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設備修理計劃工作執行標準
一、確定修理計劃的主要內容
設備修理計劃的主要內容,是確定計劃期內的修理對象、類別、內容、日期、工時、停機時間及所需用的物資器材、費用等,其需要的各種修理定額標準大致有修理周期、修理間隔期、修理周期結構、修理復雜系數、修理勞動量定額和修理費用定額等。
1.修理周期
修理周期是指相鄰兩次大修之間的工作時間,或新設備從開始使用到第一次大修的工作時間(用實際開動臺時或產量表示)。修理周期是根據設備結構、工藝特性、生產類型、零件允許磨損極限和維修水平等因素綜合確定的,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主要零件的使用期限和工作班次,設備類型不同,生產條件不同,其修理周期也就不同。
2.修理間隔期
修理間隔期是指相鄰兩次修理(不論大、中、小修)之間的間隔時間。間隔期主要根據設備的實際開動臺時和易損件的使用期限、日常維護、檢查的情況確定。
3.修理周期結構
修理周期結構是指一個修理周期內應該采取的各種計劃檢修的類別、次數和順序。不同的設備或不同的修理制度,可以有不同的修理周期結構。例如:重量在10噸以下的輕型和中型金屬切削機床的修理周期和修理周期結構如下圖所示。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4.修理復雜系數
修理復雜系數(用符號F表示)是?量設備修理復雜程度的假設單位,它由設備結構的復雜程度、規格、尺寸、工藝特點和維修性等因素決定。設備愈復雜、精度愈高、尺寸愈大,其修理復雜系數就愈大,所耗用的修理工作量也愈大。
5.修理勞動量定額
修理勞動量定額即修理工時定額,是指企業為完成設備的各種修理所需要的勞動量,通常用一個修理復雜系數所需的工時數來表示。通常情況下完成一個修理復雜系數所需的工時數為大修鉗工40小時,機加工20小時,其他工作4小時,總時為64小時。修理復雜系數的工時定額是根據統計資料、測定資料、生產水平、技術條件和修理特點等具體確定的。條件不同,定額也就不同。有了修理勞動定額之后,就能計算各種設備的總勞動量,以及計算出所需要的修理人員和修理費用。
6.修理停歇時間定額
修理停歇時間定額,是指從設備停機修理到完畢,經驗收后重新投產所經歷的時間標準,它是根據設備的修理復雜系數確定
的。
7.修理費用定額
修理費用定額是指設備修理所發生的費用(包括料、工、費等)定額,是根據修理復雜系數和修理勞動量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而確定的。例如,規定一個修理復雜系數的大修費用定額為300元。
二、編制修理計劃
以上述定額參數為標準,就可以編制修理計劃。設備的修理計劃一般可分為年度、季度和月度計劃。年度計劃又可分為分車間的年度修理計劃,主要設備的大、中、小修計劃和高、精、尖、特種設備的大修理計劃等。
1.年度計劃大體上對計劃需要修理的設備數量、修理類型和修理時間做出安排,具體的修理項目、修理工作勞動量和修理停歇時間等,則在季度和月度修理計劃中詳細安排。確定年度修理計劃的主要依據是設備的實際運轉臺時和技術狀況。根據有關維修記錄、故障分析、檢查資料和年度生產大綱以及預先制定的各種修理工作定額,由設備管理部門提出年度修理計劃,交計劃部門進行綜合及平?。
2.季度修理計劃是年度修理計劃的執行計劃。根據設備當時的技術狀態和工作條件,結合本季度生產經營的需要和可能,具體確定修理內容、修理勞動量和修理停歇時間。
3.月度修理計劃是具體的作業???劃。根據上月修理任務的完成和修理前準備工作的落實情況,以及設備的實際開動臺時、零件磨損程度等結合本月份的生產任務、具體確定本月份的修理對象及其修理項目、修理日期、修理進度和修理人員數等內容。
4.編制修理計劃,要注意修理計劃與生產計劃之間,修理任務與修理能力之間,季與季、月與月之間的統籌平衡。要優先安排對產量、質量、成本、交貨期、安全衛生和勞動情緒影響大的重點設備與關鍵設備,并要充分考慮生產技術準備工作的工作量、進度和能源供應等因素的制約。
三、修理計劃的下達與準備
修理計劃經過審核和批準后,由計劃部門下達給各車間貫徹實施。組織執行計劃時,要做好技術準備和物質準備工作。
1.做好修理前的技術準備工作,如擬訂修理技術方案和工藝規程,設計修理用的工藝裝備;編制修理圖冊;繪制自制的更換件圖紙及準備好相關技術資料等。
2.做好物質準備工作,如制造必要的工藝裝備和配件;準備好修理用的設備、材料和工具;組織好外購配件、工具的供應等。
