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不合格品管理及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精品資料
不合格品管理及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不合格品管理
一、目的
對不合格進行識別和控制,以防止不合格工作的再發生和不合格產品的非預期使用或交付,確保質量管理工作能滿足要求和不合格品不轉序、不交付。
二、主要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制度規定了工作不合格和不合格品的管理辦法。本制度適用于本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所覆蓋的工作不合格和從原材料、包裝材料等進企業到生產加工全過程中對不合格品的控制。
三、職責
1、辦公室負責工作不合格的歸口管理,各相關部門及人員協助進行。
2、質檢科負責對原材料、包裝材料等不合格品進行評審和實施處理,負責不合格品的識別,并組織評審和跟蹤不合格品的處置結果。
3、生產科負責對生產加工過程中的不合格品進行評審和實施處理。
四、工作不合格管理辦法
1、不合格的發現方式
工作不合格指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格,主要有文件管理,記錄控制、人員能力培訓、基礎設施管理,工作環境衛生管理、采購控制及檢測設備管理等方面出現的不合格(包括文件的制定、實施和記錄情況等)。如員工實際操作不便或常出現差錯,造成質量管
理體系運行不能滿足要求;也可通過會議評審對工作中不能滿足要求的地方進行討論評審來發現不合格工作。
2、不合格的糾正方式
對于出現的工作不合格,辦公室召集責任部門相關負責人及責任人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對于一般工作不合格(對體系運行沒有造成重大影響,制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進行糾正,可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考核并作好記錄,并填寫《不合格處理單》;對于嚴重工作不合格(對體系運行造成嚴重影響,運行失效),就要對出現問題的原因采取糾正措施,以確保不合格不會再次發生。如制度制定不合理,實際操作時經常出差錯,造成體系運行癱瘓,那么就要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并填寫《不合格處理單》。辦公室負責跟蹤驗證,若措施無效,再次召集各相關負責人討論確定問題解決方案,辦公室再次跟蹤確認,直至不合格項被改正為止。
五、產品不合格管理辦法
1、不合格品的分類
(1)嚴重不合格:經檢驗判定的批量不合格,或造成較大經濟損失、直接影響產品質量、產品特性等技術指標的不合格。
(2)一般不合格:個別或少量不影響產品質量的不合格。
2、不合格品的識別、標識和隔離
(1)檢驗人員在進貨檢驗、過程檢驗和出廠檢驗中發現的不合格品,應按要求,做好不合格品狀態標識和隔離工作,并做好各種相關記錄。
(2)采購產品的不合格品,以劃分區域、掛標識牌、盛放容器等進行標識和隔離;半成品、成品中的不合格品以劃區域、掛標識牌等進行標識和隔離,并以檢驗記錄進行標識。
(3)各相關部門配合檢驗員做好對不合格品的控制工作,確保不合格的原材料、外購產品不入庫、不投入生產加工,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轉序、不合格的成品不交付。
(4)對生產加工過程中的異常現象,即使被認為不影響最終質量的異常現象也應記錄,并及時向質檢科書面報告,做出處理決定。3、不合格品的評審和處置
(1)質檢科負責組織各相關部門對不合格品進行評審,確定處置方法,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對于一般不合格,可由檢驗員直接在檢驗記錄上進行評審和處置)。
(2)質檢科對采購的原材料、外購產品不合格品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評審意見,提出對不合格品的處理方式。
(3)生產科對生產加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合格原因進行分析,提出評審意見,提出對不合格品的處理方式。
(4)質檢科根據各部門的評審意見,確定不合格品的處置方法,并做好評審處置記錄。
4、不合格品的控制及處理
(1)進貨不合格品的識別和處理
a、進貨物資經驗證(檢驗)不合格,應進行標識,并隔離放置于專門區域,以防止混淆。
b、鑒于企業的產品屬于食品類,因此對于原材料,不允許讓步接收。
c、進貨物資不合格根據物資的類型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見下表)
d、生產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按下表執行。
e、進貨物資出現大量不合格,應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報質量負責人、總經理,確定處理方式。辦公室需對供方提出整改要求。
