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小班社會教學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學
幼兒園教學偏重于知識技能的獲得,忽視了情感、習慣、社會性等的發展。美國教學家羅賓森說過:“對我們成人來說,社會生活,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居住在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等等,都是習以為常的現象,但兒童需要學習。”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社會教學的意義。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學的內容主要包括熱愛幼兒園,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愛家庭,了解他人,學習有關社會知識、技能等等。其目的是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滲透人際智力的培養,即對自己和他人的認識能力,了解自己與別人的關系,發展幼兒交往合作的能力,幫助幼兒理解社會。
幼兒離開家庭,離開父母,來到幼兒園,為幫助幼兒減少分離焦慮,適應幼兒園生活,我們帶領幼兒熟悉幼兒園,如知道喝水、上廁所、上課的地方。開展“大帶小”,即讓幼兒參加中、大班的活動等。因此,我們為幼兒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和空間。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幫助幼兒自己協調、解決交往中發生的矛盾沖突及各種問題,以提高他們的交往能力。如看圖書,兩三個幼兒爭看同一本新書,教師隨機引導全班幼兒共同討論,盡可能想出各種解決方法:三個人一起看,主動讓給別人看,交換看,輪流看等。問題解決了,幼兒既學習了社會交往技能,又提高了交往能力。
認識自我、養成好習慣應從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務開始。我們從認識小手開始,培養幼兒自我服務、獨立生活能力。學習文明行為時,我們教學幼兒要走路輕,說話輕,放東西輕,懂得動作輕不妨礙別人活動,做事時想著別人。讓幼兒學會關心人,幫助人。
幼兒園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生活在愛的氛圍里。他們認為,被愛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的。但是如何愛父母,愛他人,卻是許多獨生子女所欠缺的。在愛家庭活動中,我們讓每位幼兒帶一張“全家照”,讓幼兒在看看、想想、說說的過程中認識家庭主要成員,體會“家”的快樂,了解父母的辛苦與愛,啟發幼兒回報父母的愛,引導幼兒尊敬老人,熱愛父母,學習用行動表達對父母的熱愛。很多孩子都愛玩“娃娃家”的游戲,他們懷著崇敬的心情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在游戲過程中,重要的是如何渲染孩子對父母真摯的愛,以及他們愿意用同樣的感情去愛伙伴的真誠愿望。
此外,我們還通過其它方式對幼兒進行社會教學。教學幼兒遵守交通規則,看清馬路上的來往車輛,慢慢走不亂跑,見車會避讓,到街上跟著父母或老師,不單獨出去,如果找不到父母和老師,要去找警察叔叔,不在馬路上玩等。這樣做,有助于幼兒接觸新事物,增長知識,益于培養幼兒敢于嘗試和遇事不慌的好習慣。秋天,我們帶領孩子去拾落葉。在拾落葉的過程中,孩子們認識各種樹木,培養了勞動習慣,同時,在勞動中細心觀察自然現象,學習自然知識,增長保護環境整潔的意識。通過拾落葉,蹲下、彎腰等一系列的動作既增強了活動能力,也促進了動作的發展。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小動物,我們要珍惜和培養他們這種感情。我們生活在地球上,要愛護自己生存的環境。教學幼兒愛護小動物,正是培養環保意識的啟蒙課。在幼兒園,我們飼養了小金魚、小兔子、鴿子等動物,讓幼兒參與喂養,增強他們對動物的感性認識,使他們獲得了知識,同時培養了責任心和關心保護小動物的感情。在飼養小動物的過程中,孩子從小養成觀察,動手動腦的習慣,也是一生受用的。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篇2:《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評價研究
《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評價研究
---------------------------階段性實驗總結
一、實驗目標
評價是檢驗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有效手段。它是一種教學活動的結束,同時又是另一種教學活動的開始。評價的科學性、合理性,直接影響著下一步教育目標的制訂,因此說“評價改革是課改勝利的杠桿”。近年來,我們全區實驗班級和教師,針對《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特點,對教學評價進行深入的研究,設計了系列教育活動。通過讓家長、同學、教師、社會等多方參與,一起交互評價;通過激勵性語言、測評性表格、獎勵性物質等出現形式,促使受教育者主動參與到活動中積極地體驗,不時地醒悟、內化,使其人格得到和諧發展。同時,也不時探索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找出運作規律、操作方法,推動《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改革的進程。
二、取得的成果
自開題以來,廣大實驗教師都在同學評價方面積極地開展了一些大膽的嘗試與探索,(雖然評價教學的研究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和對同學的學習評價兩局部,我們廣大教師重點要研究的當然是對同學的評價,因為我們的工作對象就是這些可愛的小朋友們。)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積累了許多經驗,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簡單介紹如下。
(一)教學評價生活化
同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同學天天都在過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發生的事件,如與同學爭吵、損壞公物、挑吃挑穿和家長鬧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媽媽,雞毛蒜皮”的,但也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瑣事”塑造著兒童的品性和人格。因此,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評價必需關注同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重視對同學的養成教育。比方,依據《小同學日常行為規范》,結合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和同學在校內校外的生活實際,開設品德評價課。規定“按時上學、勤奮學習、文明活動、尊重老師、團結友善、認真做操、保護公物、講究衛生、勤儉自強、走好路隊”等各方面的評定內容,出現主體評價的形態,使教學評價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拓展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中的教育內容,不只開放了課堂,而且改變了以往教師對同學單一的、封閉性的、脫離同學生活實際的評價方式,讓同學的主體能動性在自身真實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充沛發揮,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評價內容多元化
