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成本管理體系糾正措施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體系糾正措施控制工作程序

2024-07-10 閱讀 1322

成本管理體系糾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為消除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糾正措施,以防止不符合的再發生,促進成本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和不斷完善。

2、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本公司對成本事件、成本水平不符合和成本管理體系不符合所采取的糾正措施。

3、職責

3.1體系負責人負責領導本公司糾正措施工作,并對全公司糾正措施的實施效果負責。

3.2成本部是糾正措施控制的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對糾正措施的實施和效果進行跟蹤和驗證。

3.3各責任部門和單位負責對成本事件和不符合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并實施。

4、工作程序

4.1糾正措施的控制原則

4.1.1對本公司出現的成本事件、成本水平不符合和成本管理體系的不符合,責任部門和單位必須制定糾正措施。

4.1.2糾正措施控制的重點是分析事件和不符合產生的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消除這些原因的糾正措施。

4.1.3所制定的糾正措施必須與所遇到的事件和不符合的影響程度相適應。必須權衡風險、利益和成本,確保糾正措施是適宜的。

4.1.4必須在規定的時限內完成糾正措施的制定與實施。

4.2評審不符合

4.2.1各部門和單位應注意不斷識別和發現不符合,確定不符合的信息來源,并通過成本管理體系各過程輸出的各種信息,來識別、確定和評審不符合。

4.2.2糾正措施的信息來源有:

a)不符合報告(包括成本水平不符合和成本管理體系不符合);

b)內部審核報告;

c)核算的結果;

d)管理評審的輸出;

e)數據分析的結果;

f)成本發生過程的監視和測量的結果。

(不限于此)

4.3確定不符合的原因

4.3.1對已識別和確認的事件和不符合,責任部門和單位應組織調查分析產生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并確定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做好記錄,對重大事件和不符合的原因,應由體系負責人或成本部組織進行調查和分析。

4.3.2調查和分析原因的方法可以是:

a)散發調查表;

b)召開專題分析會、成本分析會;

c)課題研究;

d)頭腦風暴法;

e)因果圖。

(不限于此)

4.4評價確保事件和不符合不再發生的措施的需求。

4.5糾正措施的制定

4.5.1在確定事件和不符合原因的基礎上,由責任部門和單位制定糾正措施,報體系負責人批準后實施。

4.5.2制定糾正措施的一般要求:

a)針對不符合的原因制定;

b)研究不符合能否再發生

c)確定相關責任部門、單位和活動接口;

d)方向明確,方法得當;

e)按規定的時限完成。

4.6糾正措施的實施

4.6.1糾正措施由責任部門和單位組織相關部門進行實施,并確保按規定的時限完成。

4.6.2糾正措施在實施過程中遇有問題時,應由成本部組織協調,重大問題應由體系負責人進行協調。

4.6.3成本部負責對糾正措施的實施情況和結果進行跟蹤和驗證,評價其有效性,并做好相應記錄。

4.6.4內部審核中的糾正措施的實施,按《內部審核控制程序》執行。

4.7糾正措施的評審

4.7.1糾正措施的實施完成后,責任部門和單位應提出書面總結,經成本部或體系負責人組織評審、認可后報總經理,作為管理評審輸入的一部分。

4.7.2對富有成效的糾正措施,可能導致有關文件的永久性更改,應由文件的歸口管理部門組織有關部門按《文件控制程序》進行更改。對效果不明顯的糾正措施應進一步分析和改進。

4.8糾正措施的匯總分析

成本部對全年所有的糾正措施,年底前全面匯總一次,并計算出全年糾正措施完成情況相對數(%),報總經理,作為管理評審輸入的一部分。

4.9由糾正措施所引起的任何記錄,成本部和責任部門/單位應予保持。

5、相關/支持性文件

5.1《內部審核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5.3《管理評審的規定》

6、記錄

6.1《糾正措施表》

篇2:公司糾正預防措施控制工作程序

公司糾正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⒈目的:

消除實際或潛在不合格原因,防止類似問題再發生或預防問題的發生,不斷改進質量體系和提高產品質量。

⒉范圍:

適用于各部門采取實施、驗證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控制。

⒊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對公司范圍內的質量體系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組織協調并組織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制定、檢查、跟蹤驗證。

3.2生產部負責產品質量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的處理、跟蹤、驗證工作。

3.3各部門、工段負責本部門所采取的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⒋工作程序:

4.1糾正措施信息收集

4.1.1糾正措施信息收集和分析:

①業務部經理負責收集客戶投訴信息、產品退貨信息,作好相應記錄并把信息反饋至全質辦;

②生產部經理負責收集進貨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檢驗、產品質量不合格信息,作好記錄反饋至管理者代表;

③管理者代表負責收集質量體系審核時的不合格信息,并作好記錄;

④各部門負責人負責收集本部門質量體系的不合格信息、作好記錄反饋至管理者代表;

⑤管理者代表將有關信息匯總后報告總經理。

4.1.2不合格原因的分析和判斷。

4.1.2.1管理者代表負責每季一次召集業務部、技術部、質保部、生產部、采購部等部門人員對客戶投訴、質量審核不合格原因進行分析。

4.1.2.2外購、外協、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由生產部負責組織分析,生產部無法解決時上報總經理,由總經理會同技術部、生產部有關人員共同分析。

4.1.2.3退貨產品須由檢驗組進行檢測并作記錄,由總經理組織有關部門分析原因,防止再發生。

4.1.2.4當出現以下外部不符合時,公司必須按顧客的規定的方法作出糾正和預防措施,并作記錄:

①第三方對公司質量體系進行認證時出現的不符合;

②產品外觀、包裝出現不合格時。

4.1.2.5各部門領導負責對本部質量體系不合格原因分析。

4.1.2.6發生嚴重不合格時,涉及到質量體系不合格時,由管理者代表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進行分析;涉及到產品質量不合格時,由生產部經理組織有關部門人員進行分析,并舉一反三,以消除其他類似過程和產品中存在的不合格原因。

4.2預防措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4.2.1業務部經理負責收集客戶服務報告質量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原因歸類,技術部做好配合工作。

4.2.2生產部經理負責收集進貨檢驗、工序檢驗、成品檢驗產品質量潛在不合格信息,進行統計分析、原因歸類。技術部做好配合工作。

4.2.3質保部收集審核結果潛在不合格信息,技術部分析。

4.2.4其他部門負責人負責收集本部門質量體系潛在不合格信息,并將分析結果上報管理者代表。

4.2.5管理者代表在下列情況下,應組織有關部門研究,采取預防措施:

①客戶對服務活動提出意見和建議時:

②成品的合格率低于質量目標時:

③外購、外協件、半成品讓步接收影響成品質量時;

④生產設備出現系統性誤差時;

⑤有發生質量事故的隱患時。

4.3糾正和預防措施的實施

4.3.1外購、外協件的不合格由采購部組織實施;半成品、成品的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由生產部經理組織實施。

4.3.2客戶的投訴報告及意見、建議、質量體系審核的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由管理者代表組織實施。

4.3.3各部門負責人組織實施與本部門質量體系有關的不合格。

4.3.4各部門負責人必須在信息收集后3天內組織實施糾正和預防措施,把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的分析結果及糾正和預防措施要求填寫到糾正和預防措施計劃表上,落實措施責任人員,并把書面結果上報管理者代表。

4.3.5管理者代表督促相關部門必須按不合格的風險程度采用防錯方法進行糾正和預防。

4.4糾正和預防措施的跟蹤和驗證。

4.4.1質量體系不合格(潛在不合格)整改的跟蹤和驗證。

4.4.1.1由管理者代表組織與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無直接責任關系的人員,對糾正和預防措施進行跟蹤和驗證,并將跟蹤和驗證結果記入糾正和預防措施計劃表上。