(2)生產過程中的不合格品的識別和處理
在生產過程中自檢或半成品檢驗發現批量不合格時應立即隔離存放,并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報質量負責人、總經理處理。
(3)不合格成品的識別和處理
a、出廠檢驗時,衛生指標、理化指標不合格,該批成品不得出廠,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報質量負責人、總經理處理。
b、出廠檢驗時,感官指標不合格,包裝、計量等方面不合格,可進行返工,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明確處理方式。
c、返工后的產品需依據檢驗規范重新檢驗。
(4)質檢科負責對不合格品的處理進行驗證,驗證結果填寫在《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
(5)交付或開始使用后發現的不合格品
對于已交付或開始使用后發現的不合格品,應按重大質量問題對待,質量負責人應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辦公室應及時與顧客協商處理的方法,以滿足顧客的正當要求。
六、相關記錄
《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
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一、目的
依據產品標識實現公司產品的可追溯,確保在需要時對已發出的產品實施有效召回。
二、職責權限
(1)質量負責人負責組織實施產品召回;
(2)廠長負責產品召回的批準;
三、需實施產品召回的情況:
(1)批量有嚴重異物混入(如塑料片、玻璃等);
(2)細菌總數嚴重超標或致病菌檢出;
(3)消費者食后有不良反應;
四、召回產品信息的獲取:
(1)進行客戶走訪或電話征詢;
(2)客戶以傳真形式反饋質量信息;
(3)消費者反饋信息;
(4)來自政府有關部門的質量信息反饋;
五、產品召回工作流程
1、根據獲取的信息確定引起問題的原因,擬定召回計劃報廠長批準;同時,立即調查車間正在加工的產品,如有問題應立即停止生產,待評估后根據不合格品控制規定處理;對未使用的原料、輔料或包裝材料也應封存,待評估后處理;
2、實施召回前,由質檢科將批準的召回計劃上報廠長,并在其監督
實施召回;
3、由原料引起的問題,按5.5規定的流程進行召回;由輔料引起的問題;按5.6規定的流程進行召回;由內包裝引起的按5.7規定的流程進行召回;由加工過程引起的按5.8規定的流程進行召回。
4、對于公司自檢發現的問題或官方監督部門從公司發現的問題,在執行以下流程時,可直接從第2步開始;
5、由原料引起的問題,其召回流程如下:
6、由輔料引起的問題,其召回流程如下:
7、由包裝物料引起的問題,其召回流程如下:
8、加工過程中引起的問題,其召回流程如下:
9、必要時,可通過媒體發布產品信息,通知消費者將所需召回的產品返回售貨點。
六、召回產品的管理
1、所有召回產品單獨放置,懸掛特殊標識牌,注明“召回產品”字樣,并注明原因和數量;
2、對庫存未發的有問題的產品,應懸掛不合格標識牌,注明原因和
數量;
3、產品召回后,仔細核對數量,確保所有能召回的產品都已被召回;
七、召回產品處理
1、倉庫負責對召回的食品進行清點、登記、儲存,并報廠長批準后進行銷毀;銷毀時應做好記錄,包括回收產品的名稱、規格、生產批號、生產日期、退貨日期、退貨數量、銷毀地點、銷毀方式、銷毀數量、銷毀時間、負責人員等內容;
2、無論何種召回原因,所有召回產品一律作銷毀處理,銷毀方式為高溫化制;對于召回過程中封存的正在加工和已入庫的產品、原輔料、包材按《不合格管理辦法》進行處理;
3、對原輔料產地出現疫情的,質檢科應立即上報局,并按國家相關法規進行處理;
4、質量負責人應每年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報告回收食品的登記和銷毀情況。
八、如本規定與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相沖突者,以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為準。
篇2: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范本
1目的
對質量體系運行中出現的不合格項和產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不合格品進行控制,確保體系不斷改進和不合格品不轉入下道工序或出廠。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本企業質量體系運行中出現的不合格項和原輔材料、半成品、成品出現不合格品的處理。
3職責
3.1技術部負責不合格品控制的歸口管理,負責不合格確定,并組織評審和處置。
3.2各部門負責不合格項的識別,技術部負責評審和處置。
3.3不合格品的責任部門負責不合格品的記錄、標識、隔離和處置的具體實施。
4管理辦法
4.1不合格的分類
不合格分為體系不合格和產品不合格。體系不合格稱為不合格項,產品不合格稱為不合格品。
體系不合格(不合格項):在企業質量體系運行過程中,發生的不符合本企業質量體系文件要求的不合格稱為體系不合格。
