鈑金工藝工程師崗位職責任職要求
鈑金工藝工程師崗位職責
鈑金工藝工程師1、大專以上,28~40歲
2、有三年以上鈑金工程工作經驗。
3、熟練使用CAD軟件及3D繪圖軟件(PRO/E或Solidworks)
4、注重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強。能適應一定的加班及臨時定單處理。
5、有機箱、機柜、電柜工作經驗與項目跟蹤經驗優先考慮。
工作內容:
1、圖紙評估、工藝評估及制定相應的生產工藝與標準。
2、制作BOM表,展開圖,SOP文件。
3、生產異常的處理,成本節約改善,現場改進。
4、包裝設計。
5、協助質檢處理客戶異常。1、大專以上,28~40歲
2、有三年以上鈑金工程工作經驗。
3、熟練使用CAD軟件及3D繪圖軟件(PRO/E或Solidworks)
4、注重團隊精神,抗壓能力強。能適應一定的加班及臨時定單處理。
5、有機箱、機柜、電柜工作經驗與項目跟蹤經驗優先考慮。
工作內容:
1、圖紙評估、工藝評估及制定相應的生產工藝與標準。
2、制作BOM表,展開圖,SOP文件。
3、生產異常的處理,成本節約改善,現場改進。
4、包裝設計。
5、協助質檢處理客戶異常。
鈑金工藝工程師崗位
篇2:某鈑金車間氣焊氣割安全操作
一、一般安全要求
(1)乙炔使用時最高工作壓力禁止超過147kPa(1.5kgf/cm2)表壓。
(2)禁止使用紫銅、銀或含銅量超過70%的銅合金制造與乙炔接觸的儀表、管子等零件。
(3)乙炔發生器、回火防止器、氧氣和液化石油氣瓶、減壓器等均應采取防止凍結措施,一旦凍結應用熱水或水蒸汽解凍,禁止采用明火烘烤或用鐵器敲打解凍。
(4)氣瓶、容器、管道、儀表等連接部位應采用涂抹肥皂水方法檢漏,嚴禁使用明火檢漏。
(5)氣瓶、溶解乙炔瓶等均應穩固豎立,或裝在專用膠輪車上使用。
(6)禁止使用電磁吸盤、鋼繩、鏈條等吊運各類焊接與切割用氣瓶。
(7)氣瓶、溶解乙炔瓶等,均應避免放在受陽光曝曬,或受熱源直接輻射及易受電擊的地方。
(8)氧氣、溶解乙炔氣等氣瓶,不應放空,氣瓶內必須留有余氣,如氧氣瓶內應留有不小于0.1MPa表壓的余氣,乙炔氣瓶必須留有0.05~0.1MPa表壓的余氣。
(9)氣瓶漆色的標志應符合國家頒發的《氣瓶安全監察規程》的規定,禁止改動,嚴禁充裝與氣瓶漆色標志不符的氣體。
?(10)氣瓶應配置手輪或專用搬手開啟或關閉瓶閥。
?(11)工作完畢、工作間隙、工作點轉移之前都應關閉瓶閥,戴上瓶帽。
?(12)禁止使用氣瓶作為登高支架和支承重物的襯墊。
?(13)留有余氣需要重新灌裝的氣瓶,應關閉瓶閥,旋緊瓶帽,標明空瓶字樣或記號。
?(14)氧氣、乙炔的管道,均應涂上相應氣瓶漆色規定的顏色和標明名稱,便于識別。
二、溶解乙炔
?(1)溶解乙炔氣瓶的充裝、檢驗、運輸、儲存等均應符合原國家勞動部頒布的《溶解乙炔氣瓶安全監察規程》和《氣瓶安全監察規程》規定。
?(2)乙炔氣瓶搬運、裝卸、使用時都應豎立放穩,嚴禁在地面上臥放并直接使用。一旦要使用已臥放的乙炔氣瓶,必須先直立后,靜止20分鐘再連接乙炔減壓器進行使用。
?(3)開啟乙炔氣瓶瓶閥時應緩慢,不要超過一轉半,一般情況只開啟四分之三轉。
?(4)禁止在乙炔瓶上放置物件、工具或纏繞懸掛橡膠管及焊、割炬等。
