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設計作業有效性反思以一份《工業革命》歷史作業設計為例

教師設計作業有效性反思以一份《工業革命》歷史作業設計為例

2024-08-01 閱讀 5440

教師設計作業有效性的反思以一份關于《工業革命》的歷史作業設計為例

紅林學校劉劍鋒

作業既是學科教學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又是一種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渠道。一份好的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深化,而且有助于三維目標的達成。長期以來,作業設計是一個被忽視且少有研究的課題。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該如何有效的設計作業?我們還是先看看一份有關《工業革命》的歷史作業設計:

(一)活動的課題:假如走入時光隧道,來到工業革命后19世紀的西歐,我們將怎樣生活?

(二)活動目標:學生模擬角色,探究過去。你可以是農民、童工、教師、警察等等,也可以是一個酒鬼、無賴、紳士等等。你可以就服飾、飲食、住房、商店、日常用品或者從建筑、交通、娛樂、工作、休閑和文化等方面,神入的想象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

(三)活動要求:1.這是一份“探究過去,模擬角色”的歷史書寫作業,它不同于心得、感想報告,也不是憑空想象、任意杜撰的寫作。2.因為你是透過歷史的思考來模擬,體驗當時的生活情形,所以,你還要自行搜集一份歷史材料(文字或圖片或影視);并以它為證據,應用在你的歷史書寫作業中。

(四)作業類型:1.自白幾句生活片段,或記錄一則日記;或編寫一個故事;或敘寫一段對話;或書寫一封仿古書信。2.上列作業類型任選一種,字數不限,參考數據請注明名稱、來源;A4規格,手寫、計算機打印均可。

(五)成果展示:1.書面報告;2.班級傳閱、交流欣賞;3.班際觀摩。

(六)作業反饋:設計活動問卷,分析問卷結果,反思成效與不足。

此外,這位作業設計的老師還為學生提供了一些參考資料。筆者認為,這是一份有效的作業設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下面就以此為例,結合新課程理念、當代認識心理學理論以及歷史學科特點,談談歷史教師如何有效的設計作業。

一、拓展作業功能,確定作業設計的目標

傳統教學中,我們只關注作業的認知功能,而忽視作業的探究功能和價值功能,將作業的功能僅僅定位為督促學生鞏固已學知識,提高學習成績的一種手段,而不是作為引導學生形成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形成態度和價值判斷的途徑。因而,經常“通過機械式的重復訓練達到對‘模本’知道的準確、熟練記憶和理解,以便在考試中能夠進行準確的復述,取得優異的成績”。從學生發展的角度看,這種作業應該是無效的,因為“它”忽視了學生對知識形成過程的探究……忽視了學生對問題的自主見解能力和對知識再生、再創性能力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歷史情感、歷史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參見王生:《對新課程下歷史作業功能觀的兩點反思》,《歷史教學》,**年第8期)簡言之,傳統的作業設計僅僅意識到利用作業來實現知識目標,而沒有意識到利用作業實現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這位老師的作業設計在教學目標方面是具體而明確的,表現在五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搜集、查找歷史資料的能力;第二,通過閱讀數據、觀察圖文,加深對歷史的認識與理解;第三,在閱讀數據與模仿角色的過程中,增加體驗,豐富歷史想象能力;第四,通過書寫歷史作業,鍛煉文字表達能力;第五,通過交流傳閱、觀摩優秀作品,涵養欣賞、尊重的態度。筆者認為,這份作業設計大大拓展了作業的功能,不但把作業作為培養學生搜集和查找歷史資料、閱讀數據和觀察圖文,根據歷史展開合理想象、鍛煉文字表達等能力的一個平臺,而且把作業作為學生體驗歷史,培養“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一個過程,還把作業作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轉變學習方式的一個途徑。一言以蔽之,即把作業作為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途徑。應該說,對作業功能的這種定位,是我們歷史教師有效設計作業的一個基本出發點。

