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文言文語文教學心得
《楊氏之子》文言文語文教學心得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學習古文,學生普遍感到很新鮮。但如何使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一種好的“第一印象”?該讓他們學到些什么呢?我首先在備課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閱了許多資料,如,原版的《世說新語》,《古代漢語》書,編寫了一份具體詳細的教學預案。
為了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我在指導學生預習時,幫助他們先弄清古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一個不同點--文言文是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文是以雙音節詞。為此,我給同學們作了一個比較:我們現在說“祖父”是一個人,就是爺爺;但是古代說“祖父”就是爺爺和父親兩個人。我們現在說“妻子”是指一個人,在古代“妻子”就是指夫人和孩子。在這篇古文中,有許多典型的單音節詞,如“孔君平詣其父”中“詣”指拜,還有“未”、“聞”、“示”等。我讓同學們回家去認真預習,借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注釋,對這些單音節詞進行理解。
在課堂教學中,我首先帶著同學們讀古文。我便示范,便告訴同學們:讀古文時,要注意適當停頓,語速要慢。可讓學生嘗試了讀第一遍后,發現學生是一字一停地讀,沒有古文的韻味。于是我又范讀了一遍,再采取領讀、學生練讀的方法,反反復復讀了好幾遍。雖然所花時間很長,但是,我不覺得浪費。我明顯地感受到了學生是越讀越好,越讀越有興趣。讀著讀著,學生終于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我以“教學生學會并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借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注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課后,我發現學生確實老練了許多,他們饒有興趣地和同學探討古文的深層意思,而且搖頭晃腦地朗讀,或是文縐縐地細讀,給你一種返古的感覺。隨著入情入境地流朗讀、品味,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松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著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于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教學完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于今后的教學,很有幫助。
篇2:教學教學心得自主學習基礎及核心問題
隨筆★自學:自學并非“放羊”,教師要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懂得看書--看什么?(目的明確)教師要巡視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教師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轉化問題、利用問題,便于解決焦點問題、共性問題。-------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一種策略;
★交流:交流別變成“聊天”,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通過設問、誘問、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持續深入地討論或探究;交流環節特別要注意:要有協調者,既要有秩序,又要有順序,盡可能做到人人要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事實性知識不要作為交流的內容,交流主題要有開放性和探究性;保障交流不偏離主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展示:在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予以適當的啟發、引導、鼓勵、評價;在恰當時機,能夠誘發認知沖突,引導小組之間進行爭辯,使學生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觀點相同的問題不要重復展示;展示的方式方法有:口述、實物投影、板示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膽量等。
★自學:自學并非“放羊”,教師要進行適當指導,讓學生懂得看書--看什么?(目的明確)教師要巡視了解學生自學情況,給予個別輔導;教師要在學生自學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轉化問題、利用問題,便于解決焦點問題、共性問題。-------培養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一種策略;
★交流:交流別變成“聊天”,教師要深入學生當中通過設問、誘問、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持續深入地討論或探究;交流環節特別要注意:要有協調者,既要有秩序,又要有順序,盡可能做到人人要有發言的權利和機會;事實性知識不要作為交流的內容,交流主題要有開放性和探究性;保障交流不偏離主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展示:在小組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展示小組學習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予以適當的啟發、引導、鼓勵、評價;在恰當時機,能夠誘發認知沖突,引導小組之間進行爭辯,使學生共同分享學習成果;觀點相同的問題不要重復展示;展示的方式方法有:口述、實物投影、板示等。------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膽量等。
自主學習理念得于灌輸的載體
★導學案:指教師按照課程標準和學科特點,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為指導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而編制的學習方案。
★導學案實質:教師用以支撐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的媒介。
★導學案的構成內容:主要包括學習目標、重難點、學法指導、導學程序等。導學案程序的設計要體現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突出“。
★附注:一個中心指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都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指教師的教學體驗活動和學生的學習體驗活動相互支撐缺一不可;三個突出指突出自主學習模式的各環節、突出學法引導、突出四個設計(目標設計、問題設計、情境設計、習題設計)
篇3:小學老師教育教學心得妙用機智共享快樂
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于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為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發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為適度的競爭有助于激發學習熱情。競賽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為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采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里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系,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