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精選)
第一篇: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為了確保醫療安全,同時使患者權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門診患者身份識別
一、患方帶城鎮醫保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卡或公司醫保卡就診掛號的,以掛號票據上顯示的醫保或醫療卡的卡號作為患者的唯一標識進行相關的診療活動。
二、患方帶身份證就診掛號的,以掛號票據上顯示的身份證號作為患者的唯一標識進行相關的診療活動。
三、患方就診掛號時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種證件的,門診部掛號人員按患方自己填寫的姓名、年齡、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等作為患方的就診卡信息出具就診卡和掛號票據,
當使用姓名、年齡識別患者身份有困難時,可選擇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等這些補充信息來確認病人。
四、當醫師發現患方使用別人的身份信息為患者就診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為未成年就診的,應勸說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掛號,但如果患者病情屬于急危重癥,則不得影響患者的及時診治。
五、對無法確認身份的無名患者,接診醫務人員根據當時患者的有關情況制作“腕帶”牌,上面記載患者信息包括:科別、性別、診斷等,并在門診病歷上注明,待明確身份后再按病歷書寫規范補寫。
住院患者身份識別
一.住院患者必須建立床頭卡、住院病人一卡。
二.醫護人員在各類診療活動中,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姓名、性別、床號等)方法(禁止僅以房間或床號
附:
作為識別依據)確認患者身份,確認識別無誤后方可進行操作。三.介入治療或有創治療活動、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
發放特殊飲食及其他診療活動前,醫護人員除應采取以上方法確認患
一、急診科、病房、手術室、icu、產房之間以及轉科患者的身者身份外,還應讓患者或家屬陳述患者姓名,確認患者身份。份識別及核對程序四.對重癥監護病房、新生兒室、急診室、產婦、手術患者;對
1.患者由急診科收入病房,由急診科人員、病房值班護士按照《住病情危重、意識不清、急救、輸血、鎮靜期間患者;對不同語種語言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的有關規定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送交流障礙、身份無法識別患者;對成批救治的傷員(≥2人時);對病人登記本”中。傳染病、藥物過敏等患者必須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間,由病房護士和icu護士按照《住院信息的載體。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務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的有關規定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轉科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員,還必須由陪同人員陳述患交接登記本”上。者姓名。
3.患者出產房進入病房,由婦產科雙人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五、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名于護理記錄中。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必須經兩名醫務人員核對
4.患者轉科時,必須及時更新床頭卡、病歷牌(卡)、住院病人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兩人重新核對。
一覽卡等信息,并由轉出科、轉入科護士在“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六、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字,認真做好識別和交接記錄。七、質控科和護理部加強對患者腕帶使用情況的檢查并有記錄。
5.病房與手術室間相互轉接患者:八.患者轉床、轉科時,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和交接規定,必手術前一天由病房主班護士確認患者身份,戴“腕帶”。主管醫須及時更新床頭卡、病歷牌(卡)、住院病人一覽卡等信息,認真做生進行手術部位標記。好識別和交接記錄,并做到二人核對,確保患者身份識別各種信息的
手術患者核對:依據手術通知單和患者病歷查對:患者姓名、性一致性;急診科與病房、急診科與手術室、手術室與病房、重癥監護別、年齡、病案號、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左、右)等。病房與其他科室、產房與病房、新生兒室交接病人或新生兒時還必須
接患者之前: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查對;還必須與清醒的患者及時制作并更換新的“腕帶。”
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重點環節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和流程附:
重點環節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和流程
一、急診科、病房、手術室、icu、產房之間以及轉科患者的身份識別及核對程序
1.患者由急診科收入病房,由急診科人員、病房值班護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的有關規定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送病人登記本”中。
2.患者出入病房和icu之間,由病房護士和icu護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的有關規定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轉科交接登記本”上。
3.患者出產房進入病房,由婦產科雙人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護理記錄中。
4.患者轉科時,必須及時更新床頭卡、病歷牌(卡)、住院病人一覽卡等信息,并由轉出科、轉入科護士在“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字,認真做好識別和交接記錄。
5.病房與手術室間相互轉接患者:
手術前一天由病房主班護士確認患者身份,戴“腕帶”。主管醫生進行手術部位標記。
手術患者核對:依據手術通知單和患者病歷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查對;還必須與清醒的患者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確認。
進入手術間之后嚴格按手術安全核查表的要求核對,并及時規范填寫相關內容,入病案保存。
手術后,手術室護士與病區護士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寫手術室與病房患者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
6、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身份無法識別患者等原因無法向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在交接時,除使用“腕帶”對患者進行識別交接外,如有陪同人員,還必須由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或確認患者身份。
二、輸血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程序:
采用“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以及陪護人確認的方法識別患者身份。
根據醫囑,輸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請單,病房護士需經二人核對患者姓名、病案號并與患者核實后方可抽血配(謝謝你訪問好范文)型。
輸血科須經二人核對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血樣,同時檢查采血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并查血袋有無破裂后進行交叉配血。
病房護士檢查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報告有無凝集。
輸血前需兩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及血型(含rh因子),無誤后方可輸入。
三、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程序::護士采用“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以及陪護人確認的方法識別患者身份,根據醫囑做好術前準備。
介入或有創診療活動開始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四、標本采集、給藥、發放特殊飲食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程序:
采用“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以及陪護人確認的方法識別患者身份,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為患者進行相關服務。
第二篇: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1,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床頭卡和腕帶.2,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示時,必須雙人核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血型.