3.在執行過程中,要對計劃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統計、分析,協調各種影響因素,以保證修理計劃切實執行。
篇2:生產設備安全技術一般要求
1.材料
設備材料在規定使用壽命內,必須能承受可能出現的各種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作用。
(1)不得使用對人有危害的材料來制造生產設備。在必須使用時,應采取可靠的現代安全技術措施,以保障人員安全。
(2)禁止使用能與工作介質發生反應而造成危險(爆炸、生成有害物質等)的材料。
(3)設備的零部件,如因材料老化或疲勞可能引起危險時,必須選用耐老化或抗疲勞材料制造,并應規定更換期限。其安全使用期限應小于材料老化或疲勞期限。
(4)設備易被腐蝕或空蝕的零部件,應選用耐腐蝕或耐空蝕材料制造,或采取某種方法加以防護。
(5)電氣設備必須有良好的絕緣,以保證設備安全可靠。并防止由于電流直接作用所造成的危險。
2.使用期限
設計生產設備,應規定其使用壽命。按使用環境(如溫度、濕度、氣壓、風載、雨雪、輻射、粉塵、負載、沖擊、振動等)要求,設備必須具有適應該環境的足夠能力,特別是防腐蝕、耐磨損和抗疲勞的能力。
3.適應能力
當設備達到使用壽命后,必須報廢。如果必須繼續使用時,應經技術部門仔細檢查,做出技術鑒定,并更換必要的零件,經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使用。
4.絕緣性
(1)絕緣要有一定的安全系數,以承受各種原因所造成的過電壓。
(2)絕緣材料要具有足夠的絕緣性能。
(3)各類絕緣件必須有足夠的耐熱性。
(4)支承帶電部分的絕緣件,要有足夠的耐受潮濕、污穢、油垢或類似影響而不致使其安全性能降低。
(5)根據應用范圍的不同,把泄漏電流限制在不影響安全的極限值之內。
5.穩定性
(1)如果通過形體設計和自身的質量分布,不能安全地滿足穩定性要求時,則必須采取特殊現代安全技術措施,以保證其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2)如所要求的穩定性必須在安裝或使用地點采取特別措施確定的使用方法才能達到時,則應在生產設備上標出,并在使用說明書中詳細說明。
(3)生產設備不得在振動,風載或其他外力作用下傾覆,或產生不應有的位移。
(4)有司機駕駛或操縱,并有可能發生傾覆的可行駛的生產設備,必須設計保護司機和其他人員的防護裝置。
6.預防斷裂
對生產設備的各種受力零部件及其聯接方式,必須合理地選擇結構、材料、加工工藝和安全系數,在規定使用壽命內按規定使用時,不得產生斷裂和破碎。
7.表面、角和棱
在不影響功能的情況下,生產設備及其零部件,應設計成不易傷人的尖角、利棱、凸凹不平的表面和較突出的部分。
8.防火與防爆
生產、使用、貯存或運輸中存在有可燃氣體、蒸氣、粉塵或其他易燃易爆物質的生產設備,應根據其不同的性質(燃點、閃點和爆炸極限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實行密閉,嚴禁跑、冒、滴、漏;根據具體情況配置監測報警、防爆泄壓裝置及消防安全設施;避免摩擦撞擊;消除電火花和靜電積聚等。
9.噪聲和振動
各類生產設備都必須在產品標準中規定噪聲(必要時加振動)的允許指標,并在設計中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使噪聲和振動指標低于產品標準的規定。
10.可動零部件
設備的轉旋、擺動和傳動部件都屬于運動部件。設計時應考慮使人不能接近或觸及這些運動部件,以防發生危險,如果不能避免,則必須采取現代安全技術措施。具體措施有:
(1)設備運行時,操作者需要接近的可動零部件,必須配置必要的安全防護裝置。
(2)為防止運行中的生產設備或零部件超過極限位置,應配置可靠的限位裝置。
(3)人員易觸及的可動零部件,應盡可能封閉,以避免在運轉時與其接觸。
(4)以操作人員的操作位置所在平面為基準,凡高度在2m以內的所有傳動帶,轉軸、傳動鏈、聯軸節、皮帶輪、齒輪、飛輪、鏈輪、電鋸等危險零、部件及危險部位,都必須設置防護裝置。
(5)如可動零部件(含其載荷)所具有的動能或熱能可引起危險時,則必須配置限速、防墜落或防逆轉裝置。
①經常進行調節和維護的可行零部件應配置可動式防護罩。必要時,可動式防護罩應有聯鎖裝置,以保證在未關閉防護罩時,不能啟動可動零、部件,一旦開啟防護罩,則應立即自動停機。
②不經常進行調節和維護的可動零部件,應采用堅固耐用的固定式防護罩。
11.預防飛出物
(1)設備運行過程中或突然停電時,如存在工具、工件、聯接件、堅固件或切屑等飛甩危險,則應在設計中采取防松脫措施、配置防護罩或防護網等安全防護裝置。
