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技術崗位職責
微信技術專員思馳廣告廣州思馳廣告有限公司,思馳廣告,思馳新媒體運營
1、負責H5、活動H5模板設計及內容制作,類似maka、易企秀、兔展、iH5等;
2、熟悉微信公眾平臺及其運營方式;
3、具有運營微信群運營經驗,并有成功轉化案例
4、思維活躍,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和團隊精神,熱愛本職工作,工作細心、責任心強,富有想象力和激情;
5、有從事互聯網行業和社會化營銷的相關經驗;
6、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創造更好的交互內容,具有創造平臺內容的良好技巧;
7、熟悉PHP開發技術并且有微信運營經驗的優先考慮。
8、有視頻制作剪輯經驗優先考慮
篇2:霍亂疫情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1?前言
霍亂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亂弧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是以發病急、傳播快、波及范圍廣、能引起大流行為特征的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甲類傳染病,也是國際檢疫傳染病之一。霍亂潛伏期最短3~6小時,最長為數天,一般為12~72小時。主要臨床表現為劇烈腹瀉(水樣、黃水樣、米泔水樣或血水樣便),伴有嘔吐,迅速出現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和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
高新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屬太湖流域,歷史上是霍亂的常發地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出現高強度流行,九十年代也出現過反復。八十年代以稻葉型為主,九十年代為小川型,1998年后為O139與小川型并存,2000年后以O139為主。
為及時發現我區的霍亂疫情,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蘇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技術方案。
2?部門職責
區政府及衛生行政部門切實加強對霍亂預防控制工作的組織領導工作,有關醫療機構、疾控機構、衛生監督機構以及其它相關部門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認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項防治措施落到實處。
2.1區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提供霍亂應急處置所必要的經費、物資等保障,敦促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部門落實各項防控措施。
2.2區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協調疫情的調查處理和醫療救治工作,正面引導宣傳,加強與其它部門的溝通與協作。
2.3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做好霍亂疫情監測的信息收集;開展傳染病疫情的核實、調查處理以及疫情報告等工作,落實具體控制措施;開展霍亂防制相關的宣傳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
2.4醫療機構負責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帶菌者的醫療救護、現場救治等工作,并按要求進行相應的管理,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采集相關標本。及時發現疫情,及時報告;開展健康教育,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2.5衛生監督機構應對醫療機構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傳染病疫情報告、醫療救治、防控措施等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依法對轄區內飲用水、食品衛生等進行監督檢查,查處違法行為;積極開展衛生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3?相關定義及診斷依據
3.1術語和定義
(1)腹瀉(Diarrhea):是指1天排便3次或以上且具有糞便性狀改變的一種臨床癥狀。
(2)霍亂(Cholera):是指因感染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并由此引起腹瀉等癥狀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
(3)暴發疫情:霍亂暴發是指一定地區一定人群中,在短時間內(一般指霍亂的最長潛伏期)突然出現較多霍亂病例,其發病率超過一般流行年的平均發病水平。
