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劉升弟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教育局
【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周密部署下,通過廣大教師認真學習和鉆研下,教師的教研意識、課堂意識、學習和創新意識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功能在教學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積極性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在民族地區,新課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創建高效外語課堂在諸多問題。因此,了解目前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的狀況,分析影響民族地區中小學課程改革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創建外語高效課堂的措施辦法,對推進基礎教育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現狀分析
一、調查背景與方案設計
(一)調查背景
“課程改革遵循了教育發展規律,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論。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改革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1]。鑒于此,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措施,以期促進外語高效課堂的建立。
本次關于中小學英語教學狀況的調查模式為實地調查形式,重點以合作市范圍內的學校為主,涉及學校15所,調查人數共計164人。
(二)方案設計
1、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前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和圖書,實地調查以問卷調查、座談、訪談、親歷走訪當地許多學校等形式開展,了解當地英語教學現狀。
2、調查對象
筆者實地調查主要以合作市為例展開了調查。從學校的性質來看,既有完全中學的初中部分,也有小學,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既有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調查的覆蓋面較廣,發放問卷315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綜合回收率為85.71%。其基本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1調查學校類別、數量、問卷情況統計表
學校級別及數量教師數量校長數量教育管理人員共計發放問卷數有效問卷數回收率
市級縣級鄉鎮
實地調查完全中學×%
獨立初中××.1%
小學××.4%
從表1所反映的數據來看,此次參與調查的對象有教師、校長、也有教育管理人員,因此此次調查結果具備較高的可信度。
二、調查結果分析
篇2:中學生學習心理與行為調查研究
中學生學習心理與行為的調查研究
一、問題提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因材施教”不僅是科學施教的基礎,也是體現教育公平、關注個體發展的表現。對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為進行研究,我們不僅可以獲得學生學習方面的信息,還可以從側面了解學校教育、管理方面的情況,借此為學校的教學和管理提供參考。研究從學習心理和學習行為兩個大層面展開。學習心理包括中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和學業成就歸因。學習行為則包含學生知覺到的班級學習氛圍(“積極投入學習活動”、“準時到校上課”、“上課專心聽講”以及“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功課”等)和課堂學習行為(“學習計劃的制定與課前預習”、“課中的學習參與度”、“課后的復習和問題解決”)兩個方面。本次調研抽取了14所中學6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重點討論了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為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并對中學生學習心理和行為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建議。
二、研究建議
(一)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謹防“習得性無助”
正確合理的歸因有利于學生正確評估自身學習條件。通過歸因訓練,學生可以明白各種學業成就歸因的特點及其對學習的影響,從積極歸因中提高自身能力。歸因訓練具體而言可從如下環節展開。首先,通過考試分析會、班隊課等引導學生,養成其將學業成績不良歸因于努力不夠、學習方法不對等可控性因素的習慣。其次,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評價和歸因訓練,幫助不同的學生建立合理的歸因。例如,面對能力不高的學生,一些教師期望較低,并伴有同情和額外幫助,可能會導致這些學生對失敗進一步做出能力歸因,從而更加自卑,甚至產生習得性無助感。第三,重視教師的課堂語言。如“這類題我都講過N遍了!”“這個題目太簡單了,我就不做分析了”“這個題目同學們應該都沒有問題”等教師習以為常的言語,往往容易導致學生將失敗歸咎于自身能力不足,進而產生無助感。教師可以多說一些類似“上心的同學會發現這類題之前我們分析過,如果你還沒做出來,可要趁這次機會花點兒心思把這類問題徹底搞懂”的言語,幫助學生將學業成績的優劣歸因為“用不用心”“努不努力”等內在、可控的因素。總而言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學業成就的取得歸因于內在、可控的因素上,讓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掌控感,從而激發自身的學習動力。
(二)強化學段銜接教育,特別要重視初高銜接
無論是班級學習氛圍的年級發展特點,還是課堂學習行為抑或是學生學習心理特征的發展特點,基本上都呈現出隨年級增長而變差的趨勢,特別是學段之間的變化會愈加明顯。從調查結果來看,初高中的銜接問題最為嚴重。由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學習特點來看,最為明顯的區別是,高中課程更多,學生學習上更強調自主,這是一貫以來“包養式”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短板”。因而,許多剛進入高一的學生會有一段時間的“迷茫”,一是表現為高一初期的學習“大放假”,相對比較放松,班級學習氛圍不夠濃厚的現象印證這一觀點;二是表現為學習的不知所措,由于課程數量增多、難度增大,加之剛進入高一又沒有很好地“收心”,學習挫敗感導致了極低的自我效能感,很多男生也試圖通過外部歸因來躲避挫敗。因此,初高中銜接教育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初高中銜接教育主要強調不同階段知識上的銜接,對學習方法的銜接教育比較薄弱。與其“趕進度”式地讓學生“渾渾噩噩”過三年,莫不如集中新入學的高一學生進行一周的適應性訓練。我們應側重從初高中學習方式的轉變入手,以高一新生適應性講座、心理輔導活動課以及新老生交流會等形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由“他控”向“自控”的轉變與提升。
學習計劃,中學生,出發點,落腳點,主動性
篇3: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研究
劉升弟甘肅省甘南州合作市教育局
【摘要】:新課程實施以來,在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周密部署下,通過廣大教師認真學習和鉆研下,教師的教研意識、課堂意識、學習和創新意識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功能在教學得到了有效的體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積極性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特別是在民族地區,新課程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創建高效外語課堂在諸多問題。因此,了解目前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的狀況,分析影響民族地區中小學課程改革發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創建外語高效課堂的措施辦法,對推進基礎教育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關鍵詞】: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現狀分析
一、調查背景與方案設計
(一)調查背景
“課程改革遵循了教育發展規律,體現了素質教育的理論。但是,目前很多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改革中還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1]。鑒于此,對民族地區中小學英語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并嘗試提出解決措施,以期促進外語高效課堂的建立。
本次關于中小學英語教學狀況的調查模式為實地調查形式,重點以合作市范圍內的學校為主,涉及學校15所,調查人數共計164人。
(二)方案設計
1、調查工具
本次調查前查閱了大量相關資料和圖書,實地調查以問卷調查、座談、訪談、親歷走訪當地許多學校等形式開展,了解當地英語教學現狀。
2、調查對象
筆者實地調查主要以合作市為例展開了調查。從學校的性質來看,既有完全中學的初中部分,也有小學,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既有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也有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教師,調查的覆蓋面較廣,發放問卷315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綜合回收率為85.71%。其基本情況如下表1所示。
表1調查學校類別、數量、問卷情況統計表
學校級別及數量教師數量校長數量教育管理人員共計發放問卷數有效問卷數回收率
市級縣級鄉鎮
實地調查完全中學×%
獨立初中××.1%
小學××.4%
從表1所反映的數據來看,此次參與調查的對象有教師、校長、也有教育管理人員,因此此次調查結果具備較高的可信度。
二、調查結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