三、液化石油氣
(1)用于氣割、氣焊的液化石油氣鋼瓶的制造和充裝量都應符合《液化石油氣鋼瓶標準》規定。瓶閥必須密封嚴實,瓶座、護罩(護手)應齊全。
(2)采用液化石油氣瓶集中供氣的貯存氣瓶室和匯流排室的設計、管道設置,應符合相應標準的規定。
1)室內必須設有通風換氣孔,使室內下部不滯留液化石油氣。
2)室內地面要平整,不應同外界地溝(坑)或地漏孔連通。
3)室內照明必須采用防爆型燈具和開關,嚴禁明火采暖。
4)液化石油氣管道連接宜采用焊接。切割、焊接所使用導管的連接口應密實。連接軟管,應采用耐油膠管,膠管的爆破壓力不應小于最大工作壓力的4倍,膠管的長度要盡量短。
(3)液化石油氣用量比較集中的場所、車間或氣瓶組站可將三瓶以上液化石油氣聯結,由匯流排導出,在匯流排總導出管上應裝總減壓器和回火防止器。單個液化石油氣瓶應在出口處加裝減壓器。
(4)在室外使用液化石油氣瓶氣割、焊接或加熱時,氣瓶應平穩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面上,同明火(火星飛濺,火花)和熱源距離必須在10m以上。
(5)液化石油氣瓶應加裝減壓器,禁止膠管同液化石油氣瓶閥直接連接。
(6)液化石油氣瓶事故的處理
1)當瓶閥著火時,應立即關閉瓶閥。如果無法靠近可用大量冷水噴射,使瓶體降溫,然后關閉瓶閥,切斷氣源滅火,同時防止著火的瓶體傾倒。
2)當不能制止氣瓶閥門泄漏時,應把瓶體移至室外安全地帶。讓其逸出,直到瓶內氣體排盡為止。有缺陷的瓶和瓶閥應標明記號,并送專業部門修理,經試驗合格后,才可重新使用。
3)液化石油氣瓶內剩余殘液應退回充氣站處理,禁止隨便傾倒。
四、氧氣瓶
(1)氧氣瓶應符合國家頒布的《氣瓶安全監察規定》和TJ30《氧氣站設計規范》(試行)的規定。應定期進行技術檢查,氣瓶使用期滿和送檢未合格的氣瓶,均不準繼續使用。
(2)采用氧氣匯流排(站)供氣的車間,應執行丁J30第九章的有關規定。
(3)氧氣匯流排輸出的總管上,應裝有防止可燃氣體進入的單向閥。
(4)氧氣瓶的使用:
1)使用氧氣瓶前,應稍打開瓶閥,吹出瓶閥上粘附的細屑或臟污后立即關閉,然后接上減壓表再使用。
2)開啟瓶閥,操作者應站在瓶閥氣體噴出方向的側面并緩慢開啟。避免氧氣流朝向人體、易燃氣體或火源噴出。
3)禁止在帶壓力的氧氣瓶上以擰緊瓶閥和墊圈螺母的方法消除泄漏。
4)嚴禁讓粘有油脂的手套、棉紗和工具等同氧氣瓶、瓶閥、減壓器及管路等接觸。
5)操作中氧氣瓶距離乙炔發生器、明火或熱源應大于5m。
6)禁止單人肩扛氧氣瓶。氣瓶無防震圈或在氣溫-10℃以下時,禁止用滾動方式搬運氧氣瓶。
7)禁止用手托瓶帽來移動氧氣瓶。
8)氧氣瓶不應停放在人行通道上,如:電梯間、樓梯間附近,防止被物件撞擊、碰倒。如有困難時,應采取妥善防護措施。
9)禁止使用氧氣代替壓縮空氣吹凈工作服、乙炔管道,或用作試壓和氣動工具的氣源。
10)禁止用氧氣對局部焊接部位通風換氣。
五、氣體減壓器
(1)氧氣、氫氣、溶解乙炔氣、液化石油氣等的減壓器,必須選用符合氣體特性的專用減壓器。禁止在焊接、切割設備上,使用未經檢驗合格的減壓器。
(2)減壓器的安全使用
1)各種氣體專用的減壓器,禁止換用或替用。