教學中廣大實驗教師不只對同學的知識學習進行評價,同時還注重對同學的學習態度、情感、習慣、學習方法、合作意識等進行評價,給予肯定和鼓勵,使同學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自身,獲得勝利與自信。比方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下冊“我的一家”單元評價表格的設計,促進了同學愛家、為了家庭要承當一定責任的意識。
(三)評價形式多樣化
評價時教師以包括真情的語言評價為主,同時配合使用掌聲、圖片、小金星、獎牌等形式進行評價,來激勵同學的學習熱情。比方:《和冬天一起玩》《尋找春天》搜集資料時設計的評價表格,圖片等。評價時教師以包括真情的語言評價為主,同時配合使用掌聲、圖片、小金星、獎牌等形式進行評價,來激勵同學的學習熱情。
(四)評價主體多樣化
在以發展為目標的評價中,評價是教師和兒童一起合作進行的有意義的建構過程。教師、兒童、家長、其他有關人士,都可以成為評價的主體。
1、兒童自我評價
兒童是發展的主體,兒童的自我反思,能促進學習成績感的獲得,學習熱情的堅持,發現進步和缺乏,有助于考慮下一次活動的目標和計劃。教師應指導兒童學會評價,我們所創建的主要方法有:A回顧法:教師引導同學回顧生長檔案、前后作品的比較進行反思、自我評價、提高。例: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期末評價表。B自我評價調查法。例,四年級上冊調查評價表,引導同學客觀、正確分析自身,從多方面評價自身。C討論法:同學通過與同學交流進步、交流作品、交流方法,還有的講述自身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一起受教育。他們相互成為欣賞者、分享者、表示者和學習者。這里有相互的語言評價,也設計了一些評價表。例:資料搜集評價表
2、教師評價
新課程倡議同學的自主探索、自主活動,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就可以漠不關心,教師要充沛發揮“導評”的作用,使同學更好的認識自身、改進自身,提高自身。如宗海燕老師在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時,她課前安排同學去尋找春天,課中讓同學回憶怎樣找春天的情景,有一位同學回答到他是通過看(風箏)、聽(河水嘩嘩)、聞(花香)、摸(柔軟的小草),來找到春天的。聽到這么精彩的發言,宗老師馬上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到:“你真是個善于發現的小朋友,找得真棒,!”這一和時的評價是對同學課前的學習方法、生活的情感態度和探究性學習的充沛肯定。同時,也激勵了同學個性化的發展。當有一位同學回答到他是通過看(柳枝發芽)、聽(樹上蟬鳴)時,宗老師并沒有責怪他,而是一句“仔細想,再努力”,和時給同學以激勵。同學聽到老師的鼓勵后,想了想站起來補充說:“蟬鳴不是春天到了,而是夏天到了”時,教師臉上露出了鼓勵的微笑,同學臉上也有了笑容。這樣,同學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習活動中勇于發表自身的見解,即使自身回答問題時錯了,也敢于和時糾正自身的錯誤。使同學懂得了回答問題過程中只有認真考慮,才干應答出完整正確的答案。
3、同伴評價
同學的生長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學要學會與人交往,成為社會群體的一員。但對于在長輩溺愛下長大的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正確認識自身。此時,同伴的評價就可以有效地協助他們認識自身。如李倩老師在執教《一起游戲快樂多》一課時,她讓同學自由組合開展游戲活動。那些平時以自我為中心,不守游戲規則的小朋友自然沒人愿意和他分在一組。此時,李老師讓大家說說他們選擇在一組活動的原因。這樣,在同伴的評價聲中,那些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小朋友受到了正面教育,修正了對自我的錯誤認識。
4、家長評價
兒童行為習慣、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基本的生活技能大多在家庭或社區環境中實施,家長以和其他有關人員,都是品德課程的教育資源。家長和其他相關人員可以比較充沛的參與評價,提出自身的意見和改進方法。因此,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也請家長參與到教
學中,運用家長口頭評價和書面評價的形式來肯定同學成果,提出缺乏,使評價中飽含親情,同學倍感親切,促進了良好品質的形成。
總之,通過同學自評、生生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有效評價的充沛利用,使同學不時認識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每天都亮出了一個精彩的我。
三、存在的問題和問題發生的原因
經過兩年來的實驗,教師充沛利用各種評價方法,運用自主探究學習方式進行教學,做了很多嘗試,促進了同學優秀品質的形成,有了一定的研究效果,但我們感到實驗中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需要進一步研究解決的問題。
1、教學過程和評價割裂
在活動過程中,由于我們多數實驗教師是兼課教師,工作精力有限,教師們對同學活動的評價要素不能很好地抓住。喪失對同學的引導、發展的時機,不能給兒童的經驗一個好的提升。
2、教師的基礎理論素質、現代教育技術素質急待進一步提高。實驗中,我們雖然在師資培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教師功底單薄、知識面狹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不強,仍是制約深入開展的突出問題。
3、就實驗自身而言,雖初步構建了教學模式,但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需要進一步加強深化研究,使之更加完善幼稚。
四、今后的打算
1、評價中做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與情感”、三個目標的整合。
