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2024-08-01 閱讀 1338

四年級數學“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達到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說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并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同,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于許多孩子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同則數法不同。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建議用兒歌幫助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于難點問題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著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采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并通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著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著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并一起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后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導說:我們可以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并不精確,但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匯報后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形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說"讀0度,該讀外圈。"隨著老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直讀到180度。接著,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里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并明白了當選擇不同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達到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著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后,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什么學生回答說:"一定要從0度開始順著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后,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而且只要面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著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后就會快起來。

以上三個活動之所以能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認為原因有三點:

一凸顯了量角的原理。首先,在上述每一個活動中,學生都把角從0度展開,這就幫助了學生確定0度的邊,也就是找到了度量的起點和標準。再者,學生一直開口讀數,并都是從0度開始往下讀。不管0邊在左還是在右,也不管是內圈還是外圈,只要從0開始,從小到大地順著往下讀,就一定不會錯,這其實也是在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本質化,利于學生對量角方法的掌握。

二克服了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學過用直尺度量線段的長度,這一知識基礎和本節課的度量,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操作起來,量線段時學生只要對好了0刻度,觀察線段另一端的刻度就行了,并且都是從左往右數的,這恰好對本節課容易造成負遷移。通過以上三個動態化的活動,打破了學生在度量上的思維定勢,重新建立起正確的度量習慣。

三活動的層次性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三個活動都是以達成教學目標為目的,但體現了目標達成過程中從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的階梯性。要讓學生正確度量,必須建立刻度增加的動態表象,而動態的表象又有賴于直觀的感受,因此從最直觀的肢體語言到半抽象的角,最后到完全幾何化的角,是一個遞進的過程。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學起來自然輕松,清楚。

篇2:四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在三年級上冊中,教材專門安排了一個單元讓學生直觀認識四邊形,其中也初步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學生已經能夠從具體的實物或圖形中識別出平行四邊形通過活動知道了平行四邊形兩組對變相等這一特征。而梯形是第一次出現。本節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活動發現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從而抽象概括出它們各自的定義,分析四邊形內在的關系。在本節課中我特別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觀察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煉。而在體驗中自身感悟的東西理解更深刻、印象會久遠。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是不可能靠講授、聽而得來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動中、探究中、應用中、實踐中鍛煉而成。

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研究,我本著讓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的方法,先讓學生看課本上的主題圖,對平行四邊形的特征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然后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在匯報和補充的過程中,逐步把知識點完善起來,得到了有效地學習。

另外,我考慮到梯形的特征比較簡單,而且把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探究比較重復累贅,就在判斷中使學生產生矛盾,通過爭論得出梯形的特征和定義。

該課的難點是用韋恩圖表示出不同四邊形之間的關系,在課堂上,我沒有很生硬地直接把圖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借助不同四邊形的定義揭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后逐步完善這張圖。

二、通過生活指導學習數學,通過知識運用數學到生活中去。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首先,我選取了與學生生活最貼近的材料--校園,讓學生在校園里找熟悉的四邊形,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資源來源于生活。課末,我讓學生思考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用處,截取了一些實際生活中的視頻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許多生活中的現象都是可以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的。

篇3:四年級數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教學反思

四年級數學廣角《合理安排時間》教學反思

《合理安排時間》是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內容,難度較大,本節課主要是通過沏茶和烙餅兩個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并尋找最優方案。讓學生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從而感受數學的魅力。本節課自認為有以下特點:

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索。

本學期,我針對我班的實際情況,對我班的數學教學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償試,那就是無論上什么內容的課,我都會讓學生自學,然后對于我們所學的內容出一個題目。本次授課也是如此。本節課,我針對本課的重難點設計了合理的課前小研究。讓學生提前探究,這樣各層次學生都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都會有自己的發現,盡管有些是粗淺的,甚至是錯誤的,但人是在錯誤中成長的,所以這無關緊要。因為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自然有了表達的欲望,所以討論時非常熱烈。人人有話可說,個個爭著要說,在相互交流中,孩子們有了思維碰撞,在碰撞中有了新的發現,從不會走向了會,從模糊走向了清晰,讓討論更具有實效性,在本節課可看出,例1沏茶的方案孩子們通過自學和組內交流,基本已掌握。而例2烙餅,孩子們在匯報時并沒有找到最優方案,而是在全班交流時通過其它同學的補充,才得出最優方案,讓大家豁然開朗。這正好突顯了全班交流的魅力,也是生本課堂中精彩的生成。真正達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

2、當好學生的引路者,因勢利導,適時點拔提升學生思維能力。

在本節課中,老師的合適引領能突出重點,提升思維。例如:學生匯報完沏茶方案后,我追問,為什么烙3張餅可節省時間?順勢導出能同時做的事情同時做。另外,在探討烙餅方案時,我課件演示,加強對比,并追問為什么方案2更節省時間,引出:要最大限度的使用鍋。讓學生從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思維得到了升華。總之,本節課我認為已較好的落實了各項目標,學生的表現也挺棒,敢說會說,經歷了知識形成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和方法,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落實了先學后教,不教而教的生本理念,強化了教與學的實效性,確保課堂學習的高效性。。

當然,本課也有一些遺憾的地方,例如:個別學生答問不夠大膽自信。個別題目老師對學生的估計過高,本人在以后的教學中將更加努力的學習,以新課標的精神嚴格要求自己,在教學領域不斷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最大效益享受教學改革帶來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