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調度負責人工作責任制度
生產調度部負責人工作責任制度
□職務
1.在生產副廠長領導下,貫徹上級有關生產方面的方針、政策,根據企業年、季、月度生產計劃和廠內各項任務的要求,負責編制生產作業計劃和輔助生產作業計劃,并組織檢查、落實和考核。
2.根據新產品試制計劃和生產技術準備綜合計劃,負責編制本部門生產技術準備計劃,并組織檢查落實。
3.加強統一指揮,組織并領導全廠生產調度工作,定期召開生產作業會,嚴格按生產作業計劃進行督促、檢查,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協調平?,搞好均?生產。
4.負責生產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訂工作,并督促貫徹執行。
5.加強在制品、工位器具和工模具管理,定期組織抽查、盤點。
6.負責辦理全廠工藝性外委協作和產品零件的外委外購合同的簽訂,承接外來修理加工任務。
7.根據生產計劃和生產需要,向工藝、動力、供應等有關部門,提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并檢查其完成情況。
8.組織安排工廠各級調度人員的業務學習,提高業務管理水平。
9.做好生產作業統計工作,按時填報生產報表。
10.根據工廠方針目標展開要求,負責本部門內方針目標展開和檢查、診斷、落實。
11.完成廠部臨時布置的各項任務。
□職權
1.有權對車間和生產服務單位下達完成或配合完成生產計劃方面的調度命令,并對各單位執行調度命令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考核。
2.在保證完成生產計劃的前提下,有權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調整月度生產計劃的建議。有權調整瓷件、附件作業計劃和金工模具品種計劃。
3.有權檢查生產會議決議執行情況和生產計劃完成情況,對不執行決議而影響進度者有權追究責任,并向主管廠長報告。
4.根據生產現場需要,有權召開有關車間、科室負責人緊急會議。
5.根據生產計劃的要求,有權簽訂零件加工生產協作方面的合同。
6.對生產用的動力有指揮、協調、調配權。
7.對生產中出現的異常情況有臨機處置權,事后應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
□職責
1.對由于計劃不周,調度工作不力,影響全廠產量、品種計劃的完成或達不到均?生產的要求負責。
2.對下達調度命令的正確性負責。
3.對因管理不善,造成工位器具、工模具和半成品、在制品供應不能滿足生產需要或儲備超過定額,致使資金嚴重積壓負責。
4.對由于管理混亂,所轄庫房的庫存零件工模具發生丟失、銹損、磕碰劃傷造成的損失負責。
5.對因指揮不當,造成人身、設備事故及部門內發生交通、火災事故負責。
6.對本科方針目標未及時展開、檢查、診斷和落實負責。
篇2: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崗位責任制度
劇毒化學品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工作負有下列責任:
一、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與本單位所從事的經營活動相應的安全知識和管理能力,并由有關主管部門對其安全知識管理能力考核后方可任職。
二、建立、健全本單位的安全檢查制度。領導要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在經營活動中要做到同時計劃、同時布置、同時檢查、同時總結、同時考核評比安全工作。
三、組織制定本單位的安全經營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四、保證本單位安全經營投入的有效實施。
五、督促、檢查本單位的安全工作,及時消除安全事故隱患。
六、組織制定并實施本單位的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七、及時、如實報告安全事故。
八、主要負責人未履行規定的安全管理職責的,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責令經營單位停業整頓。
九、主要負責人有違法行為,導致發生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給予撤職處分或處以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篇3:有限空間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
1.1總則
1.1.1為加強和規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增強防范傷亡事故的能力,根據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1.1.2所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都應當接受安全培訓和教育,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有限空間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1.1.3未經培訓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作業。
1.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
1.2.1凡新調入有限空間作業班組職工或離崗三個月以上返崗等人員都必須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經閉卷考試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有限空間作業。
1.2.2有限空間培訓內容包括:
a)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
c)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d)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
e)有關事故案例等。
1.2.3每年由部門負責人組織本部門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將培訓教案、考勤、試卷、成績、評估等相關材料定期歸檔保存。
1.3有限空間安全教育常識
1.3.1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
1.3.2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1.3.3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a)一是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b)二是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c)三是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1.4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1.4.1檢測
a)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
b)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等。最低限度應檢測下列三項:氧濃度(應在19.5-23.5%范圍內),易燃/可燃氣體濃度(應<最低爆炸極限的10%),一氧化碳濃度(應<20mg/m3);
c)未經檢測合格,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
d)在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檢測;
e)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
1.4.2危害評估
a)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
b)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
c)危害評估應依據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標準進行。
1.4.3通風
a)生產經營單位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可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
b)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1.4.4防護設備
a)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通風設備、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
b)當有限空間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爆炸性粉塵時,檢測、照明、通訊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使用防爆工具、配備可燃氣體報警儀等;
c)防護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應妥善保管,并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維護,以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1.4.5呼吸防護用品
a)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
b)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
1.4.6配備應急救援裝備
a)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b)應急通訊報警器材;
c)現場快速檢測設備;
d)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
e)應急照明設備;
f)安全繩,救生索,安全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