3.2診斷標準
3.2.1帶菌者:無霍亂臨床表現,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細菌培養分離到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
3.2.2疑似病例:具有下列三項之一者。
(1)凡有典型臨床癥狀,如劇烈腹瀉,水樣便(黃水樣、清水樣、米泔水樣或血水樣),伴有嘔吐,迅速出現脫水或嚴重脫水,循環衰竭及肌肉痙攣(特別是腓腸肌)的病例。
(2)霍亂流行期間,與霍亂病人或帶菌者有密切接觸史,并發生瀉吐癥狀者。
(3)出現無痛性腹瀉或伴有嘔吐,且糞便或嘔吐物中霍亂弧菌快速輔助診斷檢測試驗陽性的病例。
3.2.3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三項之一者均可視為臨床診斷病例。
(1)疑似病例的日常生活用品或家居環境中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者;
(2)疑似病例的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霍亂弧菌毒素基因PCR檢測陽性者;
(3)在一起確認的霍亂暴發疫情中,具有直接暴露史且在同一潛伏期內出現無痛性腹瀉或伴嘔吐癥狀者。
3.2.4實驗室確診病例
(1)凡有腹瀉癥狀,糞便、嘔吐物或肛拭子標本培養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陽性者。
(2)在疫源檢索中,糞便或肛拭子標本檢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亂弧菌前后各5天內有腹瀉癥狀者。
3.3霍亂爆發疫情判定標準
在100人以下的集體單位或家庭,7天內有3例以上的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體單位,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體單位或村(社區),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和帶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高新區范圍內,7天內有5例以上病例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
4?應急準備
4.1制定應急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根據全區霍亂防制的總體要求,結合本地歷史上的疫情發生情況和規律,科學分析年度疫情發生趨勢;制訂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和有關操作規程。
4.2專業培訓與應急演練
在高發季節之前以及流行期內,對區衛生行政領導和管理人員、防疫人員、檢驗人員和臨床醫護人員等進行專項培訓,強化霍亂病例的早發現、早報告和早隔離意識,開展流行病學、臨床學、病原學、實驗室診斷技術的培訓,推廣有效控制疫情的新方法和新技術。落實各項疫情控制的技術準備工作,并根據情況組織應急演練。
4.3藥械準備
根據疫情預測和防制工作的實際需要,購置足量的調查物資、消殺藥品,配備必要的搶救治療藥械,包括飲水消毒藥物、污物排泄物消毒藥物、快速滅蠅滅蛆藥物、必要的搶救治療藥品、器械和病床等。
(1)調查和資料分析用品:霍亂個案調查表以及其它相關表格、記錄本。
(2)標本采集和現場檢測用品:標本采集記錄表、標本采集用拭子(注意用于PCR檢測標本采集的拭子,應使用滅菌人造纖維拭子和塑料棒)、吸管、帶蓋可密閉的塑料管、自封式塑料袋、標簽紙、油墨耐水的記錄筆、裝有運送培養基的密閉試管、空培養皿和裝好選擇性(包括強性和弱性)培養基的培養皿、增菌培養基和裝有增菌液的培養瓶等。
(3)現場消殺用藥品與器械:①常用消毒劑:包括漂白粉、漂精片、次氯酸鈉、過氧乙酸、碘伏、戊二醛、環氧乙烷等;②配備的器械:包括噴霧器、刻度量杯、裝藥品的消毒箱等。
(4)現場防護用品:現場工作(流行病學調查、樣品采集和消毒殺蟲)防護用品,包括一次性手套、長筒橡皮手套、長筒靴、工作服等。
(5)預防性服用藥物:環丙沙星、氟哌酸等。
4.4感染性疾病科(腸道門診)管理
醫療機構按有關要求按時開設腸道門診,注意門診的相對獨立、設置合理,避免交叉污染;并配備經培訓合格上崗的專(兼)醫護人員。
醫院應制訂好發現霍亂病人后隔離或轉院的有關程序,條件許可、能在本院治療霍亂病人的醫院,應制訂一旦發現霍亂病人后如何改變病房使用方式、建立隔離病房(病區)的工作程序,并在霍亂高發季節之前組織檢查落實,做好準備工作。
每年在腸道門診啟動初期,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各單位自查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查和督導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和完善腸道門診的啟動工作。
4.5健康知識宣傳
在腸道疾病流行季節,定期或不定期通過媒體、宣傳畫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腸道病的防治方法等。
4.6技術儲備
加強人才培養和相關檢測技術的建立,為及時有效地應對霍亂突發疫情作充分的技術儲備。
5?應急調查處置
