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規作業標準化系列標準補充項目目錄
非正規作業標準化系列標準
補充項目目錄
1、石門(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2、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3、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結采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4、工作面超前鉆探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石門(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術
措施編制標準
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概述
1.1編寫依據
主要包括《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和石門(立井、斜井)工作面作業規程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等。
1.2工程概況
應詳細描述石門(立井、斜井)工作面位置、現掘進工藝、斷面設計、支護方式以及預計距離所揭煤層位置等與該工作面相關的一切工程情況,并繪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圖等。
1.3礦井地質概況
1.3.1井田地質概況
應對井田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地層煤系等進行總體的描述。
1.3.2揭煤區域地質概況
1.3.
2.1地質情況
應對石門、立井、斜井揭煤區域的地質、構造等情況進行詳細描述,附煤層柱狀圖。
1.3.
2.2煤層賦存情況
詳細描述所揭煤層的埋深、厚度、走向、傾角、煤質情況以及頂底板巖性特征等內容。
1.3.
2.3水文地質情況
對揭煤區域煤層水文情況進行描述(包括對工作面揭煤作業有影響的煤層、地層水文情況),預測工作面涌水量。
1.3.
2.4煤層瓦斯情況
描述所揭煤層實測或預測的瓦斯含量、壓力等參數以及在勘探過程中鉆孔穿
過煤層時有無瓦斯涌出動力現象,并應說明數據來源。若無所揭煤層瓦斯資料應在本條說明。
1.3.
2.5煤層突出危險性評估情況
描述建井前對所揭煤層的突出危險性評估情況,若未經評估可略去本條內容。
2揭煤技術措施
2.1揭煤流程
2.1.1在距煤層法向距離20m處對煤層進行超前鉆探,初步掌握煤層層位及產狀,防止誤揭煤層。
2.1.2在掘進到距煤層法向距離10m前再次進行超前鉆探,進一步掌握層層位及產狀,并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對所揭煤層突出危險性進行初步預評價;
2.1.3若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10m之前,預測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7m前,對煤層采取區域綜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有效。
2.1.4若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10m時預測煤層無突出危險性或采取區域防突措施有效后,掘進至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對煤層采用工作面預測方法進行區域驗證。
2.1.5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區域驗證煤層具有突出危險,則立即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檢驗有效。
2.1.6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區域驗證煤層無突出危險或采區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有效后,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采用工作面預測方法進行最后驗證。
2.1.7在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進行最后驗證,若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采取補充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檢驗有效。
2.1.8在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進行最后驗證,若煤層無突出危險性或采取補充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有效后,實施遠距離爆破揭煤。
附:揭煤防突工藝流程示意圖
揭煤防突工藝流程示意圖
2.2區域綜合防突措施
2.2.1區域預測
2.2.1.1預測方法
明確對揭煤進行突出危險性預測所采用的預測方法、測定的參數、設備儀器等。
2.2.1.2鉆孔設計
描述鉆孔設計的鉆孔數量、鉆孔直徑、傾角、方位、預計孔深等參數。附鉆孔設計圖。
2.2.1.3封孔及測壓裝置安裝
描述封孔方法、封孔材料、封孔深度等具體參數,描述測驗裝置安裝工藝方法。附封孔及測壓裝置示意圖
2.2.1.4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
描述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含量)具體過程,內容包括讀取數據始、末時間、間隔時間、數據如何整理等。附測定記錄表。
2.2.1.5突出危險性判定
根據實際測得的煤層瓦斯壓力(含量)值預測揭煤區域煤層的突出危險性。
若判定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采取區域防突措施進行消突。若判定無突出危險性,則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可掘進至距煤層法向距離5m位置。
2.2.2區域防突措施
經區域預測有突出危險性的煤層,必須采取區域防突措施,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必須選擇預抽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預抽設計,不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選擇釋放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釋放孔設計,應明確具體采取的區域防突措施,鉆孔直徑、深度、傾角、方位角、密度等參數。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區域防突措施竣工圖。
2.2.3區域防突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區域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區域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2.4區域驗證
經區域預測或經區域措施效果檢驗后為無突出危險的,必須采用工作面預測的方法對突出危險性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結果進行區域驗證,具體方法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2.3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2.3.1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進入采掘工作面時,必須首先進行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石門揭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采用鉆屑瓦斯解吸指標法。
2.3.2工作面防突措施
經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有突出危險的工作面必須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石門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采用排放鉆孔。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圖。
2.3.3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4安全防護措施
依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編制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
2.5遠距離爆破揭煤施工
2.5.1爆破工藝流程
2.5.2爆破作業
2.5.2.1炮眼布置
2.5.2.2爆破材料
2.5.2.3裝藥作業
2.5.2.4連線
2.5.2.5警戒及爆破
3生產系統
3.1一通三防系統
3.1.1工作面通風
3.1.1.1風量計算
3.1.1.2通風系統
3.1.1.3局部通風管理
3.1.1.4工作面無計劃停風現場處置措施
3.1.2綜合防塵
3.1.2.1防塵系統
3.1.2.2防塵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監測系統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滅火
3.1.