(2)高速旋轉的零部件必須配置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和合適形狀、尺寸的防護罩,必要時,應規定此類零部件檢查或更換的期限。
(3)預防過冷和過熱,危害人員可能觸及的設備過冷或過熱部件,必須配置防接觸屏蔽。在不影響操作和設備功能情況下,加工灼熱件的生產設備,也必須配置固定式的防接觸屏蔽。
12.電能直接作用的防護
可以采用直接接觸防護和間接接觸防護來預防電能直接作用所造成的危險。
(1)直接接觸防護
設備的設計,必須使其使用人員不通過輔助手段或工具就不能觸及到帶電部分,或者不能接近到使他們遭受危險的程度。
①如果無法使帶電部分斷電而同時又允許拆卸或打開設備而直接接觸防護作用的部件時,只能允許使用適當的絕緣工具拆卸或打開。
②如果滿足下列條件之一,即可不采用上述兩種防護:無論在正常情況下或故障情況下,帶電部分的電壓不超過所規定的安全電壓值;直接接觸時,只能有不超過安全值的電流流過;對于不獨立使用的設備,可將其裝設在一臺較大的,有足夠直接接觸防護的電氣設備中進行防護;將電氣設備設在鎖閉的電氣操作場所中來實現必要的保護。
(2)間接接觸防護
設備設計必須達到當基本絕緣發生故障或出現電弧時,使用人員不致受到危險接觸電壓的傷害。設備必須有下列之一的防護措施:
①導電部分必須有與地線處接的裝置,并要保證接線處在電氣上和機械上有非常可靠的連接。
②采用雙重絕緣結構,不允許接地。
③導電部分的電壓不超過所規定的安全電壓值。
13.電氣設備的設計要求
電氣設備必須能夠承受在正常使用中可能出現的物理和化學作用的影響。考慮到由于預計的負載與實際負載不一致,或由于不能及早發現的材料缺陷而可能出現有害影響,則要采用適當的現代安全技術措施,如采用熔斷器、防護罩等,以防止由于過載、材料缺陷或磨損而引起的危險。
14.防塵、防毒
為預防粉塵、有害氣體或有害蒸氣造成的危害,可采取下列措施:
(1)凡工藝過程中產生粉塵、有害氣體或有害蒸氣的生產設備,應盡量采用自動加料、自動卸料裝置,并必須有吸入、凈化和排放裝置,以保證工作場所和排放的有害物濃度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和工業“三廢”排放標準的有關要求。
(2)用于有害物的密閉系統,應避免跑、冒、滴、漏。必要時,應配置監測、報警裝置。對劇毒物質,應有一旦發生滲漏時的應急措施。
15.防止液體逸出引起的事故
在正常使用中,當設備中的液體逸出時,不得損害電氣絕緣。在發生故障或事故時,不使液體流到工作間或噴濺到工作人員身上。如果采取措施有困難,或采取了措施還不能保證安全則必須在使用說明書中指出應采取的其他措施。
篇3:生產設備設施安全管理措施
1設備、設施選型的安全控制
項目施工單位在選擇各類施工設備、設施時,應充分評估其安全標準、水平,使其滿足生產安全控制要求。
2設備安全操作規程
項目施工單位收集或編制各類設備技術安全操作規程。
3設備、設施的使用控制
3.1所有設備、設施在投入使用前必須對操作人員進行專項培訓,考試合格夠才能上崗操作。
3.2項目施工單位建立設備、設施使用的管理規定,對于進入施工現場的自有設備、租賃設備按相同的安全標準管理控制。
3.3項目施工單位應建立設備設施臺賬,臺賬應涵蓋自有設備、租賃設備。
4設備、設施的檢測、維護保養、修理過程中的安全控制
4.1項目施工單位對于設備設施須定期進行檢查、檢測、維修和保養,建立相應的檔案,并及時報廢。
4.2項目施工單位在檢維修活動前要制定檢維修計劃和檢維修方案。檢維修過程中應執行隱患控制措施并進行監督檢查。
4.3各類設備、設施在檢維修活動前必須徹底切斷動力系統。需要在運行過程中進行檢(維)修時要做好全面的安全防護措施。
5特種設備管理
5.1項目施工單位對特種設備要按規定進行檢測、鑒定,并取得檢測合格證。
5.2所有特種設備,在使用前,項目施工單位要對其安全設施進行檢測、驗收,對特種設備檢驗合格證、特種作業人員資格證進行驗證。
5.3建立特種設備履歷表及設備臺賬
(1)項目施工單位要建立特種設備履歷表及設備臺賬。
(2)特種設備進場施工時須報項目監理單位存檔,項目監理單位須進行匯總,建立管理臺帳,并定期組織復查。
6施工用電安全管理
6.1項目施工單位要編制現場臨時用電技術安全方案,驗算用電安全數據、明確各級用電設施配置及配電控制開關、各級電箱、電纜、電線、用電器的安全要求。
6.2項目施工單位要繪制后場、作業現場臨時用電平面圖并標識,對重要用電設施進行控制管理。
6.3項目施工單位建立安全用電巡檢制度及臨時施工用電管理控制規定,并保持其有效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