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特種設備規范和標準
(一)材料規范
目前被馬來西亞政府批準的,用于制造進口蒸汽鍋爐和非受火壓力容器的材料規范共4個,其中有美國ASME標準第Ⅱ卷和英國BSl633標準。馬來西亞境內制造的鍋爐、壓力容器適用的材料規范和標準未明確規定。
(二)蒸汽鍋爐規范和標準
目前被馬來西亞政府批準的,用于制造進口蒸汽鍋爐設計、制造和檢驗、試驗的規范及標準共有21個,美國ASME第1卷、英國BSlll3標準、BS2790標準、德國TRD標準等均在其內(見附錄2)。
馬來西亞境內制造的蒸汽鍋爐適用的規范和標準是否參照上述要求并未明確規定。
(三)非受火壓力容器規范和標準
目前被馬來西亞政府批準的,用于制造進口非受火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檢驗、試驗的規范和標準共有22個。ASMESec.Ⅷ,TEMA,BSl500,BSl515,AD等均在其內。
馬來西亞境內制造的壓力容器適用的規范和標準是否參照上述要求,未明確規定。
(“蒸汽鍋爐與非受火壓力容器”規程所附的FirstSchedule,SecondSchedule.ThirdSchedule)
(四)氣瓶規范和標準
關于氣瓶的設計、制造、檢驗除按“139法令”及“蒸汽鍋爐與非受火壓力容器規程”中允許的材料和設計規范外,還應符合“501法令”及“氣體供應規程1997”所規定和允許的規范及標準。
(五)壓力管道規范和標準
(1)“液體石油輸送管道系統”(ANSI/ASMEB31.4)
(2)“壓力管道氣體輸送和分配管道系統”(ANSI/ASMEB31.8)
上述兩個標準/規范是適用于馬來西亞石油和氣體管道的設計、制造、安裝、試驗、運行和維修安全方面的強制規定。
盡管有上述規定,“批準機構”(ApprovingAuthority)仍可以禁止某一石油和氣體管道使用某些材料、附件或規定其附件的型式。
“批準機構”也可以批準采用上述標準和規范沒有規定的材料、附件、元件、建造方法、安裝或試驗程序,但采用者必須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這種改變是安全的。
(3)蒸汽鍋爐及非受火壓力容器的連接管道應符合“蒸汽鍋爐與非受火壓力容器”規程之有關內容,如:設計壓力和溫度應符合“蒸汽鍋爐與非受火壓力容器”規程PartIV的附表中“最大設計壓力和溫度”的規定,其材料、制造方式、尺寸、水壓試驗和其他試驗、緊固方式、法蘭型式、最大安全工作壓力應符合BSNo.806“鐵制管件和管道安裝”或BSNo.1306“非鐵制管件和管道安裝”的要求。
(六)載人與載貨電梯規范及標準
關于載人與載貨電梯的設計、制造和檢驗沒有規定強制性適用的規范和標準,但必須符合“載人與載貨電梯”規程中的相關規定。
中國的制造企業若要向馬來西亞出口按中國標準制造的鍋爐、壓力容器產品時,應先將所采用標準的英譯本報送馬來西亞人力資源部審批。經審查如認為符合馬來西亞的安全要求時,將會批準接受該標準。
(七)符合“514法令”的實用行業規范
人力資源部(MOHR)部長可以根據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理事會(NCOSH)和職業安全與健康總監(DirectorGeneral)的推薦批準符合“514法令”規定的實用行業規范(industrycodesofpractice),其包含由部長批準的、涉及職業安全或健康的任何規范、標準、規則、規定,部長應在公報(Gazette)上公布批準的實用行業規范及其修改與撤銷。
篇2: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安全主體責任規范
一、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是特種設備使用安全的責任主體,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及《山東省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保證特種設備的使用安全。《條例》D23,使用單位責任。
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特種設備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對本單位特種設備的安全全面負責。《條例》D5,一把手責任。
三、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使用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特種設備,即附有產品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修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文件的特種設備。《條例》D24,使用合格、合法設備的責任。
禁止銷售、轉讓、出租、出借、承租、安裝和使用下列特種設備:
(1)非法制造、改造特種設備;
(2)未附有本條前款所列的相關文件的特種設備;
(3)不具有使用注冊登記文件或超檢驗有效期的二手特種設備;
(4)國家明令淘汰的特種設備;
(5)依照有關規定應當報廢的特種設備。
四、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將特種設備的安裝、修理、改造、檢驗、化學清洗、維護保養等工作委托取得相應許可的單位進行。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有自主選擇委托權,但不得委托未取得相應許可的單位或個人進行上述作業。電梯的安裝、改造、維修必須由電梯制造單位或者其通過合同委托、同意的依照本條例取得許可的單位進行。《條例》D17、D19,合法委托履行監督責任。
五、每臺特種設備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內,應當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注冊登記,并將登記標志置于該設備顯著位置,使用電梯、大型游樂設施等特種設備的,應當將特種設備安全檢驗合格標志置于該設備的顯著位置。特種設備注冊登記率達100%。《條例》D25,注冊明示使用責任。
六、使用轉讓的特種設備,應當具有使用注冊登記文件并且在檢驗有效期內,使用前向特種設備監督管理部門辦理注冊登記。《山東條例》D15,合格轉讓重新登記責任。
七、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建立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檔案。安全技術檔案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1)特種設備的設計文件、產品質量合格證明、安裝及使用維護說明、監督檢驗證明等文件;
