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壓力容器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
1.為了規范安陽加氣母站安全附件的管理,保證安全附件的有效性,確保作業人員和運行設備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適用于安陽加氣母站安全附件的安全管理。
3.安全附件實行安全監督和專業管理相結合的管理辦法:
二、職責
2.1在用的安全裝置(如壓力容器上的安全閥、壓力表、爆破片、液位計、溫度計及安全連鎖裝置)由設備管理員管理和維護保養工作。
2.2工藝過程中的溫度、壓力、液面等顯示裝置、超限報警裝置和安全聯鎖裝置,由安全員負責監督,設備管理員負責維護保養。
2.3站長負責對安全附件的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
三、基本要求
3.1各種安全裝置要有專人負責管理,經常檢查和維護保養。
3.2各種安全裝置要建立檔案。
3.3各類安全裝置的檢修要納入設備檢修計劃,定期檢修,并留有記錄。
3.4各類安全裝置要按有關規程,對主管的安全裝置定期進行專業檢查和校驗,并將檢查、校驗情況載入檔案。
3.5安全裝置不準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因檢修拆除的,檢修完畢必須立即復原。
四、安全附件的選型
1.安全閥的選型應取決于工藝條件和操作介質的特性。
(1)對于易燃、毒性為極度或高度危害的介質,必須采用封閉式安全閥,需要有提升機構時,則必須采用封閉式帶扳手安全閥;
(2)對于開啟壓力大于3MPa的蒸汽用安全閥或介質溫度超過235℃的氣體用安全閥,應采用帶散熱器的安全閥;
(3)對于空氣、蒸汽等非危害介質,可選用半封閉式和敞開式安全閥,且應備有可靠的提升機構;
(4)高壓容器及安全泄放量大而壁厚又不富裕的中、低壓容器應采用全啟式安全閥;
(5)安全閥的開啟壓力不得超過容器的設計壓力。采用系統最高工作壓力作為安全閥的開啟壓力時,則系統每個壓力容器的工作壓力必須與其相適應;
(6)安全閥的排放能力必須大于等于壓力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2.爆破片的選用應綜合考慮壓力容器的介質特性、工藝條件及載荷特性等方面因素。
(1)對于腐蝕性介質,宜采用開縫正拱型爆破片,或在與介質的接觸面上覆蓋有金屬或非金屬保護膜的普通巨拱型爆破片,爆破片所用材料不允許被介質腐蝕;
(2)對易燃介質不宜采用鑄鐵、碳鋼等破裂時產生火花的膜片;
(3)膜片的使用溫度必須高于介質溫度;
(4)對承受脈動載荷的中、低壓容器優先采用反拱型爆破片;
(5)爆破片的排放能力必須大于等于容器的安全泄放量。
3.壓力表的選用應達到如下要求:
(1)必須與壓力容器內介質相適應;
(2)低壓容器使用的壓力表精度不應低于2.5級;中壓及高壓容器使用的壓力表精度不應低于1.5級;
(3)壓力表盤刻度極限值應為最高工作壓力的1.5-3.0倍。最好選用2倍,表盤直徑不應小于100mm。
4.液位計選用應達到如下要求:
(1)應根據壓力容器的介質、最高工作壓力和溫度正確選用;
(2)盛裝0℃以下介質的選用防霜液面計;
(3)寒冷地區室外使用的液面計應選用夾套型或保溫型結構的液位計。
5.設計選用安全閥應充分考慮裝置(或容器)的運行周期,采用適合在線校驗或能夠保證定期校驗的結構。
6.對重要容器,應設計在線備用安全閥,并在安全閥前后加裝截止閥。
7.為便于安全閥的在線校驗、切換及清洗,應在安全閥與容器之間裝設切斷閥,閥門的結構和通徑尺寸應不妨礙安全閥的正常泄放。壓力容器正常運行時,截止閥必須保持全開,并加鉛封。
8.與安全閥進口連接的管及管件的截面積必須大于安全閥的截面積。
9.封閉式安全閥應配置排放管,排放管的直徑必須大于安全閥出口的公稱直徑。兩個以上安全閥共用一根排放管時,排放總管的截面積必須大于所有安全閥出口管的總和。
10.氧氣與可燃氣體或其它能相互產生化學反應的氣體不能共用一根排放管。
11.杠桿式安全閥應設有防止重錘自由移動的裝置和限制杠桿越出的導架,彈簧式安全閥應有防止隨便擰動調整螺釘的鉛封裝置,靜重式安全閥應有防止重片飛脫的裝置。
12.對易燃、毒性程度為極度、高度危害介質的壓力容器,應在爆破片的排出口裝設導管,將排放介質引至安全地點。
五.安全附件的采購與驗收