4.1防火設施
3.1.
4.2防滅火管理
3.2供電系統
3.3壓風系統
3.4排水系統
3.5通訊系統
4安全技術措施
4.1控制進尺掘進安全技術措施
4.2打鉆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4.4機電設備檢修安全技術措施
4.5遠距離爆破揭煤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4.6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5施工組織管理
6避災系統
7附圖
附圖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圖、剖面圖。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況、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風系統圖。標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風流方向、風量大小及通風設施的具體位置等,如施工過程中需要調整通風系統,則必須明確調整前后的通風系統情況。
7.3瓦斯壓力、瓦斯含量測定孔布置圖。在實施區域綜合防突過程中,對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測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規定進行設計,并繪制相應
布置圖。
7.4區域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區域預抽鉆孔布置圖、區域驗證鉆孔布置圖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工作面超前鉆孔布置圖)。
7.6防塵系統圖、監測監控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壓風系統圖、排水系統圖、通訊系統圖、避災路線圖。
7.7遠距離爆破說明書及炮眼布置圖。
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概述
1.1編寫依據
主要包括《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和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等。
1.2工作面生產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生產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生產概況,包括巷道層位布置、坡度、已掘長度、總長度、巷道規格尺寸、支護形式和采掘工藝等與該工作面相關的一切工程情況,并繪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圖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1.4煤層及工作面瓦斯情況
描述工作面所在煤層實測或預測的瓦斯含量、壓力等參數以及在勘探過程中鉆孔穿過煤層時有無瓦斯涌出動力現象,并應說明數據來源,并依據該采掘面作業規程和通風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瓦斯概況,包括工作面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等。
2綜合防突措施
2.1區域綜合防突措施
2.1.1區域預測
區域預測除了在煤層瓦斯風化帶或者事先有本地區豐富的突出資料外,一般都是采用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煤層瓦斯含量指標值來進行判定煤層的突出危險性。現場測定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數據后,根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中的相關要求判斷煤層的突出危險性。
2.1.2區域防突措施
經區域預測有突出危險性的煤層,必須采取區域防突措施,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必須選擇預抽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預抽孔設計,不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選擇釋放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釋放孔設計,應明確具體采取的區域防突措施,鉆孔直徑、深度、傾角、方位角、密度等參數。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區域防突措施竣工圖。
2.1.3區域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區域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區域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1.4區域驗證
經區域預測或經區域措施效果檢驗后為無突出危險的,必須采用工作面預測的方法對突出危險性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結果進行區域驗證,具體方法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2.2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2.2.1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進入采掘工作面時,必須首先進行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煤巷掘進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采用鉆屑指標法。
2.2.2工作面防突措施
經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有突出危險的工作面必須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煤巷掘進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采用超前鉆孔措施。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圖。
2.2.3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2.4安全防護措施
依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編制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
3生產系統
3.1一通三防系統
3.1.1工作面通風
3.1.1.1風量計算
3.1.1.2通風系統
3.1.1.3局部通風管理
3.1.1.4工作面無計劃停風現場處置措施
3.1.2綜合防塵
3.1.2.1防塵系統
3.1.2.2防塵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監測系統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滅火
3.1.
