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輪機正常運行中的維護
7.正常運行維護及定期工作
7.1.汽輪機正常運行中的維護
7.1.1.運行中應經常檢查機組運行情況和監視主要參數表計指示,當出現異常要進行檢查、核實、分析、匯報并積極進行調整,必要時聯系人員到就地進行核實、檢查,禁止不加分析盲目復置報警;
7.1.2.嚴格執行巡回檢查制度,定期檢查各輔助系統、設備運行情況,當發現設備聲音、軸承振動、軸承溫度、油溫、回油油流、油質有異常時,應分析查明原因,及時處理匯報;
7.1.3.為保持油質良好,應經常檢查軸封系統運行情況,軸封自動調整應可靠正常,潤滑油凈化及EH油過濾裝置應經常連續投入運行;
7.1.4.凡具備投入自動控制條件的設備均應將其投入自動方式運行。自動裝置出現故障時,應立即切至手動控制,維持參數在允許范圍內,并及時聯系熱控處理;
7.1.5.主設備及主要輔機和輔助設備的聯鎖、保護應正常投入,且定值正確,如需修改保護定值或退出保護必須得到總工程師批準;
7.1.6.經常檢查主機DEH、小機MEH、OVATION控制系統工作正常,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聯系熱控人員分析處理;
7.1.7.經常檢查備用輔機處于良好備用狀態,油質、油位及電機絕緣良好正常;
7.1.8.在下列情況下應特別注意機組運行情況:
7.1.8.1.負荷急劇變化時;
7.1.8.2.蒸汽參數或真空急劇變化時;
7.1.8.3.汽輪機內部有不正常聲音時;
7.1.8.4.系統內部發生故障時。
7.1.9.定期抄表,加強運行分析,及時合理調整運行方式,確保機組安全、經濟運行;
7.1.10.設備運行中發現缺陷,及時匯報并做好記錄,對威脅人身、設備安全的缺陷應做好事故預想;
7.1.11.新投入運行的設備要加強巡檢和監視;
7.1.12.按定期試驗制度做好設備定期試驗和各項定期工作;
7.1.13.定期對機房的消防設施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聯系處理。
7.2.汽輪機正常運行的監控
5.1.1.汽輪機正常運行限額
項目單位正常允許范圍報警值停機/跳閘值
主蒸汽壓力MPa24.2≯1.01
主蒸汽溫度℃538≯546
再熱蒸汽溫度℃566≯574
高缸排汽溫度℃371.1428
高缸調節級壓力/排汽壓力1.81.734
低缸排汽溫度℃<79.579.5121
凝汽真空kPa<5.8818.620.3
上下缸溫差℃41.755.6
主再蒸汽左右溫差℃<14
主再熱蒸汽偏離額定工況的溫差℃<28<42
低壓缸間溫差℃1116.5
高低壓凝器壓差kPa10.111.8
軸封母管壓力kPa24.120.7~31.1
軸加負壓kPa-0.689-0.498~-0.749
軸封母管汽溫過熱度℃≥14
高中壓軸封處蒸汽金屬溫差℃≯85≯111
低壓軸封溫度℃149121~177
軸向位移mm±0.9±1.0
高壓差脹mm-3.8/+9.52-4.56/+10.28
低壓差值mm-0.26/+15.24-1.02/+16.0
軸振動?m<76<125125254
偏心度mm0.076
主油泵進口壓力MPa0.069~0.31
主油泵出口壓力MPa2.211~2.625
頂軸油壓力MPa14~16
潤滑油壓力MPa0.096~0.1240.048
潤滑油溫度℃38~49
軸承回油溫度℃≯717782
徑向軸承金屬溫度℃66~107107113
推力軸承、發電機、勵磁機徑向軸承
金屬溫度℃<8599107
主油箱油位(油箱頂部為0位)mm-1333-1180.6H
-1485.4L-525HH
-1750LL
抗燃油箱油位(油箱底部為0位)mm650914.4H
438.15L
295.15LL193.55LLL
聯鎖停泵
抗燃油溫度℃38~6065/21
抗燃油壓力MPa1412.41~15.179.3
抗燃油濾網差壓MPa<0.690.69
高壓蓄油器壓力MPa8.96>8.27
低壓蓄油器壓力MPa0.21>0.16
接口隔膜閥油壓MPa0.69~0.930.34
發電機氫壓MPa0.40.30~0.54≤0.38
≥0.44
密封油/氫差壓kPa84≥5635
空/氫側密封油
差壓Pa≤490
密封油溫度℃4540~49<40>49
氫側密封瓦出油溫度℃≤65.5
空側密封瓦出油溫度℃≤55.6
空氫側密封油溫差℃<2.2
冷氫溫度℃4640~48<40>50
熱氫溫度℃45~80
氫氣純度%>98氫側密封停運時>90
正常>9590
定冷水流量m3/h10580%額定流量70%額定流量,延時30s
定冷水進出水差壓MPa0.15~0.2高于正常值0.035
定冷水進水導電度us/cm0.5~1.55H
9.5HH
離子交換器出口導電度us/cm0.1~0.41.5H
定冷水進水溫度℃大于冷氫溫度45~5053
定冷水出水溫度℃≤8085
氫水差壓KPa>3535
凝水儲水箱
水位mm
凝汽器水位mm600150LL
970HH
除氧器水位(中心為0)mm-900LL
900HH
1100HHH
低加
水位#1(中心為0)mm-554H
-630L-454HHH
-504HH
#2(中心為0)mm-554H
-630L-454HHH
-504HH
低加
水位#3(中心為0)mm-480.5H
-556.5L-392.5HHH
-442.5HH
#4(中心為0)mm-491H
-567L-391HHH
-441HH
高加
水位#6(中心為0)mm-690H
-766L-590HHH
-640HH
#7(中心為0)mm-727.5H
-803.5L-627.5HHH
-677.5HH
#8(中心為0)mm-785H
-861L-685HHH
-735HH
閉冷水箱水位mm800L
2000H500LL
閉冷水溫度℃<37℃
7.2.1.電泵運行參數
項目單位正常報警值停泵或跳閘
液力偶合器徑向軸承溫度℃9095
液力偶合器推力軸承溫度℃9095
主泵徑向軸承溫度℃7590
主泵推力軸承溫度℃7590
電機徑向軸承溫度℃8590
前置泵徑向軸承溫度℃7590
電機定子線圈溫度℃125130
主泵泵體溫差℃27.8(閉鎖啟動)
前置泵機械密封循環液溫度℃8095
工作油冷油器進口油溫℃110130
工作油冷油器出口油溫℃40~707585
潤滑油冷油器進口油溫℃7075
潤滑油冷油器出口油溫℃40~455560
工作油壓力Mpa0.2
潤滑油壓力Mpa0.25~0.350.17(閉鎖啟動)0.08
0.15(聯起油泵)/0.22(聯停油泵)
潤滑油濾網差壓Mpa<0.080.08
主泵密封水差壓Mpa
主泵密封水回水溫度℃<80
主泵入口濾網差壓Mpa0.06
7.2.2.汽泵及小機運行參數
項目單位正常報警值停機或跳閘值
轉速rpm53706000/6100
低壓進汽壓力(TMCR)Mpa0.9747
低壓進汽溫度(TMCR)℃358.8
高壓進汽壓力(TMCR)Mpa4.179
高壓進汽溫度(TMCR)℃288
小機排汽壓力Mpa(a)<0.01350.040.07
小機軸向位移mm0.560.8
小機轉子振動um6080
小機潤滑油溫℃42~48
潤滑油濾網差壓Mpa0.08
工作油濾網差壓Mpa0.08
小機潤滑油壓Mpa0.250.150.08
小機速關油壓Mpa0.80.15
小機工作油壓(油泵出口)Mpa0.90.8
小機抗燃油供油壓力Mpa146
小機推力軸承溫度℃105120
小機徑向軸承溫度℃105120
軸承回油溫度℃50~65
主泵徑向軸承溫度℃7590
主泵推力軸承溫度℃7590
主泵泵體溫差℃27.8(閉鎖啟動)
前置泵機械密封循環液溫度℃8095
主泵潤滑油壓力Mpa0.12(閉鎖啟動)0.05
前置泵徑向軸承溫度℃7590
前置泵電機線圈溫度℃125130
前置泵電機徑向軸承溫度℃8590
主泵密封水差壓Mpa
主泵密封水回水溫度℃<80
主泵入口濾網差壓Mpa0.06
7.2.3.潤滑油品質
L-TSA32汽輪機油
項目單位質量指標實際值
銅片腐蝕(100℃,3h)級≤11b
機械雜質無無
閃點(開口)℃≥180226