2)減壓器在專用氣瓶上應安裝牢固。采用螺扣連接時,應擰足5個螺扣以上,采用專門夾具壓緊時,裝卡應平整牢靠。
3)同時使用兩種不同氣體進行焊接時,不同氣瓶減壓器的出口端都應各自裝有單向閥,防止相互倒灌。
4)減壓器接通氣源后,如發現表盤指針遲滯不動或有誤差,應由當地勞動安全、計量部門批準的專業部門修理,禁止焊工自行調整。
5)禁止用棉、麻繩或一般橡膠等易燃物料作為氧氣減壓器的密封墊圈。
6)液化石油氣和溶解乙炔氣瓶、二氧化碳氣瓶等用的減壓器必須保證減壓器位于瓶體最高部位,防止瓶內液體流出。
7)減壓器卸壓的順序是:先關閉氣瓶的瓶閥,然后放出減壓器內的全部余氣,最后放松壓力調節桿使表針降到零位。
8)不準在高壓氣瓶或集中供氣的匯流導管的減壓器上掛放任何物件,如焊炬、電焊鉗、膠管、電焊電纜等。
六、氣焊、氣割用膠管
(1)按現行標準焊接與切割中使用的氧氣膠管為藍色,乙炔膠管為紅色。
(2)乙炔膠管與氧氣膠管不能相互換用,不得用其它膠管代替。
(3)氧氣、乙炔氣膠管與回火防止器、匯流排等導管連接時,管徑必須互相吻合,并用管卡嚴密固定。
(4)乙炔膠管管段的連接,應使用含銅70%以下的銅管、低合金鋼管或不銹鋼管。
(5)工作前應吹凈膠管內殘存的氣體,再開始工作。
(6)焊接、切割工作前,應檢查膠管有無磨損、扎傷、刺孔、老化、裂紋等情況,并及時修理或更換。
(7)禁止使用回火燒損的膠管。
七、焊炬和割炬
(1)焊炬和割炬應符合JB/T6969和JB/T6970等標準的要求。
(2)焊炬、割炬內腔要光滑、氣路通暢、閥門嚴密、調節靈敏,連接部位緊密不泄漏。
(3)焊工在使用焊炬、割炬前應檢查焊炬、割炬的射吸能力、氣密性等技術性能及其氣路通暢情況。此外,并作定期檢查維護。
(4)禁止用焊炬、割炬的嘴頭與平面摩擦的方法來清除嘴頭堵塞物。
(5)焊、割炬零件燒損、磨損后,要用符合標準的零件更換。
(6)在切割機上的電氣開關應與切割機頭上的割炬氣閥門隔離,以防被電火花引爆。
(7)裝在切割機上的燃氣開關箱(閥),應使空氣流通并保證氣路連接處緊密不泄漏,以防可燃氣積聚引爆。
(8)大功率焊炬、割炬,應采用摩擦點火器或其它專用點火器,禁止用普通火柴點火,以防止燒傷。
篇3:鉗工銅工鈑金工作業安環操作須知
1?船舶鉗工
1.1安全、正確使用各種設備設施。不得使用拆除或損壞安全裝置的設備和工具。所用工具必須完好。嚴禁使用有裂紋、帶毛刺、損傷等不符合要求的工具。
1.2操作前應清除工作地點周圍的雜物。工件的堆放要穩固,禁止堵塞通道。
1.3使用手錘時,應注意周圍環境,以防擊傷他人或脫落造成事故。敲錘和使用臺鉆鉆孔時不準戴手套;拋光或砂磨時必須戴防護鏡。
1.4零部件在安裝前應先將工件的毛刺、銳邊清除或倒鈍,防止手指被快口割傷。
1.5使用36V以上手持電動工具時,要戴絕緣手套,由專業電工接線;在潮濕的地方工作時,人必須站在絕緣墊或干燥的木板上,以防觸電。
1.6在平臺或腳手板上作業,要將物料工具放好,防止滑落。在拉、壓套過程中,應先檢查絲桿和焊接質量;油泵加壓時,人員不可站在正面或較近的側面,以防彈擊傷人。
1.7拆裝缸套、傳動軸、飛輪、導板滑塊、齒輪等相對運動的部套件,應注意手指按放的位置,不得用手觸摸接合面縫隙處,防止剪切手指。上、下共同拆裝工件和兩人以上操作時,要互相關心,密切聯系,協調一致。