(2)特種設備的安裝、改造、維修技術文件和資料;
(3)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和定期自行檢查的記錄;
(4)特種設備的日常使用狀況記錄;
(5)特種設備及其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的日常維護保養記錄;
(6)特種設備運行故障和事故記錄;
(7)注冊登記資料。
《條例》D26,建立安全技術檔案責任。
八、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建立以下崗位安全責任制度:
1、主要負責人、其他負責人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
2、職能部門及其負責人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
3、車間、班組及其負責人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
4、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的特種設備安全生產責任。
應當建立以下特種設備安全管理制度:
1、特種設備安全會議制度;
2、特種設備安全生產投入及使用制度;
3、定期自行檢查及記錄制度;
4、日常使用狀況及記錄制度;
5、運行故障和事故記錄制度;
6、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定期校驗、檢修及記錄制度;
7、日常維護保養管理記錄制度;
8、定期報檢和檢驗制度;
9、管理人員、操作人員教育培訓和管理制度;
10、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制度;
11、事故報告、救援和調查處理制度;
12、救援演習(尤其是重要特種設備演練)制度;
13、重大危險源監控及重要特種設備檢測、監控、管理制度;
14、技術檔案管理制度;
15、建立特種設備和操作人員臺賬制度;
16、安全生產獎懲及責任追究制度;
17、安全操作規程。
《條例》D5,建章立制責任。
九、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經常性日常維護保養,并定期自行檢查。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對在用特種設備應當至少每月進行一次自行檢查,并作出記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對在用特種設備進行自行檢查和日常維護保養時發現異常情況的,應當及時處理。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對在用特種設備的安全附件、安全保護裝置、測量調控裝置及有關附屬儀器儀表進行定期校驗、檢修,并作出記錄。
電梯應當至少每15日由維保單位進行一次清潔、潤滑、調整和檢查。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每日投入使用前,應當進行試運和例行安全檢查,并對安全裝置進行檢查確認。
《條例》D26、D27,定期檢查責任。
十、特種設備出現故障或者發生異常情況,使用單位應當對其進行全面檢查,消除事故隱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條例》D29,故障消除責任。
十一、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按照安全技術規范的定期檢驗要求,在安全檢驗合格有效期屆滿前1月向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申請定期檢驗。特種設備的定期檢驗率達100%。使用單位應當做好現場內外清理、介質置換、通風、降溫、登高設施等現場檢驗檢測前的準備工作,并積極配合檢驗檢測工作。
未經定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特種設備,不得繼續使用。《條例》D28,報檢、定檢支持責任。
十二、特種設備擬停用一年以上的,使用者應當自停用和重新啟用之日起三十日內,書面告知原注冊登記的特種設備監督管理部門。重新啟用的,應當報經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檢驗檢測;未經檢驗檢測或者經檢驗檢測不合格的,不得啟用。《山東條例》D16,停用檢測責任。
十三、特種設備存在嚴重事故隱患,無改造,維修價值或經檢驗檢測不合格又無法消除安全缺陷的,或者超過安全技術規范規定使用年限,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及時予以報廢(氣瓶除外),并向原登記的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辦理注銷。《條例》D30,設備報廢責任。
十四、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制定特種設備的事故應急措施和救援預案。重要特種設備每兩年至少進行1次預案演練,并予以記錄。《條例》D31,應急準備責任。
十五、電梯、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等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特種設備運營使用單位,應當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其他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根據情況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兼職的安全管理人員;重要特種設備,應確定安全管理機構,并逐臺落實安全管理責任人。《條例》D34,落實機構人員責任。國家局《特種設備重點監控工作要求》三條二款。
十六、電梯、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將電梯、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注意事項和警示標志置于易為乘客注意的顯著位置。
客運索道、型游樂設施的運營使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應當熟悉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相關安全知識,并全面負責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使用。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運營使用單位的主要負責人至少應當每月召開一次會議,督促、檢查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安全使用工作。