水分無無
傾點≤-7-18
泡沫傾向/泡沫穩定性(24℃)mL/mL≤450/05/0
泡沫傾向/泡沫穩定性(93.5℃)mL/mL≤100/010/0
抗乳化性(40-37-3ml,54℃)min≤158.3
空氣釋放值(50℃)min≤51.4
密度(20℃)kg/m3855.7
運動粘度(40℃)mm2/s28.8~35.232.50
粘度指數≥90108
沉淀物%0.28
氧化安定性(酸值達2.0mgKOH/g)h≥30005223
中和值mgKOH/g0.10
總氧化產物%12.7
7.2.4.抗燃油品質
項目單位數值
粘度ASTMD445-72
38℃時的賽波粘度(Saybolt)s220
99℃時的賽波粘度(Saybolt)s42.8
粘度指數
比重16℃時1.142
最大含水量%0.1
最大含氯量ppm50
最低閃點℃235
燃點℃352
自燃溫度℃593
酸指數mgKOH/g0.1
最大發泡ml25
最大色度1.5
顆粒分布試行2級
水解穩定性(48小時)合格
最小電阻值Ω/cm10×109
熱膨脹系數16℃時0.00038
38℃時0.00038
夾雜空氣分鐘1
7.2.5.小機潤滑油品質試車用油:ISOVG46汽輪機油
7.2.6.電泵潤滑油品質
項目單位數值
50℃時的粘度Mm2/s16~29
20℃時的密度Kg/dm30.9
最低閃點℃150
最高凝固點℃-5
最大含灰量%0.05
最大強堿度mgKOH/g0.3
強瀝青%0
7.2.7.汽水品質
7.2.7.1.主蒸汽品質
項目單位運行指標
標準值理想值
酸電導25℃?S/cm<0.20(CWT)
≤0.30(AVT)<0.10(CWT)
≤0.30(AVT)
溶解氧?g/kg30~200(CWT)50~150(CWT)
二氧化硅?g/kg<10<5
鈉?g/kg<5<2
鐵?g/kg<10―
銅?g/kg<2<1
7.2.7.2.主蒸汽品質啟動及異常時的限制
項目單位限制級別1限制級別2限制級別3限制級別4
酸電導25℃?S/cm≥0.2<0.35≥0.35<0.5≥0.5<1.0≥1.0
鈉?g/kg≥5<10≥10<15≥15<20≥2.0
硅?g/kg≥10<20≥20<40≥40<50≥5.0
鐵?g/kg≥20<30≥30<40≥40<50≥5.0
銅?g/kg≥2<5≥5<8≥8<10≥10
每次異常允許時間h≤100≤24≤40
每年累積的時間h/a≤2000≤500≤800
機組起動期間蒸汽品質參數應低于限制級別2中的數值。
限制級別4中的數值表示蒸汽品質已嚴重惡化,并會導致損壞汽輪機(腐蝕和/或雜質沉積),
應作故障停機處理。
7.2.7.3.給水品質
項目單位啟動指標
AVT運行指標
標準值理想值
酸電導25℃?S/cm≤0.3<0.2<0.10
PH9.0~9.59.0~9.5(AVT)
8.0~9.0(CWT)―
溶解氧?g/L≤30≤7(AVT)
30~150(CWT)―
聯氨?g/L10~5020~50(AVT)―
二氧化硅?g/L≤30<10<5
鈉?g/L≤10<5―
鐵?g/L≤40<10―
銅?g/L―<2<1
硬度?mol/L≈0≈0―
氯離子?g/L<2
硫酸根離子?g/L<2
油mg/L<0.1(AVT)
≈0(CWT)―
7.2.7.4.凝結水品質
項目單位啟動指標
AVT運行指標
標準值理想值
酸電導25℃?S/cm―<0.2<0.10
PH9.0~9.58.0~9.0―
溶解氧?g/L≤50<20(AVT)
50~250(CWT)―
硬度?mol/L≤10≈0―
二氧化硅?g/L≤80<15
鈉?g/L≤50<10
鐵?g/L≤80<30
銅?g/L≤30
外狀無色透明
7.2.7.5.凝結水混床出口品質
項目單位啟動指標運行指標
標準值理想值
酸電導25℃?S/cm≤0.2≤0.15
PH8.0~9.0(氨型)
6.5~7.5(氫型)
硬度?mol/L≈0―
二氧化硅?g/L≤15―
鈉?g/L≤5―
鐵?g/L≤8―
銅?g/L≤3―
氯離子?g/L<2
硫酸根離子?g/L<2
7.2.7.6.閉冷水品質
項目單位指標
聯氨mg/L1.5~2.0
PH8.2~9.0
鐵?g/L≤500
導電度25℃?S/cm≤50
7.2.7.7.除鹽水品質
項目單位指標
標準值理想值
二氧化硅?g/L≤20≤15
導電度25℃?S/cm≤0.30≤0.20
7.2.7.8.定冷水品質
項目單位指標
PH7.0~9.0
導電度25℃?S/cm<0.5
硬度?mol/L<2
銅?g/L≤40
篇2:電廠運行中汽輪機用礦物油維護管理導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
電廠運行中汽輪機用礦物油維護管理導則
GB/T14541-93
Guidefornaintenanceandsupervisionofinserviceturbinemineraloilusedforpowerplants
國家技術監督局1993-07-11批準1994-05-01實施
本導則是參照了IECTC10236—85《汽輪機礦物潤滑油使用與維護導則》和ASTMD4378—84a《運行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的透平油監督》,并對國內部分電廠汽輪機油的使用維護情況作了調研與資料收集,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本導則。由于各單位情況不盡相同,在使用本導則時必須參考設備的類型和使用狀況以及設備用油的特性,必要時還應參考制造廠家的說明。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1.1本導則適用于電廠汽輪機系統用作潤滑和調速的礦物油,也適用于水輪機調相機及給水泵等電站其他設備方面所用的礦物汽輪機油。
1.2本導則的目的是為電廠設備操作人員評價油品在設備中的使用狀況,做好油質監督維護工作提供指導。對油質評價的要求、油在使用中質量發生變化的原因及防止油質劣化的措施也作了必要的說明。
1.3本導則不適用于各種用作汽輪機潤滑和調速的非礦物質的合成液體。
2引用標準
GB264石油產品酸值測定法
GB/T265石油產品運動粘度測定法和動力粘度計算法
GB/T267石油產品閃點與燃點測定法(開口杯法)
GB/T511石油產品和添加劑機械雜質測定法(重量法)
GB2537汽輪機油
GB7596電廠用運行中汽輪機油質量標準
GB7597電力用油(變壓器油、汽輪機油)取樣方法
GB7599運行中變壓器油、汽輪機油酸值測定法(BTB法)
GB7600運行中變壓器油水分含量測定法(庫侖法)
GB7602運行中汽輪機油、變壓器油T501抗氧化劑含量測定法(分光光度法)
GB7605運行中汽輪機油破乳化度測定法
GB11120LTSA汽輪機油(防銹汽輪機油)
GB11143加抑制劑礦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銹性能試驗法
GB/T12579潤滑油泡沫特性測定法
SD313油中顆粒數及尺寸分布測量方法(自動顆粒計數儀法)
SH/T0124含抗氧劑的汽輪機油氧化安定性測定法
SH/T0308潤滑油空氣釋放值測定法
DL429.2顏色測定法
DL429.6運行油開口杯老化測定法
DL429.7油泥析出測定法
3汽輪機油的性能和變質
3.1汽輪機油根據40℃的運動粘度劃分為:32、46、68和100四種牌號。煉制時所選用的原油有石蠟基和混合基原油。煉制汽輪機油的工藝為:
原油常減壓蒸餾溶劑精制白土補充精制過濾加抗氧化劑或復合添加劑。
原油常減壓蒸餾硫酸精制白土補充精制過濾加抗氧化劑或復合添加劑。
以上二種工藝,通常采用溶劑精制和白土補充精制較多。酸堿精制過程,如增加電場作用,可以促使酸渣沉降速度加快。
3.2新汽輪機油的性能
新汽輪機油的質量應符合GB2537或GB11120標準,并應具備以下性能要求:
3.2.1粘溫性