1.8高處作業應嚴格執行“十不登高”規定,并認真檢查腳手架,確保安全可靠,作業時須掛好安全帶,戴好安全帽。立體交叉作業站立位置應錯開。隨身所帶的物品要妥善放好,嚴禁上、下拋扔,以防傷人。
1.9吊運物件時,要與起重工聯系,不準擅自指揮吊運。明火作業必須辦理審批手續。
1.10進入雙層底、各種油水艙或容器等狹小艙室作業,嚴格執行雙人監護制,嚴禁監護人員擅自離開崗位。
1.11使用汽油、丙酮等易燃物品清洗零部件時,周圍嚴禁明火作業;柴油加溫時應嚴格控制油溫,操作人員不得離開現場,并事先備有應急措施和消防器材。廢液要傾倒在指定的容器內集中處理,不得亂倒。
1.12機械設備檢修完畢,在調試前,應進行全面檢查,恢復安全設施,確認符合安全調試條件后,按有關技術規定調試。
1.13做好“5S”工作,工作完畢,自覺做到工完、料清、場地凈。
2?維修鉗工
2.1?所用的工具必須保持完好,嚴禁使用有裂紋、帶毛刺、損傷等不符合要求的工具。
2.2?設備維修前,應先切斷電源,并在閘刀處掛上“有人工作,禁止合閘”警告標志。
2.3?拆卸傳動齒輪箱前,應把箱內的存油放光,倒入盛器內,不準任意亂倒;開啟齒輪箱前,應檢查各組齒輪是否吃負荷,必須將齒輪卸下負荷后方可開啟齒輪箱。
2.4?拆卸機件時,扳手的用力不能夠太猛,以防打滑和螺絲斷裂而發生事故。
2.5?使用手拉葫蘆起吊機件時,三角架的距離必須相等,嚴禁斜拖硬拉。
2.6?重型機件需用人力移動時應主動與起重工聯系,互相配合,不得亂動。
2.7?拆卸的機件,堆放要整齊穩妥,不要亂堆亂放,防止滑倒傷人。
2.8?在鏟刮工件或機床導軌面時,工件底部要墊穩,用力要適度,以防滑倒傷人。鏟刮工具安放時,刃口應向下放置。
2.9?往復移動校正工件時,手指不準伸向吻合的移動面或有危險的地方,嚴防手指被軋傷。用油類清洗機件時,周圍嚴禁明火。不準用汽油擦洗設備或地面。廢油要倒入指定的容器內,集中處理。
2.10?機修保養結束后,應恢復設備或機床的安全、防護和保險裝置。
2.11?試車前,傳動齒輪箱內應按規定加油,并對傳動機械部件、電器、冷卻系統以及保險裝置等進行全面檢查,確認正常后方可試車。
2.12?設備或機床在試驗運轉時,修理、操作人員應仔細觀察機器運轉情況,不得離開崗位,發現故障應及時排除,待一切正常后方能離去。
2.13?工作完畢,自覺做到現場清理、清掃工作。
3?塢修鉗工
3.1?所用的工具必須保持完好。嚴禁使用有裂紋、帶毛刺、損傷等不符合要求的工具。
3.2?操作前應清除工作地點周圍的雜物。工件的堆放要穩固,禁止堵塞通道。
3.3?敲錘和鉆孔時不準戴手套,拋光或砂磨時必須戴防護鏡。
3.4?不準使用無柄或松動的鏟刀、刮刀。使用手錘時,應注意周圍環境,以防擊傷他人或脫落造成事故。
3.5?使用36V以上的手電鉆或砂輪機等設備時,要戴絕緣手套,由專業電工接線;在潮濕的地方工作時,人必須站在絕緣墊或干燥的木板上,以防觸電。
3.6?在平臺或腳手板上作業,要將物料工具放穩,防止滑落。在拉、壓套過程中,先檢查絲桿和焊接質量,油泵加壓時,人員不可站在正面或較近的側面以防彈擊傷人。
3.7?高處作業時嚴格執行高處作業管理規定。船舶修造需動用明火時,必須辦理動火審批手續。
3.8?進入雙層底、各種油水艙或容器等狹小艙室作業時,嚴格執行雙人監護制,嚴禁監護人員擅自離開崗位。