1.安全附件采購,必須選擇省級以上(含省級)安全監察機構批準的生產廠家。其中爆破片生產廠家必須持有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頒發的制造許可證。
2.采購的國產安全閥應符合GB12241、GB12242、GB12243標準。
3.根據制造廠樣本選購安全閥時,必須注明:
(1)安全閥型號、公稱通徑(必要時注明流通直徑);
(2)彈簧工作壓力等級、整定壓力。
4.每只安全閥應有制造廠家出具的質量合格證。質量合格證應包括下列內容:
(1)銘牌上的內容;
(2)制造依據的標準;
(3)出廠檢驗報告;
(4)監檢報告;
(5)其它特殊要求。
5.每只安全閥都應在閥體的顯著位置裝設金屬銘牌。銘牌上應注明下列內容:
(1)制造單位名稱、制造許可證編號;
(2)閥門型號、型式、規格;
(3)產品編號;
(4)公稱壓力;
(5)閥座喉徑;
(6)排放系數;
(7)適用介質、溫度;
(8)檢驗合格標志、監檢標志;
(9)出廠年月。
6.其它安全附件應有完整的產品質量證明書、產品合格證。爆破片應符合GB567《爆破片與爆破片裝置》的要求,產品質量證明書中應明確使用壽命(一般應不少于4年)。
7.對于出廠資料不全及銘牌標注模糊不清或缺項,收貨部門不得驗收入庫。
8.安全閥出廠校驗前,各使用部門應在安全閥上做好標識,以免發生錯亂。
9.對進口安全附件,其設計、試驗、標志及使用條件必須符合合同中規定的標準、規范。
六.安全附件的安裝
1.安全附件資料在工程完工后必須隨竣工資料由供應或建設單位一并移交使用單位的主管部門,否則,該項目不得予以驗收。
2.新安全閥在安裝前,應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調試,調試合格并加鉛封后才能安裝使用。
3.使用部門審定和變更安全閥定壓值時,必需由使用部門、設備部門和安全部門三方聯合確認。
4.安全閥安裝的要求如下:
(1)安全閥必須校驗合格并打上鉛封后,才能安裝。安裝時,不能損壞鉛封,如有損壞應重新校驗。
(2)安全閥應垂直安裝,并應裝設在壓力容器液面以上氣相空間部分,或裝設在與壓力容器氣相空間相連的管道上;
(3)盛裝液化氣體容器上的安全閥,必須安裝在其氣相部位;
(4)壓力容器與安全閥之間的連通管應盡量避免急轉彎和截面的局部收縮;
(5)安全閥裝設位置,應便于檢查、維修和在線檢驗;
(6)就地排放的安全閥排放口應高出臨近操作人員一米以上。
5.在室外安裝的安全閥,應有可靠的防凍設施。
6.封閉式安全閥應配置排放管,排放管應盡量避免曲折、急轉彎并加以適當支撐。
7.安全閥與其它連接管路上的連接螺栓必須均勻上緊,以免閥體產生附加應力。
七.安全附件使用與管理:
1.設備管理員應對安全附件的技術管理負責,并負責其安全技術管理工作。
2.設備管理員負責安全附件的技術管理,安全員進行安全監督。
3.安全附件使用部門設備管理員主要履行以下職責:
(1)貫徹執行本規定和有關安全附件的技術規定;
(2)參加安全附件的驗收;
(3)負責檢查安全附件的運行和維修情況;
(4)負責向主管部門上報當年安全附件數量和變動情況統計報表、安全閥定期檢驗計劃的實施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等;
(5)制定安全附件管理規章制度;
(6)參加安全附件事故調查;
(7)負責安全附件技術資料的管理。
4.使用單位必須建立統一格式的安全附件技術檔案。
5.安全閥的使用應在工藝及崗位操作規程中,對安全閥明確提出以下安全操作要求:
(1)操作工藝指標(包括最高工作壓力、最高工作溫度或最低工作溫度、整定壓力);
(2)安全閥注意事項和操作方法(僅限于帶扳手的安全閥);
(3)安全閥運行中應重點檢查的項目,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和防止措施,以及緊急情況的處置和報告程序。
6.安全閥運行中應進行定期檢查,檢查周期由各使用單位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最長不應超過一個月一次。下列項目應重點檢查:
(1)銘牌是否完整;
(2)安全閥鉛封是否完好;
(3)與安全閥配合使用的切斷閥是否全開,鉛封是否完好;
(4)運行中是否出現異常;
(5)運行中超過整定壓力是否可靈活起跳。
