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公司防滅火管理制度
1、礦山地面建筑物、倉庫、油庫、木料場等都必須有防火措施和防火制度,并且要符合國家頒布的有關防火的各項規定和當地消防部門的要求。
2、礦山地面建筑物之間,要留有消防通道。
3、任何人發現火災時,首先應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并迅速報告礦井領導。現場負責人應將所有可能受火威脅地區的人撤離危險區域,并立即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滅火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4、電氣設備著火時,首先切斷電源,在電源切斷前,只準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5、不能直接滅火時,必須封閉火區,在封閉火區時,必須采取防止人員中毒、油料爆炸的安全措施。
6、啟封火區工作要先制定安全措施,經主管部門批準,并由礦山救護隊負責進行。
篇2:井下防滅火管理制度
1、井下人員禁止帶煙火下井。
2、井口附近二十米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3、井下所有巷道不準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
4、井下使用機油應由專人領取,用后剩余部分應退回庫房,不準存放在井下。
5、井下嚴禁使用明火、明電照明,嚴禁使用白熾燈泡和其他電器取暖。
6、井下和井口房內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接作業。
7、井下開采自然傾向煤層,工作面浮煤必須出凈,不得用可燃性材料充填采空區。采煤工作面回采結束后應及時封閉,最遲不得超過0.5個月。
8、井下發現自燃發火征兆,如:溫度增高、煤壁干燥、有煤油味或出現一氧化碳時,應立即報告礦長、管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9、井下發現火災時,應根據火災的性質,災區的通風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并迅速報告礦長、管廂制定滅火方案滅火。同時,現場負責人應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點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域,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10、電氣設備著火時,必須首先切斷電源,在切斷電源前,不準用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11、井下火災不能直接滅火時,必須封閉火區,在滅火過程中,滅火人員必須從進風流中滅火,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氧氣,煤塵及其它有害氣體和風流、風量的變化,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爆炸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12、封閉的火區在確認熄滅后需重新啟封時,必須事先制訂安全措施,采取逐段恢復通風。同時,測定回風流中有無一氧化碳。發現復燃征兆時必須立即停止向火區送風,并重新封閉火區。
篇3:防滅火管理制度范本范本
1、各礦井(包括在建礦井)必須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每一礦井必須設地面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管路系統。井下消防管路系統每隔100m設置支管和閥門,但在帶式輸送機巷道中應每隔50m設置支管和閥門。地面的消防水池必須經常保持不少于200m3的水量。如果消防用水同生產、生活用水共用同一水池,應有確保消防用水的措施。
2、地面煤炭裝運系統必須設置消防管路系統,每隔50m設置支管和閥門。
3、井下任何地點不得進行電焊、氧焊和噴燈等明火作業。如果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巷進行電焊、氧焊作業時,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并由礦長批準,指定專人在現場檢查和監督。電焊作業地點風流中的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嚴禁在采區內的任何地點進行電、氧焊等明火作業。
4、生產礦井延伸新水平和采區開采新煤層時,必須對所采煤層的自燃傾向性進行鑒定。
5、開采15#煤層要執行下列有關技術規定:
⑴15#煤層回采工作面作業規程中要有防治自然發火的技術管理措施,并在回采過程中認真落實。
⑵工作面與周圍火區之間的煤柱不得小于20米。
⑶綜放工作面開口必須沿頂板掘進,為采完進行永久密閉創造條件。綜放工作面開采完畢進行永久密閉時,閉墻必須建筑在工作面開口處沿頂板掘進的巷道內。
