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學田野:教師自我生長之域

教學田野:教師自我生長之域

2024-07-31 閱讀 5113

“教學田野”:教師的自我生長之域*

──論教師培訓的教學實踐走向

閆守軒

(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江蘇南京210097)

摘要:我國現行中小學教師培訓主要是一種外控的理論型教師培訓,這是由教師培訓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文化隔離造成的。消除隔離,走向教學實踐的田野是造就反思型、研究型、創(chuàng)新型教師的一種重要抉擇之路。走向教學實踐的教師培訓有豐富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基于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與為了教學實踐三個方面,具有實踐性、反思性、主體性與開放性。走向教學實踐的教師培訓的基本戰(zhàn)略或思路是案例教學與教育行動研究相結合。

關鍵詞:教師培訓;教學實踐;行動研究;反思

*從文化學的視角看,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過多地趨向于理優(yōu)秀論文化,缺乏對田野文化──教學實踐的關照,發(fā)生著越來越深的文化隔離,理智的改造之路是教師培訓走進教學實踐的田野,使教學田野成為教師的專業(yè)生長之域。

作者簡介:閆守軒(1974

篇2:教師專業(yè)生長途徑與戰(zhàn)略

教師的專業(yè)生長,是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的完美產物,二者相輔相成,缺乏教學理論指導的課堂,是了無生機的機械的應試教育。沒有經過課堂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無法實現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此,只有二者完美結合,才干生成高效的教育。那么,針對農村教師,該如何空虛他們的教育理論呢?培訓與學習,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良策。

一、培訓形式多樣化。

1、校外培訓與校內培訓相結合。

近些年來,國家教育部對基礎教育高度重視,轟轟烈烈的進行了課程改革,加大對農村教師專業(yè)提升的扶持力度,先后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培訓活動,從而使一批農村骨干教師迅速得以生長。然而,對于資金緊張的農村學校來說,經常無法使參培活動難以成行。因此為了提高學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實現資源共享。必需將這種高規(guī)格的校外培訓與共享型的校內培訓緊密結合,使得前者付出物有所值,后者生長如愿以償。學校也應該采取措施提高這種培訓與返培訓的效益。

2、校級培訓與組級培訓相結合。

由于培訓級別的不同,可能也會形成培訓內容各有偏重。相比來說,校級培訓體現整體性,其對象是全體教師,其目的是有助于學校管理,有助于教師綜合素質提高。其內容可以是思想政治培訓,也可以是心理輔導培訓,還可以是學校中層組織管理培訓等,例如班主任培訓等。組級培訓注重學科性。其對象是不同學科教師,其目的是研究教師、研究教法、研究課堂、研究同學,通過教學理論的多元化來促進學科專業(yè)化和課堂教學的更新。其內容可以是教材教法培訓,也可以是課標解讀,還可以是優(yōu)秀教案分析、課題研究相關輔導。培訓者必需理清自身所選內容的范疇,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集中培訓與自我培訓相結合。

無論是校外、還是校級、組級培訓,因參訓人數較多,內容必需面對全體,均屬于集中培訓。教師的專業(yè)提升僅靠這種培訓是遠遠不夠的,必需大力提倡教師的自我培訓,假如說集中培訓是通過“步伐統(tǒng)一”而實現“滿園春色”的話,具有專業(yè)生長群體化。那么自我培訓則是通過“另辟蹊徑”而實現的“獨樹一幟”,具有專業(yè)生長特長化,更有助于教師“海納百川,取長補短”,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理論雛形。

二、培訓內容多元化。

1、以師德師風培訓疏心理,塑師魂。

當今社會人們追求更廣泛,文化形式更多元,對于一個長期處于教學第一線的教師來說,無論是社會因素,還是環(huán)境因素,或是自身因素的影響,多多少少對自身從事的這份職業(yè)有著不同的看法,職業(yè)倦怠感經常無法防止,三尺講臺上的做法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心理的疏通工作顯得至關重要,學校必需定時組織相關培訓,端正師風、凝聚人心,規(guī)范教學行為,引導教師自我釋壓,堅持對教育事業(yè)的高度熱情和教學工作的高度責任感。

2、以崗前提高培訓為新教師導航。

面對目前教師調動頻繁的現象,幾乎每學期都有教師調進各校,處于提高學校整體師資水平的考慮,學校可以在學期伊始聽取摸底課之后,針對各個新進教師的課堂教學現狀進行點評和培訓活動,這樣有利于校本教研良好氛圍的營造,也對學期教研活動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3、以教材教法培訓顯目標,明方向。

處在課程改革日新月異的今天,再資深的教師,也不敢輕易“手拿一本書,直接進課堂”。因此,必需對教師進行培訓,這種培訓不是暫時的,而是長期的,通過培訓,要能使教師明晰整套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特點,明白教材的發(fā)展方向,創(chuàng)新教學技藝,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增強課堂實效性,使同學學得有效、學的愉快、學得主動。那么這種培訓必需將“返培訓”與教研組培訓結合起來實施。

4、以經典選讀滲透課堂,引發(fā)考慮。

教育家之所以是教育家,那是因為他的觀點來自于教育實際,他的理論能夠滲透人心,更能指導課堂走向。常用教育理論,激活心智;常讀教育經典,經驗引路;常思教育現象,創(chuàng)新教法。因此,培訓中適當輔以教育經典解讀,堪稱一種至高無上的享受。