7.安全閥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如下問題時,操作人員應按規定程序及時向有關上級報告:
(1)超壓不起跳;
(2)起跳后不回座;
(3)出現泄漏;
(4)安全閥前切斷閥及安全閥鉛封脫落。
8.裝置在運行過程中,安全閥前切斷閥應處在全開位置并加鉛封。嚴禁任意將安全閥頂死、取消或關閉切斷閥。改變安全附件運行狀況必須經主管領導批準。
9.安全閥帶壓工作時,嚴禁進行任何修理和緊固工作。需要進行修理等項工作時,使用單位應制定有效的操作要求和防護措施,并經技術負責人同意,在實際操作中安全部門必須派人進行現場監督。
10.嚴禁操作人員私自開拆鉛封或調整安全閥的整定螺釘。
11.備用安全閥應妥善保管和維護。
八.安全附件校驗與修理
1.安全附件應實行定期檢驗制度。安全附件的定期檢驗執行《在用壓力容器檢驗規程》的規定。
2.使用中的安全閥,每年至少校驗一次,拆卸進行校驗有困難時,應采用現場校驗(在線校驗)。
3.安全閥校驗合格證由設備部歸檔,各使用部門在安全閥臺帳中做好相應記錄。
3.壓力表和測溫儀表應按計量部門規定的期限進行校驗。
4.爆破片應按其使用壽命,定期進行更換。
5.屬于下列情況之一的,安全閥嚴禁使用:
(1)無產品合格證和銘牌的;
(2)性能不符合要求的;
(3)未經檢驗或校驗時動作不靈活的。
6.運行中安全閥因故起跳,應及時重新校驗。
7.調校合格的安全閥應加鉛封。調整校驗用的壓力表精度不低于1級。在線校驗時,應有可靠的安全防護措施。
8.安全閥到期時,首先設備管理人員確認,上報本單位安全部門審定;在工藝條件穩定的情況下,落實監護措施,由本單位安全部門人員監督,方可關閉根閥,更換備用安全閥。
9.壓力表的校驗和維護應符合國家計量部門的有關規定。壓力表安裝前應進行校驗,在刻度盤上應劃出指示最高工作壓力的紅線,注明下次校驗日期,壓力表校驗后應加鉛封。
10.壓力表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停止使用并更換
(1)有限止釘的壓力表,在無壓力時,指針不能回到限止釘處;無限止釘的壓力表,在無壓力時,指針距零位的數值超過壓力表的允許誤差。
(2)表盤封面玻璃破裂或表盤刻度模糊不清。
(3)封印損壞或超過檢驗有效期限。
(4)表內彈簧管泄漏或壓力表指針松動。
(5)指針斷裂或外殼腐蝕嚴重。
(6)其它影響壓力表準確指標的缺陷。
11.壓力容器運行操作人員,應加強對液位計的維護管理,保持完好和清晰。使用部門應對液位計實行定期檢查,可根據運行實際情況,規定檢查周期,但不應超過壓力容器內外部檢驗周期。
篇2:化學業企業鍋爐壓力容器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化工生產正常進行,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強鍋爐、壓力容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鍋爐、壓力容器及管道的管理范圍、分級及技術檢驗標準必須按國家有關規程(規定)執行。
(二)鍋爐、壓力容器管理的職責范圍
1.公司(總廠)設備動力處
(1)負責監督和協調企業鍋爐、壓力容器的管理工作,并應配備專管人員。
(2)負責組織貫徹國家勞動部門有關鍋爐、壓力容器的規程、規定及文件。
(3)負責企業壓力容器使用證、自制自用設計制造許可證的取證工作。
(4)負責組織鍋爐、壓力容器的檢驗及修理工作。
(5)檢查鍋爐、壓力容器的修理及改造方案。
(6)負責審定三類壓力容器的修理及改造方案。
(7)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鍋爐、壓力容器專業管理的技術培訓工作。
(8)負責組織編制企業鍋爐、壓力容器統計年報和事故報表。
(9)參加鍋爐、壓力容器重大事故的調查。
2.設備動力科
(1)負責鍋爐、壓力容器的管理工作,并設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2)負責組織編制、審核、匯總和上報鍋爐、壓力容器的年、季度檢驗計劃和統計年報。
(3)負責鍋爐、壓力容器的登記和檔案資料。
(4)檢查鍋爐、壓力容器的檢驗計劃執行情況。
(5)審核鍋爐、壓力容器的驗收方案,參加檢驗和竣工驗收。
(6)參加鍋爐、壓力容器的事故調查及上報,并對預防事故的措施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7)檢查車間對鍋爐、壓力容器的使用、維護和安全裝置的校驗工作。