選擇適當粘度的潤滑油,對于保證機組的正常潤滑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粘度是汽輪機油的重要物理性能指標之一。汽輪機油除了要求具有適當粘度外,還要求油的粘溫特性好。因油的粘度是隨油溫的升高而降低的,為保證機組在不同的溫度下都能得到可靠的潤滑,要求油的粘度隨溫度的變化愈小愈好,即油的粘溫特性好,不隨油溫的升降而明顯變化。油的粘度選擇是由制造廠根據汽輪機參數而確定的,油的粘度選擇不當,粘度過大時功率損失大,粘度過小時會引起機組振動或設備磨損等問題。使用單位需要更換油的粘度時應與制造廠商討。
3.2.2氧化安定性
運行中汽輪機油處于強迫循環狀態,不可避免地與大量空氣接觸而被氧化,另外溫度、水分、金屬催化劑和其他各種雜質都會加速油品氧化,同時也與油品的化學組成有關,不同的烴類具有不同的氧化歷程(傾向),其氧化產物也不同。但是烴類氧化初期產物大多是烴基過氧化物,而后分解為酸、醇、酮等,繼續氧化則生成樹脂質,瀝青質等。進一步氧化則會生成不溶于油的油泥,這些物質影響油品其他性能的降低。
3.2.3防銹性能
汽輪機油本身是無腐蝕性的,但在運行中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漏入蒸汽或水,引起油系統產生銹蝕,嚴重時可引起調速系統卡澀機組振動、磨損等不良后果。解決油系統因漏水而引起銹蝕的辦法,除提高設備密封性減少漏汽漏水外,還要求汽輪機油具有良好的防銹性能。
3.2.4起泡沫性
由于汽輪機潤滑系統的油,是強迫循環方式,空氣激烈地攪動,油面上會產生泡沫,油中也會產生氣泡。泡沫和氣泡的生成,使油泵油壓上不去而影響油的循環,破壞油膜,發生磨損,同時油壓不穩,影響調節。嚴重時泡沫由油箱頂部外溢,威脅機組運行,所以油品必須具有抗起泡沫性能。
3.2.5空氣釋放性
一般礦物油能溶解8%~9%(體積)空氣,但是當油品通過管線、軸承、齒輪時,溶解的空氣由于壓力下降形成氣泡,如氣泡從油中釋放過慢而滯留在油中,會帶來以下幾個問題:
a.增加了油的可壓縮性,導致控制系統失靈,產生噪聲和振動,嚴重時甚至會損害設備。
b.降低泵的有效容積。
c.降低泵的出口壓力,特別是對于離心泵。
d.油中溶有空氣,特別在高溫情況下使用,會加速油的氧化變質。
油品放氣性與油的組成有關。油中芳烴、環烷烴及氮、硫化合物均影響其放氣性。添加劑如硅油及某些降凝劑對放氣性影響較大。通常汽輪機油中加入酸性防銹劑(T746),若被強堿物質污染,相互作用生成不溶性皂類物質,增加氣泡穩定性,使油品的放氣性變差。
3.2.6破乳化性能和析水能力
破乳化度是汽輪機油重要指標之一。水分存在和激烈攪拌是產生乳化主要原因。運行中汽輪機油因氧化變質產生的環烷酸皂,膠體等物質都是乳化劑,使油更容易乳化,乳化后的油會影響潤滑作用,嚴重時會引起軸承磨損,機組振動及銹蝕等問題。油品如有良好的析水能力,水則會沉降到油箱的底部,及時放掉;若油品析水能力差,就會有一定量的水分留在系統中,除對添加劑起化學作用外,還會對潤滑性能產生影響,故要求汽輪機油具有良好的破乳化性能和析水能力。
3.3運行中汽輪機油變質因素
3.3.1化學成分
導致運行中油品變質因素很多,其內在因素主要是油品的化學組成。基礎油的石臘烴、環烷烴和芳烴相對比例,直接影響著油品的粘度指數、傾點等理化性能,芳烴對油品氧化安定性的影響有一定規律性,這與芳烴的結構和含量有關。一般采取提高基礎油精制深度,減少油中有害物質,加入添加劑來改進油品的質量。但如添加劑選擇不當,各種添加劑相互配合性對油品氧化安定性有一定影響,反會導致油品的性能變壞。
3.3.2油系統結構和設計
a.油箱用于儲存系統全部用油,還起著分離油中空氣、水分和各種雜質的作用,所以油箱結構設計對油品變質起著一定的作用。若油箱容量設計過小,增加油循環次數,油在油箱停留時間就會相應縮短,起不到水分的析出和乳化油的破乳化,加速油的劣化。
b.油流速、油壓對油品變壞都有關系。進油管中的油不但應有一定的油壓,而且還應維持一定的流速(約1.5~2m/s)。回油管中的油是沒有壓力的,但也應保持有一定的流速(約0.5~1.5m/s)。若回油速度太小,回到油箱沖力也大,會使油箱中的油飛濺,容易形成泡沫,造成油中存留氣體而加速油品的變質。同時沖力造成激烈攪拌會使含水的油形成乳化。
3.3.3啟動時油系統狀況
新機組投運前,潤滑系統管路往往會存在焊渣、碎片、砂粒等雜物,若未徹底清除干凈,投運后會帶來很*煩,嚴重時會造成軸承磨損和調速器卡澀等問題,這些雜質還能影響油的物理化學性能降低,導致油質變壞,所以潤滑系統每個部件都應預先清洗過并加強防護措施,防止腐蝕和污染物的進入,在現場貯存期間要保持潤滑油系統內表面清潔,安裝部件時要使系統開口最小,減少和避免污染,保持清潔。
3.3.4油系統的運行溫度
影響汽輪機油使用壽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運行溫度,特別在系統中一般是在軸承部位上有過熱點出現時,會引起油的變質,此時應調節冷油器,控制油溫。
3.3.5油系統檢修
油系統檢修質量好壞,對油品的物理化學性能有著直接關系。尤其是漏汽漏水的機組油系統比較臟,油中會有鐵銹、乳化液,沉淀物,若不能徹底清除干凈,則會降低油品的性能,有時由于檢修方法不當,如用洗衣粉等清洗劑,沖洗不凈,就會造成油品被污染,檢修時應盡量采用機械方法清除雜物,然后用油沖洗,循環過濾,并采用變溫沖洗方式,變溫范圍在30~70℃。沖洗過程應取樣檢驗,油中雜質含量應達到規定要求。
3.3.6污染問題
在運行過程中,汽輪機油中污染物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系統外污染物通過軸封和各種孔隙進入;二是內部產生的污染物,包括水、金屬磨損顆粒及油品氧化產物,這些污染物都會降低汽輪機油的潤滑、抗泡沫等性能。所以汽輪機油運行中消除污染是必須進行的工作,否則不僅會加速油的變質,還會影響機組安全運行。
3.3.7汽輪機油受到輻射
核電站所用的汽輪機油會受到不同程度輻射的影響,發生變化是不可逆的。其變化程度取決于油品的組分,烷烴、環烷烴所受影響比芳烴要更強,經輻射后,組分中C—C及C—H結合鍵發生分裂,釋放出氫氣,有少量甲烷及其較高的同系物。對非飽和烴是一種聚合反應,氫氣析出的量較飽和烴少。油品受到輻射作用后,其物理化學性能和潤滑性能都會發生變化,受到輻射破壞的突出表現:有氣體析出,粘度增大,氧化安定性和防腐蝕性能下降,顏色變深,出現油泥,酸值增大,同時產生難聞氣味的化合物。同時,閃點有可能降低。這些性能的變化,與油的組成和添加劑有關。一般輻射劑量超過106J/kg才顯示出來。
4油質試驗意義
4.1運行油應檢查外觀、沉淀物。因為這是表明游離水或乳化物、不溶性油泥、纖維和固體顆粒等臟物存在的直觀依據。
4.2顏色:按DL429.2方法試驗。
新汽輪機油一般是淺色的,在運行中顏色會逐漸變深,但這種變化趨勢比較緩慢。若油品的顏色急劇加深還不足以說明油質的變壞程度,必須進行其他的試驗項目加以補充證明。但應考慮,有些油品暴露于光線下,也會加深油品的顏色,試驗時應注意這一點。
4.3水分:按GB7600定量方法試驗。
汽輪機油中水分的存在會加速油質的老化及產生乳化,同時會與油中添加劑作用,促使其分解,導致設備銹蝕。水的存在表明冷油器泄漏、大氣中濕氣進入油箱或軸封部件密封不嚴,攜帶蒸氣進入油中所致。
4.4運動粘度:按GB/T265方法試驗。
檢驗汽輪機油的粘度,主要是鑒別所補加的油是否正確或油中是否有污染物存在。
4.5閃點(開口):按GB/T267方法試驗。
汽輪機油的閃點是機組安全運行的一項控制項目。因機組過熱或混入輕質油品均可影響閃點,一經發現閃點異常,應采取適當措施以保證機組安全運行。
4.6酸值:按GB/T264或GB7599方法試驗。
油酸值是一項較重要的指標,它能反映油質的劣化情況,以便采取正確的維護措施。
4.7氧化安定性:按SH/T0124方法試驗
氧化安定性試驗是用來評價汽輪機油使用壽命長短的一種手段。國產新汽輪機油出廠時,氧化安定性是屬于保證項目。運行中油的測定可以提示應采取適當的維護措施或添加抗氧化劑,以延長油使用壽命。
4.8防銹性能:按GB/T11143方法試驗。
防銹性能是目前防銹汽輪機油較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系統中因某種原因而帶入水分,則較易造成整個系統或某些部件的銹蝕。因此汽輪機油中需添加防銹劑。運行中隨著水分和顆粒的排除,均會使防銹劑減少而導致防銹性能下降,所以在適當時候應考慮補加防銹劑。