4.1防火設施
3.1.
4.2防滅火管理
3.2供電系統
3.3壓風系統
3.4排水系統
3.5通訊系統
4安全技術措施
4.1控制進尺采掘安全技術措施
4.2打鉆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4.4機電設備檢修安全技術措施
4.5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5施工組織管理
6避災系統
7附圖
附圖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圖、剖面圖。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況、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風系統圖。標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風流方向、風量大小及通風設施的具體位置等,如施工過程中需要調整通風系統,則必須明確調整前后的通風
系統情況。
7.3瓦斯壓力、瓦斯含量測定孔布置圖。在實施區域綜合防突過程中,對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測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規定進行設計,并繪制相應布置圖。
7.4區域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區域預抽鉆孔布置圖、區域驗證鉆孔布置圖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工作面超前鉆孔布置圖)。
7.6防塵系統圖、監測監控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壓風系統圖、排水系統圖、通訊系統圖、避災路線圖。
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結采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對位置和井下相對位置。
1.2圍巖特征
包括直接頂、直接底、老底的巖性、厚度、巖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1.4工作面長度及支架型號
2、工作面結采作業前的準備工作
2.1工作面停采線的確定
2.2收尾前工作面的準備工作
3、工作面結采作業工藝
3.1工作面結采工藝順序
以結采工藝示意圖的形式確定工作面的結采順序和工藝,確定工作面支架型號,結采準備工作等
3.2結采工藝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項
3.2.1鋪單網
包括初次上網工藝、初次上片網要求、鋪單網的詳細工藝要求
3.2.2鋪雙網鋪雙網的工藝要求
3.2.3鋪鋼絲繩鋪鋼絲繩的工藝要求
3.2.4割最后幾刀煤的技術要求
3.2.5打幫錨桿技術要求
3.2.6機頭抹角、清煤技術要求
3.3結采工作面采高規定
3.4聯網作業注意事項
4、結采期間兩端頭管理及兩巷超前管理
描述工作面兩端頭支護方式,收尾期間兩巷超前支護方式。編制工作面支護示意圖。
5、通風管理
以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中通風管理為依據,編制結采期間通風管理要求
6、人員站位
6.1初次上網人員站位要求
6.2正常聯網和聯接鋼絲繩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3上工字鋼梁、串移工字鋼梁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4打貼幫柱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5抹角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7、煤墻逼幫錨桿作業工藝
7.1逼幫錨桿施工規格型號、布置方式、排距、眼距、托板、托盤等
7.2具體作業工藝
8、特殊情況下措施
工作面初次上網作業時,若工作面頂板及頂煤較破碎,應采取的措施。
9、安全技術措施
9.1一般安全技術措施
9.2上網、聯網時安全技術措施
9.3開幫時安全技術措施
9.4抹角放炮安全技術措施
9.5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10、收尾用料計劃及下料順序
10.1收尾用料計劃
10.2下料順序
11、附圖
11.1工作面支護示意圖
11.2工作面結采工藝示意圖
11.3停采線位置示意圖
工作面超前鉆探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對位置和井下相對位置。
1.2圍巖特征
包括直接頂、直接底、老底的巖性、厚度、巖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2、作業組織
2.1打鉆時間
2.2確定跟班人員
2.3確定施工人員和安全員
3、打鉆作業工藝及要求
3.1鉆機
確定鉆機規格型號、鉆桿數量及長度、液壓泵站、鉆頭等
3.2鉆孔參數
鉆孔布置數量、方式等
4、鉆機安裝
4.1設備基礎、安裝條件及安裝的技術要求
4.2安裝、調整后的驗收項目、方法和判斷
4.3啟動
4.4試運轉
5、使用與操作
5.1打鉆操作
5.2作業步驟
5、安全技術措施
5.1施工前的安全技術措施
5.2打鉆安全技術措施
5.3拔鉆安全技術措施
5.4遇陷落柱、斷層等地質構造及異常情況時的安全技術措施
6、避災路線
6.1火災、瓦斯、煤塵爆炸避災路線
6.2巷道水災時避災路線
7、附圖
7.1工作面超前探鉆平面示意圖
7.2避災路線示意圖
篇2:非正規作業標準化系列標準補充項目目錄
非正規作業標準化系列標準
補充項目目錄
1、石門(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2、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3、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結采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4、工作面超前鉆探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石門(立井、斜井)揭煤施工安全技術
措施編制標準
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概述
1.1編寫依據
主要包括《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和石門(立井、斜井)工作面作業規程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等。
1.2工程概況
應詳細描述石門(立井、斜井)工作面位置、現掘進工藝、斷面設計、支護方式以及預計距離所揭煤層位置等與該工作面相關的一切工程情況,并繪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圖等。
1.3礦井地質概況
1.3.1井田地質概況
應對井田范圍內的地形、地貌、地層煤系等進行總體的描述。
1.3.2揭煤區域地質概況
1.3.