5.1組織領導
根據疫情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和事件級別,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成立相應的應急指揮組織機構的建議。應急指揮機構應迅速組織現場調查工作組到達現場,必要時,地區相關單位和部門也要派人協助調查與處理。現場調查組一般包括流行病學、實驗室和臨床醫學、食品衛生、環境衛生等專業人員,現場調查組應設立負責人,組織協調整個現場調查工作,調查組成員應明確各自的職責。
5.2疫情報告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發現帶菌者、疑似、臨床診斷或確診霍亂病例后,2小時內以最快方式向當地疾控中心報告并進行網絡直報;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應在診斷后2小時內以最快的通訊方式向相應單位送(寄)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報告卡”。確診病例必須由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確認和報告,當發現霍亂確診病例1例及以上時,要按有關疫情報告和《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的要求進行報告。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接到轄區內霍亂病例報告后,在以最快方式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的同時,應立即組織有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和處理,病例確診后于6小時內填寫基本信息(見附表1-1霍亂個案基本信息表),以傳真形式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同時根據實驗室檢測結果、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疫情動態等情況的變化,及時填報、更新和訂正霍亂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所有病例的流行病學個案調查表(見附表1-2霍亂個案調查表),于疫情結束后5日內上報有關部門。
5.3應急響應
根據《蘇州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等規定,依據霍亂疫情發展程度及其危險性,參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準對霍亂疫情進行分級。事發地的縣級、市(地)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做出相應級別的應急反應。
遵循霍亂疫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結合實際情況和預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時調整預警和反應級別,以有效控制事件,減少危害和影響。
5.4現場調查
5.4.1核實診斷
核實診斷的目的在于排除醫務人員的誤診和實驗室檢驗的差錯。通過查看病例、訪問病人和能夠提供較詳細的病人發病與發病前生活信息的人、查看病人的檢查信息甚至專家會診等方式,收集病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地址、職業以及發病日期等,同時還要收集病人的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測資料以及發病危險因素如可疑水、食物及患同類病人的接觸史等。分析臨床采樣的準確性,必要時重復采樣進行檢測。根據病例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與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判斷。
5.4.2流行病學調查
流行病學調查目的:掌握霍亂暴發的流行規律,查明傳染源、傳播途徑和疫情波及的范圍,闡明流行因素,為及時制定暴發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開展個案調查,以了解患者的發病原因及疫源地現況,積累資料,作為當地流行病學分析的基礎。對疫點、疫區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及時開展病原檢索工作(包括接觸者、水源和可疑食物等)。在發生病例的整個地區(單位)及與之相關的地區開展暴發調查,確定暴發規模,查明原因。迅速摸清發病的時間分布、地區分布及人群分布,確定可能的傳染源與傳播途徑。在現有臨床與流行病學資料難以確定感染來源和途徑時,需要提出假設,開展專項調查;通過病例-對照研究、實驗室檢測等綜合方法,驗證假設,確定感染來源、途徑與流行因素。
5.4.3樣本采集、運送和實驗室檢測
(1)標本的采集