3,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藍色紙質"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標示,手術室護士核對腕帶內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護士核對取下.
4,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作為辨識病人的一種必備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記記錄.
5,急診搶救室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病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6,"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識別制度
患者識別制度:
1、抽血、給藥、輸血等操作前要認真查對床號、姓名,進行識別患者。
2、急診與病房、手術室、icu之間進行交接病人時,要詳細核對姓名、性別、年齡、診斷,進行識別患者,做好交接記錄。
3、手術室(麻醉)與病房、icu之間要詳細核對科別、住院號、床號、姓名、手腕帶、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及部位(左右)及其標志,對術前用藥輸血前八項結果、藥物過敏試驗結果、手術醫囑所帶的藥品、物品(如ct、x片)等進行核查。有交接記錄。
4、產房與病房之間,要詳細核對產婦的床號、姓名、新生兒的性別、手腕帶,進行識別,做好交接記錄。
5、在重癥監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及新生兒等使用腕帶標識,腕帶上注明科室、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等,作為各種診療操作前辨識患者的一種方法。患者佩帶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
6、手術醫生應在術前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體表標識,并與患者共同確認與核對。手術醫生、麻醉師、手術巡回護士、患者在麻醉開始前,應進行四方核對,再次確認手術部位及體表標識。
7、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放射治療、高壓氧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
第三篇:住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區醫護發【2014】75號
簽發人:瑪依努爾.尼亞孜
1、對搶救留觀患者及病人入住病房時,佩戴“腕帶”,詳細填寫腕帶中的信息,包括姓名、科室、性別、住院號、床號、年齡、族別,對傳染病、藥物過敏等特殊患者應在“腕帶”與“床頭卡”中標識,特殊科室根據科室特點及病人情況如心理衛生科增加科室電話號碼等信息。小兒科、新生兒科可制作卡通式手腕帶,保證查對的有效性。
2、規范使用新式床頭卡,患者的固定信息如姓名、年齡、民族、住院號、醫保類型、住院日期等填寫在床頭卡上半部標識,其它動態信息如護理級別、飲食、輸血病人血型、手術、
篇2:A區醫院醫療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醫院醫療患者身份識別制度
一、護理人員應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急診危重及住院患者必須使用腕帶,提高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
二、護理人員在執行醫囑、實施檢查、治療、護理之前,必須認真核對和識別患者身份,應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禁止僅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
三、為患者實施任何護理操作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確認患者身份,并請患者自己說出姓名,確保對患者實施正確的治療。
四、在重危患者轉運及轉科、全麻四類手術病人轉運時使用重危患者轉運交接單,認真識別患者身份;手術患者同時使用手術交接單,并按要求核對記錄。
篇3:醫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2)
醫院患者身份識別制度(二)
為保證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避免因身份識別差錯而發生各類醫療不良事件、醫療差錯或醫療事故,特制定本制度:
一、為保證醫療安全,來院就診的每位病人應當如實提供真實的身份信息。身份信息是指姓名、性別、年齡等基本身份資料。
二、掛號及出入院處在輸入病人身份信息時應當加以核對,并對有疑問的病人信息加以核實。
三、醫生在為病人診治的過程中應當對病人的身份信息加以核對,發現身份信息不符之處應當與病人溝通、核實并更正,需要其它部門配合時應當及時主動得進行協調。
四、護士在為病人護理的過程中應當對病人的身份信息加以核對,發現身份信息不符之處應當與病人溝通、核實,并聯系醫生予以更正。
五、放射、檢驗、功能、病理等醫技科室人員及后勤工作人員在工作時應當對病人的身份信息加以核對,發現身份信息不符之處應當與病人溝通、核實,并聯系經管醫師予以更正。
六、根據護理部的管理細則,部分住院病人須佩戴標注有身份信息的腕帶,如有遺失或損壞等情況,應當及時更換新腕帶。診療過程中,醫護人員不但要與病人或其家屬口頭核對身份信息,而且要根據腕帶標注內容進行身份信息的核對。身份信息不符時,應當先明確原因,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療活動。
七、身份不明的住院病人或急診病人,其佩戴的腕帶必須標明正確的科室、床號、性別、住院號。病人身份明確之后必須及時更正身份信息及更換新的腕帶。
八、護士標注腕帶必須規范、正確、清楚。病人意識清楚或有家屬時,應當與病人或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取得配合,將腕帶上標注的內容與患方核對后再為病人佩戴腕帶。
九、醫院工作人員應當嚴格執行患者身份識別制度,凡不認真執行該制度的,扣相關責任人100至500元,造成醫療糾紛、醫療差錯或醫療事故的,進一步追究責任。
十、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由醫療業務科、護理部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