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心得:小學低年級閱讀興趣的培養
教學心得:小學低年級閱讀興趣的培養
一、重視課外閱讀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也說:“靠自己讀書成長起來的學生,不但結實,而且有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不論是教材內容精挑細選的課文,還是廣泛的課外閱讀書籍,都能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文學與精神食糧,增加知識的力量。課文閱讀尤為重要,課內的教材資源總是有限的,現在語教學正在提倡由教材轉變為用教材,就是要將孩子從課內的有限閱讀引向大量的課外閱讀。
我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把“學生的閱讀實踐”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在具體實踐中,做到:圖文并重;帶著問題讀書;動手動腦相結合;養成朗誦習慣;讀寫結合;讀說練習,就能解放學生的思維禁錮,為學生的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小學語文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可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把“學生的閱讀實踐”放在相當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只是一味地強調要學生多讀,忽視引導學生們尋找好的讀書的方法,忽視讀書形式的變化,忽視良好的讀書習慣的養成,也是不可能達到預定的效果的。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低年級閱讀教學。
二、圖文并重
低年級的課文插圖特點是:與課文內容所展示的情境吻合,注重情境的創設;插圖圖形精美,富有兒童情趣;插圖是與課文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使插圖成為理解內容的契機或突破口。由于這些插圖體現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所以學生描繪得非常生動,而且極富想象力,緊接著要求學生讀課文,講講課文中幸福具體所指,學生回答得很到位,這樣由圖像信息,轉化為文字信息,再研讀課文,學生對課文的重要信息就有了兩次深刻的體驗,精美的圖片能激起學生興奮灶,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而且對幸福有了初步的認知!這說明,在低年級展開閱讀教學,就要圖文并舉,這才符合低年級年齡段的閱讀特點。
三、帶著問題讀書
俗話說:“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這話就是教訓那些做事不專心的人的,用在教學中,也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用心閱讀,做到心到口到手到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觀察、認識事物。
四、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
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在孩子們的閱讀活動中至關重要,不僅能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還能鞏固閱讀效果,讓孩子們在豐富的閱讀環境中,充分感受書面語言,潛移默化地接受有關方面的語言知識,主動去探索、發現,以獲得成功的喜悅。在教室的一角安排了一個閱讀角,孩子們可以隨心所欲的挑選翻看。創設了一定的物質環境后,良好的心理環境也應注重,不強制他們看這本或那本,也不規定長時間的閱讀,讓他們隨時憑著自己的興趣、需要、愛好去閱讀。現在,在“讀書時間”走進我們班,你會發現:全班同學都靜悄悄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讀手中的課外書;沒有一個人說話,也沒有一個干部出來組織大家,是書把大家緊緊地吸引住了。在家里,我希望家長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讀書氣氛的家庭環境,家中隨處可以看見書的蹤影;還要在家中專門安排一個安靜的角落,如小書房;還要每天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如在臨睡前讓孩子進行一定時間的閱讀;還希望家長在工作之余、閑暇之時看書閱讀,讓孩子從現在起受到熏陶,在這樣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而對書籍產生興趣,讓閱讀活動成為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動內容,就像他們需要水和食物那樣在不經意間逐漸養成了自覺的閱讀習慣。在家中的閱讀養成需要家長的配合,這對家長來說是要付出一定精力的,尤其對一些不愛看書或識字不多的家長特別困難。我就送給家長一句話:“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五、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
孩子們通常是有學習活動的外部興趣起步,逐漸產生對知識,技能本身的興趣。兒童需要大量接觸不理解的東西,才能感受更多的東西。通過開展“講故事比賽”、“知識競賽”、“查閱資料比賽”、“詩歌朗誦比賽”、“背詩會”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最后對閱讀充滿興趣。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特點,聽故事比對讀故事的興趣大,可以結合語文教材,經常召開各式各樣的“故事會比賽”在閱讀課上來講故事,可以一個人講,也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講。
古人曾云:“開卷有益。”事實正是這樣,讀書愈多,愈富于睿智,愈具有眼光。書籍促進人從野蠻到文明,從庸俗到崇高。所以,我們要采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把閱讀變成真正的悅讀!