(8)監督檢查容器的運行。參照原勞動人事部頒發的《在用壓力容器缺陷評定中的若干意見》進行維修。
(9)協同有關部門對鍋爐、壓力容器的操作和維護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和考核。
(10)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壓力容器專業管理的技術培訓工作。
(11)設備動力科負責對企業的一、二類壓力容器維修改造及技術鑒定工作。
3.使用單位
(1)車間設備主任應負責全車間壓力容器的管理,組織編制本車間壓力容器的檢驗計劃,并檢查執行情況。
(2)車間設備員在車間設備主任的領導下負責下列工作:
①負責編制和上報壓力容器的檢驗方案和檢驗計劃。
②負責填報鍋爐、壓力容器年變更情況及申請辦理新用壓力容器使用證工作。
③參與壓力容器的安裝、檢修、檢驗后的竣工驗收工作,并按規定登記上報和保管有關資料。
④負責壓力容器操作人員的技術學習和輔導。
⑤做好安全裝置的定期校驗和管理工作。
⑥參加鍋爐、壓力容器事故調查分析和負責預防措施的貫徹。
⑦負責貫徹上級有關鍋爐、壓力容器方面的決定和工作安排。
⑧負責編制鍋爐、壓力容器一般修理、改造及更新方案。重大技術方案需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
(三)鍋爐、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安裝、使用及管理、檢驗、修理
1.設計與制造
(1)壓力容器的設計與制造工作要嚴格按原勞動人事部《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執行。
(2)壓力容器的設計、制造單位必須按國家有關規定,經有關部門審批取得許可證后,才能進行設計和制造。
(3)壓力容器制造工作(含自制自用)應嚴格在質量保證體系控制下開展工作。制造出廠的壓力容器應具有產品合格證、質量證明書和竣工圖(三類容器還應有強度計算書)。
(4)壓力容器的設計文件包括設計計算書、設計說明書和設計圖紙(設計總圖上應蓋有壓力容器設計單位許可證章),三類容器應附有強度計算書。
2.修理和改造
(1)鍋爐、壓力容器大修后,須經廠(礦)設備動力部門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2)鍋爐、壓力容器的修理和改造應按規范制定嚴格的技術方案和技術要求,一、二類壓力容器的改造方案須經設備動力部門負責人審批,三類壓力容器的技改方案須經上級設備動力部門批準。
(3)壓力容器的焊補、挖補、更換筒節及熱處理等技術要求,均應按現行的技術規范和制造技術文件及驗收規范執行。
3.安裝
鍋爐、壓力容器的安裝應有明確的安裝技術要求和安裝負責監督人。各企業基建施工中的壓力容器安裝應指定基建部門專人負責安裝技術工作,對施工單位壓力容器安裝進行監督,業務上接受設備動力部門壓力容器管理人員領導。鍋爐、壓力容器安裝竣工后,基建部門應組織使用單位的設備動力部門和安裝部門進行質量驗收,同時向使用單位設備動力管理部門提供有關技術文件,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作用。
4.使用和管理
(1)鍋爐、壓力容器的使用單位對所管鍋爐壓力容器應逐臺填寫壓力容器登記表和壓力容器登記卡片,并連同有關技術文件(包括產品合格證、質量證明書、竣工圖、壓力容器操作法,三類容器還應有強度計算書)交上級主管部門(或當地勞動部門)驗證批準,取得壓力容器使用證后方可投入使用。
(2)鍋爐、壓力容器使用登記證在檢驗周期內有效,逾期不進行定期檢驗、又無正當理由和合法手續者,使用登記證自行作廢。
(3)各企業對所管壓力容器應逐臺進行登記編號,建立健全壓力容器檔案。壓力容器檔案包括:壓力容器履歷(簿)卡,壓力容器登記表,壓力容器登記卡片,壓力容器運行及事故記錄,壓力容器檢測記錄、報告和評定,壓力容器檢查修理記錄。新投入使用的壓力容器還應有使用登記證。有安全裝置的壓力容器還應有壓力容器裝置定期校驗(正)記錄。
(4)已登記使用的壓力容器應掛上壓力容器銘牌和使用登記證標志。
