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情景化環境讓孩子自主學習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教育隨筆:情景化環境讓孩子自主學習
為讓孩子的手更靈巧,手肌肉更強健,在角落學習時,我讓孩子學習手編。學習步驟從十字編開始,然后是編竹籃,最后嘗試織布。其中材料是彩色竹籃和簡易織布機。
第一天,張易拿起那塊長方形的底版,看了看,放回。拿起竹籃,做了起來。她毫不猶豫地用彩帶將籃子纏起來。結果,一個籃子并不是編出來的,同伴都反對。
第二天,剪了很多彩色的紙條的超超拿起了長方形的底版,看著看著,正想放棄。我指指范例,她拿起一根紙條,剛穿完就放下,拿起籃子就編,但編得有些粗,并不是一格一格地編,所以,結果,籃子的編法依然被同伴否定。
。我感到,孩子對十字編材料不喜歡。于是,我又用橡塑板制作了一些動物,如虎、熊的臉,魚、螃蟹等色澤鮮艷的底版,替換了原來的正方形底版。
又一次活動開始了。還是張易,她拿起十字編的底版,選了一只深藍老虎的臉,又用橙色的紙條,編了起來。一邊編一邊看著圖示,活動結束,張易拿著色彩鮮艷的老虎,作頭飾嚇唬同伴玩。孩子們以羨慕的口吻對張易說:“給我玩玩吧。"文文說:“我明天也去做一個玩。"這時,我松了口氣。
原以為,大班的孩子可以理性一些,可以感受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快樂,而可以稍稍地忽略材料形式,我錯了。孩子在操作時,總是先拿起竹籃、織布機琢磨。而這項學習需要有十字編的經驗做基礎,但孩子對十字編的材料不感興趣。原因是十字編的材料太死板,沒有生氣,不能引發孩子的想象,不能給予孩子玩的樂趣,也就不能吸引孩子主動地來學習。
其實,孩子畢竟還小,充滿趣味材料的樣式,如材料的形象、色澤、游戲性(為玩耍而操作)等都可以使孩子在沒有老師引導的情況下,激起主體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的愿望,引領孩子滿懷興趣地去學習。所以,情景化環境可以促進孩子的自主學習的開展。
但是,情景化的環境到底蘊涵哪些材料元素和人文因素呢?我會窮追不舍。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
件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