在教育評價中,發展性評價是基礎或前提,假如我們的評價是在不時地促進同學各個方發明性,使同學對學習充溢了興趣與愿望,而不是回避和厭惡,學習的結果與有效性將會大大地提高。這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目標上所強調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與情感”的評價。
2、正確理解評價主體多元化
評價教學改革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必需注意防止教條地理解和落實主體多元化,同學的每份作品都要由同學自己的主體性以和同伴、家長和教師的積極性,還可能使評價成為他們的負擔。因此,在實施評價主體多元化時,必需考慮這樣做的目的。
3、評價內容和評價語言要豐富。
有的老師只做了記錄表,沒有時間做。其實,老師可以讓小朋友家長幫助,或是兒童自身也可以寫。評價表可以記錄兒童的生活,真實反映兒童的經歷。
篇3:信息技術與小學社會學科教學整合研究報告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目的一、問題的提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課程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同學原有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單一、被動的狀況,同學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親身體驗經歷的機會。因此,轉變同學的學習方式,即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的學習方式轉變勢在必定。可以說,學習方式轉變的研究已經在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備受人們的關注,不只是當代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而且已成為新一輪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特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就提出了轉變同學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地學習方式,要促進同學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讓同學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如何促進同學學習方式的革新則是當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領域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其中,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廣泛使用則為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長點,帶來了教育教學領域內一系列新的變化,變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整合為同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超強的交互性、參與性、信息資源的大量存儲和共享等等特點將有利于同學形成新的學習方式。另一方面,從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當前提出信息技術促進學習方式革新的必要性和必定性。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將計算機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在我國,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自此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計算機輔助教學階段(CAI);基于網絡的教學形式;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階段。而信息技術與教學的真正意義上的整合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所指,要:“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出現方式、同學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革新,充沛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同學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課題組在立項之初,就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北京市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現狀,確定了信息技術與教師專業發展、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的轉變、信息技術與同學學習方式的轉變等多個研究專題,深入研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二、課題研究的方法與內容1.研究方法:采用文獻分析、調查研究以和實驗研究等方法進行。2.研究內容:在總課題的指導下,確定了社會學科子課題研究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明確信息技術與社會學科教學整合的含義、特點與作用。二研究信息技術與社會學科教學整合的途徑與方法: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社會學科教學內容出現方式的革新;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社會教師教學方式的革新;信息技術促進小學社會學科同學學習方式的革新。三、課題研究的過程在總課題的指導下,結合社會學科特點,課題分為四個階段進行。(一)前期準備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北京市小學社會學科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進行調研;二是閱讀大量文獻,進行文獻分析,加強理論學習。研究效果:完成《信息技術與小學社會課程整合的調查報告》,收錄于中心編著《北京市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調研報告和優秀論文集》中。(二)研究方案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完成社會學科子課題開題論證報告;二是確定子課題實驗區縣和實驗校;三是完成子課題研究方案;四是指導實驗區縣撰寫區實驗研究方案;五是組織課題成員進行理論學習。研究效果:完成子課題開題論證報告和實驗研究方案。收集大量文獻資料,并進行整理分析。對實驗區縣和實驗學校進行相關調研,進一步了解實驗學校的情況,完成調研報告。