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敘事一次公開課經歷
從上周我得知一個星期后要講公開課時開始,我心里就沒有平靜過,第一次代表學校去外校講課,我壓力有些大。
這個星期里,我每天都會抽一節(jié)課時間找一個班的孩子試課,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每個班里的孩子都被我分成兩撥,一次又一次的試課。有次試課時,因為班里多媒體出故障,我不得不帶領孩子們跑到三樓多媒體教室上課,由于三樓教師長時間沒有人用,多媒體的鑰匙不見了。上課鈴已經響了,我很著急,趕緊打電話給正在上課的李主任和郭老師,他們沒有因為那是我自己的事情而置之不理,以最快的速度給我找來了鑰匙,講課順利開始了,多虧了熱心的同事們……
每次試課,我對自己的課都會有新的認識,課后我自己反思,認真修改教案和課件。
講課的前一天晚上,我自己一個人在一間空教室里,打開多媒體,一次又一次的試講……
正式講課那天,因為對講課學校的路不熟,學校的郭老師帶著我們走了好多彎路才到目的地,一路上同行的老師放松的聊著天,我卻怎么也融入不進去,一言不發(fā),偶爾問一下郭老師什么時候才能到。
本以為自己站在陌生的講臺上時面對著陌生的孩子和聽課老師,自己會很緊張,可是因為準備比較充分,狀態(tài)比想象中得好多了。
講課后,我和學校的老師們一起返校,我問給我錄課的郭老師我講得怎么樣,“比在家里講得好多了”,郭老師這樣回答我,一個“家里”,讓我的心一下子溫暖了起來。
是啊,我們是一個大家庭,雖然沒有血緣關系,可是我們在一起的時間比和任何一個親人在一起的時間都長,盡管在工作中會有各種不如意,但我會在這個大家庭里成長、進步!
篇2:小學教育教學敘事物質獎勵背后
前些天,去他校上公開課時,排在我前面的一位老師,為了激勵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表現(xiàn),允諾給孩子們一些精致小巧的記事本。而待到我上課時,孩子們仍意猶未盡,紛紛圍著我:“老師,如果我這堂課好好表現(xiàn),你會給我們什么獎勵啊?”
我不由地愣了,我從來沒有想過孩子們會主動提出這個要求,況且學生上課學習不也正是理所當然的事嗎?我不由地脫口而出:“為什么還要獎勵呢?上公開課是多么難得的學習機會啊,你們不僅學到了很多寶貴的知識,還能得到鍛煉,如果表現(xiàn)好,老師自然會大大表揚你的……”孩子們并不能理解我的用心,一聽到沒有獎勵,他們嘆了口氣,一臉失落地望著我,甚至已有個別孩子不情愿去上課了,一旁的主任見此,趕忙“救火”:“有獎勵,認真表現(xiàn)的都有。”孩子們瞬間興高采烈……
而在即將上課時,也不時有孩子對我說:“老師,你看我坐得多直,學習工具老早都準備好了,你一定別忘了給我獎勵啊!”他們人小鬼大的模樣讓我忍俊不禁。
其實,這些孩子的要求并不高,一個小本子、一塊橡皮、一支筆都能讓他們欣喜滿足,可看那一張張稚嫩的小臉,目光中流露的鮮少是對知識的渴望,他們對老師的表揚肯定也不以為意,他們向往的只是一個個小小的物品……這不由得引起我的深思。
平日里,為了激勵孩子們努力學習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也會對表現(xiàn)良好的孩子進行獎勵:每周對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小組分發(fā)精美的明信片,對平日里表現(xiàn)突出的班干部發(fā)嶄新的作業(yè)本,對期末考試成績優(yōu)異、進步突出的孩子贈送筆記本……這些小小的獎勵,在我和孩子們看來更多的是一種肯定,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有了精神上的動力,孩子們不斷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努力向前。
物質獎勵,重在激勵,而非物質本身。當放大了“物質”,孩子漸漸會感受不到獲取新知的快樂,視野漸漸狹隘,目光局限于物質本身,而忽略了精神的需求,這樣過早功利化的心態(tài)不由得讓人心生悲涼。
今后在實行物質獎勵時,我要明確告訴孩子最可貴的是你學到了知識,你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與欣賞,你實現(xiàn)了自己的價值,你做了件有意義的事……而非得到了一樣物品。物質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但心靈上的富足、充實、愉悅才是最終的目的,它們比具體實際的物質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yōu)橹冻雠Α?/p>
篇3:小學教育敘事:學生不敬行為思考
教師在工作中,可能會遇到學生對自己不尊敬的事情。如學生當面頂撞老師、背后謾罵老師、故意違反紀律、拒不完成作業(yè)、嚴重者甚至與老師動手等等。教師遭遇到學生“不敬”的時候,在尷尬難堪的同時,更需要冷靜思考,沉著應對。
一、學生“不敬”危害大。
這種行為,造成了師生間的對立與沖突,猶如一把雙刃劍,對立雙方沒有贏家,雙方都會受到傷害。
1、如果發(fā)生在課堂上,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的進行。這時因為老師往往不得不中斷課堂教學來解決問題,心情受到影響,老師會將相當大的注意力分配到與沖突有關的學生身上,而無法專心教學活動,特別是老師與學生群體或有影響的學生發(fā)生沖突時還可能引起全班學生的介入,產生對抗局面,造成課堂混亂,不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2、師生沖突會影響學生良好品德及完美人格的形成。沖突狀態(tài)下的學生,情緒沖動,言行缺乏理智,事后又產生負疚感或產生恐懼,害怕教師報復,對老師懷有戒心,或下決心與老師對抗到底。這些后果無論對學生的學習,品德還是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3、師生沖突對老師本人也極為不利。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是教師順利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證,與學生發(fā)生沖突,遭遇學生的“不敬”,使教師倍感挫折,失敗、痛苦、沮喪的情感油然而生,降低了老師在學生中的威信,使其工作的熱情喪失,影響身心健康。