4.9油泥和沉淀物:按DL429.7方法試驗。
這些物質是溶解于油中的化合物。它是由油自身的氧化或者外部雜質溶解于油中(設備結構中采用的材料溶解于油)而產生的,它能顯示油品變質的跡象。一旦產生油泥時,需對氧化安定性進行檢查。
4.10破乳化性能:按GB7605方法試驗。
若油品乳化,油水不易分離,則表明油品已經變質或被某些表面活性物質所污染,長期運行下去容易造成系統某些部件的銹蝕,應對油進行處理或加入破乳化劑,以使油、水能很好分離。
4.11起泡沫性:按GB/T12579方法試驗。
本試驗表示油形成泡沫的傾向和形成泡沫后泡沫的穩定性。汽輪機油形成泡沫,威脅機組安全運行。因此,必須采取消除泡沫的措施,如添加消泡劑或進行其他方式的處理。
4.12空氣釋放值:按SH/T0308方法試驗。
本試驗是表示油中存留空氣(氣體)的性能。尤其對于大容量機組,特別是調速系統空氣釋放值是愈小愈好,有利于潤滑和調節作用,使用某些消泡劑(如硅油類)將不利于空氣的釋放。
4.13顆粒度試驗:按SD313方法試驗。
油中顆粒度的測定,對于要求嚴格的大容量機組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應強調的是對于新機組啟動前或運行檢修的汽輪機油系統,必須進行認真的清洗和沖洗。運行中如發現油中顆粒數突然增加,需立即檢查凈化裝置的過濾層,如發現腐蝕或磨蝕顆粒,應對油系統進行精密過濾處理,并查明顆粒來源,必要時應停機檢查,以消除隱患。
5取樣
當從貯油桶或運行設備內取樣時,正確的取樣技術和樣品保存是很重要的(見GB7597)對于顆粒計數測定有專門的取樣方法(見SD313)。
5.1新油到貨時的取樣
對新到貨或準備新購置的油品,應當嚴格地執行取樣手續,以使樣品具有代表性。
5.1.1新油以桶裝形式交貨時,取樣數目和方法應按GB7597方法進行,應從污染最嚴重底部取樣,必要時可抽查上部油樣。如懷疑大部分桶裝油有不均勻現象時,應重新取樣;如懷疑有污染物存在,則應對每桶油逐一取樣。并應逐桶核對牌號、標志,在過濾時應對每桶油進行外觀檢查。
5.1.2對油槽車應進一步從下部閥門處進行取樣。因為留在油槽車底部的閥門導管上的粘附物可能使油品部分的污染,特別是裝過不同油品的油槽車,更有可能出現上述的污染,必要時抽檢上部油樣。
5.2運行中從設備內取樣
5.2.1正常的監督試驗,一般情況下從冷油器中取樣。
5.2.2檢查油的雜質及水分時,應從油箱底部取樣。
5.2.3在發現不正常情況時,需從不同的位置上取樣,以跟蹤污染物的來源和尋找其他原因。
5.2.4如果需要時,從管線中取樣,則要求管線中的油應能自由流動而不是停滯不動,避免取到死角地方的油。
5.3取樣瓶
取樣瓶一般為500~1000mL的磨口具塞玻璃瓶,并應符合下述要求:
5.3.1取樣瓶應先用洗滌劑進行充分清洗,再用自來水沖洗然后用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沖洗干凈,放于105℃烘箱中干燥冷卻后,蓋緊瓶塞,備用。
5.3.2取樣瓶應能滿足存放的要求。無蓋容器或無色透明玻璃容器是不適于貯存的,應采用磨口具塞的棕色玻璃瓶。
5.3.3取樣瓶應足夠大,以適應試驗項目的需要,一般為1000mL是足夠用的。
5.3.4對于新油驗收或進口油樣,一般應取雙份以上的樣品,除試驗所需的用量以外,應保留存放一份以上的樣品,以備復核或仲裁用。
5.4標記
每個樣品應有正確的標記,一般取樣前應將印好的標簽粘貼于取樣容器上。標簽至少應包括下述內容:
a.單位名稱;
b.機組編號;
c.汽輪機油牌號;
d.取樣部位;
e.取樣日期;
f.取樣人簽名。
取樣完后,應及時按標簽內容要求,逐一填寫清楚。
6新油的評定
汽輪機油的取樣、檢驗和注入機組中循環,均應按標準方法和程序進行,特別需要有經驗的和技術水平較高的工作人員進行操作。同時應對全過程的微小細節嚴加注意,以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6.1新油交貨時的驗收
在新油到貨時,應對接受的油樣進行監督,以防止出現差錯,或交貨時帶入污染物。所有的樣品應在注入時進行外觀檢驗。對國產新汽輪機油應按GB2537或GB11120驗收;對從國外進口的汽輪機油則應按有關國外標準或按ISO8068的標準驗收或按合同規定指標驗收。
6.2新油注入設備后試驗程序
6.2.1當油裝入設備后進行系統沖洗時,應連續循環,對系統內各部件進行充分清洗,以除去在安裝、管道除銹過程中所遺留的污染物和固體雜質。直到取樣分析各項指標與新油無差異,特別是對大機組清潔度有要求的,必須經檢查清潔度達到要求時,才能停止油系統的連續過濾循環(國內目前正在建立清潔度的標準,在尚未建立完善以前,一般情況下可按SAE7491中的5~6級或NAS1638中的8~9級才符合要求)。
注:SAE為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標準。NAS為美國宇航標準。
6.2.2新油注入設備,經過24h循環后,從設備中采取4L油樣,供檢驗和保存用。
試驗項目:外觀——清潔、透明、無游離水。
顏色——符合新油指標。
粘度——符合新油指標。
酸值——符合新油指標。
閃點——符合新油指標。
顆粒數量:符合規定的指標。
7運行中汽輪機油的檢驗
運行中汽輪機油除定期進行較全面的檢測以外,平時必須注意有關項目的監督檢測,以便隨時了解汽輪機油的運行情況,如發現問題應采取相應措施,保證機組安全運行。
7.1運行中的日常監督
7.1.1現場檢驗:現場檢驗包括以下性能的測定:
外觀:目測無可見的固體雜質;
水分(定性):目測無可見游離水或乳化水;
顏色:不是突然變得太深。
以上項目和運行油溫、油箱油面高度均可由汽輪機操作人員或油化人員觀察、記錄。
7.1.2試驗室檢驗:
試驗室檢驗,250MW機組以上按表1、表2、表3進行。250MW及以下按GB7596規定進行。大多數試驗可在電廠化驗室進行,某些特殊試驗項目需經過認可的試驗室承擔,如顆粒度試驗等。
7.2檢驗周期
至少每星期檢查一次外觀、機械雜質及游離水或乳化情況,對漏水機組應堅持每天檢查上述項目,其他試驗項目按表2所列的正常試驗周期外,所增加的試驗次數,有利于觀察新機組的運行情況。
表3所列為各項試驗的運行中超極限值可能的原因及采取措施。
8油的相容性(混油)
8.1汽輪機、水輪機等發電設備需要補充油時,應補加與原設備用相同牌號的新油或曾經使用過的合格油。由于新油與已老化的運行油對油泥的溶解度不同,當向運行油、特別是油質已嚴重老化的油中補加新油或接近新油標準的油時,就可能導致油泥在油中析出,以致破壞汽輪機油的潤滑,散熱或調速特性,威脅機組安全運行。因此,補油前必須預先進行混合油樣的油泥析出試驗,無油泥析出方可允許補加。
表1新汽輪機組(250MW以上)投運12個月內的檢驗周期表
表2250MW以上汽輪機組正常運行檢驗周期表
表3運行中汽輪機油試驗數據及措施概要
注:1)參考國外標準控制限值為600mL。
2)參考國外標準控制限值為600min。
3)參考SAE標準5~6級或NAS1638中規定為8~9級。
4)參考國外標準控制限值為600。
8.2混合使用的油,混合前其質量均必須檢驗合格。
8.3不同牌號的汽輪機油原則上不宜混合使用,因為不同牌號油的粘度范圍各不相同,而粘度是汽輪機油的一項重要指標。不同類型、不同轉數的機組,要求使用不同牌號的油,這是有嚴格規定的,一般不允許將不同牌號的油混合使用。在特殊情況下必須混用時,應先按實際混合比做混合油樣的粘度試驗,如粘度符合要求時才能繼續進行油泥析出試驗,以決定是否可混。
8.4進口油或來源不明的油,需與不同牌號的油混合時,應預先對混合前后的油進行粘度試驗。如在合格范圍之內,再進行老化試驗,老化后混合油的質量應不低于未混合油中最差的一種油,方可混合使用。
8.5試驗時,油樣的混合比應與實際使用的比例相同;如果運行油的混合比是未知的,則油樣采用1∶1比例混合。
8.6礦物汽輪機油與用作潤滑、調速的合成液體有本質的區別,切勿將兩者混合使用。