(三)實驗研究階段這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階段。根據社會學科綜合性、開放性特點以和社會學科大局部是兼職教師的特點,研究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一是著重研究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小學社會學科教學內容出現方式的革新。二是著重研究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小學社會學科教學方式的革新。三是著重研究信息技術如何存進小學社會學科學習方式的革新。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更高層次應該是促進同學學習方式的革新。也就是說,信息技術不只僅是教師進行教學演示的工具,而應該成為同學學習的工具。結合社會學科特點,著重研究了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研究效果:組織了多次課題研討會。收集了若干研究優秀論文、優秀教案、課例以和教學課件和同學作品完成《信息技術促進同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優秀論文,收錄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一書中。(四)課題結題階段主要是對課題進行總結。主要效果:完成課題結題報告。收集課件,并進行優秀課件展示。收集相關優秀優秀論文、案例、同學作品,結集成冊,計劃出版。(結題工作尚未完成,正在進行中)四、研究結果與分析(一)正確理解信息技術與社會學科教學的整合。社會課程的性質和特點為信息技術的使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支持和完善社會課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方面,信息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發揮了更大、更有效的作用。信息技術時代的來臨以和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使用,為同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信息技術以其強大的功能――超強的交互性、參與性、信息資源的大量存儲和共享等等特點將有利于同學形成新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其在學習領域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優化了原有的學習要素,為同學的學習創設了豐富多樣的環境。主要表示在以下幾個方面:1.信息技術的運用極大地豐富了學習資源。在沒有信息技術的時代,實際生活中可以利用的學習資源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是以文本的形式出現。有些資源還因為實際條件的局限無法出現給學習者。比方,歷史上發生的許多事件;地理環境方面的內容都由于時間、空間的局限無法真實的再現。但信息技術的發展卻使得我們可以模擬地再現歷史的真實、地理環境的風貌等等,可以開發出仿真性高、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網絡技術的發展更是為學習者展現了一個龐大的學習資源庫,學習者可以運用網絡,收集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資料。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更大的自主空間,學習者學習的個性化、開放性、自主性由此成為可能。2.信息技術的運用拓寬了學習途徑。在保守學習中,學習者只能通過書本、教師、圖書館、實驗室實驗等有限的途徑進行學習。而多媒體、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學習者的學習途徑更為多樣和廣闊。在小學社會學科的學習中,信息技術對拓寬同學的學習途徑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學科自身的綜合性、內容的豐富性、時代性都要求同學不只要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源,并對之進行整理、分析,然后加以運用。據調查,在社會課學習中,同學除了通過書本、教師、圖書館等獲取資料,已經學會運用網絡、音像資料等獲取信息。而教師除了引導同學通過書本、真實社會實踐去進行學習,還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一些同學無法親身體驗、實踐的活動通過模擬情境的方式引導同學學習,不只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而且同樣豐富了同學的體驗。3.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首先,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互動內容、互動角色都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在互動方式上,信息技術的運用使得教師和同學之間不只僅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單向互動,還可以通過網絡等增強相互之間的互動和溝通。在互動內容上,書本上的知識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同學的學習,同學利用多媒體、網絡等可以輕松地獲取更多的信息,完成學習任務。信息技術的運用對課堂教學內容以和教師如何組織、處置教學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必定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在關注知識學習的同時,更要注重同學學習能力的提高,注重同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最終促進同學的全面發展。在互動角色上,教師和同學之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送者和接受者的關系。在信息技術時代,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和權威,不再是信息的中心源。同學所獲得的信息很可能超出教師的知識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成為同學學習的引導者、支持者或合作者。其次,信息技術的運用也改變了生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保守的課堂教學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多地發生在教師和同學之間。而生生之間的互動則嚴重缺乏。事實上,與同伴的交往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社會化賴以實現的基本要素。