4、由于學生“不敬”引發(fā)的師生沖突一旦處理不當,容易造成家長等其他力量的介入,引起社會問題,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形象。
二、學生“不敬”有原因。
在教育教學中,造成學生“不敬”的原因多方面的。
1、師生雙方對某一問題看法有分歧,是原因之一。不少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主要是看成績和紀律,而急劇變革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社會思潮,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不斷影響著學生的評價標準,不斷擴大著學生個性特征的價值標準和取向。在老師眼里,學生是越來越難教,在學生眼里,教師的社會形象越來越模糊和疏遠。當老師從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與自己原有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不符的觀念、情緒和行為時,就往往會用自己的權威進行規(guī)范,處理得好,對學生的學習和教育有促進作用,處理不好,就會發(fā)生沖突。有些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有失公允,偏愛聽話的、成績好的學生,對不喜歡的學生就“恨鐵不成鋼”,這樣必然導致部分學生的怨恨。隨著時間及次數(shù)的積累,這種不滿情緒就會從隱蔽轉向公開,對教師的“不敬”不斷的積累醞釀,最后必然會表現(xiàn)出來。
2、學生不斷增強的獨立、自主、平等、民主的意識和觀念與老師權威的對立。在教育教學中老師通常以權威者自居,如果一個老師在班級管理和教學中經常采用專制的辦法,不惜采取批評、斥責、挖苦甚至體罰的手段來維護班級的紀律,這樣與學生不斷增強獨立自主、平等、民主意識和觀念產生矛盾,就會使學生產生不滿、怨恨和壓抑等情緒。
3、教師形象的缺失,也是引起學生“不敬”的原因。部分教師素質不高,缺乏師德修養(yǎng)。他們對自己要求不高,不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沒有形成必要的權威,沒有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學上。從而導致業(yè)務水平不精,缺乏專業(yè)素養(yǎng),上課敷衍了事,教學內容枯燥無味,教學方法呆板,講授重難點不清,教師缺乏組織教學的能力,教學質量差。此外,教師對學生不負責任,對學生嘲笑、挖苦,對差生的教育缺乏耐心,引起學生、家長不滿與反感。體現(xiàn)在課堂上少數(shù)學生就會根本不把老師放在眼里,明目張膽地違反紀律,有時會無理尋釁,故意制造沖突。
4、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的確有一些學生長期以來學習基礎差,厭學情緒重。對學習失去信心,對聽課不感興趣,但又必須規(guī)規(guī)矩矩坐在教室里,聽不懂課,思想必然會開小差,于是課堂成了他們嘩眾取寵、違紀搗亂的地方,需要老師善意的提醒,甚至批評。學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在學校中,學生也有多種多樣的需要,如他們希望能與教師進行真誠的溝通,被老師和同學認可等,可是一些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對學生批評的多,贊美的少,缺乏細致的了解,這種情況下,學生多數(shù)不愿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老師,老師與學生沒有心靈的共鳴,師生間常常在心理、思想、行為上產生諸多的矛盾和沖突,導致“不敬”的發(fā)生。
三、學生“不敬”慎處理。
學生“不敬”行為是一種非正常的行為,往往是一突發(fā)的、非預見性的,它考驗教師的能力與智慧。在遇到類似學生“不敬”行為的時候,教師要注意以下問題:
1、在事件發(fā)生時,沉著冷靜當,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學生的言行激怒,防止失去理智而感情用事,不激動、不發(fā)火,和學生對抗的結果只能是教師傷害更深。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的職業(yè)意味著他放棄了個體喜怒哀樂的權利,應使自己胸懷寬廣。”
2、在“不敬”事件發(fā)生后,不要急于解決。有的教師習慣找學生家長告狀,或上交到學校甚至采取放任不管或不上班等過激措施。學生對動不動就找家長、找學校告狀的老師最反感。事實上,在“不敬”事件發(fā)生后,大多數(shù)學生的心理會很敏感、很脆弱。如果再找家長和學校去刺激他,很容易產生更壞的結果。通過實踐,我覺得,事件發(fā)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動,而要靜下心來思考。想一想,為什么會發(fā)生“不敬”事件,自己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如果自己能解決,就決不要找學校、找家長。
3、解決沖突要抓主要矛盾。面對沖突,教師要拋開表面現(xiàn)象,切忌就事論事,不要和學生糾纏具體細節(jié)的是與非。學生很清楚應尊敬師長,因此一般情況下,只要發(fā)生了“不敬”事件,其背后必有隱情。在處理“不敬”事件時,應深入調查、了解,決不能敷衍了事,而要找出沖突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及產生的背景。
4、要加強師生間的思想溝通,增加相互理解。老師要向學生闡明其思想和行為的真正動機,同時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真正想法和感受。如果老師認為自己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可以率先檢討,這種真誠往往會感動學生,同時贏得學生的諒解,學生也會反過來檢討自己的錯誤。如果學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教師應在講明道理作出適當批評的同時,對學生過激的行為表現(xiàn)出寬容大度。在師生雙方坦誠的、暢所欲言的溝通中互相理解,建立一種和諧的相互信任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