實驗室檢測應與流行病學調查密切結合,在個案調查開展同時即對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進行采樣。采集的標本包括糞便、嘔吐物、肛拭子等。在工作能力可及的情況下,要對每個病例收集標本分離霍亂弧菌。病原分離標本的采集最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必要時,也可對使用抗生素后的病人、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觸者采集標本進行檢測。
對病人接觸的可疑食品、水體等,應規范采集標本進行病原分離。因聚餐引起的暴發,除采集可疑食品標本外,對食品清洗水源也需采樣檢測。懷疑或經病原分離確證感染來源為市售食品或原料時,應對市場相關食品進行采樣檢測。標本采集方法見附件。
采集標本時應詳細填寫標本送檢單。病人或疑似病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發病時間、臨床診斷、標本種類、采樣地點(住院時填寫醫院和病房名稱)、采樣時間等內容;健康人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姓名、地址、是否為病人密切接觸者(如果“是”,則同時記錄病人姓名、發病日期、醫院名稱)、是否有共同餐飲史、標本種類、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內容;食品或環境標本送檢單應包括標本編號、標本名稱、采樣地點、采樣時間等內容。標本管(盒)外表應作明確標記,且所作標記應能防水、不易擦除。
(2)標本的運輸
采集的標本宜立即處理和接種培養基進行增菌和/或培養。不能立即檢測的標本,需置于保存培養基(堿性蛋白胨水、文-臘氏保存液、Cary-Blair半固體保存培養基等)中保存。所有標本應按照可能有霍亂弧菌對待,注意相應的生物安全要求,置于堅固、防水、密閉、耐壓的轉運箱中,專人送往實驗室。
(3)標本的檢測
實驗室收到標本應立即進行檢測。所有標本首先進行增菌,對食品和環境標本等,應考慮二次增菌的需要;典型病人水樣腹瀉標本可同時接種選擇性培養基。標本最好同時接種強選擇培養基(如對霍亂弧菌具強選擇性的慶大霉素瓊脂、對主要致病性弧菌選擇性強的TCBS瓊脂、4號瓊脂等)和弱選擇培養基(堿性瓊脂、堿性膽鹽瓊脂等)。對生長菌落的鑒定參照衛生部疾控司《霍亂防治手冊》(第五版)執行。
現場使用的快速檢測方法,需要注意其檢出靈敏度和應用范圍。原則上要求高靈敏度。可以使用檢出限與病人標本中菌濃度相符合的簡易方法,但應注意對結果的解釋和對整個腹瀉人群的參考價值。
對于分離到的霍亂弧菌菌株、尤其是分離自首例和暴發疫情的菌株,應立即送上一級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進行復核。對菌株主要進行以下實驗分析:①通過標準診斷血清的凝集試驗(玻片凝集)進行鑒定和血清分群分型、O1群菌株的生物分型實驗;②利用必要的生化實驗進行鑒定和鑒別;③藥物敏感性實驗;④噬菌體生物分型;⑤霍亂毒素和毒素基因檢測(如GM1-ELISA和PCR檢測)。
各級疾病控制中心的實驗室根據實際工作能力完成以上基本分析,及時上報至省疾病控制中心。
5.5控制措施
在發生疫情后,應迅速組織核實診斷,確定疫情的嚴重程度,以便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續發、蔓延,并盡快撲滅疫情。
5.5.1疫點、疫區的劃定及處理
疫點、疫區劃定及處理的目的在于及時發現和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迅速控制疫情。對從首例病人檢出的埃爾托型霍亂弧菌應及時做噬菌體-生物分型。如為流行株要及時劃定疫點、疫區,并按下列規定處理。如為非流行株,按一般腹瀉病菌處理。
5.5.1.1疫點、疫區的劃定
(1)疫點:指發生病人、疑似病人或發現帶菌者的地方。要根據流行病學資料來劃定疫點。一般以同門戶出入或與病人、疑似病人、帶菌者生活上密切有關的若干戶為疫點范圍。根據傳染源的污染情況,一個傳染源可有一個以上的疫點。
(2)疫區:為了防止疫點外污染造成續發感染和向外傳播,要根據疫點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況、自然村落等特點來劃定疫區。一般在農村以一個村或幾個村、一個鄉或毗鄰鄉,在城市以一個或幾個居委會或一個街道為范圍劃為疫區。
5.5.1.2疫點處理
(1)堅持“早、小、嚴、實”的精神,即時間要早,范圍要小,措施要嚴,落在實處。疫點內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未經消毒不得帶出。
(2)隔離治療傳染源。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要立即送就近指定醫院或治療點治療(主要采用WHO推薦的ORS補液法)。不允許長距離轉送病人。若確需轉送的病人,要隨帶盛放吐瀉物的容器。對途中污染的物品、地面和運送病人之工具要隨時消毒處理。
(3)疫點消毒:認真做好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特別注意對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的吐瀉物和污染過的環境、物品、飲用水等進行消毒和處理。消毒前向疫點內人群進行宣傳、解釋和介紹消毒知識。隨時消毒時向隔離的健康人培訓消毒劑使用方法并使之掌握。
①隨時消毒:具體消毒方法詳見《腸道傳染病暴發后消毒和病媒生物控制技術方案》。