2.1地質情況
應對石門、立井、斜井揭煤區域的地質、構造等情況進行詳細描述,附煤層柱狀圖。
1.3.
2.2煤層賦存情況
詳細描述所揭煤層的埋深、厚度、走向、傾角、煤質情況以及頂底板巖性特征等內容。
1.3.
2.3水文地質情況
對揭煤區域煤層水文情況進行描述(包括對工作面揭煤作業有影響的煤層、地層水文情況),預測工作面涌水量。
1.3.
2.4煤層瓦斯情況
描述所揭煤層實測或預測的瓦斯含量、壓力等參數以及在勘探過程中鉆孔穿
過煤層時有無瓦斯涌出動力現象,并應說明數據來源。若無所揭煤層瓦斯資料應在本條說明。
1.3.
2.5煤層突出危險性評估情況
描述建井前對所揭煤層的突出危險性評估情況,若未經評估可略去本條內容。
2揭煤技術措施
2.1揭煤流程
2.1.1在距煤層法向距離20m處對煤層進行超前鉆探,初步掌握煤層層位及產狀,防止誤揭煤層。
2.1.2在掘進到距煤層法向距離10m前再次進行超前鉆探,進一步掌握層層位及產狀,并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對所揭煤層突出危險性進行初步預評價;
2.1.3若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10m之前,預測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7m前,對煤層采取區域綜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有效。
2.1.4若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10m時預測煤層無突出危險性或采取區域防突措施有效后,掘進至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對煤層采用工作面預測方法進行區域驗證。
2.1.5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區域驗證煤層具有突出危險,則立即采取局部綜合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檢驗有效。
2.1.6在距離煤層法向距離5m時區域驗證煤層無突出危險或采區局部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有效后,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采用工作面預測方法進行最后驗證。
2.1.7在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進行最后驗證,若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采取補充防突措施,直到措施檢驗有效。
2.1.8在掘進至遠距離爆破揭煤位置進行最后驗證,若煤層無突出危險性或采取補充防突措施效果檢驗有效后,實施遠距離爆破揭煤。
附:揭煤防突工藝流程示意圖
揭煤防突工藝流程示意圖
2.2區域綜合防突措施
2.2.1區域預測
2.2.1.1預測方法
明確對揭煤進行突出危險性預測所采用的預測方法、測定的參數、設備儀器等。
2.2.1.2鉆孔設計
描述鉆孔設計的鉆孔數量、鉆孔直徑、傾角、方位、預計孔深等參數。附鉆孔設計圖。
2.2.1.3封孔及測壓裝置安裝
描述封孔方法、封孔材料、封孔深度等具體參數,描述測驗裝置安裝工藝方法。附封孔及測壓裝置示意圖
2.2.1.4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
描述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含量)具體過程,內容包括讀取數據始、末時間、間隔時間、數據如何整理等。附測定記錄表。
2.2.1.5突出危險性判定
根據實際測得的煤層瓦斯壓力(含量)值預測揭煤區域煤層的突出危險性。
若判定煤層具有突出危險性,則采取區域防突措施進行消突。若判定無突出危險性,則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后,可掘進至距煤層法向距離5m位置。
2.2.2區域防突措施
經區域預測有突出危險性的煤層,必須采取區域防突措施,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必須選擇預抽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預抽設計,不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選擇釋放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釋放孔設計,應明確具體采取的區域防突措施,鉆孔直徑、深度、傾角、方位角、密度等參數。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區域防突措施竣工圖。
2.2.3區域防突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區域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區域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2.4區域驗證
經區域預測或經區域措施效果檢驗后為無突出危險的,必須采用工作面預測的方法對突出危險性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結果進行區域驗證,具體方法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2.3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2.3.1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進入采掘工作面時,必須首先進行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石門揭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采用鉆屑瓦斯解吸指標法。
2.3.2工作面防突措施