《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和規律,著力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薄皩W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識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薄罢莆諝v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惟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質的基礎和載體?!卑凑照n程標準的要求,作業教學重要環節的作業,也應該成為實現三維目標的途徑,只有這樣,作業設計才有意義,設計的作業才是有效的。

二、開發課程資源,豐富作業的內容與形式

一般意義上的作業,大多是指課后練習、試卷、輔導用書中的相關練習等,這種現狀和認識與對作業單一的功能定位緊密相關。如果我們拓展了作業的功能,那么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也會大大的豐富起來。

這份有關《工業革命》的作業設計,在拓展作業功能的基礎上,還注意開發和利用了網絡、圖片和學生的體驗、欣賞、態度等課程資源,使得作業在內容上豐富多彩:學生可以模仿任何一種角色,就某一內容深入研究;在形式上多種多樣:可以是自白幾句生活片段,也可以是一則日記、一個故事、一段對話、一封仿古書信。豐富多彩的內容與多種多樣的形式利于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內容與形式來完成作業,發揮特長與保持歷史學習興趣,因而也就有利于獲得成就感。而且,多種多樣的作業形式便于學生充分利用教育環境和學習工具,在完成作業的過程養成廣泛閱讀、搜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利于學術視野的開闊與思維空間的擴大。

開發課程資源也是課程標準對教師的一種重要意識與能力的要求?!镀胀ǔ踔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課程資源既包括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課程資源的利用開發水平同教學質量的高低密切相關,充分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把豐富的課程資源納入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陳杰先生在《歷史作業的創新設計》(參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0年第1期)中對作業的形式進行了分類,即辯論式作業、故事式作業、論文式作業、推理式作業、調查式作業;鞏昂先生在《歷史卷:美國中學生作業》(中國盲文出版社,20**年9月版)中也提到美國中學生的作業設計形式,有(1)歷史事件表的設計;(2)選擇一位著名人物,為其寫一個訃告或頌文;(3)專訪一位歷史人物;(4)電影評論;(5)書評;(6)史評;(7)畫評等等。毫無疑問,這些作業設計既開發了課程資源,又豐富了作業內容與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豐富的作業內容與形式是作業設計有效性的一個重要保證。

篇2:預習作業設計及課堂組織

預習作業設計及課堂組織

摘要:預習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合作討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預習應根據不同的課型、內容精心設計作業,預習后的課堂也應該更加開放,更加自主。

關鍵詞:預習設計開放自主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關于課前需不需要預習,許多教師仍心存疑慮。他們認為:預習了,學生會對將要學習的內容失去新奇感;預習了,學生知道了相關數學知識和結論,上課教師講什么?……怎樣看待預習,對于預習的恰當定位十分必要。對預習的重新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更應該結合教學實踐進行探索,努力提高預習在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價值。

一、什么是預習

狹義的預習是指,在教師講課以前,學生自己先獨立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準備。

廣義的預習是指,學習個體所有獨立的探索活動。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它是學生的一種獨立學習活動,是一種學習的心理準備過程。

用新課程理念來分析,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學生在預習中借助已形成的知識、經驗和方法,自主學習、探索與思考,并嘗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預習可為新知學習探路,學生帶著自己的發現與問題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合作討論,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怎樣的預習才是有效的

有教師認為:預習就是告訴學生明天要講什么內容,今天你們回去看書預習。這樣的任務,聽話的學生回去后能認真看看書,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連書都不翻,有的翻了也不知道要看什么。這樣的預習沒有目標,通常會流于形式,沒有實效,教師也無法準確獲得學生預習的反饋信息。因此,教師應針對不同的課型、內容精心設計預習任務。在實踐中我們通常是以預習作業的形式來引導學生開展預習的。

1.復習類的預習作業。

復習類的預習作業與要學習的新知有著某種聯系,主要是幫助學生復習以前學習的知識,并作一定的思考和整理,以激活某些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為新知的學習和遷移做好鋪墊。

如,五年級(上冊)《小數乘小數》,可以布置這樣的預習作業:

做做比比:

472×328×1.3124×7

472×0.32.8×1312.4×7

1.24×7

你有什么發現?寫下來。

計算下面各題。

3.6×2828×1.33.6×2.8

最后一題跟前兩題有什么不同?

