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讓數學課堂煥發傳統文化光芒

讓數學課堂煥發傳統文化光芒

2024-07-31 閱讀 6683

讓數學課堂煥發傳統文化的光芒

王智波

學校開展傳統文化學習,讓教師把傳統文化引進課堂,和所教學科結合起來,達到傳授知識,教化人心的目的。如何把傳統文化和所教的數學學科結合起來,滲透到教學中去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這四年來,我一直致力于這方面的實踐,在這里,我就我的實踐經驗淺談我的一些作法。

數學學科是一門客觀、精確、講理的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性,辨證唯物***,堅持真理,堅持科學方法等優秀品質。數學教會學生如何做事,啟發學生創新,培養學生數學文化素養,開發學生智能,形成良好的做事做人的品質。在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的奧妙,構建起孝親尊師的道德倫理觀念。而中華傳統文化能凈化和調節人心,激發人的孝心,愛心和善心,進而修養自己的身心。這恰好吻合了數學的教學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終極目標。數學可以啟智,傳統文化可以開慧,兩者結合,課堂上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一、利用教材上的素材,呈現傳統文化的美

(一)以古典習題,呈現數學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

在八年上冊教材第128頁第13題是這樣呈現的:折竹

篇2: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橋梁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海口市遵譚中學張文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學習不是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生長自己的知識。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大多數是通過“讀”來實現,而新課標在語言教學方面,強調將學習、生活與現代社會發展聯系起來,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及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強調讓學生身心受益。另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閱讀要求,學生要“現代文閱讀中每分鐘要有500字的數量,要求古詩詞要讀熟、背誦一定數量的課文”。可見,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種好方法,不僅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提高學生自已的欣賞品位和審美能力,使學生的口語等其他方面得到提高。尤其是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讀”不只是語文課堂的行為,而是日常生活中長時期閱讀書籍的的好習慣。

語文之所以要“讀”,是有其本身的原因的。漢語是一種語言,是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世界最美麗的語言之一,而古語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之中,才能實現識字及理解語義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只有在反復的誦讀中才能領悟詞義的褒貶、文章的抑揚、語言的頓挫、句式的優美及作者筆尖流淌的涓涓真情,從而達到增知識,受教育的目的。如果忽視了這一點,只一味地要學知識,學語言基礎知識,學寫作方法,那么就忽略了語言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即說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及讀者頭腦中再創造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再者,從閱讀的本質來講,閱讀的過程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它不僅是知識的積累。重要在于學生心智的開掘,人格的完善。因此,閱讀活動就不僅僅是學生與文本的平等對話,還是學生創造自己生命的過程,是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更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那么,面對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在課堂的“懶”讀的種種的表現,如何才能抓好“讀”這一重要環節呢?首先,要從思想上樹立起以“讀“為本的理念。課文的理解靠讀,字詞的掌握靠讀,語感的領會靠讀,主題的把握靠讀,學生感情的融入也要靠讀。要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接觸范文,仔細揣摩,反復體味,內心融入。今天大喊素質教育的關鍵時期,也是眾多第一線教師感到困惑的時期,作為一位初中的語文教師,面對一大幫連漢語拼音都讀不好的群體,我們怎么辦?大家知道,一個人連母語都學不好,還談的上傳承祖國的傳統文化嗎?我敢言我們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真的會斷送在他們手里。“讀書識禮”“立人以讀書為本”等等的古訓從何談起。有語文課堂“讀”更顯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文本中,不管篇幅長短的文章,詩詞,都是經過精篩細選的,都是針對青少年的成長有教育意義的。綜觀我們的語文課堂的種中現象,片面的強調分析、理解、歸納等。甚至許多語文教師把課堂當成自己口若懸河的天地,將學生當成了被動接受的機器。將語言的學法與數理化的學習方法歸為一類,除了讓學生課堂上聽以外就是在課堂上苦思冥想地做習題。各種教輔書、練習冊堆積成山,題海戰術打得熱火朝天。問及原因,有的認為:“中考又不考朗讀,讀得再好,有什么用?再者,讀太浪費時間。”就這樣,一些千挑萬選才進入教材的優秀篇目,如《背影》、《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被試題肢解得七零八落,一些題目偏、難、怪,讓學生無法做答,題型的翻新更是讓人目不假接,學生不能自主地學習,對語言學習產生畏難情緒,何談興趣?所以,近年來的語文教學中丟棄了誦讀的優勢,進入更嚴重了應試教育的誤區。

“讀”在我們的課堂中不僅體現學生的直接參與,更是激活課堂的學習熱情,在我們的回憶中,為什么我們在小學一二年級讀過的文章時隔幾十年我們還記憶猶新,回想就是當時的“讀”出來的。在課堂的“讀”中,不管是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其變化在于內容、篇幅的長短,讀的方式等等。初中不是過分的強調生字,但也不能突略這一點,不僅要讀準而讀出其內容,用法等。一篇文章、一首詩詞都是表現一個歷史時期的人文文化,要讓學生理解,從認識規律來看,先是感性后是理性,那么感性就是“讀”,讓學生直接的與作者作品接觸,假如每位學生都喜歡讀,興趣讀該作品,那么,老師只須給予恰到好處的指導,學生對作品的理性的認識就回迎刃而解,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通過作品的思想,人物形象,以至民族精神等使學生理性上得到升華,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賠償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不僅學生讀,我們教師也要讀,必也就是給學生范讀。大家知道,好的范讀,可以提高學生讀的水平,勝過多遍的講解,又可以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提高學習的興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師在指導學生讀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專心讀,用心讀,讀中有思,思中有讀,讀思結合,不要“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對學生的讀也要提高要求:準確、流利、有感情,表情達意。在讀的教學訓練中也要訓練有層次,充分體現由生到熟,由不理解到理解的過程。要善于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培養語感,熏陶美感,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在閱讀中即使學生積累了語言,又提高了人文素養,終生受益。

我國古典詩文源選流長,浩如煙海,其中有大量的精金粹玉。大量誦讀這些經典名文,對批判地繼承我國古代文化遺產,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陶冶情操,豐富語匯,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象魯迅、茅盾等老一輩文學大師,他們青少年時代學習的主要是文言文,這不但沒有影響他們成為現代文學大師,反而為他們深厚文學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當今的語文教學中,不管是古詩詞,還是現代文,讀是語文知識積累的重要途徑。它除了知識積累的作用外,更重要的也是文化的積累和修養,是人文思想培養的重要途徑之一。葉嘉瑩教授說到古詩詞對自己人生巨大影響時說:“我之喜愛和研讀古典詩詞,本不出于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曾經蓄積了古代偉大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這足見積累的重要性。除了古典作品的背誦外,現代文學的佳作、佳句也有背誦的必要,它可以幫助學生豐富思想、積累詞匯、拓寬見識。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在語文課堂中,你讀,我讀,大家讀,讓我們的校園里響起瑯瑯的讀書聲來,讓“讀”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中華民族,日常生活,現代教育,傳統文化,海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