3.9?吊運物件時,要與起重工聯系,不準擅自指揮運行吊運。
3.10?在檢修壓力容器或開船底塞的過程中,一定要了解內部情況,采取措施后方可開工,嚴禁盲目作業。
3.11?尾部盤車內、外配合應協調,通訊聯系良好,嚴格掌握“一左二右三進四出”的信號。
3.12?從事水上作業時必須穿好救生衣。在塢上作業時,嚴禁向塢內拋擲物件或傾倒工業垃圾。
3.13?工作完畢,自覺做到現場清理、清掃工作。
4?船舶銅工
4.1?操作前應清除工作地點周圍的雜物,工件的堆放要穩固,禁止堵塞通道。
4.2?兩人以上搬管子等物件時,起落要協調,卸下時應輕卸輕放,并注意周圍行人動態,防止碰撞傷人。
4.3?敲榔頭時,捏榔頭的手不準戴手套;使用手拉葫蘆時,生根捆扎要牢固,不準生根在腳手架上。
4.4?高空作業應系好安全帶,工具等物件應放置穩妥,上、下傳遞物件要用繩索扎牢或用袋子等吊運,禁止扔甩。
4.5?安裝閥件、管子法蘭等不可用手指去復對眼孔,應用錐形鐵棒,防止軋傷手指。
4.6?氣割管子即將斷落時,應用手擋牢或用繩索吊好,防止墜落發生事故。
4.7?進入刀門洞工作,洞口要放置好防護設施,以免他人踏空墜落。工作完畢后,仍應該放置好洞口防護設施或把蓋板蓋好。
4.8?進入雙層底、狹小艙室、各種油水艙或容器內工作,應有兩人相互監護,使用低壓燈照明,若需明火作業應加強通風。
4.9?拆裝管子時,應用符合要求的繩索扎牢吊好后再進行工作,禁止用鐵鏈綁扎管子。拆下的管子應及時運走,油管、閥體拆開后必須用盲板封閉。
4.10?明火作業必須辦理審批手續,并嚴格執行“十不焊割”規定。
4.11?在隔艙壁上開孔時,隔艙壁的背面要有人看管;在艙面上開孔時艙的下面要有人看管;如隔艙壁等需開孔處的背面已敷設木料、泡沫塑料、電纜等易損的可燃物時,事先要征得安全部門的同意,并采取安全防火措施。
4.12?在鉆床上工作時,嚴禁戴手套。小零件的鉆孔應用鉗子等工具作固定。
4.13?不準使用沒有防護的砂輪割管機。使用砂輪機時,人應站在砂輪的側面,用力不可太大。砂輪割管機使用時還應戴有機玻璃面罩。
4.14?使用竹梯時,梯腳要用橡皮包扎防滑,放置在堅固的支持物上,頂端必須扎牢或有人扶持。不得使用缺檔、損壞、霉蛀的竹梯。上、下竹梯應面向扶梯,手要扶牢。
4.15?嚴禁使用氧氣通風、降溫或吹掃垃圾,焊、割炬和氧乙炔皮帶應隨身帶出艙外;在平臺上操作時,不準將焊割炬插在平臺孔洞內。
4.16?工作完畢,做好“5S”工作,做到工完、料清、場地凈。
5?彎管工
5.1操作前應檢查工作場地周圍環境,清除一切妨礙工作的雜物,保持通道暢通。地面的油污要及時清除,以免滑跌。
5.2作業結束后,檢查和清理工作地點,完工工件應及時入庫,不得通道堵塞,工件堆放要整齊穩妥。
5.3中頻彎管機等彎管機床應有良好的接地和電氣絕緣。機上的防護裝置應保持完好。沒有防護裝置的機床不準開車。
5.4檢查彎管機的潤滑情況,缺油或無油時應將油加足。
5.5在試車運行時,檢查機械運轉是否正常,電氣開關是否靈敏完好。確認無誤,方可操作。
5.6兩人同時操作機床時,要密切配合,協調一致。應有專人操作開關。操作時不準與旁人取樂打鬧,以防誤動作。