(5)鍋爐、壓力容器的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由企業職能部門發給安全作業證方可上崗操作。企業對所管壓力容器應制定適應生產要求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6)對于情況不明,技術資料不全的壓力容器,各企業應通過全面檢驗、理化分析、強度計算做出評定,作為該容器的基礎技術資料。
(7)鍋爐、壓力容器必須嚴格按規定的壓力、溫度操作,不得任意修改原設計的工藝條件,嚴禁超溫、超壓運行。
(8)加強鍋爐、壓力容器、管道的防腐、保溫工作,鍋爐、壓力容器的外表面應保證油漆完整,器內防腐層應視情況定期進行檢查以保持防腐層完好無損。
(9)壓力容器的檢驗計劃隨同設備年度檢修計劃上報,年終要總結計劃執行和完成情況。
5.檢驗
(1)一般鍋爐、壓力容器的檢驗周期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如遇特殊情況不能執行者,在保證安全運行的條件下報有關部門批準后緩檢或免檢。
(2)鍋爐、壓力容器所配備的安全裝置,如安全閥等每年至少檢定、檢驗一次,并定期進行疏通、排放工作,以保證其靈敏,可靠。安全附件的檢定、校驗范圍要嚴格控制在規定指標之內。
(3)高壓管道每6年進行一次檢測。各使用單位可將管道、閥門進行分段,每年測厚和停車檢修時拆下抽檢一部分,6年內保證輪檢一次。中低壓管道也要根據使用狀況定期進行檢驗,檢驗周期最長不能超過10年。
(4)對檢驗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修理或消除,對一些一時難以消除的缺陷應采取降級、降壓、限期使用直至更新等手段進行處理,并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和備案。
(5)對一些確因結構原因無法進行檢驗的壓力容器,應定期進行耐壓試驗和測厚,同時應補做容器耐壓試驗殘余變形測定。
(6)從事鍋爐、壓力容器檢驗人員,應經當地勞動部門考核批準方可從事該項工作。
(四)事故管理
1.按化學工業部《設備事故管理制度》規定執行,送主管部門。
2.按原國家勞動總局《鍋爐、壓力容器事故報告辦法》規定執行,定期報告主管部門和當地勞動部門。
篇3:壓力容器管道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確保安全生產
2.職責要求
2.1根據勞動人事部頒發的《蒸汽鍋爐安全監察規程》、《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和《壓力容器安全監察規程》的各項規定,為避免鍋爐壓力容器事故,確保職工生命安全和國家財產不受損失,結合我廠實際情況特定本制度。
2.2購買鍋爐壓力容器必須向持有制造許可證的廠家購買。新購或進口產品入廠時必須資料齊全,其中包括圖紙、強度計算書、質量證明書,產品合格證、安裝說明書等有關資料。
2.3鍋爐壓力容器的安裝工作必須由經省勞動局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處審查批準的施工單位承擔。
2.4安裝竣工后,使用單位應向施工單位索取竣工圖,技術資料及安裝質量證明書,報我廠有關單位組織驗收,報市勞動局審批,辦理登記手續,取得使用證后方可投產使用,試運時的保運任務應由施工單位承擔。
2.5使用單位應對每臺鍋爐、壓力容器進行編號、登記、建檔,檔案包括:產品合格證、圖紙、強度計算書、質量證明書、等級卡片、安裝資料、修理和檢測記錄及其他有關資料。
2.6使用單位應根據設備性能和工藝要求制定操作規程和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最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2.6.1操作工藝指標及最高工作壓力,最高或最低工作溫度。
2.6.2操作方法,開停車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項。
2.6.3運行中重點檢查的項目和部位,以及運行中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和處理方法。
2.6.4停用時的封存和保養方法。
2.7司爐工的管理按原勞動部頒發的“對蒸汽鍋爐司爐工人的安全技術管理試行辦法”進行,掌握應知應會基本技能后,經考試合格者,由地方勞動部門發給司爐操作證,考核不合格者不得獨立上崗;壓力容器的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培訓,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崗,不合格者不得獨立頂崗。