4.4.1.2如糾正和預防措施效果不明顯則進入下一個循環,即從本程序控制4.2開始,采取更有效的糾正和預防措施。

4.4.2產品質量的不合格(潛在不合格)的整改由生產部經理組織跟蹤和驗證,工作程序同本程序4.4.1。

4.5跟蹤驗證后,管理者代表將跟蹤驗證結果整理歸檔,提交管理評審,以此作為文件更改的依據。

⒌相關文件:

5.1QS/TSB21301-20**《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5.2QS/TSB21701-20**《內部質量審核程序》

⒍相關表單:

見清單。

篇3: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工作程序

精制加工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為了消除產生不合格及潛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類似不合格再次發生及可能的不合格的發生,做到質量改進、污染預防及職業健康安全的控制,為此公司制定并執行《糾正和預防措施控制程序》。

2范圍

2.1本程序規定了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步驟和方法。

2.2本程序適用于質量、環境及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實施和產品實現過程產生不合格及潛在不合格時,為防止不合格的重復發生及潛在不合格的發生而采取糾正和預防措施的活動。

3職責

3.1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內、外審和管理評審中不合格項所涉及的部門制定糾正措施并實施驗證。

3.2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有關部門對出現的不合格制定糾正預防措施并實施效果驗證。

3.3涉及多個部門的因素由管理者代表組織有關部門共同協商制定相應措施,并組織進行驗證。

4程序要求

4.1采取糾正預防措施的時機。

4.1.1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考慮實施糾正措施:

a、顧客提出抱怨;

b、內、外審發現的不符合;

c、管理評審或數據分析后提出的改進要求;

d.水、氣、聲、固體廢棄物出現異常污染現象;

e、相關方出現環境問題投訴;

f、出現法律、法規不符合現象;

g、目標、指標出現偏差;

h、管理方案執行出現偏差;

i、水、電、原材料等能源、資源出現浪費現象;

j、安全管理人員巡檢中發現的不符合。

k、職工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的不符合。

l、事故調查時發現的不符合。

4.1.2是否采取糾正預防措施的原則是:充分考慮不合格的影響程度,并且與所要采取的糾正預防措施相比較(即:如果不采取糾正預防措施將面臨的風險,采取糾正預防措施能夠得到的利益以及將要花費的成本)。

4.2評審(潛在)不合格

4.2.1發生(潛在)不合格(包括顧客抱怨)后,首先組織評審不合格。

4.2.1.1有關顧客投訴的產品不合格由品保部組織評審。

4.2.1.2內審、外審和管理評審中發現的不合格由組織者代表組織相關部門評審。

4.2.2評審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合格的屬性,即:

a、管理的問題;

b、執行的問題;

c、設備的問題;

d、技術的問題;

e、原料的問題;

4.3確定(潛在)不合格原因

4.3.1根據評審的分析結果,確定造成不合格的根本原因。

4.4評價糾正預防措施

4.4.1針對發現的(潛在)不合格原因,制定糾正或預防措施。

4.4.2管理者代表組織各相關部門,對糾正預防措施進行評價。

評價的目的主要有:

a、考慮所遇到的(潛在)不合格的有關情況,評價是否實施糾正預防措施;

b、所采取的措施能否有效;

4.5實施糾正預防措施

4.5.1根據評價結果,確定并實施所需的糾正或預防措施。

4.6記錄結果

4.6.1將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結果記入《糾正和預防措施報告》。

4.6.2記錄必須能夠真實反映分析的不合格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實施的結果。

4.7評審糾正預防措施

4.7.1措施實施后,主管部門組織對措施的實施結果進行評審。

4.7.2通過評審主要確定糾正預防措施的實施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是評審措施是否有效,確定已消除了造成(潛在)不合格的原因。

4.7.3措施實施情況及結果,應由各相關部門提交管理評審。

4.8措施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有關記錄,由各部門按照《記錄控制程序》進行收保存。

5相關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記錄

6.1《糾正和預防措施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