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點燃思想火花傳遞教育智慧

點燃思想火花傳遞教育智慧

2024-08-01 閱讀 6072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鄭州市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本次培訓為我們提供了各類豐富的專題講座、上機實踐操作、微課程課例觀摩,使本來枯燥的學習、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易懂。這次培訓,對于我來說是一次難忘的充電機會,每位授課教師都以鮮活的實例、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打動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煥發了激情,燃起了斗志,受益非淺。通過與同行們的討論、交流,思維的碰撞,發現了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向一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努力。

隨著素質教育的快速推進,不論是國家教育部門還是教育專家,都深深地感悟到只憑空洞的教育理論,是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的實施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的共同參與,教育專家提出的新教育理念雖具有普遍性,但在具體實施中還有很多的實際問題,需要我們一線教師來研究和實施,以此來證實新理念的正確性。因此,要做一名好老師,就一定要學會做課題研究,教師要做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要參與課題研究,否則各種先進的教育理論都是一句空話,教師本人也會被教改的潮流沖垮,同時,教師參與課題研究,是使自己快速成長的一條捷徑,好多的教育奇才,教育專家都是從一般的教師參與課題研究而一舉成名的,因此,我沒有理由,不去參與課改,參與課題研究。

中國教科院楊瑞勇博士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做科研的策略與方法》講座,提出教師對課例進行研究,加強對文本的解讀和探究,提倡及時反思。課例研究的價值在于:拓展教學視野、發展反思能力、喚醒主體意識和培養問題意識,最終的目的是簇進專業成長。

河南教育學院任民教授的《半部論語做良師》的專題報告,對中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著作論語加以研究分析,得出各有利弊,應該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結論。今天的教師角色應該轉變,由教學主體向學習伙伴轉變;由知識傳授向導學轉變。

二、做一個有計劃有遠見的教師。

經常聽到老師說“我天天的忙忙碌碌,可到底在忙什么,我自己也不知道,更不用說什么成績了,煩死了”,聽起來好像很可笑,但這卻是我們很多人的生活真實寫照。整天的忙來忙去,到頭來,卻不知道自己到底都忙了些什么,雖然教育教學本身就是由很多的瑣碎小事構成的,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就真的這么忙,而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工作沒有頭緒,沒有計劃性,也就是所謂的“碌碌但無為”。其實,我們在工作的同時,只要稍稍的對自己的工作做一下計劃,為自己的教育發展做一下規劃,就會從中找到工作的樂趣,成為一個“碌碌有為”“忙碌并快樂著的人”!

董放教授的報告《教師的職業幸福之路》,關注了教師的心理健康,社會壓力、職業壓力讓我們的教師生存不易,需要學會自我調節,需要樂觀的工作生活。

三、做一個有危機感的智慧型教師。

近幾年來學生越來越多元化,這樣就對教師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我們現任教師產生了很大的威脅。“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自己的危機感、緊迫感,趁自己還年輕,及時給自己充電,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師,才確保我們工作的穩定性!確保我們不會在幾年以后,被那些精力充沛、見多識廣的年輕人所淘汰。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石連海教授的《依法執教的理論與實踐》的專題報告,首先分析了為什么要依法治教,接著詳細講解了依法執教必須掌握的法律知識以及校園安全事故的預防與對策,讓老師們關注學生安全的同時,也能保護自己。

四、做一個有愛心、有耐心、有責任心的教師。

有人說“教師職業,是一個良心買賣”,我覺得這句話不僅實在,而且道出了我們做教師的真諦,做一名教師,我們不僅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人才的重任,更擔負著一位位學生家長的眷眷之心。教師的職業境界有三種,最低境界“工作僅為養家糊口”,第二境界“為了自己的良心而教學”,最高境界“能享受教學的幸福”,當我們靜心反思時,我又屬于其中的那種境界呢?一名學生對我們老師而言可能只是幾百分之一,但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那可是百分之百,甚至是百分之幾百啊!我們大部分老師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誰能希望我們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教育呢?而我們又是否做到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我們的學生呢?是否用真誠、善良、謙遜、寬容、愛心、責任心來教育我們的學生呢?

保定學院王全樂教授的《好的關系才會有好的教育

篇2:教師成長感悟奇思妙想

我們的生活從不單調,其中的事物之間絕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總是充滿著無窮的奇思妙想。請問,您親手制作過豆漿嗎?

要想在清晨起來喝一杯自己親手制作的濃香四溢的豆漿是有前提條件的:頭一天臨睡之前將干黃豆洗凈后,放入有清水的小盆中浸泡,水一定要沒過黃豆。早上起來,將浸泡了一夜、吸足了水分后變得飽滿圓潤的黃豆撈出,放入加了清水的機器里進行打磨、熬煮。一定的時間后,經過過濾倒入杯中,或原味或加糖,皆有個人喜好決定。至此,一杯散發著清香、沁人肺腑的豆漿就大功告成了。這簡直就是剔除糟粕,留其精華的過程。哈哈!你不覺得這打磨豆漿的過程與“磨課”之間有著微妙的相似之處嗎?