②終末消毒:在病家向病人家屬解釋消毒目的、過程和注意事項,請病人家屬配合開展工作,了解患者發病時居住和活動的房間區域、觸及物品以及吐瀉物污染區域,將未受污染并且不能進行消毒的物品進行遮掩或轉移。消毒前需要穿戴好個人防護服和手套。消毒時先滅蒼蠅、蟑螂,然后按由外向內的順序,噴霧或擦拭消毒門把手、地面、墻壁、家具、廁所等處;從不同房間以及最后退出時,邊退邊消毒經過的地面。病人穿過的衣物、吃過的剩余食品、使用過的餐具及其它生活用品、吐瀉物等,按照隨時消毒的方法進行消毒。對于室外環境,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和室外環境采集標本的實驗檢測結果,對污染區域及可能污染區域,尤其水井和污水排放處等區域進行消毒。
(4)接觸者管理:調查與傳染源發病前5天內及病后有過飲食、生活上密切接觸的人,了解健康狀況,特別是每日大便的次數和性狀,限制接觸者的活動范圍,對其排泄物要進行消毒,特別要注意防止污染水源。自開始處理之日起每日驗便1次,連續2次;并給予預防服藥,可根據各地藥敏試驗情況選擇藥物。
(5)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飲用水消毒,勸導群眾不喝生水,不吃生冷變質食物,嚴禁使用新糞施肥,應積極殺蛆滅蠅,改善環境衛生。
(6)如涉及跨轄區的病例或密切接觸者時,要及時按規定發出協查通知,緊密配合作好調查處理工作。
(7)疫點的解除:當疫點內上述措施均已落實,所有人員驗便連續兩次陰性,無續發病人或帶菌者出現時可予以解除。若有新病人和帶菌者出現,則繼續做好疫點內各項工作,達到上述要求時再行解除。如無糞檢條件,自疫點處理后5日內再無新病例出現,可視為暴發流行已得到初步控制,轉為常規防治和監測。
在特殊情況下,如新菌型的出現,流行早期,港口、旅游地、對外開放點及人口稠密地區等,可實施疫點封鎖并從嚴管理。
5.5.1.3疫區處理
為迅速控制疫情,除在疫點內采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外,還應在劃定的疫區范圍內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加強疫點外圍的疾病控制工作,及時發現傳染源,認真處理,防止傳播。主要工作如下。
(1)加強衛生宣傳教育,要點如下:
①不喝生水(未消毒),不吃直接用生水洗過的食物、不吃生冷變質食物,特別是海產品和水產品,不用生水漱口、刷牙;
②飯前便后洗手,碗筷要消毒,生熟炊具要分開,要防蠅滅蠅;
③不隨地大便,不亂倒垃圾污物,不污染水源;發現吐瀉病人及時報告;
④不到疫區外集鎮趕集,不到病家或病村串門,不舉辦婚喪酒宴和節日聚餐;
⑤市場購買的熟食品和隔夜食品要加熱煮透;
⑥飲用水消毒。
(2)及時發現病人、疑似病人和帶菌者:當地各級醫療機構要加強腹瀉病門診和巡回醫療,對腹瀉病人要做好登記報告、采便送檢和及時治療,發現疑似病人時要隔離留驗。鄉村醫生和衛生員要認真做好查病報病;對疫區人群,要按流行病學指征進行檢索,及時發現傳染源,特別要及時發現首發病例同期內所有腹瀉病人并及時處理。
(3)加強飲用水衛生管理:飲用河水地區,禁止在河內洗滌便桶、病人衣物、食具、食物及下河游泳;飲用塘水地區,提倡分塘用水,提倡用密閉取水方法;飲用井水地區,水井要有欄、有臺、有蓋、有公用水桶,要有專人負責飲用水消毒;飲用自來水地區,管網水和末梢水余氯含量要符合要求。
(4)加強飲食衛生和集市貿易管理: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不準出售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食物。凡不符合衛生要求的飲食店、攤要限期達到衛生要求,在未達到衛生要求前可暫時停止營業。飲食從業人員要接受帶菌檢查,發現陽性者要及時隔離治療。對集市貿易要加強衛生管理,市場管理人員應嚴格執行各項衛生規章制度,衛生部門要加強督促檢查。
(5)做好糞便管理,改善環境衛生,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使用水糞的地區,糞池、糞缸要加蓋。糞便管理以不污染環境、達到殺蛆滅蠅為原則。要拆遷污染飲用水源的廁所、糞缸,處理蒼蠅孳生地,采取各種方法殺蛆滅蠅,改善環境衛生。
(6)限制人群流動,防止傳染源擴散:禁止大型*,必要時暫停集市貿易。
(7)限制一切大型聚餐活動。
5.5.1.4疫情解除后的觀察
疫情解除后,為了防止再次發生疫情,必須繼續做好以下幾項工作,即:衛生宣傳教育、“三管一滅”(管水、管食品、管糞便和消滅蒼蠅)、群眾性查病報病以及對腹瀉病人和疑似病人的妥善處理,有重點地開展人群檢索、水體定點采樣觀察等。疫情解除后觀察時間的長短,可根據流行病學指征而定。
5.5.2陽性水體的管理
對檢出流行株的陽性水體,必須加強管理。應樹立警示牌,告誡群眾暫勿使用。在陽性水體周圍檢出病人和帶菌者時,要引起警惕,防止水型暴發。與陽性水體有關的地區,要加強聯防。對周圍人群或重點人群進行監測;對水體周邊進一步做好飲用水消毒和糞便管理,教育群眾避免接觸。在水體陽性期間,禁止在該水域從事捕撈等作業。
5.5.3陽性食品和管理
對被霍亂弧菌污染的食品,必須加強管理,停止生產及銷售,嚴防發生食源性傳播、流行。要盡量查清可能的污染來源以及銷售去向,以便采取相應的防制措施。同時加強對同類品種和周圍有關食品的監測。
5.6疫情控制效果評價
疫情控制期間,在流行病學調查和病原學檢測的基礎上,動態分析疫情的發展趨勢和防治措施的實施效果。
6?應急醫療救援
6.1霍亂病人的醫療救治
初步確診病人要在醫院傳染科病房或嚴格隔離的醫療點治療。醫院、診所收治霍亂病人后,治療過程中需嚴格落實隔離措施,對病人使用的物品必須進行浸泡或高壓消毒,尤其應注意病人吐瀉物的消毒,防止病原菌隨污物排出到醫院外。對霍亂病人應就近治療,避免不必要的轉院。若因沒有救治條件需要轉送病人,轉送過程中應嚴格隔離病人,隨帶盛放吐瀉物的容器,對途中污染和可能污染的物品進行隨時消毒處理。對霍亂死亡病例,尸體應進行體表消毒后再予以火葬。