9防止油劣化措施
9.1為延長油的使用壽命和保證設備安全運行,應對運行中油采取防劣措施。主要有:
9.1.1采用濾油器,隨時清除油中的機械雜質,油泥和游離雜質,保持油系統的清潔度;
9.1.2在油中添加抗氧化劑(常用T501抗氧化劑),以提高油的氧化安定性。對漏水、漏汽機組,還應同時添加防銹劑(常用T746防銹劑);
9.1.3安裝油連續再生裝置(凈油器),隨時清除油中的游離酸和其他老化產物。
9.2濾油器包括濾網式、縫隙式、濾芯式和鐵磁式等類型,機組設計時,應根據油中污染物的種類和含量以及油系統重要部件對油清潔度的要求合理配裝濾油器。
9.2.1汽輪機油系統的不同部位應配有合適的濾油器,對大型機組除在油箱設有濾網外,在潤滑系統及調節系統管路上分別裝設濾網或刮片式濾油器;在供給電液調節系統的油路上,除裝設一般濾油器外,還須增設磁性濾油器。必要時,旁路濾油器前,應裝設冷卻器,以利從油中析出老化產物并對其濾除。
9.2.2濾油器的截污能力決定于過濾介質的材質及其過濾孔徑,金屬質濾料包括篩網,縫隙板、金屬顆粒或細絲燒結板(筒)等,其截留顆粒的最小直徑約在20~1500μm,其過濾作用是對機械雜質的表面截留。這種金屬質濾元使用后可清掃再用。非金屬濾料包括濾紙、編織物、毛氈、纖維板壓制品等,其截留顆粒的最小直徑約為1~50μm,對清除機械雜質兼有表面和深層截留作用,還對水分與酸類有吸收或吸附作用。但非金屬質濾元的機械強度不及金屬質,只能一次性使用,用后廢棄換新。
9.2.3濾油器在使用中應加強檢查和維修。定期檢查過濾器濾元上的附著物,可以及時發現機組、油循環系統及油中初始出現的問題。如果發現濾油器濾元有污堵、銹蝕、破損或壓降過大等異常情況,應查明原因并進行清掃或更換,精密濾元一般每年至少更換一次。
9.2.4對大型機組,特別是漏水、漏汽或油污染嚴重的機組,可增設大型油凈化器。這種油凈化器由沉淀箱、過濾箱、貯油箱、排油煙機、自動抽水器和精密濾油器等組成。這種油凈化器由于具有較大油容積。對油中水分、雜質的清除兼有重力分離,過濾與吸附凈化作用,凈化效率高且運行安全可靠(見圖1)。
圖1油凈化器結構簡圖
1—抽水器;2—分式網;3—袋濾器;4—油位計;5—通風機;6—過濾筒;7—回主油箱;8—貯油箱;9—過濾箱;10—沉積箱
圖2凈油器在汽輪機油系統內安裝方式
1—主油泵;2—調節閥;3—油箱及吸入管線來油;4—重調
系統;5—冷卻水進出口;6—凈油器進口油管;7—凈油器;
8—凈油器出口凈化油管;9—輔助油泵
9.3油連續再生裝置(凈油器)是一種滲濾吸附裝置。它利用硅膠、活性氧化鋁等吸附劑除去運行油老化過程中產生的酸類等老化產物,對防止調節系統電液、伺服零件的腐蝕有良好作用。由于吸附劑可能同時吸附油中的某些添加劑,含有防銹劑或破乳劑的油在使用凈油器后,油中應補加添加劑。
9.3.1凈油器尺寸按油量的1.5%~2%吸附劑填裝量進行設計,其上、下部分做成45°錐形,本體高度為直徑的1.3~1.5倍,上、下過濾層除孔板、銅網或不銹鋼網外,上部出口端還須增設毛氈過濾層,以防吸附劑細粒帶入油中。
凈油器與油系統連接采用旁路循環方式,即一端連在主油泵出口油路或冷油器入口側,另一端與回油管路相連,返回油箱(見圖2),借主油泵油壓,迫使旁路油進入凈油器,自下而上通過吸附劑層,油過濾速度按每公斤硅膠1~2kg/h或按主油路油量的2%~4%進行控制,凈油器使用時,應防止油系統進氣、進水或漏油。
9.3.2凈油器應選用吸附性能和機械強度均良好的吸附劑。參照附錄A中A1吸附劑在使用前須經篩選和活化處理,裝入凈油器后應排除內部積存的空氣,吸附劑使用失效時應立即更換。
9.4T501抗氧化劑。學名2,6二叔丁基對甲酚,適合在新油(包括再生油)或輕度老化的油中添加,國產新油一般都加有這種抗氧化劑。使用抗氧化劑及其阻化油須注意以下事項:
9.4.1藥劑的質量應按附錄A中A3質量驗收合格,并注意藥劑的保管,以防變質。
9.4.2對不明牌號的新油(包括進口油)、再生油以及老化污染情況不明的運行油應作油對抗氧化劑的感受性試驗,以確定是否適宜添加和添加時的有效劑量。如遇感受性差的油,必要時可將油凈化或再生處理后再作試驗。
9.4.3T501抗氧化劑有效含量,對新油、再生油,應不低于0.3%~0.5%;對運行油,應不低于0.15%,當其含量低于規定值時,應進行補加。
9.4.4運行油添加抗氧化劑應在設備停運或補加新油時,進行添加前,運行油須經徹底凈化,除去水分、油泥和雜質。
應采用熱溶解法添加,即將藥劑在50~60℃油中溶解,配成5%~10%含量的油溶液,再將其通過壓濾機注入主油箱,并用壓濾機循環使與運行油混合均勻。
藥劑添加后應對運行油質進行檢測,以便及時發現異常情況。
9.4.5添加抗氧化劑的油,在使用中應定期測定抗氧化劑含量,了解油質變化與抗氧化劑消耗情況,如發現油質老化嚴重且抗氧化劑含量已低于規定值時,應對油進行處理,當油質合格后再補加抗氧化劑。
9.5T746防銹劑,學名十二烯基丁二酸,是一種表面活性劑,對金屬具有良好防銹作用,在汽輪機油中添加量一般為0.02%~0.03%。國產防銹汽輪機油中也加有這種防銹劑。T746防銹劑也可與T501抗氧化劑復合配制,稱1#復合添加劑,專供汽輪機油用,使用防銹劑或防銹汽輪機油應注意以下事項:
9.5.1藥劑質量應按附錄中A4十二烯基丁二酸的技術條件進行驗收合格,并注意藥劑的保管,以防變質。
9.5.2運行油中添加防銹劑應先作添加效果試驗,包括液相銹蝕試驗和破乳化度、氧化安定性等。如防銹效果良好且對油質無不良影響時,方可正式添加。
9.5.3運行油系統在第一次添加防銹劑前,應將系統各部分包括油箱、管路等徹底清掃或清洗干凈,以利防銹劑在添加后能在金屬表面形成保護膜。添加時將藥劑按需要量配成5%~10%的油溶液,通過濾油機注入油箱并循環過濾,使之與運行油混合均勻。添加前后均應對運行油質進行檢測,觀察添加后有無異常情況。
9.5.4防銹汽輪機油在使用中按規定應定期進行液相銹蝕試驗,如發現防銹劑已消耗,應在機組檢修時進行補加,補加量控制在0.02%。
9.6為提高油防劣措施效果,還應從油系統設計、運行維護與檢修等方面進行配合與改進。例如在設計上采取措施,防止空氣水分進入油循環系統;在運行維護上減少漏水、漏氣,降低軸承油溫,經常排除油箱中積水和油泥沉淀物,保持油系統清潔度;檢修時做好加油、補油和油系統清掃等工作。
10油處理方法
10.1油處理包括對運行油和廢、舊油的凈化或再生處理。其中對運行油,還包括不停機條件下臨時性的凈化或再生處理。
10.2凈化處理:指僅用物理方法除去油中水分、油泥和機械雜質等。常用的方法有:離心分離、機械過濾和真空過濾。
10.2.1離心分離是汽輪機油凈化最常用的方法。離心式分離機(規格參照附錄A中A2.2)借具有碟形金屬片的轉鼓在高速旋轉下產生的離心力,使油中水分、雜質與油分開而達到凈化目的,離心分離機一般在油中出現大量水分、雜質時使用。
使用離心式分離機凈化油時,應根據油相對密度和含水量情況,正確選擇旋轉鼓的調節環和裝配方式。為防止油的氧化,油溫應不大于60℃,但為提高分離機的出力,當油溫過低時(低于15℃)應加裝預熱器,適當提高油溫(一般在55~60℃)。
圖3汽輪機油真空濾油系統圖
1—真空泵;2—環網盤;3—噴油頭;4—真空罐;
5—潛油泵;6—逆止閥;7—過濾器;8—電熱器
圖4離心式濾油機串聯進行二級過濾
1—油箱;2—一級離心機;3—排水渣管;4—二級
過濾連接管;5—二級離心機;6—凈油回油管
10.2.2機械過濾對油的凈化程度較離心分離高,但對含有大量水分、雜質的油,常需用離心分離機或其他濾油器進行粗濾,以提高其過濾效率。為提高脫水效果,濾油時油溫一般不高于40℃,且過濾介質在使用前須充分干燥。常用壓力式過濾機規格,參照附錄A中A2.1。
10.2.3真空過濾對汽輪機油凈化處理常作為離心分離或機械過濾的輔助措施,為提高過濾設備的效率和油的凈化程度,特別是對某些閃點降低的油或嚴重乳化油的處理尤為必要,汽輪機油的真空過濾,在裝置系統和工藝方法上與變壓器油用的基本一樣(見圖3),但由于汽輪機油粘度較大且含水量一般也較多,需對真空濾油裝置的油霧化方式,真空泵造型以及潛油泵電機保護等方面采取改進措施,以改善裝置的凈化效率與使用可靠性。
