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監視和測量程序
公司管理手冊:監視和測量程序
1.目的
對產品特性、環境管理控制結果進行監視和測量,以驗證產品要求、環境管理要求是否得到滿足。
2.范圍
適用于產品形成的各環節、環境管理各因素的監視和測量。
3.職責
3.1技檢部制定生產各階段檢驗文件,負責產品、環境管理的監視和測量。
3.2各部門負責本部門環境管理工作的自我檢查。
4.程序
4.1總則
4.1.1技檢部嚴格執行各階段檢驗文件。
4.1.2檢驗人員須經培訓合格,且具備必要的檢驗知識和技能,并了解產品的性能和環境職業安全健康管理要求。
4.1.3產品驗證是一個過程,其輸入、輸出及活動如下:
輸出資源和活動
輸入
待檢物料檢驗結果(書面報告)
合格的檢驗員
資源檢測設備
檢驗規程活動
實施驗證(檢驗、試驗或測量)
判定合格與否
4.2原材料的監視和測量
4.2.1公司關鍵原材料:各種色料、溶劑和無機原料等
4.2.2對原材料的采購按照《采購控制程序》相關內容執行。
4.2.3原材料的進廠檢驗
4.2.3.1技檢部負責編制各類原材料的檢驗規程(特別是關鍵原材料),包括檢測項目、檢測內容、檢驗要求、檢測方法、判別依據、使用的檢測設備等。對于關鍵原材料應明確規定有害物質限量的要求。
4.2.3.2原材料進廠必須經過技檢部的進廠檢驗,檢驗內容包括:提供單位的質量情況(產品質量和有害物質限量要求等情況確認)常規檢驗,檢驗合格后,出具檢驗報告,并辦理產品入倉手續。
4.2.3.3所有的原材料均要核對原材料名稱、型號規格、供應商名稱,確認與認證申報的原材料資料一致,必要時,應對照原材料樣板,確認無誤后方可辦理入庫手續。
4.2.3.4所有用于產品的原材料未經驗證或檢驗不能投入加工或生產使用,本廠不允許緊急放行。
4.2.2采購的原材料,隔離堆放,做待檢標識牌,技檢部按《采購物資檢驗規程》檢驗和驗證,填寫《進貨檢驗記錄》。
4.2.3驗證或檢驗的的原材料應進行記錄和標識,檢驗結果傳遞到庫房辦理入庫手續。
4.2.4當原材料經驗證或檢驗不符合要求時,應隔離存放,由物資部與供方聯系退換。
4.3半成品的監視和測量
4.3.1每批產品階段生產完成后,操作者須填寫各階段的《原始記錄》交技檢部檢化驗員抽檢。檢化驗員按單,按標準抽檢。抽檢合格方可流轉,抽檢不合格時,則需將該批產品隔離,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處理并通知生產部進行改善,若工序檢驗或有關試驗尚未完成而急需投放生產使用的半成品,必須由總經理簽字批準后,采用專門標記投放流轉,以便一旦試驗完成評定不合格時,能全部追回和隔離。
4.3.2生產正常進行后,檢化驗員按規定周期進行抽檢,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生產部進行改善,由檢化驗員驗證效果,合格才能繼續生產。
4.3.3檢驗情況由品管員填寫過程檢驗記錄,并作規定的標識。
4.3.4生產過程的不合格品按規定標識,擺放不合格區,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處理。
4.3.5檢化驗員對半成品質量進行檢查,記錄分別填寫在《半成品生產原始記錄》、《制漆配色檢驗原始記錄》和《研磨制漆原始記錄》上。
4.5最終產品檢驗
4.5.1成品送驗:由生產部通知檢驗人員實施檢驗。
4.5.2檢驗批:原則上以一個生產批號為一檢驗批,抽樣方式,檢驗水準判定,依成品檢驗標準實施,如客戶對檢驗方式及抽樣計劃另有要求時,由營銷部根據訂單通知品管人員檢驗辦理。
4.5.3檢驗記錄:成品檢驗員根據相應產品的標準進行檢驗,并將檢驗結果填寫《成品檢驗報告單》。
4.5.4判定處理:
A.成品檢驗合格批由檢驗人員出具成品檢驗報告或合格證件后,通知庫房辦理入庫。
B.不合格批:加注"不合格"標記并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實施。
4.6出貨檢驗
在庫產品存放超過12個月時,出貨時倉管員需通知檢驗員再進行出貨檢驗,檢驗員按成品檢驗規范要求進行檢驗,經技檢部負責人確認方可出貨。
技檢部制定各種產品的檢驗標準,編制《產品執行標準清單》。嚴格按照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進行檢驗,檢查各種性能要求,填寫《成品檢驗報告單》。
4.7在任何情況下,公司產品必須檢驗合格后方能出廠,公司不執行讓步接收或緊急放行。
4.8環境管理的監視和測量
4.6.1公司對于環境管理的監視和測量采用三級檢測機制:外部委托監測、公司級檢測、部門級檢測。公司規定:主動性績效測量,即監視是否符合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運行準則和適用性的法規要求;被動性績效測量,即監視事故和其他不良環境績效的歷史證據。
4.6.2外部委托檢測內容有:工業廢水排放、廠界噪聲和廢氣排放。由地方環境監測部門檢測并出具檢測報告。
工業廢水的排放每年委托檢驗一次;廠界噪聲和廢氣的排放的委托監測時機:
a)生產產品、工藝發生較大變化時;
b)廠址發生變動時;
c)實際產量擴大一倍以上時;