其實,我們每次的“磨課”亦如打磨豆漿一般。你大概會驚奇地質問:你怎么會有“磨”課呢?只有要上觀摩課的老師才有機會“磨課”!“磨課”不僅配有大量的、連續性的時間,還配有一個智囊團。咱們天天上的都是再平淡不過的常態課,怎么會有“磨課”呢?又哪兒來的時間“磨課”?誰又跟你“磨課”呢?請問你有智囊團嗎?小團隊也行!如果有這樣的想法那就偏離教學的航道了。我們平時的常態課,較之觀摩課,的確沒有強大的氣勢,但也絕不平淡無奇,它也時時有著精彩,閃爍著師者智慧的光芒。不僅我有“磨課”,你也有“磨課”,大家都有“磨課”,只是我們沒有主動意識到罷了,因為它在于無聲處。

每到寒暑假期,我們拿到教材便開始細細翻閱,在欣賞篇篇精彩的課文和注視棘手的知識點時,大家的腦海里一定在思考這樣一些問題:這冊書的單元與單元之間有什么聯系?我該采用哪些方法和怎樣有效的手段去引導學生,化解難點?這正是你我在為備好課而進行的第一次的總“磨”!繼而,當將要開始一個單元的授課時,我們打開教案,再次翻開課文、查閱教參,我想我們正在為高效率地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而細“磨”!此時,先前的備課已不令人滿意,我們發現了“糟粕”開始剔除、修改,興許這個過程進行中還要與其他老師交流討論。于是,你“磨”出了“二次備課”。馬上要進行一篇課文的講授時,再次翻開教案,“磨”又開始,甚至將學生的情況再次考慮一遍……這樣一路“磨”來,留下了精華。咱們各位的隨堂課上得也是得心應手,精彩紛呈。我們講授、引導得輕松自如,學生學得也滋滋有味。這“磨課”難道不是與打磨豆漿有異曲同工之處嗎?可見,常態課的“磨課”是自己跟自己的較勁,在于無聲處。如果不仔細回味,還真是不易覺察出我們平時都在磨課。的確,為了一節成功的觀摩課而進行的“磨課”過程是一個自我完善、升華的過程,誰又能說為常態課所做的不顯山露水的“磨課”過程不是呢?

前兩天又看了孔雀公主楊麗萍的《雀之靈》,禁不住在想她那頎長柔美的雙臂、雙手,還有那留了四十年的指甲

篇3:《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讀后感悟

自從事教師這一行業,愿望就是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老師老師,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能夠獨當一面,受到學生喜愛、家長認可的優秀的教師。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都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文學修養,這與愛讀書、常讀書是分不開的。有句話說的好,“讀書學習是教師永遠的備課”。同時,言傳身教,我們教學生讀書,當然自己要先讀書。在這個學期,我閱讀了首都師范大學首都基礎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張彬福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這本書中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具備許多素質:熱愛語文教育,有高度的職業認同感、職業信念和追求,視語文課堂教學為一種生活,教書育人;自覺提升專業素養,具備足以從事教學活動的專業技能;善于借助教學科研不斷優化課堂教學,努力使學生獲得最大化的學習收獲;有面對問題和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有敢于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的膽識;有善于運用智慧克服困難和解決問題的追求;有堅持真理、不斷創新的品格等等。要想都做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起碼對于此時此刻的我來說還需要歷練。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

首先,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有思想的教師。所謂有思想,就是有自己的信念,有語文教學追求目標。任何一種教學行為都體現著一種理論或理念,不管行為者自覺不自覺。我需要不斷提示自己在語文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中自我學習,提煉自己的觀點,形成自己的思想,并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其次,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一定是善于積累、習慣自我反思的教師。這里的“善于”和“習慣”兩個詞不容易做到,都需要下些功夫,而這正是優秀語文教師的必修課。所謂“善于”,指不僅注重積累,而且“會”積累,會用自己的眼光識別有價值的東西,并將之熟記在腦海中。所謂“習慣”,就是已經成為一種自覺,只要上課,之后都會“回想”“總結”其中的優劣得失,堅持那些合理、有效的行為,修正那些不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的做法。

書中對于語文教師應該讀的書給出了一些指導意見。語文教師在職業生涯中要讀六類書。第一類是語文教育史,作為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要了解自己所教的這個學科的歷史,以史為鑒,才能更加清楚哪些是需要傳承的精華,什么是要剔除的糟粕。第二類是學習理論,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一些學習理論足以引導我們去探尋語文學習的規律,去回答“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語文”的問題。第三類是文學作品,它們是語文教師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愛讀書,不僅要反復讀名著,也要關注文學創作的發展和文學研究的動態,還要閱讀新的文學創作,吸納多元的文學作品。第四類是語文學科教學論,選一種比較具有權威性的進行精讀,以便在自己的專業知識結構中形成語文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框架。第五類是專業雜志,關注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第六類是雜書,雖然不直接與語文教學相關,但是觸類旁通,讀得多了也會受到啟迪,同時能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開闊見識。

這本書給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堅信多讀一些好書,一定會有許多意外的收獲,在我未來的教學生活中,我會一如既往地多讀好書,在書的海洋中遨游,爭取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