經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有突出危險的工作面必須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石門揭煤工作面的防突措施采用排放鉆孔。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圖。
2.3.3工作面防突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4安全防護措施
依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編制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
2.5遠距離爆破揭煤施工
2.5.1爆破工藝流程
2.5.2爆破作業
2.5.2.1炮眼布置
2.5.2.2爆破材料
2.5.2.3裝藥作業
2.5.2.4連線
2.5.2.5警戒及爆破
3生產系統
3.1一通三防系統
3.1.1工作面通風
3.1.1.1風量計算
3.1.1.2通風系統
3.1.1.3局部通風管理
3.1.1.4工作面無計劃停風現場處置措施
3.1.2綜合防塵
3.1.2.1防塵系統
3.1.2.2防塵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監測系統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滅火
3.1.
4.1防火設施
3.1.
4.2防滅火管理
3.2供電系統
3.3壓風系統
3.4排水系統
3.5通訊系統
4安全技術措施
4.1控制進尺掘進安全技術措施
4.2打鉆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4.4機電設備檢修安全技術措施
4.5遠距離爆破揭煤專項安全技術措施
4.6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5施工組織管理
6避災系統
7附圖
附圖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圖、剖面圖。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況、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風系統圖。標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風流方向、風量大小及通風設施的具體位置等,如施工過程中需要調整通風系統,則必須明確調整前后的通風系統情況。
7.3瓦斯壓力、瓦斯含量測定孔布置圖。在實施區域綜合防突過程中,對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測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規定進行設計,并繪制相應
布置圖。
7.4區域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區域預抽鉆孔布置圖、區域驗證鉆孔布置圖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工作面超前鉆孔布置圖)。
7.6防塵系統圖、監測監控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壓風系統圖、排水系統圖、通訊系統圖、避災路線圖。
7.7遠距離爆破說明書及炮眼布置圖。
采掘工作面防突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概述
1.1編寫依據
主要包括《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和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及施工安全技術措施等。
1.2工作面生產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生產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生產概況,包括巷道層位布置、坡度、已掘長度、總長度、巷道規格尺寸、支護形式和采掘工藝等與該工作面相關的一切工程情況,并繪制工程布置平(剖)面圖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1.4煤層及工作面瓦斯情況
描述工作面所在煤層實測或預測的瓦斯含量、壓力等參數以及在勘探過程中鉆孔穿過煤層時有無瓦斯涌出動力現象,并應說明數據來源,并依據該采掘面作業規程和通風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瓦斯概況,包括工作面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等。
2綜合防突措施
2.1區域綜合防突措施
2.1.1區域預測
區域預測除了在煤層瓦斯風化帶或者事先有本地區豐富的突出資料外,一般都是采用測定煤層瓦斯壓力或煤層瓦斯含量指標值來進行判定煤層的突出危險性。現場測定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數據后,根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中的相關要求判斷煤層的突出危險性。
2.1.2區域防突措施
經區域預測有突出危險性的煤層,必須采取區域防突措施,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必須選擇預抽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預抽孔設計,不具備預抽煤層瓦斯條件的選擇釋放煤層瓦斯,并編制工作面專用釋放孔設計,應明確具體采取的區域防突措施,鉆孔直徑、深度、傾角、方位角、密度等參數。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區域防突措施竣工圖。