4.6.3廠級檢測內容有:目標指標的完成情況的檢查,由技檢部每季度考核相關部門的完成情況,填寫《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考核記錄》。
4.6.4技檢部每月對各部門環境管理工作進行檢查,填寫《環境運行檢查表》,并按記錄控制要求進行保存。
4.6.5部門級檢測由各部門執行,每周系統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7營銷部負責對公司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執行《合規性評價控制程序》。
4.8各階段檢驗發現不合格,執行《不符合控制程序》。
4.9環境管理監測所用裝置的控制要求執行7.6章節《監視和測量裝置的控制程序》。
5.相關文件
5.1《不符合控制程序》
5.2《采購物資檢驗規范》
5.3《合規性評價控制程序》
5.4HG/T2277-1992《各色硝基外用磁漆》
5.5HG/T2453-199
3《醇酸清漆》
5.6HG/T2576-1994《各色醇酸磁漆》
5.7HG/T2592-1994《硝基清漆》
5.8HG/T2454-2006《溶劑型聚氨酯涂料(雙組分)》
6.記錄
6.1《進貨檢驗記錄》
6.2《成品試驗報告》
6.3《環境運行檢查表》
6.4《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考核記錄》
6.5《監測報告》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篇2:工廠檢驗測量試驗設備控制程序
工廠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規定了對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的配置、校準、周檢、維修和使用的控制要求,以確保量值傳遞的準確、可靠,并與要求的測量能力一致,滿足預期的使用要求。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工廠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的管理活動。
3.定義
3.1計量確認:為保證檢測設備滿足預定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組操作程序。
3.2計量標準:用以定義、實現、保持或再現單位、或一個或多個已知量值,并通過比較將它們傳遞到其他計量器具的實物量具、計量器具、標準物質或計量系統。
3.3校準:在規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器具或計量系統的示值,或實物量具或物質所代表的值與相對應的由參考(計量)標準獲得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
3.4溯源性:通過連續的比較鏈,使測量結果能夠與有關的計量標準(通常是國際或國家計量標準)聯系起來的特性。
3.5測量不確定度:表征被測量的真值所處的量值范圍的評定結果。
3.6檢具能力:由檢測設備的測量不確定度與檢驗的真值的公差的比例關系確定。
4.職責
4.1質量保證部理化計量室負責測量設備的管理、校準、檢定及外委檢定。
4.2生產準備部負責測量設備的采購、維修、零備件的配備采購及按周檢進度送檢。自制工裝類由使用部門按照周檢進度送檢。
4.3各部門、工段負責各自使用的測量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工作。
5.工作程序
5.1測量設備的配置
5.1.1檢驗、測量設備的配置由技術開發部根據產品質量特性,提出測量能力和精度要求。
5.1.2理化計量室根據技術開發部提出的具體要求,提出申購報告,進行配置。
5.1.3工廠通用量具類由生產準備部依據各工位需要及依據有關文件進行配備。
5.1.4各部門申報配備的測量設備清單報請工廠廠長批準,由生產準備部進行采購。采購選點必須選國家認準的計量器具許可證的單位。
5.1.5測量設備到貨后,由計量人員核對"MC"標志、合格證,進行驗收工作,,然后進行入廠檢定,合格者由經辦單位辦理入庫手續,不合格者辦理換、退手續。
5.2測量設備的管理
5.2.1生產準備部提供測量設備分類臺帳清單(表類、自制非標試驗器類由設備管理室提供,各類量具、自制工裝類由工具工段提供)。質量保證部理化計量室依據分類臺帳每年末編制次年的周檢進度表,一式三份(生產準備部一份,理化計量室一份,有關送檢單位一份)。
5.2.2對工廠使用的最高計量標準,國家強檢計量器具,關鍵工藝控制測量設備必須建立檔案,其內容包括:出廠合格證、使用說明書、歷次檢定證書及維修記錄、操作規程。
5.2.3測量設備的"A""B""C"類管理及標記
1)"A"類測量設備
"A"類測量設備屬工廠重點管理。必須定點(國家授權認可計量檢定單位)定周期強制檢定,責任到人,定期巡查使用和完好情況,受檢率必須達100%。
"A"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工廠最高計量標準類;
②鍋爐上用壓力表;
③安全防護用兆歐表;
④環保檢測用聲級計;
⑤氣密試驗器上用精密壓力表;
⑥水密試驗器上用壓力表。