10.2.4運行油的濾油處理,常采用旁路循環方式,即將濾油機進出口與主油箱相連,由油箱底部放油閥門將污油注入濾油機,經凈化后再返回主油箱凈油區。為提高凈化效率,必要時,可采用兩臺離心分離機串聯進行多級過濾(如圖4),操作上還應設法避免油系統可能有循環不到的死角,不停機濾油時,應做好安全措施,要特別注意維持油箱正常油位,防止管路系統跑油或進空氣,過濾油量一般控制在總油流量的10%~20%。
10.3再生處理:指用物理化學方法或化學方法除去油中的有害物質,達到恢復或改善油的理化指標,再生處理常用方法是吸附劑法;對嚴重劣化的油,可采用硫酸白土法,要再生的油,一般都需要事前凈化過濾,除去水分和雜質。再生后的油,也應經過嚴格凈化過濾,以防吸附劑等殘留物帶入運行設備。為恢復和改善油的性能,必要時還應添加或補加抗氧化劑等添加劑。
10.3.1吸附劑法可分為接觸法與滲濾法,其中接觸法只適合處理從設備上換下的油(包括舊油和廢油)。
a.接觸法系采用粉狀或微球狀吸附劑(如活性白土、801吸附劑)和油在攪拌下進行接觸再生,其再生效果與溫度、接觸攪拌時間以及吸附劑性能、用量等因素有關。應根據油質劣化程度并通過小型試驗確定處理時的最佳工藝條件。另外,還要注意在處理過程油中原有添加劑可能發生損失及其他副作用。
對處理防銹汽輪機油,如吸附劑處理不掉油的臭味,再生前可采用過熱蒸汽(170~220℃)通入油中吹洗的方法。
b.滲濾法所用裝置的結構原理與運行油連續再生裝置相同,但設計尺寸應適當加大。可填裝較多的吸附劑,且裝置要便于裝拆和移動,滲濾再生裝置的工作方式,可用泵強迫滲濾(圖5),也可借助油的高位差重力進行自流滲濾(圖6)。所用吸附劑的選擇與處理同9.3.4條要求。由于汽輪機油粘度較大,滲濾再生時溫度應預熱至70~90℃,如油中含有較多水分、沉淀物,再生前應先用離心分離機凈化。
圖5油滲濾法再生系統(間隙作業)
圖6油自流滲濾法再生系統
10.3.2硫酸白土法主要包括兩個工序:硫酸處理與白土處理。硫酸處理能除去油中多種老化產物,配合白土處理又能清除酸處理后殘留在油中的不良物并進一步改善油質。因此,硫酸白土法能使油得到深度再生。但也會使油中含有添加劑和一些理想組分帶來損失。
應根據油劣后化程度和對再生油的質量要求,通過試驗確定再生藥劑用量與處理工藝條件。
為改善硫酸白土法再生油的氧化安定性,可通過試驗,在再生油中添加T501抗氧化劑或與一定比例的新油混合使用。
對劣化特別嚴重的油,可在工藝過程中增加堿處理工序,即采用酸堿白土法。
11技術管理與安全要求
11.1庫存油管理應嚴格做好油的入庫、儲存和發放三個環節,防止油的錯用、錯混和油質劣化。
11.1.1對新購進的油,須先驗明油種,牌號并檢驗油質是否合格。經驗收合格的油入庫前須經過濾凈化合格后方可灌入備用油灌。
11.1.2庫存備用的新油和合格的油,應分類、分牌號、分質量進行存放。所有油桶、油罐必須標志清楚,掛牌建帳。且應帳物相符,定期盤點無誤。
11.1.3嚴格執行庫存油的油質檢驗。除按規定對每批入庫、出庫油作檢驗外,還要加強庫存油移動時的檢驗與監督。油的移動包括倒罐、倒桶以及原來存有油的容器內再進入新油等。凡油在移動前后均應進行油質檢驗,并作好記錄,以防油的錯混與污損。對長期儲放的備用油,應定期(一般3~6月一次)檢驗,以保持油質處于合格備用狀態。
11.1.4為防止油在儲存和發放過程中發生污損變質,應注意:
a.油桶、油罐、管線、油泵以及計量、取樣工具等必須保持潔凈,一旦發現內部積水、臟物或銹蝕以及接觸過不同油品或不合格油時,均須及時清除或清洗干凈。
b.盡量減少倒罐、倒桶及油移動次數,避免油質意外的污損。
c.經常檢查管線、閥門開關情況,嚴防串油、串汽和串水。
d.準備再生處理的污油、廢油應用專門容器盛裝并另庫存放,其輸油管線與油泵均與合格油嚴格分開。
e.油桶嚴密上蓋,防止進潮并避免日曬雨淋;油罐裝有呼吸器并經常檢查和更換其吸潮劑。
11.2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有關技術檔案與技術資料。主要有:
11.2.1主要用油設備臺帳:包括設備銘牌主要規范,油種、油量、油凈化裝置配備情況,投運日期等記錄;
11.2.2主要用油設備運行油的質量檢驗臺帳:包括換油、補油、防劣化措施執行,運行油處理等情況記錄;
11.2.3主要用油設備大修檢查記錄;
11.2.4舊油、廢油回收和再生處理記錄;
11.2.5庫存備用油及油質檢驗臺帳:包括油種、牌號、油量及油移動等情況記錄;
11.2.6汽(水)輪機油系統圖、油庫、油處理站設備系統圖等。
11.3油庫、油處理站設計必須符合消防與工業衛生有關要求。油罐安裝間距及油罐與周圍建筑物的距離應具有足夠的防火間距(參照附錄B)且應設置油罐防護堤。為防止雷擊和靜電放電,油罐及其連接管線,應裝設良好的接地裝置,必需的消防器材和通風、照明、油污廢水處理等設施均應合格齊全。油再生處理站還應根據環境保護規定,妥善處理油再生時的廢渣、廢氣、殘油和污水等,以防污染環境。
11.4油庫、油處理站及其所轄儲油區應嚴格執行防火防爆制度,杜絕油的滲漏與潑灑,地面油污應及時清除,嚴禁煙火。對用過的沾油棉物及一切易燃易爆物品均應清除干凈。油罐輸油操作應注意防止靜電放電。查看或檢修油罐油箱時,應使用低電壓安全行燈并注意通風等。
11.5從事接觸油料工作必須注意有關保健防護措施。盡量避免吸入油霧或油蒸汽;避免皮膚長時間過多地與油接觸,必要時,操作需戴防護手套及圍裙,操作前也可涂抹適當的護膚膏,操作后及飯前應將皮膚上的油污清洗干凈,油污衣服應經常清洗等。
附錄A
防止油老化措施和油處理方法所用材料及設備
(補充件)
A1常用吸附劑性能(見表A1)
表A1
A2常用油處理設備規格
A2.1壓力式濾油機(見表A2)
表A2
A2.2離心式濾油機(見表A3)
表A3
A3T501抗氧化劑的質量標準(見表A4)
表A4
注:1)貯存后允許變為淡黃色但仍可使用。
2)測定水分時,手續改為取3~4mL溶液甲,以溶液乙滴定至終點。不記錄讀數。然后迅速加入試樣1g(稱準至0.01g)在不斷攪拌下使之溶解,用溶液乙滴定至終點。
A4十二烯基丁二酸防銹劑(T746)技術指標(見表A5)
表A5
注:1)、2)、3)試驗用油均為20號或32號;未加添加劑的汽輪機油其防銹劑添加量為0.03±0.01。
附錄B
油庫的安全要求
(補充件)
B1一個油罐區內油罐壁間的防火距離(見表B1)
表B1
注:D為兩相鄰油罐中較大的油罐直徑,m。
B2油儲罐與周圍建筑物的防火間距(見表B2)
表B2
注:①防火間距應從距建筑物最近的儲罐外壁算起,但防火堤外側基腳線至建筑物的距離最小不應小于10m。
②一個單位如有幾個儲罐區時,儲罐區之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表中相應四級建筑的間距值。
③建筑物的耐火等級,是由組成房屋構件的燃燒性能和構件最低的耐火極限決定的,具體是:一級為1.50h,二級為1.00h,三級為0.50h,四級為0.25h。
附錄C
汽輪機油國內外標準索引表
(參考件)
表C1
注:GB——國家標準;JIS——日本國家標準;
SD——水利電力部標準;ГОСТ——蘇聯國家標準;
ISO——國際標準化組織標準;DIN——聯邦德國工業標準;
IEC——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P——英國石油協會標準;
ISO/DP——國際標準建議草案;BS——英國國家標準;
ASTM——美國材料與試驗協會標準;STAS——羅馬尼亞標準。
ANSI——美國國家標準;
附錄D
各種粘度表示法簡介
(參考件)
表D1各種粘度表示法簡介表
注:1)除動力粘度外,運動粘度的換算關系式皆為經驗公式,其結果為近似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加說明:
本標準由電力工業部提出。
本標準由電力工業部西安熱工研究所技術歸口。
本標準由電力工業部西安熱工研究所、湖南電力試驗研究所、湖北電力試驗研究所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孫堅明、李蔭材、郝漢儒、孫桂蘭。
篇3:汽輪機運行值班員中級工簡答題
1.什么叫節流?什么叫絕熱節流?