2.1.3區域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區域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區域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區域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1.4區域驗證
經區域預測或經區域措施效果檢驗后為無突出危險的,必須采用工作面預測的方法對突出危險性預測或措施效果檢驗結果進行區域驗證,具體方法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中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2.2局部綜合防突措施
2.2.1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進入采掘工作面時,必須首先進行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煤巷掘進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的突出危險性預測采用鉆屑指標法。
2.2.2工作面防突措施
經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有突出危險的工作面必須采用工作面防突措施。煤巷掘進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采用超前鉆孔措施。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繪制工作面防突措施竣工圖。
2.2.3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
在施工完工作面防突措施后,必須進行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檢驗方法與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相同,效果檢驗必須經總工程師審批同意后,方可進入下一個環節。
2.2.4安全防護措施
依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煤礦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編制相關的安全防護措施。
3生產系統
3.1一通三防系統
3.1.1工作面通風
3.1.1.1風量計算
3.1.1.2通風系統
3.1.1.3局部通風管理
3.1.1.4工作面無計劃停風現場處置措施
3.1.2綜合防塵
3.1.2.1防塵系統
3.1.2.2防塵管理
3.1.3防治瓦斯、CO
3.1.3.1監測系統
3.1.3.2瓦斯、CO管理
3.1.3.3瓦斯排放
3.1.4防滅火
3.1.
4.1防火設施
3.1.
4.2防滅火管理
3.2供電系統
3.3壓風系統
3.4排水系統
3.5通訊系統
4安全技術措施
4.1控制進尺采掘安全技術措施
4.2打鉆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4.3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4.4機電設備檢修安全技術措施
4.5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5施工組織管理
6避災系統
7附圖
附圖主要包括:
7.1工作面平面圖、剖面圖。要求能充分反映所施工工作面的工程概況、巷道布置等。
7.2工作面通風系統圖。標明所施工工作面的風流方向、風量大小及通風設施的具體位置等,如施工過程中需要調整通風系統,則必須明確調整前后的通風
系統情況。
7.3瓦斯壓力、瓦斯含量測定孔布置圖。在實施區域綜合防突過程中,對瓦斯壓力或瓦斯含量測定孔的位置、角度、深度等要按規定進行設計,并繪制相應布置圖。
7.4區域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區域預抽鉆孔布置圖、區域驗證鉆孔布置圖等)。
7.5局部防突措施設計圖(如工作面超前鉆孔布置圖)。
7.6防塵系統圖、監測監控系統圖、供電系統圖、壓風系統圖、排水系統圖、通訊系統圖、避災路線圖。
薄煤層綜采工作面結采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
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對位置和井下相對位置。
1.2圍巖特征
包括直接頂、直接底、老底的巖性、厚度、巖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1.4工作面長度及支架型號
2、工作面結采作業前的準備工作
2.1工作面停采線的確定
2.2收尾前工作面的準備工作
3、工作面結采作業工藝
3.1工作面結采工藝順序
以結采工藝示意圖的形式確定工作面的結采順序和工藝,確定工作面支架型號,結采準備工作等
3.2結采工藝要求及安全注意事項
3.2.1鋪單網
包括初次上網工藝、初次上片網要求、鋪單網的詳細工藝要求
3.2.2鋪雙網鋪雙網的工藝要求
3.2.3鋪鋼絲繩鋪鋼絲繩的工藝要求
3.2.4割最后幾刀煤的技術要求
3.2.5打幫錨桿技術要求
3.2.6機頭抹角、清煤技術要求
3.3結采工作面采高規定
3.4聯網作業注意事項
4、結采期間兩端頭管理及兩巷超前管理
描述工作面兩端頭支護方式,收尾期間兩巷超前支護方式。編制工作面支護示意圖。
5、通風管理
以工作面回采作業規程中通風管理為依據,編制結采期間通風管理要求
6、人員站位
6.1初次上網人員站位要求
6.2正常聯網和聯接鋼絲繩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3上工字鋼梁、串移工字鋼梁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4打貼幫柱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6.5抹角作業時人員站位要求
7、煤墻逼幫錨桿作業工藝
7.1逼幫錨桿施工規格型號、布置方式、排距、眼距、托板、托盤等
7.2具體作業工藝
8、特殊情況下措施
工作面初次上網作業時,若工作面頂板及頂煤較破碎,應采取的措施。
9、安全技術措施
9.1一般安全技術措施
9.2上網、聯網時安全技術措施