標志是綠色"A"類合格證。
2)"B"類測量設備
"B"類測量設備屬工廠內部一般質量控制用,必須要有分類臺帳、周檢進度表。
"B"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萬能量具類(游標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
②焊接機器人上控制工藝參數的電流表、電壓表;
③氬弧焊機上的氬氣表、氧氣表及電流表;
④測溫儀表、試驗設備上附溫度表;
⑤氣密試驗器上壓力表。
標志是"B"類綠色合格證。
3)"C"類測量設備
"C"類測量設備是用作一般監視用或控制用,不是重要的工藝控制,僅一般管理,要有臺帳。新投入使用前一次性檢定或以出廠合格證為準。
"C"類測量設備包括:
①各類機床、設備上附的監視類儀表,如壓力表、電流表、電壓表;
②各類定位焊型架、夾具;
③卷尺及自制長度尺;
④氬弧焊機上的電壓表。
C類測量設備綠色"C"類標簽(表類)或藍色圓點標志。
4)不合格測量設備貼紅色"禁用"標簽。
5)暫時不用的測量設備貼藍色"封存"標簽,并要有相應審批存檔表。
6)對于失準降低使用貼(黃色)準用證。
5.2.4色標標簽必須由質保部計量人員負責粘貼標記標明計量設備編號、有效期等內容,并由粘貼人蓋章,無關人員不許撕涂。
5.2.5測量設備的封存、降低、報廢,應填寫有關申請單,由計量人員、計量負責人、質保部負責人批準后執行。
5.2.6測量設備在使用、檢定時,應具備相應規程或使用說明書上規定的環境條件。
5.2.7測量設備的使用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要做好日常維護和保養。測量設備在搬運、防護和貯存時須確保測量設備準確度和適用性完好。
5.3測量設備的檢定
5.3.1凡需進行周期檢定的測量設備,由質保部理化計量室于到期前一周通知有關部門送檢。送檢的測試設備必須清潔、完好不缺附件、有損壞或缺附件的預先說明并登記。
5.3.2理化計量室接收時要認真仔細檢查外觀及附件并逐一登記。
5.3.3計量人員必須嚴格遵守《計量法》和計量有關的法紀法規和有關檢定規程。認真仔細地進行檢定。遵守法定計量單位和國標規定的有效數字修約法則;認真填寫檢定原始記錄和檢定報告;書寫要清晰、整潔;涂改的必須蓋涂改人章。
5.3.4檢定應盡快進行,廠內檢定不出一周(需修理或缺件的視情況而定);送外委的一個月檢定完后通知送檢單位領回。須報廢的通知其辦理有關手續。
5.3.5測量設備檢定結束,要粘貼相應的管理色標,原始記錄分類存放,便于歸檔。
5.3.6對自制專用球規、卡規、塞規等新投入使用時檢定合格發放使用。每周一由計量人員到現場校對幾何尺寸;檢驗員的量具每周由計量人員周校。操作人員的量具由檢驗員班
檢,在首件三檢前進行,并在班檢卡上蓋章。當測量設備或器具有偏離標準狀態時,必須對測量的產品進行重新評價。若產品已發運,則必須通告顧客,全數退回。
5.3.7檢定、校準的環境必須符合有關檢定規程規定,并在檢定報告中記錄。
5.3.8檢定原始記錄一般保存三年。
5.4自制測量設備的管理
5.4.1自制測量設備包括工廠自制的氣密試驗器、水密試驗器、測具、夾具和各類型架等。由生產準備部提供分類明細目錄。由質保部理化計量室按情況分類"A""B""C",并編制相應檢定進度表。新制造的或更改的送檢時附請檢單、圖紙和相關技術文件一并送計量室。已在用的由使用部門按周檢進度送理化計量室檢定。
5.4.2自制測量設備由技術開發部根據工藝要求編制校對方法,確定校驗周期,由質保部檢驗人員進行。
5.5人員資格
5.5.1對從事計量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高中以上或相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5.5.2必須參加相關計量項目的培訓,經有關授權部門考核合格,取得計量檢定資格證書。
5.5.3計量人員的培訓、考核、發證由廠辦人勞教育室安排進行。
5.6測量系統分析
5.6.1對于在控制計劃中提及的測量設備即可重復性測量設備和系統,均按測量系統分析參考手冊每年進行一次測量系統分析。
5.6.2通過測量系統分析進行系統的偏移性、穩定性、重復性和再現性研究。如顧客批準,可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及接收準則。
6相關文件和記錄
QR/SH11.01-01《測量設備臺帳》
QR/SH11.01-02《測量設備報廢單》
QR/SH11.01-03《周期檢定日程表》
QR/SH11.01-04《現場周檢記錄》
QR/SH11.01-05《收發記錄》
QR/SH11.01-06《計量器具歷史記錄卡》
QR/SH11.01-07《萬能量具修理登記》
QR/SH11.01-08《工裝質量歷史記錄卡》
QR/SH11.01-09《測具標準檢定記錄表》
QR/SH11.01-10《壓力表檢定原始記錄》
QR/SH11.01-11《超越單》
QR/SH11.01-12《游標卡尺檢定記錄》
QR/SH11.01-13《千分尺檢定記錄》
QR/SH11.01-14《百分表檢定記錄》
QR/SH11.01-15《檢定合格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