5.7彎管時,管子彎度的行程范圍附近不準站人;彎長管子時,一端要用繩子拉牢,防止彈回傷人,并應設立防護警示標志;彎管機開動后,操作者不得離開機床。
5.8管子彎好后軋頭松開,彎頭要朝上,在管子倒落的方向不得有人。
5.9使用撬棒撬管子時,人要站穩,防止撬棒打滑。操作人員只能在彎管的外圍。
5.10多人操作時必須聽從專人指揮。兩人搬運管子時,起落要協調,卸下時應輕卸輕放,并注意周圍行人動態,防止碰撞傷人。
5.11灌黃砂時要將管子吊牢,防止傾倒。管內不得有油污,黃砂應干燥。加熱及熱彎校正時,人要避開管口,要使用良好的鐵樁頭和壓馬,鐵樁頭要插足。
5.12使用榔頭前要浸入水中數分鐘、防止脫柄傷人。敲時禁止戴手套。
5.13工作完畢后做好“5S”工作,做到工完、料清、場地凈。
6?一般管子工
6.1工作前應檢查工具、設備,確認無誤,方可使用。工作場地要保持清潔整齊。
6.2管子鉗、扳手等工具不可套管子扳,也不可用力太猛,以防滑脫。
6.3鋸管將斷時應輕鋸,并要采取防止管子鋸斷后墜落的措施。
6.4凡敷設管道挖土前,必須征得動力部門同意,查清地下電纜或管道情況,防止因損壞地下電纜或管道而引起事故。挖開的溝、坑及工作區域應設置明顯的警示標志或護欄,夜間應在危險地段懸掛紅燈。
6.5在地溝內安裝管子時,應先檢查地溝兩側的土質狀況,必要時應采取加支撐的措施,以防塌方。
6.6在暗溝內進行配管等操作時,應使用安全電壓的照明燈。
6.7多人搬運或安裝鐵管時,應由一人指揮,抬放管子步調要一致。往溝內擺放大型管道時,溝內禁止有人操作。
6.8在腳手板上工作時,工具、物件要放置穩妥,以免墜落傷人。高處作業嚴格執行高處作業管理規定。
6.9使用竹梯時,梯腳要用橡皮包扎防滑,放置在堅固的支持物上,頂端必須扎牢或有人扶持。不準使用缺檔、損壞、霉蛀的竹梯。上、下竹梯應面向扶梯,手要扶牢。
6.10在鉆床上工作時,嚴禁戴手套。小零件的鉆孔應用鉗子等工具作固定。
6.11使用砂輪機磨削時,人應站在砂輪的側面,用力不可太大。
6.12設備管路有壓力時,不準從事檢修和拆裝作業。
6.13工作完畢后應做好“5S”工作,做到工完、料清、場地凈。
7?鈑金工
7.1安全、正確使用各種設備設施。不得使用拆除或損壞安全裝置的設備和工具。所用工具必須完好。嚴禁使用有裂紋、帶毛刺、損傷等不符合要求的工具。
7.2砧、模具要裝設牢固,放置平穩;敲榔頭時,捏榔頭的手不準戴手套。
7.3在鉆床上工作時,嚴禁戴手套。小零件的鉆孔應用鉗子等工具作固定。
7.4使用36V以上電壓的電鉆必須戴絕緣手套,潮濕的地方必須使用絕緣墊。
7.5不得使用沒有防護砂輪割管機。使用砂輪機時,人應站在砂輪側面,用力不可太大。
7.6電烙鐵絕緣必須良好,使用中應放在穩妥的擱架上,不得直接放在木質桌面上或易燃品的附近,工作完畢應切斷電源。
7.7焊錫清潔工件時,腐蝕劑的盛器要防止打翻和外濺傷人,不用時應妥善保管。
7.8使用剪板機、折邊機、滾邊機、滾圓機時應遵守有關的安全操作規程。
7.9嚴格執行“十不焊割”、明火作業審批和高處作業管理規定;立體站立位置應錯開,隨身所帶的物品要妥善放好,嚴禁上、下拋扔,以防墜落傷人。
7.10工作完畢后應做好“5S”工作,做到工完、料清、場地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