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老師教學方法交流課堂上應關注學生學

小學老師教學方法交流課堂上應關注學生學

2024-07-31 閱讀 8778

一節成功的課,不僅要關注老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

對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教師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的自始至終;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學生是否樂于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學生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學生是甘當忠實的看客和聽眾,還是情緒飽滿、精神振奮地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學生的練習、板演、作業是否有板有眼、井井有條;學生舉手發言、思考問題是否踴躍積極;

各類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積極性能否調動起來;學生與教師情感是否交融;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是否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是否具備。

總之,教師要在課堂上關注學生學習中的四種狀態:參與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情緒狀態。

篇2:做到開放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方法講解演講

如何做到開放學習過程?課堂教學方法講解演講

開放學習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學力的第三大途徑。教師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教給學生,教學生會學習遠比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而教學生會學習的重要途徑是關注學習過程,開放學習過程。每一個學生個體所特有的經驗,對一個學生英語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體驗語言的魅力,經歷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師眼睛不能只盯著知識結果,要讓學生在“學英語”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學會學習、學會思考。

開放學習過程可概括為三點:

第一、讓學生經歷情境,在情景中感悟。

第二、讓學生經歷探究,在探究中生成。

第三、讓學生經歷運用,在運用中內化。

我們在評價一節好課的時候,往往會說,這節課展示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從不會到會的,有一個真實學習的過程。因為,開放學習過程,我有如下建議:

一、以人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

要注重與學生之間的真實交流,有生命力的課堂不需要做秀。教師一方面要通過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學習中逐步領悟;另一方面,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教師不以展示自己的學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教師的能力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服務,牢牢記住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二、寓教于樂,把多樣學法引進課堂

不懂得傳道有方、授業適時的教師,縱有滿腹經綸,也難以讓學生達到解惑的境界。只有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學中樂”又在“樂中學”,才能達到教與學有機結合的最高境界,教學方式的探究,對老師是個挑戰。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可以鼓勵我們老師努力學習、大膽創新、不斷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做到教學手段多樣化,課堂組織靈活化(flexible)。

三、學用結合,將語言還原于生活

要充分挖掘生活資源,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靈活使用教材,把教材靜止的場景變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但有些取材范圍太窄,有的與本班學生生活實際不符,對于這樣的教材,我們要注意靈活利用而不能拋棄教材,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與重組;讓學生在活動中充實、延伸教學內容。將語言運用還原于生活,真正把語言教學與運用結合起來。

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任何教學設計在執教過程中都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地預設和發揮教學機智,將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落實,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創設更多美麗的風景。

此次“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教材、學習教法學法的機會,老師們來,不僅聽了課,也互相分享了看法,這就是一個研討的過程,這種過程必將助力教師成長,引領課堂革新。同時,我也希望老師們能夠以“發展學生學力”的核心,以師生互動為基礎、以激勵評價為動力,在課堂上貫穿教師情感的注入和教學智慧的運用,形成一種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的良性教學狀態。

以上是我個人對聽了這七節課后做的一個簡單的綜述,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諒解,讓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謝謝大家!

篇3:重視啟發式教學方法對課堂提問技巧初探

關于對課堂提問技巧初探

提問是一種啟發式教學方法,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它不僅能啟發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問效果如何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而決定提問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課堂提問的技巧。數學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數學知識的主要陣地,是教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學習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研究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原則與技巧是優化課堂過程,優化學生思維流程的關鍵。

一、問題設計要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注重質量。

每個教學單元都有其重點、難點,每堂課提問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難點進行。知識是無邊的海洋,不突出重點、難點,舍本求末,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謂課堂氣氛活躍,就不能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提問要考慮它的價值性,不能隨心所欲。原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認為提問方法的問題,是一個復雜的遠沒有解決的教育學上的問題。他要求采用“教育上合理的提問方法”。如果提問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并且學生又不可能照搬課本上的答案,就可以認為,進行了“教育上合理”提問。

二、問題設計要適應學生能力和水平,注重難度

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需對全體同學的綜合情況(主要指個性;知識;素質;能力;基礎等)全面分析和正確把握。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的實際需要,掌握好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如果問得太平直、太淺顯,如問學生“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能不能”等,學生幾乎不用通過思考就立即回答,齊答了事,整堂課表面上看來熱熱鬧鬧,氣氛活躍,實則流于形式、華而不實,這樣的提問對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沒有任何益處。而問得太迂曲、太深奧,學生想半天連問題的要點還弄不明白,則易造成“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尷尬局面,就會損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教學也沒什么好處。

三、問題設計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趣味

課堂提問就是有意識地挑起學生認識中的矛盾,促使學生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激烈沖突,使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滿足學生好奇的心理。

四、問題要有結果和答案,注重評價

有問必答,這是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在教案設計的時候,教師應把本課時該提哪些問題,該作哪些回答,標準答案怎樣等詳細程序全部編入設計,還要估計學生對這問題可能有幾種解答,可能會出現哪些差錯,該怎樣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