病人入院后在搶救治療的同時應立即采便送檢;如當時已停止排便,可用肛拭采便;如有嘔吐物,也可同時送檢。對陪護者應同時采便送檢。糞便、嘔吐物標本的采集一定要在服用抗生素之前,或在第一次口服的當時,但并不是服藥后就不再采集標本。
霍亂病人,尤其典型病人體內水分和電解質丟失嚴重,治療原則是預防脫水、治療脫水、糾正電解質紊亂、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病人應根據病情輕重立即給以補液。
6.2出現大量病人時的醫療救援
當一個地區集中出現大量病人時,需要綜合組織當地的醫療資源開展應急救治工作;同時,根據暴發流行程度和當地醫療資源狀況,考慮協調鄰近地區或其他地區的醫療資源,協助救治病人和醫學隔離觀察密切接觸者。
設立臨時醫療救治站(點)是應對出現不能及時入院治療的大批病人的醫療救援方式。對于建立臨時醫療救治站(點),需要會同傳染病流行病學人員、環境衛生管理人員、醫院負責人員、當地政府有關人員共同討論地點的選擇,基本原則是距離暴發點近,周邊沒有開放的水源水體如池塘、河流、湖泊等,便于衛生管理,有電力供應和防雨、防風、防寒建筑或設施。臨時醫療救治站(點)建立和收治病人后,應作為醫院傳染病房或重要疫點對待,落實隔離、防病、消毒等措施。
7?響應終止和善后處理
在霍亂疫情涉及地域范圍內所有霍亂疫點被解除后,可終止應急響應。符合終止條件時,由相應級別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分析論證,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同級人民政府或應急指揮部批準后實施。
篇3:腸道傳染病爆發后消毒與病媒生物控制應急處置技術方案
1組織工作
腸道傳染病爆發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有具體分工,做好消毒殺蟲組織工作。要有專人負責消毒劑的集中供應、配制和分發工作,做好消毒常識宣傳,組織群眾實施消毒措施,并具體指導其正確使用。執行疫點消毒人員做好個人防護,即穿戴隔離服和防護服、預防性用藥等。
1.1消殺工具:噴霧器(背負式噴霧器、氣溶膠噴霧器、機動噴霧器)、配藥桶(10L)、刻度量杯(筒)、稱量器材、余氯盒等。
1.2消殺藥品:常用消毒劑有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或碘伏等消毒劑;常用殺蟲劑包括有機磷類、氨基甲酸酯類、擬除蟲菊酯類、室內和外環境用藥;鼠藥有慢性抗凝血滅鼠劑。
1.3防護用品: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手套、鞋套、長筒膠鞋、醫用工作服、醫用工作帽等。
2消毒
腸道傳染病爆發后要特別重視餐具、食物、飲水、居住環境和手的消毒及污物處理。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劑的選擇方面,要求消毒效果好、簡便安全易行,價格便宜,便于運輸,供應充足。
2.1疫點的隨時消毒
傳染源存在時,對其排出的病原體可能污染的環境和物品及時進行的消毒。
2.1.1疾控機構的消毒人員接到患者診斷與消毒通知后,應立即派人到疫點指導隨時消毒,必要時提供所需消毒劑與器械。
2.1.2在病家,隨時消毒由病人的陪伴或病人所在單位派人進行。在醫院中,隨時消毒由醫院安排專職人員進行,亦可請專業消毒機構服務。
2.1.3交給病家使用的消毒劑,應標明名稱和使用方法。
2.1.4對病人應根據病情做到“三分開”與“六消毒”。“三分開”是指:①分住室(條件不具備可用布簾隔開,至少要分床);②分飲食;③分生活用具(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六消毒”是指:①消毒嘔吐物或排泄物;②消毒生活用具;③消毒雙手;④消毒衣服、被單;⑤消毒患者居室;⑥消毒生活污水。
2.1.5病人的陪伴和護理人員,除做好病人的隨時消毒外,應做好本人的衛生防護。特別在護理病人后,應消毒雙手。
2.1.6消毒指導人員與負責隨時消毒人員,應共同填寫疫點消毒工作記錄,及時上報。必要時采樣進行消毒效果評價。
2.2?疫點的終末消毒
在傳染源離開疫源地(住院隔離、轉院或死亡)后,由消毒人員對其居住過的地點進行徹底消毒。
2.2.1進入疫點時,應先消毒有關通道。
2.2.2測量污染范圍內需消毒的面積,以及需消毒的污水量。
2.2.3消毒前應關閉門窗,將水缸蓋好,將未被污染的貴重衣物、飲食類物品、名貴字畫及陳列物品收藏好。
2.2.4在關閉門窗前,應先于室內滅蠅滅蟑,然后再進行消毒。
2.2.5消毒室內地面、墻壁、家具和陳設物品時,應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依次進行。
2.2.6病人用過的餐(飲)具,病人污染的衣物及接觸的物品若不能集中在消毒站消毒時,可在疫點進行煮沸或浸泡消毒。作浸泡消毒時,必須使消毒液浸透被消毒物品。作擦拭消毒時,必須反復擦拭2~3次,并使被擦拭物品表面保持濕潤。
2.2.7?對污染重、經濟價值不大的物品,如廢棄物等,征得病家同意后進行焚燒。
2.2.8室內消毒后,對廁所、垃圾、下水道口、自來水龍頭或飲用水井等進行消毒。
2.2.9疫點消毒工作完畢后,將所用消毒工具表面以消毒劑進行擦拭消毒。對消毒人員的衣物、膠靴噴灑消毒后再脫下。衣服脫下,將污染面向內卷在一起,放在布袋中帶回消毒。
2.2.10填寫疫點終末消毒工作記錄。