篇2: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統一的要求,劃一的指導,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重理解輕感悟,重分析輕運用,費時多而收效微,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束縛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得閱讀教學缺乏靈動與生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新課程下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一、教師主導不可缺少
閱讀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教師放棄對于閱讀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教師一定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的閱讀審美經驗。由于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在個性化閱讀中有一些不正確的理解,甚至是荒謬的地方。對于學生的這些體驗,教師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從中了解學生的理解方式、水平,給予糾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勇于質疑,“學習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啟發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排解疑難,對學生的提問如果見解獨到,教師要熱情鼓勵,對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也要允許學生保留,求同存異,教師要以同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討論,這樣學生才敢于質疑。如在教授《找駱駝》一文時,學生的疑問是:“撒在地上的米,留在地上的駱駝腳印和留在樹上的齒印為什么老人能看到,而商人看不到呢?”我認為這是一個有價值的問題,立即肯定學生善于發問的精神,并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各抒己見,得出大家認可的答案。因此,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利于提高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質量。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閱讀教學是教師圍繞重難點精心備課,精心設問,把學生送進預定的圈子,學生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現成的結論。教師沒有意識到學生是閱讀的主人,教師要歸還學生閱讀的主動權利,引導他們確立自己的閱讀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讀書的主人。使學生成為自覺主動的行為者,而不是教師活動的追隨者。
在進行個性化閱讀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中要給學生自由選擇的度。新課改的課堂上,我們常能聽到這樣的課堂用語:“選擇你喜歡的自然段來讀一讀”這就是體現了學生個性閱讀的自主性,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閱讀興趣的不同,自主選擇閱讀內容。在個性化閱讀中激發興趣,體驗快樂,形成獨特的見解,發展閱讀個性,提高閱讀水平。
學生因各人的知識水平不一,又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表現為不同的個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讓學生用自己認為最佳的方法進行學習,當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閱讀時,他們會學得主動、自覺、輕松、愉快,把學習當作一種享受,而不是被迫的痛苦與無奈。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當學生選擇學習漓江的“水”這部分時,老師問“你準備怎樣去領略漓江水的特點呢?”然后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欣賞漓江水的特點。這樣教師給予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學生學得積極主動,讀書效率也高了。
三、創設“情境”,真切體驗
個性化閱讀是體驗性閱讀,學生帶著熱情,憑自己的經驗能力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是以自己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體驗文本的,這時他的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將在文本上打下鮮明的個性的印痕。為了能讓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文本,教師應該針對其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通過多媒體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構建一個引力強勁的閱讀磁場,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與探知欲望,在對文本的還原和體悟中感受閱讀的妙趣橫生。
合理巧妙地運用多媒體,能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聲音,會令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豐富的情感也會隨之產生。教師適當的語言煽情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欲望,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著積極主動的情感進行個性化閱讀。如在教學《游天然動物園》一課時,我神秘地說:“同學們,老師今天要帶你們去游覽一個地方,請你帶上攝像機,拍下你認為最神奇的鏡頭”。學生興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對文本的探索中去了。在閱讀交流中,學生有的愿意拍下一群亭亭玉立的長頸鹿所形成的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有的想拍下頑皮的基馬猴,有的主張拍威風凜凜的河馬和大象,還有的則想拍下和睦相處的獅子家族。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魅力,巧妙地促進了學生與課文的有效對話,使學生一下子捕捉到了課文所寫的重點動物,并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體驗性的想象、描述。
總之,只要在教學中執行《課程標準》中關于個性化閱讀的理念,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要把閱讀活動變為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學生會在富有個性的閱讀活動中,發展閱讀能力,強化閱讀體驗,感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水平。
篇3:語文閱讀教學心得:多讀多悟多積累