⑷工作面回采期間不準停采,末采不準換隊。
⑸工作面回采結束后,在一個月內完成回收工作,并立即封閉。否則必須制定措施,報集團公司審批,但從停采到封閉時間最長不能超過45天。工作面周圍的所有閉墻要進行噴漿,噴漿厚度不小于8厘米。凡超過規定期限不回收工作面設備時,通風部門有權強行密閉,并組織分析,追查當事人的責任。
⑹禁止采用在12#煤層提高已采區通風負壓的方法,來處理15#煤層工作面的瓦斯。若遇特殊情況非用不可時,須由礦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報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批準。
6、開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層的礦井,必須采取綜合預防煤層自燃發火的措施。報廢已建立的防滅火系統時,必須報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審批。
7、在開采有自燃傾向性的煤層時,采區設計應采用后退式布置。在開采厚及特厚煤層時,必須有專項防滅火設計,凡一次不能采全高必須沿頂開采,不能留頂煤。
8、開采有自燃傾向性煤層的礦井在正常的生產過程中,必須開展自燃火災的預測預報工作,及時掌握火區動態和采空區自燃發火動向。每周的報表要由通風部門的技術主管簽字審核,每月要有一份火情分析報告。
9、在選擇確定風門、風窗、擋風墻等通風設施的位置時,應盡可能降低采空區、火區和煤柱裂隙處的漏風壓差,減少漏風量。
10、有自燃發火傾向的生產工作面結束后,必須在45天內撤出一切設備,對采空區進行永久性封閉。因故不能按期封閉的工作面必須制定防火措施報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審批。
11、在火區下或鄰近火區下開采的工作面,在開采前1個月必須將編制好的《火區下或鄰近火區下開采的安全技術措施》報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審批。
12、各礦對廢棄的溜煤眼、暗斜井和風眼必須進行層間永久性封閉和充填,以防止自身發火及層間有毒、有害氣體擴散。
13、礦井發生火災形成火區后,要建立火區管理臺帳,并繪制火區位置關系圖。對符合注銷或啟封條件火區要先向集團公司提出注銷或啟封報告,經集團公司總工程師批準后方可注銷或啟封。啟封火區和恢復火區初期通風等工作,必須由礦山救護隊負責進行,火區回風流所經過巷道中的人員必須全部撤出。
14、由內因外因火源引起的井下火災,統稱礦井火災事故,凡發生礦井火災事故,均須進行事故統計與分析,并按規定向集團公司呈報事故報告。
15、每一礦井均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設計和建立消防管路系統,在礦井、水平和采區投產時同時投入使用,并保證用水點管路中水壓不低于0.4Mpa,水量不小于0.6m3/min。
消防管路的下列地點必須設置支管和閥門:
㈠所有豎井、斜井和平硐井口。
㈡井底車場附近的主要硐室內。
㈢井底車場、主要石門、大巷、傾斜巷道、采區和其它巷道每隔100m區。
㈣皮帶運輸巷道每隔50m,皮帶機頭、機尾附近15m以內。
㈤采用可燃性支護材料的巷道的內每50m處。
㈥回采工作面進、回風巷口40m以內。
㈦掘進工作面進風口處。
㈧其它易發生火災的地點。
支管和閥門的位置應便于使用和維修,必須有明顯易辨的標志,其出口禁止射向電機車架線及其它電氣設備。
16、每一礦井的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進風井口應裝設防火鐵門。如果不設防火鐵門,必須有防止煙火進入礦井的安全措施。井下機電硐室、火藥庫、風動工具清洗硐室的出口裝設向外開的防火鐵門。
17、皮帶運輸機應裝設皮帶火災報警裝置和自動灑水裝置。
18、井下爆破材料庫、機電硐室、檢修硐室、材料庫、井底車場、使用膠帶輸送機或液力偶合器的地點,都應配備合格的、數量齊全可靠的消防設施,并在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中明確規定。
19、每一礦井必須在井上、下設置消防材料庫。消防材料庫儲存的材料、工具等品種和數量應符合《礦井防滅火規范》的有關規定,并每季進行檢查和更換;消防材料和工具不得挪作它用。
20、每一礦井必須建立礦井反風系統,用于進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及總進風巷發生火災時采用。
21、每一礦井都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實行明火管制,建立健全明火管理制度,切實做到:
㈠嚴禁攜帶明火下井。
㈡工業廣場內的進、回風井口20m內嚴禁煙火。
㈢井下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㈣井口和井下電氣設備必須有防雷擊和防短路的保護裝置。
㈤井下和井口房電焊、氣焊作業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規定進行。
㈥嚴禁使用產生火焰的爆炸材料和爆破工藝。
㈦嚴格火區管理。
22、每一礦井都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實行可燃物管制,建立健全井下可燃物管理制度,切實做到:
㈠嚴格限制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下井,確屬井下需要者,必須符合規定,并辦理手續。
㈡嚴禁向地面裂縫、廢棄的井口或其它通向井下的通道口傾倒爐灰、棉紗、布頭和油類等可燃物。
㈢井下和硐室內不準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嚴禁扔、灑在井巷、硐室和采空區內。
㈣井下清洗風動工具,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
㈤嚴格限制可燃性支護使用范圍。
㈥井下皮帶運輸機應用不延燃或阻燃皮帶。
凡存在可燃材料、可燃氣體和可能產生明火的地點,是嚴重的外源火災隱患地點,應制定管制和檢查措施。
23、所有井下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24、任何人發現井下火災時,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迅速報告礦生產調度室。在現場的區、隊、班組長應依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由于火風壓的風流逆轉和可能發生瓦斯爆炸的地區等)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域,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25、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其電源,在電源切斷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礦調度室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后,立即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通知有關人員。
26、在搶救人員和滅火過程中,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一氧化碳、煤塵和其它有害氣體和風流、風量的變化,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27、一旦發生礦井火災事故,必須立即成立救災指揮部。礦長和礦技術負責人必須立即趕到現場組織救災工作,礦長任總指揮。
28、用水滅火時應先從外圍滅火,后滅火源,禁止向高溫火源直接用水滅火。用水滅火時注意發生水煤氣爆炸。
29、井下火災不能直接滅火時,必須封閉火區,礦技術負責人負責領導封閉火區的工作。封閉火區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應盡量縮小封閉火區的范圍,并必須指定專人檢查瓦斯、氧氣、一氧化碳、煤塵、其它有害氣體和風流、風量的變化,還必須采取防止瓦斯、煤塵和人員中毒的安全措施。
30、井下由于火災無法直接撲滅而封閉的區域稱為火區。礦井必須繪制火區位置關系圖。所有火區和曾經發火的地點都必須在圖上注明。每一處火區都要按形成火區的先后順序進行編號,并建立火區管理卡片。火區位置關系圖和火區管理卡片,由集團公司和礦通風部門永久保存。
31、井下火區必須采用永久防火墻封閉,所有永久防火墻都必須統一編號,防火墻的管理和啟封都必須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
32、在火區附近進行采掘工作必須遵守以下規定:
㈠在已熄滅注銷的火區內及其下方鄰近煤層開采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報礦技術負責人批準。
㈡在同一煤層、同一水平的火區附近進行采掘時,必須留有足夠寬度的煤柱隔離火區,并編制設計,報礦技術負責人批準。
33、嚴禁一切非防爆電氣設備下井,井下供電線路須做到“三無”(無雞爪、無羊尾巴、無明接頭),杜絕電氣設備失爆。
34、在井下使用的膠帶、電纜、管線、風筒、塑料網等必須具有阻燃性能和抗靜電性能。
35、在井下攝影、攝像必須制定安全措施報集團公司生產技術處審批。
洗煤廠防火管理制度
36、所有運輸膠帶均使用抗靜電阻燃型膠帶(已經安裝使用的非阻燃皮帶做出更換計劃,以后安裝、更換一律使用阻燃帶)。
37、洗煤廠應提前做好各車間、值班點的冬季取暖、保暖計劃,進入冬季后嚴禁使用火爐、電爐等熱源取暖。
38、返煤皮帶、運輸皮帶走廊的饋電開關、起動器、信號、照明均使用礦用防爆型電氣設備,并達到防爆設備的完好標準。
39、所有煤倉、筒倉、半封閉皮帶走廊、皮帶機頭需加裝甲烷傳感器,進行監測監控,實現超限報警斷電,并把監測實時數據上傳至礦井生產調度值班室,進行不間斷監控。
40、加強日常洗煤廠車間、庫房、廣場的環境清理,廢舊棉花、油脂、木料等易燃物適時、定點處理。嚴禁亂扔、亂放。
41、建立關鍵地點瓦斯檢查制度,控制危險源。
42、建立防火防爆責任體系,責任具體落實到人。
43、連通井口的走廊、進行電氣焊作業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221條第二款、第223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