9.3開幫時安全技術措施
9.4抹角放炮安全技術措施
9.5其他安全技術措施
10、收尾用料計劃及下料順序
10.1收尾用料計劃
10.2下料順序
11、附圖
11.1工作面支護示意圖
11.2工作面結采工藝示意圖
11.3停采線位置示意圖
工作面超前鉆探安全技術措施編制標準封面編號編制單位編制時間
首頁會審人員簽字會審人員蓋章
前言1、生產部門下達的措施編制通知書
2、現場調研報告
3、重大危險源及有害因素辯識
1、工作面概述
1.1工作面位置
主要描述此工作面地面相對位置和井下相對位置。
1.2圍巖特征
包括直接頂、直接底、老底的巖性、厚度、巖石特征等。
1.3工作面地質概況
依據采掘工作面作業規程和地質部門提供的相關資料,編寫工作面地質概況,包括煤層賦存條件,該地點煤層厚度,產狀(走向、傾向、傾角),煤層頂底板巖性和地質構造描述,并結合煤層綜合柱狀圖闡述該工作面的地質情況。
2、作業組織
2.1打鉆時間
2.2確定跟班人員
2.3確定施工人員和安全員
3、打鉆作業工藝及要求
3.1鉆機
確定鉆機規格型號、鉆桿數量及長度、液壓泵站、鉆頭等
3.2鉆孔參數
鉆孔布置數量、方式等
4、鉆機安裝
4.1設備基礎、安裝條件及安裝的技術要求
4.2安裝、調整后的驗收項目、方法和判斷
4.3啟動
4.4試運轉
5、使用與操作
5.1打鉆操作
5.2作業步驟
5、安全技術措施
5.1施工前的安全技術措施
5.2打鉆安全技術措施
5.3拔鉆安全技術措施
5.4遇陷落柱、斷層等地質構造及異常情況時的安全技術措施
6、避災路線
6.1火災、瓦斯、煤塵爆炸避災路線
6.2巷道水災時避災路線
7、附圖
7.1工作面超前探鉆平面示意圖
7.2避災路線示意圖
篇3:浙江省標準化管理實施辦法
【頒布單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
【文 號】 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54號
【實施日期】 1994-12-19
【頒布日期】1994-12-19
第一條 為加強標準化管理,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和社會經濟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
各級政府要計劃地發展標準化事業,應將標準化工作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標準化事業所需經費,應當列入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
第三條 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省的標準化工作,并按照《條例》的規定履行職責:
(一)貫徹有關標準化的法律、法規、規章、方針、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工作規劃、計劃;
(三)組織實施標準、并標準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四)負責受理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
(五)指導同級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的標準化工作,協調和處理有關標準化工作事宜;
(六)組織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培訓;
(七)承擔上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工作。
第四條 省有關行政分工管理全省本部門、本系統的標準化工作,并按照《條例》的規定履行職責。
市(地)、縣(市、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分工管理全省本部門、本系統的標準化工作,并按照《條例》的規定履行職責。
(一)貫徹有關標準化工作的法律、法規、規章、方針、政策;
(二)組織本部門、本行業實施標準,并按計劃對標準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三)受理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
(四)組織本部門、本行業標準化的宣傳、教育、培訓。
第五條 企業可以根據生產、經營的需求設置標準化工作機構,或者配備專、兼職標準化人員,統一管理本企業的標準化工作。
企業標準化工作的基本任務是貫徹執行有關標準化的法律、法規、規章方針、政策,實施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制定和實施企業標準,對標準的實施進行檢查。
企業標準化工作應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和計劃。
第六條 對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而又需要在全省范圍內統一的下列技術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標準;
(一)工業產品的安全、衛生要求;
(二)藥品、獸藥、農(林)藥的品種、規定、質量、檢驗、包裝、貯存、運輸和使用方法及生產、儲運、使用過程中的安全、衛生要求;
(三)食品生產、儲運和使用過程中的衛生要求;
(四)打氣和水環境質量要求,環境保護中各項污染物的排放和環境質量要求;
(五)地方能源開發、利用管理、能源檢測、檢驗、計算方法,能源消耗定額,耗能設備的經濟運行等節能技術要求以及節能產品的評價確認方法等要求;
(六)農、林、牧、漁業產品(含種子、種苗、種畜、種禽)的品種、規格、質量等級、檢驗、包裝、儲運以北及生產技術、管理技術的要求;
(七)企業生產過程(含工程建設)中的勞動安全、衛生定額等要求;
(八)地方信息管理和信息傳遞中的術語、符號、代號、格式等技術要求;
(九)其它法律、法規規定的要求。
地方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本省強制性地方標準代號為“DB33/”;本省推薦性地方標準代號“DB33/T。