產品不合格(不合格品):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原輔材料、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稱為產品不合格。
4.2不合格的性質:
對不合格視其嚴重程度,可分為一般不合格和嚴重不合格。
一般不合格:性質輕微,屬偶爾現象,不具有普遍性,造成影響不大,經濟損失在200元以下的不合格。
嚴重不合格:性質嚴重,具有普遍性或有一定的影響力,或造成的影響很大,經濟損失在200元以上的不合格。
4.3不合格的評審與處置:
4.3.1不合格由技術部評審,以確定不合格性質,對不合格的評審與處置應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交責任部門執行。對于嚴重不合格應分析發生不合格的原因,并視情況采取糾正或糾正措施,并應預以驗證。
4.3.2不合格品的處置:
(1)不合格品的種類:
a)不合格原(輔)料:
糕點和餅干:小麥粉、食用植物油、起酥油、白砂糖、雞蛋、綿白糖等。
b)不合格添加劑:色素、食品添加劑;
c)不合格包裝物:包括聚乙烯食品包裝袋、食品用塑料周轉箱;
d)不合格半成品:生產過程中的半成品;
e)不合格成品:各種類型成品;
f)市場退回的不合格品。
(2)不合格的處置
不合格品評審后的處置方法通常為:
a)原輔料:拒收、讓步接收(降級或降價)、報廢;
b)包裝物:拒收、讓步接收(降級或降價)、報廢;
c)半成品:返工、報廢;
d)成品:報廢。
4.3.3需要讓步接收的不合格產品,需返工或報廢的半成品或成品由技術部提出處置意見,報經理批準后方可執行。
4.3.4各生產、貯存部門接到技術部的不合格報告后,立即對不合格品進行記錄、標識、隔離。
4.3.5各類不合格品的控制
4.3.5.1原輔料不合格品的控制
技術部依據國家產品技術標準和《采購管理制度》進行檢驗,判定為不合格的原材料,檢驗員作好記錄,報技術部對其進行評審,并填寫評審意見,由市場部處理。
a)拒收的原材料由市場部負責辦理退貨;
b)降級的原材料,由市場部與供貨方交涉,市場部按降級后的等級掛牌標識,入庫存放。
c)貯存過程中發現的不合格原材料,由各相關部門通知技術部復檢,確認為不合格品后,作退貨或報廢處理。
4.3.5.2生產過程中不合格半成品的控制
半成品達不到檢驗要求時,如成型、烘烤、裝飾工序中出現的不合格品,生產中出現衛生不潔等情況,應作不合格處理,應做好標識和記錄,作返工或報廢處理。如出現不合格品數量較多時,應通知技術部,查找原因,采取糾正措施。一般不合格的半成品的評審意見和處置記錄由生產車間予以記錄。半成品中發生嚴重不合格需報告技術部進行處置,并采取糾正措施。
4.3.5.3不合格成品的控制
感觀、理化、衛生指標與產品標準不符的不合格品,質檢員作好記錄,通知成品庫隔離、標識,同時填寫《不合格品及糾正措施處理單》送交技術部,評審后進行處置,并采取糾正措施。其它情況發生的不合格,應按規定作不合格處理。
4.3.6不合格品返工后應重新進行檢驗。
4.4不合格的記錄由各相關部門記錄和保存。
5記錄
篇3:不合格品管理制度
一、凡不符合產品圖紙、工藝和技術標準的。產品,半成品、毛坯以及外購、外協件均稱為不合格品;不合格品根據其缺陷情況,對產品的使用性能、安全、可靠性等質量特性分為三類:
1、返工:以達到規定要求。
2、經返修或不經返修作讓步接受。
3、降級或改作他用。
4、拒收或報廢。
二、不合格品的處理:
1、不合格品處理程序:
經檢驗確認為不合格品,檢驗人員應在零件上作出不合格品標識,并同時開出一式五聯的不合格品通知單;不合格品通知單應以單個零件或單個產品為單位填寫,以便統計和處理,不得以缺陷內容為單位填寫,亦不得將若干相同零件或產品合填一份。缺陷內容應詳細和如實的填寫。
經研究所研究簽署“報廢”、“讓步”、或“返工”意見,交生產、質保部門會簽;如無異議即按“報廢”、“讓步”、或“返工”規定辦理。對于批量較大、大型關鍵零件或各部門有爭議意見,若有需要報請總經理仲裁。
2、不合格品的處理方法,原則上24小時內由分廠送廢品庫。對于由于內部材質缺陷報廢的作廢料處理;由于尺寸等偏差使本零件為廢品但其尺寸規格可改制成其他零件的由車間庫分類保管以便改制。
3、讓步按受:凡被簽批為讓步的,檢查員應在零件上作好讓步標識,并簽字轉入下道工序或入庫。
4、返修或返工:凡簽批需返修或返工的由車間返修或返工。
三、發生廢品的責任:
1、操作者應負責任:
——首件檢驗合格,成批加工的不合格,而在巡檢時已被檢驗人員發現告訴者。
——首件不交檢驗或不按工藝規程及要求進行而造成的廢品。
——操作者明知不合格而弄虛作假、不論流到何道工序,一起由操作者負責,并由所在車間追究處理。
2、檢驗人員應負責任:
——首件加工合格,由于檢驗員錯檢,認為不合格,操作員將其錯加工,造成成批不合格。
——加工零件在入庫時或裝配時發現零件尺寸不合格。
——受到檢驗設備的限制,操作員無法測試,只得檢驗儀器測量,而檢驗員又錯測造成不合格。
——由于通用量具計量錯誤造成的不合格。
3、工檢雙方責任:
——首件不合格,檢驗時及巡回檢查時(特別是關鍵件的巡回檢查)都未發現,造成零件不合格(檢驗員負主要責任)。
——加工過程中,后道工序發現前道工序不合格(檢驗員負主要責任)。
——由于圖紙、工藝、計劃調度差錯造成的成批不合格由相應人員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