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的運營使用單位,應當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配備相應數量的營救裝備和急救物品。《條例》D35、D36,特殊設備責任。
十七、特種設備的租賃雙方應當簽訂特種設備的安全技術檔案管理、維護保養、定期檢驗和隱患排查治理等方面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約定。否則發生事故由出租單位承擔相應后果。《山東落實責任暫規》D8,租賃設備安全管理責任。
十八、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機動車輛的作業人員及其相關管理人員(以下統稱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國家統一格式的特種作業人員證書,方可從事相應的作業或者管理工作。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率達100%,嚴禁無證上崗,嚴禁不攜帶作業證上崗。
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應當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進行特種設備安全教育和培訓,保證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具備必要的特種設備安全作業知識。
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在作業中應當嚴格執行特種設備的操作規程和有關的安全規章制度;發現事故隱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應當立急向現場安全管理人員和單位有關負責人報告。《條例》D39,持證上崗責任。D40,教育培訓責任。D40,守法和隱患報告責任。
十九、鼓勵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種設備使用單位辦理特種設備第三者責任保險;鼓勵推行科學管理方法,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特種設備安全性能和管理水平,增強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防范事故的能力。《條例》D8,《山東條例》D7,科技治安和第三者保險責任。
二十、特種設備發生事故,事故現場有關人員立即向本單位負責人報告,事故發生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等有關部門報告。不得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不報;事故發生單位應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搶救,防止事故擴大,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要按有關規定,追究事故責任人的責任。《事故報告與處理條例》D9,事故報告和救援責任。
篇3:特種設備監督管理規范
第一條特種設備使用要嚴格執行國務院373號令《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及國家、地方、行業及企業內部相關的法規、標準及管理規定。
第二條特種設備在安裝完畢后,在投入使用前或投入使用后30日內,依法進行注冊登記方能使用。
第三條建立完整的特種設備臺帳及技術檔案。
第九條配備專職或兼職的特種設備管理人員,制定安全檢查制度,明確安全檢查人員、檢查內容和檢查頻次,安全檢查不低于每月一次。對查出的隱患建立隱患臺帳并及時處理,影響特種設備安全運行的隱患,在隱患處理前嚴禁設備運行。
第四條特種設備操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并定期組織對人員的安全技能進行考核和培訓。
第五條制定和完善事故應急預案,要求預案要制定到每臺設備,每個裝置。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預案演練,提高事故應急能力。
第六條不得私自購進未取得生產許可的充裝單位的氣瓶。必須保證在各環節中安全附件齊全。
第七條特種設備必須經檢驗合格(含安全附件)方能投入使用,設備及附件必須有明顯的檢驗合格標志。設備使用車間要保留設備檢驗報告或檢驗合格證復印件備查。
第八條特種設備安全使用條件、檢驗要求及檢驗周期執行國家相關標準。特種設備檢驗(含安全附件)必須由取得相應資質并通過局安全質量環保部審核的檢驗單位進行。
第九條特種設備(含安全附件)采購必須選擇有資質生產廠家的合格產品,設備到貨后由安全人員對設備進行安全驗收。
第十條特種設備的改造必須由有相應設計資質的設計部門出具改造設計方案,應當經國務院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的檢驗檢測機構鑒定,方可實施。
第十一條特種設備安裝、修理的項目承包方必須到局安全質量環保部進行資質審查:
(一)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營業執照及資質證書;
(二)局外施工單位的“跨地區施工批件”;
(三)局資質認證管理部門核發的有關資質證書;
(四)質量保證材料;
(五)工程業績資料;
經審查合格后,由管理局安全質量環保部核發《特種設備安裝、修理分承包方資質審查證書》,持此證在我廠開展特種設備安裝、修理工作。
第十二條特種設備安裝修理前,施工單位應填寫特種設備安裝、修理申報表,并依據檢驗部門出具的檢驗報告,編制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報**集團安全質量部門、局安全質量環保部審批后方可施工。
第十三條施工單位對設備安裝、修理的質量和安全技術性能負責,必須達到相關安全技術性能的標準要求。在施工過程中,我廠技術人員和安全管理人員要依據安全措施和標準進行檢查,如達不到標準要求,有權責令整改和停工。
第十四條設備安裝、修理完工后,施工單位應組織有關部門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施工單位必須將施工的有關安全技術文件和資料全部移交我廠。
第十五條特種設備發生事故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事故調查,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