第七條 地方標準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編制計劃,組織制定、審批、編號和發布;藥品、售藥、農(林)藥、飼料、農作物種子、種畜禽、動物衛生、食品衛生、環境保護和勞動安全衛生的地方標準,分別由省有關行政部門制訂、審批,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編號、發布;農業標準規范由縣級以上各級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地方標準制定后,應按國家規定辦理備案。
第八條 地方標準應由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標準草擬和標準草案的審查工作。未組成專業標準化委員會的,應由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負責組織生產、使用、科研、學術團體等有關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草擬標準和參加標準草案的技術審查工作。
第九條 地方標準應根據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時進行復審。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五年。
地方標準在相應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實施后,自行廢止。
第十條 地方標準統一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出版、發行。
第十一條 企業標準是對需要在本企業范圍內協調、統一的技術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所制定的標準,是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依據。
企業標準有以下幾種:
(一)在沒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的情況下制定的產品標準;
(二)為提高產品質量、促進技術進步,制定的嚴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地方標準的產品標準;
(三)對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選擇或補充的標準;
(四)工藝、工裝、原材料、半成品和方法標準;
(五)生產、經營的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
企業產品標準代號為“Q/”。
第十二條 企業標準由企業制定。企業的產品標準須經本企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或有關部門的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審查,并應充分聽取使用單位、科研機構和有關部門的意見。企業標準由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的主管領導批準、發布,并對其實施結果負責。
第十三條 企業新產品投產鑒定前應制定企業產品標準,并應在批準發布后三十日內辦理備案。該產品的質量監督檢驗和質量仲裁以備標準文本為準。
對試產(銷)的產品,企業應制定相應的試行標準,并在產品或包裝上標明“試制品”。
第十四條 企業產品標準除法律、法規、規章另有規定的外,應按企業的隸屬關系報當地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在我省的企業,其企業產品標準,應同時報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企業產品標準備案辦法,由省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十五條 企業產品標準應定期復審。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三年。
企業的產品標準復審后,應及時向受理備案部門報告復審結果。修訂后的企業產品標準,應重新辦理備案。
第十六條 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屬科技成果。對技術先進、標準編寫水平高,取得顯著效益的,有關部門應根據科技進步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十七條 從事科研、設計、施工、安裝生產、經營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執行強制性標準。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禁止生產、銷售和進口。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工程、裝置不能驗收。
企業生產的產品采用推薦性標準的,應自我聲明,并嚴格執行。
第十八條 經備案的企業產品標準和自我聲明采用的推薦性標準在本企業應強制執行。企業應按標準組織產品生產和檢驗,并應在產品或其說明書、包裝物上標注所執行標準的代號、編號、名稱。
第十九條 出口產品的技術要求由合同雙方約定。出口產品在國內銷售時,屬于我國強制性標準管理范圍的,必須符合我國強制性標準的要求;沒有相應的國家、行業、地方標準的,應有企業產品標準,并已報有關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企業研制新產品、改進產品,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應當貫徹標準化法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一條 對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和《浙江省查處生產和經銷假冒偽劣商品行為條例》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二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