5、以課題培訓豐富教研活動。

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研究教學現象,解決教學疑難,使教育教學活動有的放矢。這正好可以規(guī)范教研活動散亂無序的狀態(tài)。因此,課題培訓中必需使教師了解課題研究步驟,了解課題研究方法和措施,嘗試實施課題研究,鼓勵開展小課題試行研究,將教研與課研融為一體,以課題研究使教研活動更有目的,以教研活動為課題研究提供實驗平臺。

6、以寫作技能培訓積淀教師寫作功底

要實現教師由教書匠向研究型教師的轉變,就必需使教師自覺地、主動地研究課堂,反思課堂,但是,如何研究?如何反思?如何提取有研究價值的教學現象?學校可以通過校級培訓和組級培訓的方式,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理論培訓,組織校內寫作高手進行教育敘事和案例分析,引導教師從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每一個教學現象,鍛煉教師的寫作水平,并舉辦寫作技能競賽提高教師寫作興趣,讓教師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7、以信息技術培訓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

網絡信息的迅猛發(fā)展,使得教育教學手段盡顯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遠程教育資源的靈活運用,不只提高了同學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師教的更舒心,但是由于地區(qū)和教材內容等多方面的限制,緊緊依靠網絡資源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根據本地本校的特點整合和開發(fā)出有效的課程資源,而這些工作缺乏了相應的技術指導是無法完成的。信息技術培訓必需將這個重任擔負起來,以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更高效。使我們的教師更專業(yè),更多才。

校本培訓作為教師專業(yè)生長的戰(zhàn)略之一,它努力的為教師積淀理論基礎。為了凸顯它的功效,還必需制定相應的培訓要求,做到培訓活動有主題、有主持、有講義、有演示、有記錄,教師人人參與,做到有筆記、有反思、有小結,學校每學期培訓內容裝檔成系列,使培訓活動經常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加速新時期教師角色的轉變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篇3:教師態(tài)度是影響同學生長呢?

在這里,教師的態(tài)度主要指教師對同學的態(tài)度,也包括教師對工作的態(tài)度、對生活的態(tài)度以和相關的心理品質和人格特性。有一句話說得好:態(tài)度決定一切。教師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面對同學,決定著同學的生長;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工作,決定著工作的成敗。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古諾特博士曾深情地說:“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的勝利和失敗,‘我’是決定性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小朋友們活得愉快或凄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啟發(fā)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能救人。”

當過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一臉陽光地走進教室時,同學們的心情就會很舒展、很輕松;當我們一臉怒氣地走近他們時,同學們則噤若寒蟬,生怕自身撞到老師怨氣的槍口上;我們在課堂上以熱情的語氣肯定同學,以贊賞的眼光激勵同學,他們的心里會充溢幸福與喜悅,表示得很興奮;我們指責、挖苦、嘲諷同學,則無疑是給他們心靈的天空蒙上一片繁重的烏云。

教師對同學的態(tài)度的核心是對同學的關愛、尊重,態(tài)度既是內隱的,又是外顯的,其表示方式主要有:

(1)語言方式

言為心聲,語言是心靈的外殼。不同的語言表達不同的態(tài)度情感,教師應該善于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態(tài)度情感。如請同學回答問題時,應該用鼓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同學回答正確時,應該用肯定性、贊揚性的語言;同學回答不對時,應該用諒解性、引導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就比較容易發(fā)生心靈上的共鳴。

2.動作方式

“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一個人的態(tài)度情感往往有意無意地通過外部的表情動作而流露出來。同樣的道理,教師應有意識地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自身對同學的態(tài)度,達到同學心靈交流的目的。如贊許的點頭,會心的微笑,親切的撫摸,贊美的手勢等都可表達教師對同學的愛心和善意,使同學有被重視感和被關懷感。這里要特別強調微笑的價值。微笑是最能表情達意的面部表情動作。微笑能表達友好態(tài)度,微笑能使同學的心里感到輕松。借助微笑可以表達出教師對同學的積極態(tài)度,發(fā)自內心的微笑意味著:“我喜歡你們”,“對你們的回答我很感興趣”,“和你們在一起我很愉快”,以和“我相信你們也會喜歡我”。相反,假如一個教師不懂得微笑,那么同學可能會認為這個教師對他們并無好感,或者認為這個教師冷漠無情,不好接近。如此,師生心靈交流也就不可能發(fā)生了。

3.眼神方式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俗語說:“眼睛會說話”,就是指不用有聲語言時,眼神也能傳送情感和態(tài)度。課堂教學中的眼神交流要求教師要積極地關注班上的每個同學,教師講課時,眼睛應該與同學堅持對流,使連坐在角落的同學都能感受到:“老師看見我了,老師在跟我點頭呢!”請同學起來回答時,教師更應全神貫注地、親切地注視著他(她)。有些教師講課時,眼睛往往只看著他的幾個最得意的同學而忽視其他同學,使這些同學感到受到了冷落;還有一些教師往往只習慣看著前排的同學,不注意看后排或角落的同學,使這些同學發(fā)生了自身不受重視的感覺。

在國內一次調查中,同學對不喜歡的教師進行了一番描述,其中有“不耐心”,“情緒不穩(wěn)定”,“過于嚴厲”,“粗暴不講理、講話刻薄、譏諷挖苦人”,“表情嚴肅、不和藹,整天臉無笑容”等內容。而美國一位教育家在對九萬多名同學進行調查后,歸納出好教師的12種素質:

(1)友善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