2.2.11離開病家前,告訴病家開窗通風,擦拭打掃。
2.3.對各種污染對象的常用消毒方法
2.3.1地面、墻壁、門窗:用含有效氯1000mg/L~2000mg/L的消毒液、含過氧乙酸0.2%~0.5%溶液噴霧。泥土墻吸液量為150ml/m2~300ml/m2,水泥墻、木板墻、石灰墻為50ml/m2~100ml/m2。對上述各種墻壁的噴灑消毒劑溶液以濕潤而不流淌為宜。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內噴霧一次,噴藥量為200ml/m2~300ml/m2,待室內消毒完畢后,再由內向外重復噴霧一次。以上消毒處理,作用時間應不少于60min。
2.3.2衣服、被褥:耐熱、耐濕的紡織品可煮沸消毒30min,或用流通蒸汽消毒30min,或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不耐熱的毛衣、毛毯、被褥、化纖尼龍制品,可采取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時,將欲消毒衣物懸掛室內(勿堆集一處),密閉門窗,糊好縫隙,每立方米用15%過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熱薰蒸1h~2h。
2.3.3病人排泄物和嘔吐物:在病家或醫院,對于嚴重的腸道傳染病患者,應做到大便先入便器,以便進行消毒處理后再入便池。稀薄的排泄物或嘔吐物,每1000ml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的消毒液2000ml,攪勻放置2h。無糞的尿液每1000ml加入干漂白粉5g或次氯酸鈣1.5g或含有效氯10000mg/L的消毒液100ml混勻放置2h。成形糞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漂白粉乳劑(含有效氯5%),或5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2份加于1份糞便中,混勻后,作用2h。
2.3.4餐(飲)具:首選煮沸消毒15min~30min,或流通蒸汽消毒30min,也可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消毒液、或0.2%~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凈,也可用其他餐(飲)具消毒作用的消毒劑按說明書的方法消毒。
2.3.5食物:瓜果、蔬菜類可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或含過氧乙酸0.2%~0.5%溶液浸泡15min~30min,消毒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再用。病人的剩余飯菜不可再食用,煮沸30min,或用20%漂白粉乳劑、含有效氯50000mg/L的消毒液浸泡消毒2h后棄之,也可焚燒處理,但液體或半固體食品不可直接焚燒。
2.3.6盛排泄物或嘔吐物的容器:可用2%漂白粉澄清液,或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液,或含過氧乙酸0.5%溶液浸泡30min~60min,浸泡時,消毒液要漫過容器。
2.3.7家用物品、家具、玩具:可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或含0.2%~0.5%過氧乙酸溶液浸泡噴灑或擦洗消毒,布制玩具盡量作焚燒處理。
2.3.8紙張、書報:可采用每立方米以15%過氧乙酸7ml(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熱薰蒸1小時或放置于環氧乙烷消毒柜內在54℃,80%濕度下,以800mg/L薰蒸4~6小時,無應用價值的紙張、書報作焚燒處理。
2.3.9手與皮膚:用75%乙醇、0.5%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min。也可用0.1%苯扎溴銨溶液浸泡1~3min。必要時,用0.2%過氧乙酸溶液浸泡,或用0.2%過氧乙酸棉球、紗布塊擦拭。
2.3.10霍亂病人的尸體:用0.5%過氧乙酸溶液或5000mg/L的有效氯溶液浸濕的棉球或紗布堵塞人體孔道后,再用相同濃度消毒液浸濕的布單嚴密包裹后盡快火化。
2.3.11運輸工具:車、船內外表面,可用含有效氯5000mg/L~10000mg/L消毒液或0.2%~0.5%過氧乙酸溶液噴灑至表面濕潤,作用60min。或密閉空間,每立方米用15%過氧乙酸溶液7ml(1g/m3)加熱熏蒸消毒2h。
2.3.12?廁所:廁所的四壁和地面應定期進行消毒,方法同(2.5.1)。糞坑內的糞便可按糞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或加其他含氯消毒劑干粉或溶液(使有效氯作用濃度為20000mg/L),攪勻作用12h~24h。
2.3.13?垃圾:可燃物質盡量焚燒。不可焚燒的噴灑含有效氯10000mg/L消毒液,噴灑時垃圾不可堆集,并使消毒區域保持濕潤,作用60min以上,消毒后深埋。
2.3.14污水消毒
疫點內的生活污水,應盡量集中在缸、桶中進行消毒。每10L污水加入含有效氯10000mg/L消毒溶液10ml,或加漂白粉4g。混勻后作用1.5h~2h,余氯為4mg/L~6mg/L時即可排放。
