養中存在的現象

常規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規則,它對于班級正常的保教秩序及幼兒發展本身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班級常規的建立,無論對于班級保教秩序,還是對于幼兒發展自身,都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常規教育是班級管理及教育的手段,常規的培養對于大班幼兒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大班幼兒馬上要進入小學,如果幼兒能在常規方面有很好的習慣,那么他進入小學也就沒有后顧之憂了。到底什么樣的常規真正適合大班幼兒的發展,如何引導幼兒由“要我怎么做”變成“我要怎么做”,讓大班幼兒真正成為常規的主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我們觀察了大班組的幼兒常規,發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為:

1.過分限制――不利于幼兒個性的發展

老師在組織活動時,要求幼兒將小手整齊劃一的放在小腿上坐好,如果有的幼兒小手離開了膝蓋,老師又會再次強調。正常的幼兒都是活潑好動的,這是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從生理上講,幼兒需要跑跑跳跳、喊喊叫叫,不能像大人一樣安安靜靜地坐著。如果我們“強迫”他們規規矩矩,不跑不跳,他們的動作就得不到相應的發展,他們的性格也容易變得憂郁、孤僻、缺乏和別人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幼兒是在活動和操作中認識周圍世界的,如果我們總要求幼兒老老實實地坐好,他們怎能去真正接觸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

2.言辭不當――不利于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如發現幼兒有違反常規的行為經常會大聲喝斥,如果當著全體幼兒批評、訓斥,會使幼兒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心理上也會受到極大創傷,久而久之會使幼兒形成自卑、怯懦的性格,這對幼兒的身心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其身心健康的發展是需要一個積極向上的環境。

3.強調指示――缺乏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常規教育中,教師往往會對幼兒進行命令性的指示,如吃飯不能說話,上課要坐好,睡覺時不能發出聲音……小朋友們總是在“我說你做”中建立起各項常規,老師的話成了他們心中的“圣旨”。幼兒雖小,但與成人一樣同樣有自尊心。如果老師只一味地用自己是“老師”這一角色的優越感去壓倒、管住他們,從而使幼兒形成一切聽從他人的習慣,這樣環境中培養的幼兒會缺乏主見和創新意識,這顯然與新時代所需的人才素質是極不相稱的。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3:小結:大班說常規培養策略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小結:大班說的常規培養策略

一、講故事或談話

每個幼兒口述自己聽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活動中,我都努力尋求有效的策略,以激發幼兒對講故事活動的積極性。策略一:提問。故事講完后由講故事者提問,如:“我講的故事題目是什么?”“故事里有誰呀?”等,并根據其他幼兒的回答進行判斷,如:“你講得很棒。”“你說的太好了!”等。同時也鼓勵聽的幼兒發問或質疑。在這樣的過程中,不僅使幼兒更好的理解了故事內容,而且使聽者更專心,講者更自信。為幼兒主動學習和運用語言創設了機會。策略二:評價。在幼兒講述故事后,我留一段時間,先請幼兒自己說說“你哪兒講得特別好?為什么?”再請其他幼兒說說“你覺得他講得好嗎?為什么?”最后教師結合個體講述故事的真實情境進行評價,考慮到統一的要求,同時兼顧幼兒的個體差異,以肯定鼓勵為主,適當提出下次講述需要提高的地方,一般提出的要求是個體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在這樣自評和他評的過程中,不僅為同伴間互相學習創造了機會,而且對提高每個幼兒的講述能力和信心也是有積極作用的。策略三:獎勵。獎勵是為了更好的激勵幼兒參與講故事活動。每次講故事后,我除了采用幼兒喜歡的☆作為統一評價的媒介,同時我也采用紅五星、蘋果等可以粘貼的獎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講述情況選擇喜歡的獎品。在實踐中我也發現幼兒特別喜歡自己選擇小獎品進行粘貼。我想在獎勵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目光、表情、語調、動作等,以更好地表達對幼兒的期望、贊許、鼓勵等,從而調動幼兒對講述故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滿足幼兒情感和發展的需要。

二、本子的記錄。

有的時候我們利用“信息”告知家長記錄內容,有時是直接給孩子完成口頭講述作業的任務。當孩子按時完成,帶來幼兒園后,我們一般都打星給予積極評價,完成出色的不忘寫上簡單的評語,如:“看來你活動中聽的很仔細!加油”。“你講述的真完整。好樣的,孩子!”等激勵性語言。不管是記錄的本子還是書寫的本子,我們除了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正確使用,而且使孩子感受到記錄和書寫的樂趣。使孩子主動地來獲得良好的習慣。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