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四部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四部曲

2024-07-31 閱讀 5694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的四部曲

在培養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個性鮮明、各具特色的人才方面,小學數學教學擔負著重要的責任。我認為,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成為學生主動探求的過程,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過程。通過教學,使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潛能、個性品質得以展現,以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1.喚起創新意識──使學生想創造

創新意識是指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數學課堂教學中首先應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使之想創造。

創新意識的培養也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的培養。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學生才會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才會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創新潛力和聰明才智,釋放創新激情。

我認為,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是喚起學生創新意識的起點,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他們常常會對一些問題感興趣,發生疑問,從而產生好奇心理,這正是創新意識的萌芽。我在教學中有意識創設這樣的環境。課堂上我常常提出一些疑問:“你能根據9+幾的計算方法計算8+幾嗎?”“你知道為什么車輪子要制成圓的?”……同學們之間也常常開展互相質疑活動。疑問使學生產生好奇,好奇又萌發起學生想實踐、想創新的意識。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學認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例如,我在講長方形面積計算這節課時,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有的同學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還有的同學用1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我在肯定了同學們積極想方法,開動腦筋的同時,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廣場的面積,中國土地的面積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嗎?”同學們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也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

產生疑問,引起思考,是需要學習的開始。疑問萌發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同學們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探求的開始正是創造意識喚起之時,創新正是從這里起步。

2.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敢創造

創新精神是指敏銳地把握機會,敢于付諸探索行為的精神狀態。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需要以創新情感為動力,要有敢于創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還要有對真理執著追求的勇氣。數學課中應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之敢創造。

我認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使之敢創造,關鍵是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愉悅、和諧、民主、寬松的人際環境。素質教育鮮明地提出了“人”的意識的覺醒,教師必須把學生當人看,學生不再是“知識的容器”,不再是“可以任家長和教師加工的材料”,而是可以獨立于家長和教師之外而有自己的意志與愿望的人。學生是一個充滿情感、有理想、有個性的完整的生命體。教師的任務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促成受教育者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促進者。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它是師生之間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它既是以傳授和吸收人類間接經驗為主的實踐活動,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活動。因此,師生之間不僅有知識方面的信息傳遞,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正如一位心理學家在論述教學活動本質特征時所闡述的那樣:“教學是一個涉及教師和學生在理性與情緒兩方面的動態的人際過程。”

計算方法,小學數學,好奇心,創造性,起點

篇2: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新教育要體現在教育觀念上,滲透在所有教育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成為所有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下面是本人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就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談點粗淺的認識。

一、營造創新氛圍,鼓勵學生嘗試心理學家認為"創造力不是教出來的,所謂的創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展他們富于創造力的才能。"我們在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發現、創造、溝通、表達、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營造創新氛圍,在時間上保證學生有思考余地,給他們更多的獨立與自由的機會,讓他們馳騁想象,開啟心靈;鼓勵學生動腦思考、發現問題、做出假設、嘗試驗證和歸納。如: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第十一冊中教學比的應用這一課時,在學生求出了玉米地的面積與大豆面積的比為3:2后,為使學生進一步掌握3:2的概念,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進一步問學生:"你們看到這個比,能聯想什么?"在學生回答出:玉米的種植面積是大豆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玉米的;玉米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大豆的種植面積是總面積的……。在這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要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嘗試,教師則始終處在"導"的位置,學生那怕是有一些誤差,也是可取的,使學生真正感到師生間的平等、民主與合作。積極參與、敢于嘗試,形成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靈活的思路選擇余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二、拓寬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前蘇聯數學家雅諾夫斯卡婭在回答解題意味看什么時說:"解題就是意味著把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所謂的類比法。類比推理在科學實踐中有著廣泛而普遍的應用,在數學中它同樣是發現概念、方法、定理和公式的重要手段,甚至是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如何指導學生學,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踐獲取知識、創新知識。例如:在輔導學生解答后面一道題目時就可以通過類比的方法來教學:某人從一向上運動的自動扶梯的頂部到底下用了7.5分鐘;他若以同樣的速度從下往上走,則用1.5分鐘可到達頂部。如果他不走,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多少時間?如果停電,他用多少時間可從底部走到頂部?學生初次接觸這道題目時,覺得很難思考,一時感到束手無策。此時,學生有一種"心欲求而不得,""心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狀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在教學的關鍵處加強指導,啟發學生去探索,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造性。提醒學生:這題類似于我們學過的哪一類題,有的學生覺得像行船問題,樓梯向上的運動像水在流動,人向下的運動好像是逆水行,……。有了這一啟發,學生就躍躍欲試了,最后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得到了一種正確的解題思路:我們可以把此人從上往下的運動類比成逆水行舟,并根據從上到下用7.5分鐘,求出自動技扶梯與人的速度差為電梯長度的17.5;反之類比成順水而行,求出速度和為11.5,再用和差問題的方法求出乘自動扶梯到達頂部需要的時間為:"分鐘。"某人從底部走到頂部的時間:"分鐘".這種通過教學手段上的突破、創新,為學生提供了廣闊天地的聯想,想象和創造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人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為他們營造創新氛圍,引導他們多角度看問題、思考解決問題,養成求異和創新的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篇3: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淺談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保亭思源實驗學校(中學部)朱君德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加強創新教育已成為教育人士研究的熱點問題。*x同志曾強調“迎接未來科學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堅持創新,勇于創新,才能迎接未來知識經濟的挑戰。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效地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已成為21世紀我國教育和人才培養的迫切要求,如何適應這一要求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體會,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引導學生自主探求,培養創新思維

布魯納說過:“在數學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形成一種學生能獨立探索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的欲望,促使其開動腦筋,主動創新,勇于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本人在講“多邊形的內切圓”時,要求學生用事先準備好的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紙板和剪刀,在紙板上剪出一個圓形,看誰剪出的圓形面積最大,誰就是勝利者,學生興趣大增,個個格外投入,情緒高漲,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剪出大小各異的圓來,整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不僅可以輕松地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樹立了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二、鼓勵質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質疑”是創新的鑰匙,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問題解決的前提。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經說過,“遇到問題要敢于問個為什么?可怕的是提不出問題,邁不出第一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形成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積極思考,敢于懷疑一切。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三角形紙板中剪圓的問題,先讓學生討論,然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剪出的圓會大小不同?怎樣剪才能使圓的面積最大?如果在正方形中剪圓,情況又會如何?通過尋根問底,發表不同的見解,培養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創新精神。

三、培養學生創新興趣,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也是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保證,學生一旦有學習興趣,學生就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因此,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往往起著事信功半的效果。例如在七年級數學中,學習探索規律時,讓學生計算1+2+3+…+10,1+2+3+…+100,1+2+3+…+1000這時學生會馬上想到在小學曾經學到的高斯的故事,類似地,依次通過類比的方法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