對疫區內污染的生活污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消毒。消毒靜止的污水水體時,應先測定污水的容量,按含有效氯80mg/L~100mg/L的量將消毒劑投入污水中。攪拌均勻,作用1h~1.5h。檢查余氯在4mg/L~6mg/L時,即可排放。對流動污水的水體,應作分期截流。在截流后,測污水容量,再按消毒靜止污水水體的方法和要求進行消毒與檢測。符合要求后,放流,再引入并截流新來的污水,如此分期依次進行消毒處理。
2.3.15疫區飲用水的消毒與管理
對疫區集中式給水的自來水廠加強管理,確保供水安全,同時亦應重視對分散式用水的管理與消毒。對于井水可用直接投加漂白粉消毒法,即將所需量漂白粉放入碗中,加少許冷水調成糊狀,再加適量的水,靜置10min。將上清液倒入井水中,用取水桶上下震蕩數次,30min后即可使用。一般要求余氯量為0.5mg/L。井水消毒,一般每天2~3次。所需用漂白粉量應根據井水量、規定加氯量與漂白粉含有效氯量進行計算。也可使用有含氯泡騰片或其它可用于疫源地水消毒的消毒劑按使用說明書要求投藥消毒。
圓井水量=[水面直徑(m)]2×0.8×水深(m)
方井水量=邊長(m)×邊寬(m)×水深(m)
例如:某一圓井直徑0.8m,水深2.5m,消毒時規定加氯量為2mg/L,所用漂白粉含25%有效氯,則其用藥量按下式計算:
井水量=0.8㎡×2.5m×0.8=1.28m3
應加有效氯量=1.28m3×2g/m3=2.56g
需用漂白粉量=2.56g÷25%=10.24g
持續加漂白粉法:為減少對井水頻繁進行加氯消毒,并持續保持一定的余氯,可用持續消毒法。持續法常用的工具有竹筒、無毒塑料袋、陶瓷罐或井水持續消毒器,可因地制宜選用。方法是在容器上面或旁邊鉆4個~6個小孔,孔的直徑為0.2cm~0.5cm。根據水量和水質情況加入漂白粉或漂精片。一般竹筒裝漂白粉250~300g,塑料袋裝250~500g。將加漂白粉或漂精片的容器口塞住或扎緊,放入井內,用浮筒懸在水中,利用取水時的振蕩,使容器中的氯慢慢從小孔放出,以保持井水中一定的余氯量。一次加藥后可持續消毒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應有專人負責定期投加藥物,測定水中余氯。
對分散式供水,可使用含氯消毒劑消毒,一般消毒劑用量為含有效氯4mg/L~8mg/L,作用30min。消毒后測定余氯,在0.5mg/L以上即可飲用。
3媒介生物控制
腸道傳染病多發生在夏季,蠅密度較高,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因此開展防蠅滅蠅工作十分重要,同時也要開展滅蟑滅鼠工作。
3.1對疫點的處理
可用超低容量衛生殺蟲劑進行空間噴霧,迅速降低蠅密度(如:創衛劍、創衛懸浮劑,50-100倍稀釋,超低容量噴霧)。也可用常量或超低容量噴霧處理外環境(如:環衛樂50-80倍稀釋)。
同時用漂白粉處理嘔吐物和排泄物。防止蠅蛆的孳生。
3.2對疫區居民住地和周圍的處理
3.2.1開展滅蠅工作
(1)可采用空間噴霧法殺滅室內的成蠅,同時采用滯留噴灑方法用含氯氰菊酯或三氟氯氰菊酯(如:標殺、派西歐、衛得,30-50倍稀釋)的藥劑對室內的墻壁進行處理。對室外垃圾堆和垃圾存放地以0.5~2%DDVP,或是環衛樂(50-80倍稀釋)進行徹底的殺蟲處理。
(2)使用煙霧劑降低蠅密度:使用煙霧劑時應在無人狀態下和密閉的環境中進行。
(3)可使用市售氣霧殺蟲劑殺滅室內的成蠅。
(4)疫點和周圍居民區必須安裝紗門、紗窗。對廚具、剩飯剩菜,以及直接入口食品必須進行防護,阻斷蠅和蟑螂與食物的接觸,斷絕其食物來源。
3.2.2開展滅蟑工作:在疫點和周圍居民區可使用粘蟑紙、滅蟑毒餌和滯留噴灑方法(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劑量分別為15mg/m2,10-25mg/m2,10-20mg/m2)降低蟑螂密度,如:標殺、派西歐、衛得等藥物,使用劑量同前。
3.2.3開展滅鼠工作
3.2.3.1防制方法:在疫情發生地周圍進行堵洞,堵洞時可以配合使用磷化鋁片(應急時用,由專業人員負責使用)。貯存糧食及食物的地方最好建防鼠臺,也可以用鼠夾(籠)、粘鼠板進行捕殺。對大型的糧庫可使用磷化鋁熏蒸和磷化氫熏蒸。
3.2.3.2化學滅鼠劑的使用:主要采用滅鼠劑進行殺滅的方法。滅鼠中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鼠藥(如:甘氟、氟乙酰胺、毒鼠強和毒鼠硅),可以使用國家允許使用的殺鼠劑(如:抗凝血類殺鼠劑)進行滅鼠。部分殺鼠劑的使用濃度和溶劑見表1。
表1?常用殺鼠劑及劑量
殺鼠劑名稱
常用劑量
溶劑
使用方式
殺鼠靈
殺鼠醚
敵鼠鈉鹽
氯鼠酮
溴敵隆
大隆
溴殺靈
0.005%~0.05%
0.03%~0.05%
0.025%~0.1%
0.005%
0.005%
0.005%
0.005%
丙酮
乙醇、丙酮
乙醇、水
植物油
植物油、丙酮、乙醇
氯仿、植物油
植物油
毒米
毒米
毒米
毒米、毒粉、毒水
毒米、毒粉、毒水
毒米、毒粉、毒水
毒米
3.2.3.3滅鼠后所需要做的工作
鼠尸的處理:統一處理、焚燒深埋均可,但以焚燒為好。深埋處理時應適當噴灑消毒劑對其進行處理。
鼠體寄生蟲的殺滅:在投放鼠藥后的4~5天,應及時搜尋死鼠。保管好食品。噴灑殺蟲劑于地表面和居住周圍的環境。最好使用滯留殺蟲劑。同時管好貓、狗以及牲畜等動物,以防間接傳播鼠體表寄生蟲和媒介疾病給居住地人群。
3.2.3.4殺鼠劑中毒后的解毒劑
①抗凝血類殺鼠劑解毒用維生素K1治療。
②溴殺靈可用苯巴比妥治療。
③含氟類殺鼠劑用解氟靈(乙酰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