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高三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20**學年高三地理教學心得體會
20**學年與20**學年都帶高三,也正好是經歷了從舊教材到新教材的轉變,發現高考向著挑戰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方向在變化。比如:做再多的試題,在高考中碰到原題的概率幾乎是零,試題總是出人意料;再比如:即使是把教材帶進考場,開卷考試,分數也不會有太多的提高,發現大多問題無法在書本上找到現成的答案。怎么辦呢?下面結合高三教學,談談幾點初淺的看法。
一、重基礎
雖然高考處在不斷的變革之中,(不斷地滲透新的理念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但其核心內容不變,如準確而全面得把握地理主干知識。首先要明確主干知識的內容;再者要透徹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要理解,要會區別概念,要會用地理原理去分析新的地理問題,如用熱力環流原理分析季風、海陸風、山谷風等。對概念、原理的理解程度是獲取高分的關鍵,(尤其是體現地理邏輯、地理思維的一類知識,它是地理試題的命題焦點。)
二、重視對區域地理的復習
區域地理在高考中很重要(高考試題中,把位置的判斷作為一種基本地理知識來看待的,所以區域圖常作為地理考題的背景。簡單來說幾乎每道地理高考題都有一幅相應的地圖,如果學生辨別不出圖中是什么地方那么下面圍繞該地方設計的題目就沒法做。)但是高中地理沒有區域地理的知識(是初中的內容),很容易被學生忽視;再者也不清楚到底要復習到什么程度。20**年浙江省考試說明對區域地理的要求是能夠了解不同尺度區域(如大洲、地區、國家)的主要地理特征。通過對近幾年的高考題的分析并結合新課標的要求,總結幾點復習的方法:
1、掌握分析區域特征的一般方法。(通過對典型區域特征的分析,總結出分析區域特征的一般方法。)若遇到具體區域時[制度大全為您編輯]一定要結合區域具體的個性特點加以分析。(這樣即使在考試中遇到陌生的區域也胸有成竹。)
2、把握小區域時應把它放在其所屬的大地理區域背景下去考查,對區域要素的定位也應如此。(如世界某一地區的氣候特征應放在全球氣候分布的背景下分析;中國某一地區的氣候特征應放在中國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的分布背景下分析;某一地區的地形應放在全球地形分布的背景下分析。所以對區域地理各要素需要建立一個全球的和全中國的知識背景。)
如20**年的四川卷,考到了很小的地區尼泊爾。很多學生埋怨不認識這個國家,實際上這并不影響解題,只要將它放到南亞的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大地理背景下去分析,那么有關該地區的地形地勢、河流水文等問題就可以用該大背景的特點去解決。
篇2: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建議
初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建議
發布者:王玲梅
鼓勵通過探究學習,初步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1)學習區域地理一般有哪些方法?
運用地圖和資料,認識該區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況
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的分布和基本事實都屬于自然地理概況,認識一個區域,一般從認識它的自然地理概況入手。某一區域的人口分布和發展、經濟部門的地域分布、環境和發展問題、文化的地域特征等都屬于人文地理概況。需要說明的是,在地理區域的學習中,并不需要學生認識每個所選區域的全部自然和人文地理概況。
在學習某一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況時,一般的方法是使用地圖和資料。上述概況的大部分內容屬于地理分布的內容,可以在地圖上讀出。有些內容無法用地圖表現,如某些氣候資料、某些文化方面的內容,則需要使用資料學習。反過來說,如果學生能夠比較有效地使用地圖和資料,他們就有可能獨立去認識一個區域的地理概況。
運用歸納的方法,認識該地區域地理特征
一個地區的區域特征或是從該地區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現,或是從該地區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現,或是二者的綜合表現。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別從地形特征、氣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認識;區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別從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經濟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認識;也可以將上述幾方面綜合起來認識,或是在綜合的基礎上認識區域最突出的特征。因為區域的某一特征是區域內相關地理要素組合的體現,所以比較適合使用歸納的方法去認識。教師可先告訴學生某個區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圖上驗證,也可以使學生掌握區域特征,但掌握歸納的方法,更有助于學生獨立去認識一個新的區域。歸納的方法由具體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含有探究的成分。
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認識這些地理特征的成因。
義務教育階段對區域自然地理特征成因認識的要求不是很多,即使有所涉及,也多處于比較淺顯的層次。對區域人文地理特征成因的認識,則滲透到區域人文地理特征的教學中,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認識區域地理特征的成因,主要運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學生是一種很好的思維訓練。這種綜合分析實際是在發現影響某一特征形成的諸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找出主導因素。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各個影響因素并確定其對該特征形成的影響程度是分析過程,不同因素的影響結果聯系起來勾畫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是個綜合過程。學生初步掌握這個綜合分析的過程,就有可能獨立去認識某一新區域地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該區域與其他區域地理環境的異同
因為每個地理區域都有其獨特的地方,所以可以通過比較的方法來認識區域間的異同。比較相同或類似的地方,可以加深學生對地理規律性的認識;比較不同的地方,可以認識地理區域的獨特性,加深對“因地制宜”觀念的理解,并有助于理解和接受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統。因此,區域地理學習中經常會用到比較的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比較兩個區域時,根據教學需要,可以分別比較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也可以按要素比較。
(2)探究學習是否適用于區域地理教學?
探究學習源于理科教學,因為理科教學內容特別是實驗部分比較適合采用類似科學家研究工作的步驟學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形成科學的概念或掌握科學原理,在形成科學概念、發現科學原理等規則性較強的學習過程中有明顯的作用。探究學習后來被擴展到人文社會學科的教學中,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例如,不一定強調實驗,但實質是一樣,即要讓學生了解知識形成的過程,而非簡單地將結論呈現給學生。
探究學習與地理教師比較熟悉的“發現法”或“啟發式”有同工異曲之處,特別是與“發現法”類似,都是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出發,帶有比較明顯地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意義。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用在系統地理或理論性較強的學習內容上比較多,用在區域地理學習上似乎不容易體現。探究學習是否適用于區域地理的學習?怎樣在區域地理學習中應用探究學習?還需要教師們在實踐中進行不斷的探索。其中有一點是沒有疑問的,既把對區域的探索建立在問題的基礎上,是開展探究學習的前提。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
篇3: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地理教學模式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地理教學模式
摘要:信息社會的到來,對中學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中學地理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機遇。中學地理教師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計算機網絡,為地理學科實施創新教學創設信息化的環境,推動地理教學信息化,建構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
關鍵詞:構建、教學模式。
信息社會的到來,對中學地理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中學地理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機遇。中學地理教師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計算機網絡,為地理學科實施創新教學創設信息化的環境,推動地理教學信息化,建構新型的地理教學模式。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中小學教育的擴展,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校園網絡的建設已成為許多學校的議事日程,從當今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經驗來看,從單機發展到網絡,是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必將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