語文閱讀教學心得:多讀多悟多積累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通過一年來的實踐,每當和孩子們一起捧著書美美讀著的時候,每當和孩子們激烈討論故事的某一個人物的時候,每當和孩子們一起背誦名言警句的時候,課堂上總是充滿了快樂的氣氛。“學語文是快樂的,幸福的,甜蜜的!”這就是孩子們的感受。我深深體會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做到:多讀書少做題,多感悟少分析,多積累少講解。這樣才能體味到“教語文是快樂的,充實的,幸福的,甜蜜的。”
一、多讀書少做題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避免“瑣碎機械的練習”。
閱讀教學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語文能力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語感問題。要培養學生的語感,不是靠多做題,而是靠多讀書來完成的。讀,是培養語感的主要手段,是一項主要的語感實踐活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應少做題多讀書。做適量的、經過老師精選的、典型的、綜合性習題,盡量避免機械地抄寫字、詞、甚至整篇課文。不搞題海戰,以保證學生的課內、課外讀書的時間。多給學生留點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書的海洋里暢游,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開拓視野,提升人文素養。
孫維剛老師曾說:“學任何功課都要做題,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題海戰術就是覆舟之術......題不在多,但求精彩,更在于做的質量。”我們應積極構建以讀為軸心,以讀代講、以讀代練的閱讀教學模式。創造機會創設情境以多種方式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在讀中體味文章的精義妙理,體味作者的神思妙筆,達到古人所說的“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文,我之文也”的境界,真正陶醉其中,從而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增強自己的人文素養,培養自己愛美的情趣。
二、多感悟少分析
新課標對閱讀教學的要求是“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不應刻意追求語言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言材料,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言的規律”。
長期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基本上走的是“文章分析”的路子,混淆了學習語文和研究語文的界限,用研究語文取代學習語文,把分析課文等同于閱讀教學,重分析研究輕自悟自得。這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誤區,嚴重背離了語文學習的自身規律。語文屬于人文科學,講究主觀性、具體性,這與追求客觀性和抽象性的自然科學不同。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用分析代替學生的讀書,代替學生的自悟自得。應“避免煩瑣的分析”,要讓學生“注重語言的感悟”。
學生通過自悟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美的享受、語言和文學方面的知識,發現并懂得文中的精義妙理,其效果要遠遠甚于老師通過分析而強加給學生的說教。況且,文中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優美意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人文精神等,也不是能分析得清的,更不是只通過分析就能讓學生領會的。它必須通過學生的反復朗誦、吟誦、想象來體味、感受、自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在新理念中被更加明確地突顯出來。
支玉恒老師在《曼谷的小象》一文的教學中,沒有瑣碎地分析小象的“東一掀”、“西一撬”,阿玲的漂亮、善良,環境的優美,也沒有去讓學生找阿玲幾次拍小象的鼻子,幾次貼小象的耳朵,更沒有研究每次與每次有什么不同,而是在學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象、感受。老師說完后,學生從中感受到了一個“美”字。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在自讀中去尋找美、發現美、感受美。學生的感受是出自內心的,是真正的感悟,而不單單是對課文的理解。這一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是任何理性分析所不能達到的。
三、多積累少講解
閱讀教學一直存在重理解輕運用的觀念,認為學習語言的關鍵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會運用。這種觀念導致在教學實踐中重視講解,忽視積累,老師講得多,學生積累得少。課堂上,老師惟恐講少了而使學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時間花在煩瑣分析講解上。這種過多、過碎,甚至超出小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分析講解擠占了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時間,奪去了學生運用語言的機會。這種肢解課文的講解,使文質兼美的文章變成干巴巴的幾條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丟失了。學生學起來索然無味,學過后,往往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閱讀教學要想落到實處,搞得扎扎實實,扭轉高耗低效的局面,我認為,老師精講少講,學生多讀多積累是一條有效的途徑。如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呢?首先要多背誦。新課標明確規定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50篇,后面還附有七十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背誦是吸收語言營養、豐富語言積累的有效方法。其次是增加閱讀量,重視課外閱讀。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了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的總量“不少于150萬字。”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豐富其語言積累,僅靠課堂上讀,靠讀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讓學生張開雙翼,高度重視課外閱讀。我們應積極創造課外閱讀的條件,優化課外閱讀的環境,加強課外閱讀指導,使課外閱讀與課內閱讀擰成一股繩,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總之,閱讀教學,不論采用何種模式,抑或是進行何種改革,都不能脫離語言學習的特點,特別是母語學習的特點。要重視朗讀,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和體驗,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能力,重視背誦積累,重視課外閱讀,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避免繁瑣的分析、過多而枯燥的講解、瑣碎機械的練習,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