“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方法是“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上遷移過來的,所以讓學生復習和回憶“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這樣的預習作業在知識的遷移上作了鋪墊。

2.自學類的預習作業。

仍然以五年級(上冊)的《小數乘小數》一課來說,我們還可以設置這樣的預習作業:

初步閱讀書本第86~87頁,做上相關記號并思考:

1.計算小數乘小數,可以轉化成()來計算。

2.計算小數乘小數,積的小數位數是怎么確定的?

此類預習作業是學生通過自學書本,對即將學習的新知能有大致了解,并有所思考,這樣的預習作業比較適用于高年級。平時,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方法要進行詳細的指導,如預習過程中如何邊讀邊思考,如何做相關記號(著重號、問號、理解號等),如何讀進去,如何找重要內容……通過這類預習作業的有效實施,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3.探究類的預習作業。

這樣的預習作業,一般不要求學生看書,教師只向學生提出一兩個有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的解答無論是對是錯,教師都要給予肯定,并努力透過學生的思考了解班級的學情,在教學時更有針對性地采取策略,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小數乘小數》還可以這樣來設計預習作業:

這樣一來,教師就能更準確地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有效地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而不再像以往那樣無視學生的知識經驗,簡單地從外部對學習者進行“填罐”。

4.閱讀型的預習作業。

如,四年級(上冊)的《加法運算律》一課,我們可以設計以下預習作業:

課前閱讀與思考

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這個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lì)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yù)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讀完后思考:同學們,你認為小猴子們的想法對嗎?從數學的角度來說說。

篇3:小學高年級家庭作業設計

關于小學高年級家庭作業的設計

針對高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歸納能力,筆者認為如下幾種方式是適合高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方式。

1.“調查式”家庭作業設計。

小學英語教學特點多是以中心話題為單元來呈現新知。例如在學習交通方式和職業等主題時,可以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父母和好友甚至教師。在采訪的過程中,讓學生再一次地復習重點詞匯和主要句型,加深對單詞和相應句型的記憶,同時加強了家庭作業的趣味性,培養了學生英語學習的成就感,讓學生樂于問,勤于寫,有效地鞏固了所學的新知。

2.“自主查閱式”家庭作業設計。

小學英語高年級的學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家庭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查閱相關學習資料就是一種提高的方法。例如在教學部分國籍之后,可以讓學生去查閱這些國家的國旗,寫出各個國家的英文名稱,以及這些國家的代表性事物。比如China,panda;America,eagle;學習節日之后可以讓學生查閱一些國外比較典型的節日以及來由和慶祝方式等等,在課堂上以各自的方式來介紹。這些都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又如在學習簡單的語法現象之前,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的語法書籍,在課堂上把自身對其的理解進行表述,看哪一位學生能運用自己的語言最簡單準確地表述出來。讓英語學習置身于文化交流的環境中,顯得活潑而生動,并且能夠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和表達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好的學習方式,為自身學習打下基礎。

3.“小作者創作式”家庭作業設計。

創作式作業的實質是利用關鍵詞替換進行改編。這項作業要求學生在已有的英語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二度創作與改變。這項作業有一定的難度,但是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他們對故事的理解力與創造力。也可以讓學生根據已學過的知識點去編寫一些小對話,并試著表演下來。例如在教授五年級學生學習運用英語打電話后,讓學生在家中利用課文中的關鍵句和好友打電話,在電話中相約好時間地點一同玩耍學習。同時,讓學生在作業本上把電話中的內容進行大致記錄,讓學生通過記錄過程復習已學的單詞和句型;還如在學習正在進行時態后,讓學生觀看AnimalWorld欄目,把所看到的動物正在進行的動作進行描述,然后運用作業本進行記錄。他們可以在創作中體會到自己學習英語的快樂與成就感,增強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