信息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生生之間的自由開放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借助信息技術,生生之間的交往互動更具平等性、更無拘無束和非強制性,能更好地促進同學的主動性、發明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發展;對于促進同學社會知覺的發展、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識的發展以和克服自我中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二)信息技術與小學社會學科教學整合途徑的研討。1.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小學社會學科教學內容出現方式的革新。保守的教學內容出現方式主要是聲音、文字和圖像,主要通過書、紙的記錄和傳達。而信息技術作為出現教學內容的重要工具則可以將多種媒體方便、快捷地集成,實現對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尤其是離同學實際生活比較遠的內容,教師通過音像、網絡等動態資料方式重新出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出現方式革新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示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信息技術提供多種媒體刺激,促進知識的獲取和堅持,拉近了教學與同學生活的距離。案例:許多老師進行課件的制作和教學錄像的選擇,比較符合同學的學習需求和興趣。特別是在進行一些離同學生活實際比較遠的內容教學中,有些內容尤其是歷史內容同學很難直接體驗,而通過運用音像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演示的課件等,可以盡量彌補教學內容與同學生活的脫離,能夠讓同學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學內容。比方在進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甲午中日戰爭》教學時,老師都注重利用電影錄像、利用課件“戰爭形勢圖”來引導同學了解戰爭發生的背景、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進行鄉土教材《運河千古潤通州》的教學時,教師注重引導同學在觀看介紹運河和通州歷史的資料片中仔細觀察、認真考慮。在《注意交通平安》教學中,老師則通過一個反映違規現象的記錄片,不只直觀、生動,而且拉近了同學與生活實際的距離。第二、信息技術可以提供超文本特性,實現對教學內容的有效組織和管理。比方在課程教材建設方面,可以開發多媒體電子教材、教學資料,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有機集成,制成光盤長期、大容量貯存。第三、信息技術可以通過網絡傳送方式,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開放。建立教學專用網站,隨時更新、補充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和同學使用。比方,一些社會課教師借助學校網建立社會教學網上教學資源,正是課堂外的一種延伸,不只促進了同學的進一步學習,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師生與生生之間的廣泛交流。2.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小學社會學科教學方式的革新。教師教學方式與同學學習方式是相對而言的。信息技術對教師教學方式革新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示為:第一、信息技術可以作為準備教學的重要工具。比方,在準備教學階段,教師自制教學軟件,進行電子備課,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第二、信息技術有利于教師創設更生動、形象的問題情境,引導同學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簡單的提問、文字等方式的導入,而是充沛運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創設生動、形象的信息技術環境,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第三,作為教師總結教學經驗的工具:教師利用軟件記錄、管理教學日志,并定期通過網絡發表自身的教學體會,與其他教師交流。3.信息技術如何促進小學社會學科同學學習方式的革新。新課程倡議新的學習方式的主要特征表示為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和交流合作。而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恰恰有利于同學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同學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由接受學習轉向探究學習,由個別學習轉向合作學習。下面結合社會學科的具體案例進行論述。3.1信息技術促進同學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又稱自我調節的學習,一般是指學習者自覺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強調“自主”,即通過學習者的自我設計、自我調節、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活動,積極發展各種考慮戰略和學習戰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在內在動力的支持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信息技術不只為同學的自主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不只為同學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演示和瀏覽的工具,更為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為同學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學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只提高了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只提高了收集、選擇、分析、運用信息的能力和意識,而且學會了如何去自主、發明性的學習。[教學實例1]自主交流與評價階段運用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