答:工質在管內流動時,由于通道截面突然縮小,使工質流速突然增加、壓力降低的現象稱為節流.節流過程中如果工質與外界沒有熱交換,則稱之為絕熱節流.
2.為什么飽和壓力隨飽和溫度升高而升高?
答:因為溫度越高分子的平均動能越大,能從水中飛出的分子越多,因而使汽側分子密度增大.同時因為溫度升高蒸汽分子的平均運動速度也隨之增大,這樣就使得蒸汽分子對容器壁面的碰撞增強,使壓力增大.所以飽和壓力隨飽和溫度升高而升高.
3.什么是水擊現象?
答:當液體在壓力管道流動時,由于某種外界原因,如突然關閉或開啟閥門,或者水泵的突然停止或啟動,以及其他一些特殊情況,使液體流動速度突然改變,引起管道中壓力產生反復的急劇的變化,這種現象稱為水擊或水錘.
4.什么叫中間再熱循環?
答:中間再熱循環就是把汽輪機高壓缸內做了功的蒸汽引到鍋爐的中間再熱器重新加熱,使蒸汽的溫度又得到提高,然后再引到汽輪機中壓缸內繼續做功,最后的乏汽排入凝汽器.這種熱力循環稱中間再熱循環.
5.汽輪機沖動轉子前或停機后為什么要盤車?
答:在汽輪機沖動轉子前或停機后,進入或積存在汽缸內的蒸汽使上缸溫度高于下缸溫度,從而轉子上下不均勻受熱或冷卻,產生彎曲變形.因此,在沖動轉子前和停機后必須通過盤車裝置使轉子以一定轉速連續轉動,以保證其均勻受熱或冷卻,消除或防止暫時性的轉子熱彎曲.
6.汽輪機調節系統一般由哪幾個機構組成?
答:汽輪機調節系統,一般由轉速感受機構、傳動放大機構、執行機構、反饋裝置等組成.
7.什么叫儀表的一次門?
答:熱工測量儀表與設備測點連接時,從設備測點引出管上接出的第一道隔離閥門稱為儀表一次門.規程規定,儀表一次門歸運行人員操作.
8.什么是主蒸汽管道單元制系統?
答:由一臺或兩臺鍋爐直接向配用的汽輪機供汽,組在一個單元,各單元間無橫向聯系的母管,單元中各輔助設備的用汽支管與本單元的蒸汽總管相連,這種系統稱為單元制系統.
9.簡述設置軸封加熱器的作用?
答:汽輪機運行中必然要有一部分蒸汽從軸端漏向大氣,造成工質和熱量的損失,同時也影響汽輪發電機的工作環境,若調整不當而使漏汽過大,還將使靠近軸封處的軸承溫度升高或使軸承油中進水.為此,在各類機組中,都設置了軸封加熱器,以回收利用汽輪機的軸封漏汽.
10.為什么超速試驗時要特別加強對汽缸、汽溫的監視?
答:超速試驗是一項非常嚴肅、緊張的操作,超速試驗時,汽壓汽溫的變化,都會使過熱蒸汽的過熱度下降,易發生水沖擊事故.?
11.凝汽器為什么要有熱井?
答:熱井的作用是集聚結水,有利于凝結水泵的正常運行.熱井儲存一定數量的水,保證甩負荷時凝結水泵不會馬上斷水.熱井的容積一般要求相當于滿負荷時的約0.5min-1.0min內所集聚的凝結水量.
12.抽氣器有哪些種類和形式?
答:電站用的抽氣器大體可分為兩大類:
(1)容積式真空泵,主要有滑閥式真空泵、機械增壓泵和液環泵等.此類泵價格高,維護工作量大,國產機組很少采用.
(2)射流式真空泵,主要是射汽抽氣器和射水抽氣器等.射汽抽氣器按用途又分為主抽氣器和輔助抽氣器.國產中、小型機組用射汽抽氣器較多,大型機組一般采用射水抽氣器.
13.汽輪機主蒸汽溫度不變時主蒸汽壓力升高有哪些危害?
答:主要有下述危害:
(1)機組的末幾級的蒸汽濕度增大,使末幾級動葉片的工作條件惡化,水沖刷加重.對于高溫高壓機組來說,主蒸汽壓力升高0.5MPa.其濕度增加約2%.
(2)使調節級焓降增加,將造成調節級動葉片過負荷.
(3)會引起主蒸汽承壓部件的應力增高,將會縮短部件的使用壽命,并有可能造成這些部件的變形,以至于損壞部件.
14.汽輪機真空下降有哪些危害?
答:(1)排汽壓力升高,可用焓降減小,不經濟,同時使機組出力降低.
(2)排汽缸及軸承座受熱膨脹,可能引起中心變化,產生振動.
(3)排汽溫度過高可能引起凝汽器銅管松弛,破壞嚴密性.
(4)可能使純沖動式汽輪機軸向推力增大.
(5)真空下降使排氣的容積流量減小,對末幾級葉片工作不利.末級要產生脫流及旋流,同時還會在葉片的某一部位產生較大的激振力,有可能損壞葉片,造成事故.
15.多級沖動式汽輪機軸向推力由哪幾部分組成?
答: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動葉片上的軸向推力.蒸汽流經動葉片時其軸向分速度的變化將產生軸向推力,另外級的*度也使動葉片前后出現壓差而產生軸向推力.
(2)葉輪輪面上的軸向推力.當葉輪前后出現壓差時,產生軸向推力.
(3)汽封凸肩上的軸向推力.由于每個汽封凸肩前后存在壓力差,因而產生軸向推力.
各級軸向推力之和是多級汽輪機的總推力.
16.發電廠原則性熱力系統圖的定義和實質是什么?
答:以規定的符號表明工質在完成某種熱力循環時所必須流經的各種熱力設備之間的聯系線路圖,稱為原則性熱力系統圖.其實質是用以表明公式的能量轉換和熱量利用的基本規律,反映發電廠能量轉換過程的技術完善程度和熱經濟性的高低.
17.運行中對鍋爐進行監視和調節的主要任務是什么?
答:(1)使鍋爐的蒸發量適應外界負荷的需要.
?(2)均衡給水并維持正常水位.
?(3)保持正常的汽壓與汽溫.
?(4)維持經濟燃燒,盡量減少熱損失,提高機組的效率.
(4)注意分析鍋爐及輔機運行情況,如有失常及時處理,在事故的突然襲擊下正確處理,防止事故擴大.
18.發電機在運行中為什么要冷卻?
答:發電機在運行中產生磁感應的渦流損失和線阻損失,這部分能量損失轉變為熱量,使發電機的轉子和定子發熱.發電機線圈的絕緣材料因溫度升高而引起絕緣強度降低,會導致發電機絕緣擊穿事故的發生,所以必須不斷地排出由于能量損耗而產生的熱量.
