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生活故事聽鄭緒嵐演唱《牧羊曲》有感
80年代,李連杰因出演電影《少林寺》一炮而紅。該片主題曲《牧羊曲》清徹悠揚,繞梁三日。
20年后,我坐著汽車到登封探親。嵩山是座石頭山,為了防止亂石滑落,政府用綠色的防護網捆著盤山公路的左右兩邊。放眼望去,到處是蒼松翠柏。
部隊營房建在半山腰上,家屬在過年前后來的很多。我們洗衣服公用連隊的洗衣機,小孩子理發就喊學理發的士兵幫忙。戰士們什么都做,房子是自己蓋的,喂著豬,種著菜。他們拿著針線,一條腿跪著,俯著身子把被子和褥子行得橫平豎直。
炊事班的孫班長,國字臉、濃眉毛,說起話來聲音洪亮。他切菜用的是圓形榆樹墩兒,上面密密麻麻砍得都是刀印。他切完菜就把菜刀“叭”的一聲擲入菜板里,大有小孩子擲飛鏢的派頭,嚇得我魂飛魄散。
太陽好的天兒,孫班長會招呼戰士們抬兩口大缸出來。缸口用紗網封著,里面分別腌著黃豆醬、豆腐乳。下雪了,招待所和炊事班之間的道路上結了厚冰。負責送飯給家屬的小戰士會把四條腿的小板凳倒置,里面穩穩地放好飯菜。然后席地坐下,吩咐戰友從后面推他一把,他就坐著“滑梯”下來了。吃飯的時候,一個浙江籍的小戰士,用長笛為我們吹奏曲子,表達對軍嫂的敬意。
戰士們通常只有十七、八歲,相當于高中畢業生的年紀。部隊當時沒有供暖,山風很緊,住宿只有一被一褥,好多戰士的耳朵、手面凍裂了。我也是手腳冰涼,用煤火爐取暖,還煤氣中毒過一次。
篇2: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教育故事集錦
幸福源自學生
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區起鳳街小學王端端
昨天是教師節。收到了許多來自孩子們的禮物,看著一件件孩子們親自做的禮物,一種幸福感溢滿心頭。
今天來上班,以為教師節已經過去,一切都應該歸于平淡。放下車子,走到班里的環境區,想看看大家的值日情況。這時,兩個男生走了過來。手里都拿著東西,像是彩排好了一樣,齊聲說了一聲:節日快樂。接過東西一看,是兩塊小石頭,略有差別,但都寫著:老師,祝您節日快樂!旁邊還有彩筆畫的小花。那一刻,我竟有一種想要跳起來的欲望。轉過身走進教學樓,我終于抑制不住大笑起來,我想那個時候看到我的人大概都會說:“你笑的跟一朵花似的!”也許有人不明白了,不就一塊石頭嗎,至于?是的,石頭并不貴重,可是送它的人對我來說與眾不同!這是兩個上學期在班里總是惹事,經常打架的兩個孩子!為了改變他們,我開始研究心理學,看管理書籍,進行了無數次的談話……我真心的表揚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哪怕是今天他面對老師的批評不再橫眉冷對,而是微笑!慢慢地,他們變了,懂得友善待人了,懂得控制自己了。
開學兩周了,他們一直都很好,沒有惹任何事。我欣喜的發現,他們變了,變得成熟了,也懂得認真學習了。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他們也學會了感激!作為老師,我想這個時候是最幸福的了。
愛,可以融化一切堅冰!
篇3:小學班主任語文教師數學老師優秀教育故事欣賞
巧用招數化“意外”為“精彩”
福建安溪縣蓬萊新林小學馬征東
新課改送來了數學教學的春天。更多的老師將新理念運用于全新的課堂教學中,一幕幕的課堂精彩瞬間正如一個個靈動的音符,形成了一曲悠長動聽的詠嘆調。駐足傾聽,著實覺得異常精彩!下面這一案例是我在課堂中的親身實踐,它是我在教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摘錄下來與大家共享。
那是上星期五下午第一節數學課,我走進教室,四十多張求知的面孔映入眼簾。我想,何不調節一下課堂氣氛,好讓學生放松心情。于是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寫了“自己出題考老師”幾個大字。
同學們看后為之一振,個個睜大眼睛看著我。我巡視四周,亮開嗓門說道:“同學們,這節課由你們出題來考老師,范圍是求平均數應用題。如果老師答對了,請你們鼓掌一下;如果答錯了,就罰老師唱一支歌。好嗎?”我的話音剛落,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好。我認真地思考著本節課教學思路和重點,而學生們卻紛紛地忙開了。
急性子的王龍來了個開頭炮,向我發起了挑戰:“新城服裝廠去年四個季度分別生產服裝12.5萬條、13.5萬條、14萬條、15萬條,求:①去年平均每季度生產多少萬條服裝?②去年平均每月生產服裝多少萬條?你看王龍這一炮打得太準了,正是我要強調的找準“總份數”的應用題。我得意地寫出了算式,獲得同學們的一片掌聲。找準“總份數”“總數量”是求平均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學生們不約而同地適應了我的教學思路,頓時我感到一陣欣慰。下一步他們還要提什么問題呢?其順我意,王曉偉同學提出了既要找準“總份數”又要找準“總數量”的復合應用題。
由于王龍同學領了頭,同學們爭先恐后地提出了很多類似形式多樣的應用題,使大家耳目一新。一個個問題的提出,隨著陣陣掌聲,一個個被解決了。事情竟是那么巧合,正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一疏忽,找錯了“總份數”所對應的“總數量”列出了一道錯式。班長林小萍立刻指出了錯誤,而且講明了“病因”。學生們對林小萍的不客氣,流露出不滿,都紛紛為我辯解:“老師還沒來得及檢查。”我理解學生們的心情,更喜愛林小萍對科學的嚴肅態度,主動唱起了《小草》這首歌:“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
你看,一向善于刨根問底的唐強同學,兩眼不住的環視,好像在尋找什么破綻,他站起來用帶有商量的口吻說:“我提一個問題,師生一起做好嗎?”學生立刻向他投去不理解的目光,追問道:“你又出什么鬼主意呀!”“好呀,快講吧!”我微笑著雙手示意,鼓勵他說出來。“甲乙兩地相距120千米,一輛汽車由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40千米,返回時每小時行60千米,求這輛汽車往返兩地的平均速度。”“(40+60)/2”。很多學生不假思索地列出了算式,并露出了得意的神情,向唐強*。只有幾名學生費了好大心思才列對了算式。
面對一張張“得意”的面孔,我感到心酸內疚,是我沒有講清“根據問題找準‘總數量’和‘總份數’”,以至于大多數同學造成這樣的失誤。這道題只要抓住“往返”這一關鍵詞語,就不難找到“總數量”是往返的總路程。“總份數”就是往返用的總時間。
唐強同學的問題,如同一顆炸彈,無情地擊中我的要害,指出了我在教學中的失誤之處。這種坦誠的胸懷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老師的熱愛。這怎能不令我高興呢?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真正的教育藝術,不會拘泥于具體的模式和形式,而是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靈活地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策略,促進每一個學生健康、自由、快樂地成長。這才是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