19.簡答汽輪機組停機后造成汽輪機進水、進冷汽(氣)的原因可能來自哪些方面?
答:來自(1)鍋爐和主蒸汽系統;
(2)再熱蒸汽系統;
(3)抽汽系統;
(4)軸封系統;
(5)凝汽器;
(6)汽輪機本身的疏水系統.
20.凝汽器怎樣抽真空?
答:(1)啟動射水泵及開啟出口水門;
(2)開啟射水抽氣器空氣門;
(3)滿足條件后向軸封送汽(嚴禁轉子在靜止狀態下向軸封送汽),調節軸封汽壓力.
21.高壓加熱器自動旁路保護裝置的作用是什么?對保護有保要求?
答:當高壓加熱器鋼管破裂,高壓加熱疏水水位升高到規定值時,保護裝置及時切斷進入高壓加熱器的給水,同時打開旁路,使給水通過旁路送往鍋爐,防止汽輪機發生水沖擊事故.對保護有三點要求:
(1)要求保護動作準確可靠(應定期對其試驗);
(2)保護必須隨同高壓加熱器一同投入運行;
(3)保護故障禁止啟動高壓加熱器.
22.簡述汽輪機軸瓦損壞的主要原因
答:(1)軸承斷油;
(2)機組強烈振動;
(3)軸瓦制造不良;
(4)油溫過高;
(5)油質惡化.
23.盤車運行中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盤車運行中注意事項如下:
(1)盤車運行或停用時手柄方向應正確;
(2)盤車運行時,應經常檢查盤車電流及轉子彎曲;
(3)盤車運行時應確保一臺頂軸油泵運行(200MW機組)
(4)汽缸溫度高于200℃,因檢修需要停盤車,應按規定時間定期盤動轉子180度.
(5)定期盤車改為連續盤車時,其投用時間要選擇在二次盤車之間.
(6)應經常檢查各軸瓦油流正常,油壓正常,系統無漏油.
24.汽輪機在什么情況下應做超速試驗?
答:汽輪機在下列情況下應做超速試驗.
(1)機組大修后;
(2)危急保安器解體后;
(3)機組在正常運行狀態下,危急保安器誤動作;
(4)停機備用一個月后,再次啟動;
(5)甩負荷試驗前;
(6)機組運行2000h后無法做危急保安器注油試驗或注油試驗不合格.
25.汽輪機發電機組的振動有哪些危害?
答:(1)?汽輪發電機組的大部分事故,其至比較嚴重的設備損壞事故,都是由振動引起的,機組異常振動是造成通流部分和其它設備元件損壞的主要原因之一;
(2)?機組的振動,會使設備在振動力作用下損壞;
(3)?長期振動會造成基礎及周圍建筑產生共振損壞.
26.單臺冷油器投入操作順序是什么?
答:(1)檢查冷油放油門關閉;
?(2)微開冷油器進油門,開啟空氣門,將空氣放盡,關閉空氣門;
?(3)在操作嚴格監視油壓、油溫、油位、油流正常;
?(4)緩慢開啟冷油器進油門,直至開足,微開出油門,使油溫在正常范圍.
(4)開啟冷油器冷卻水進水門,放盡空氣,開足出油門,并調節出水門.
27.單臺冷油器退出操作順序是什么?
答:(1)確定要退出以外的冷油器運行運行正常;
(2)緩慢關閉退出冷油器出水門,開大其他冷油器進水門,保持冷油器出油溫度在允許范圍內;
(3)冷油器出油溫度穩定后,慢關進水門,直至全關;
(4)慢關退出冷油器出油門,注意調整油溫,注意潤滑油壓不應低于允許范圍,直至全關;
(5)潤滑油壓穩定后關閉進油門.
28.單臺發電機水冷器投入操作順序是什么?
答:(1)檢查水冷器放水門應關閉;
(2)微開水冷器進水門,將空氣放盡,關閉空氣門;
(3)在操作中嚴格監視水壓、水溫、水位、水流正常;
(4)緩慢開啟水冷器進水門,直至開足;
(5)開啟水冷器冷卻水進水門,開足水冷器出水門,調節冷卻水出水門,使水溫保持在正常范圍內.
29.汽輪機沖轉時為什么凝汽器真空會下降?
答:汽輪機沖轉時,一般真空還比較低,有部分空氣在汽缸及管道內未完全抽出,在沖轉時隨著汽流沖向凝汽器.沖轉時蒸汽瞬間還未立即與凝汽器銅管發生熱交換而凝結,故沖轉時凝汽器真空總是要下降的.當沖轉后進入凝汽器的蒸汽開始凝結,同時抽氣器仍在不斷地抽空氣,真空即要可較快地恢復到原來的數值.
30.按啟動前汽輪機汽缸溫度分,汽輪機啟動有幾種方式?
答:有四種:(1)冷態啟動;(2)溫態啟動;(3)熱態啟動;(4)極熱態啟動.
31.汽輪機沖轉條件中,為什么規定要有一定數值的真空?
答:汽輪機沖轉前必須有一定的真空,一般為60kPa左右,若真空過低,轉子轉動就需要較多的新蒸汽,而過多的乏汽突然排至凝汽器,凝汽器汽側壓力瞬間升高較多,可能使凝汽器汽側形成正壓,造成排大氣安全薄膜損壞,同時也會給汽缸和轉子造成較大的熱沖擊.
沖動轉子時,真空也不能過高,真空過高不僅要延長建立真空的時間,也因為通過汽輪機的蒸汽量較少,放熱系數也小,使得汽輪機加熱緩慢,轉速也不易穩定,從而會延長啟動時間.
32.防止汽輪機大軸彎曲的技術措施有哪些?
答:(1)汽缸應具備良好的保溫條件;
(2)主蒸汽管道、旁路系統應有良好的疏水系統;
(3)主蒸汽導管和汽缸的疏水符合要求;
(4)汽缸各部分溫度計齊全可靠;
(5)啟動前必須測大軸晃度,超過規定則禁止啟動;
(6)啟動前應檢查上、下缸溫差,超過規定則禁止啟動;
(7)熱態啟動中要嚴格控制進汽溫度和軸封供汽溫度;
(8)加強振動監視;
(9)汽輪機停止后嚴防汽缸進水.
33.新蒸汽溫度過高對汽輪機有何危害?
答:制造廠設計汽輪機時,汽缸、隔板、轉子等部件根據蒸汽參數的高低選用鋼材,對于某一種鋼材有它一定的最高允許工作溫度,在這個溫度以下,它有一定的機械性能,如果運行溫度高于設計值很多時,勢必造成金屬機械性能的惡化,強度降低,脆性增加,導致汽缸蠕脹變形,葉輪在軸上的套裝松弛,汽輪機運行中發生振動或動靜摩擦,嚴重時使設備損壞,故汽輪機在運行中不允許超溫運行.
34.軸封供汽帶水對機組有何危害?就如何處理?
答:軸封供汽帶水在機組運行中有可能使軸端汽封損壞,重者將使機組發生水沖擊,危害
機組安全運行.
處理軸封供汽帶水事故時,根據不同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如發現機組聲音變沉,振動增大,軸向位移增大,脹差減小或出現負脹差,應立即破壞真空,打閘停機.打開軸封供汽系統及本體疏水門,傾聽機內聲音,測量振動,記錄惰走時間,檢查盤車電動機電流是否正常且穩定,盤車后測量轉子彎曲數值.如惰走時間明顯縮短或機內有異常聲音,推力瓦溫度升高,軸向位移,脹差超限時,不經檢查不允許機組重新啟動.
35.汽輪機調節系統的任務是什么?
答:汽輪機調節系統的任務是使汽輪機的輸出功率與外界負荷保持平衡.即當外界負荷變化,電網頻率(或機組轉速)改變時,汽輪機的調節系統相應地改變汽輪機的功率,使之與外界負荷相適應,建立新的平衡,并保持轉速偏差不超過規定.另外在外界負荷與汽輪機輸出功率相適應時,保持汽輪機穩定運行.當外界(電網)故障造成汽輪機發電機甩掉負荷時,調節系統關小汽輪機調速汽門,控制汽輪機轉速升高值低于危急保安器動作值,保持汽輪機空負荷運行.
36.發電機,勵磁機著火及氫氣爆炸應如何處理?
答:發電機,勵磁機著火及氫氣爆炸應做如下處理:
(1)發電機,勵磁機內部著火及氫氣爆炸時,司機應立即破壞真空緊急停機;
(2)關閉補氫氣閥門,停止補氫氣;
(3)通知電氣排氫氣,置換CO2;
(4)及時調整密封油壓至規定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