2.8崗位操作人員要安保部和有關車間協商時間,對其進行安全考核,合格后經安保部辦理,由主管安全的領導審批后發給安全作業證,上班工作時必須攜帶,以備檢查。
2.9當班操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和崗位責任制,按操作規程的要求、定時、定線、定點、認真的進行巡回檢查,并工整地做好操作記錄。
2.10操作工必須嚴格按照各項工藝指標的要求進行操作。
2.11壓力容器發生下列異常現象時,操作人員有權立即采取緊急措施并及時報告有關領導;
2.11.1容器的工作壓力、介質、溫度或壁溫超過允許值,采取各種措施仍不能使之下降;
2.11.2容器的主要受壓元件發生裂縫、鼓包、變形、泄漏等的缺陷危及安全;
2.11.3安全附件失效,接管斷裂,緊固體損壞難以保證安全運行;
2.11.4發生火災或其它事故直接威脅到容器安全運行。
2.12運行中的蒸汽鍋爐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停爐:
2.12.1水位下降到《規程》中規定的下限水位以下時;
2.12.2不斷加大給水量或采取其他措施,但水位仍繼續下降;
2.12.3鍋爐水位已升到規程所規定的上限水位以上時;
2.12.4給水機械全部失效;
2.12.5水位表或安全閥全部失效;
2.12.6鍋爐元件損壞,危及運行人員安全;
2.12.7燃燒設備損壞、爐腔倒塌或爐構架被燒紅等嚴重危害鍋爐安全運行;
2.12.8其他異常運行情況且超過安全運行允許范圍。
2.13非當班者,不經許可不得亂動一切開關和閥門(緊危情況除外)。
2.14任何人不得強迫操作人員違章作業,操作人員有權拒絕任何違章作業的命令。
2.15鍋爐壓力容器必須定期進行檢驗和年度檢驗。
2.16運行的壓力容器每年至少進行一次外部檢驗,每三年至少進行一次內外部檢驗,每六年至少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2.17運行的蒸汽鍋爐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停爐內外部檢驗,每六年進行一次水壓試驗。
2.18檢驗前必須做到檢驗設備與其他設備和管線完全可靠的距離,易燃易爆氣體和有毒或窒息性氣體的含量應符合有關部門規定的要求,檢驗容器所用的照明燈須用低壓防爆燈,其它儀器、工具的電源不得超過12伏。
2.19蒸汽鍋爐停爐檢驗的重點:
2.19.1上次檢驗有缺陷的部位;
2.19.2鍋爐受壓元件的內外表面,特別是在開孔、鉚縫、焊縫、板邊等處有無裂紋、裂口和腐蝕;
2.19.3管壁有無腐蝕和磨損,特別是處于煙氣流速較高吹灰器作用附近的管壁;
2.19.4鉚縫是否嚴密,有無脆化;
2.19.5脹口是否嚴密,管壁的受脹部分有無環形裂紋;
2.19.6鍋爐的拉掌以及與被拉元件的結合處有無斷裂和腐蝕;
2.19.7受壓元件有無凹陷、彎曲、鼓包和過熱;
2.19.8鍋爐和磚襯接觸有無腐蝕;
2.19.9受壓元件或鍋爐構架有無因磚墻或隔火墻損壞而發生過熱。
2.19.10給水管和排污管與鍋管的接口處有無腐蝕、裂紋,排污閥和排污管連接部分是否牢靠。
2.19.11安全附件是否合理、可靠,通向水位表、低水位自動滅火裝置、安全閥、壓力表等開孔是否有堵塞。
2.19.12自動控制、連鎖裝置、訊號系統及儀表是否靈敏可靠。
2.20壓力容器檢查項目:
2.20.1外部檢查:
1容器的防腐層、保溫層及設備銘牌是否完好。
2容器外表面有無裂紋、變形、局部過熱等不正常現象。
3容器的接管焊縫、受壓元件等有無泄漏。
4安全附件是否齊全、靈敏、可靠。
5緊固螺栓是否完好,基礎有無下沉、傾斜等異常現象。
2.20.2內外部檢查項目:
1外部檢查的全部項目。
2容器內外表面、開孔、接管處有無介質腐蝕或沖刷現象。
3容器的所有焊縫、封頭過渡區和其他壓力集中的部位有無裂紋,有懷疑的部位應進行表面探傷或10倍放大鏡檢查,如發現有表面裂紋時,還應用超聲波或射線進一步抽查焊縫總長的20%(鍛制或拔制的無縫容器,抽查面積應小于總面積的20%),如沒發現表面裂紋,則不需對制造時已進行100%無損探傷檢查的容器作進一步的抽查。
4有襯里的容器,襯里是否有凸起、開裂及其它損壞現象,發現襯里出現上述現象有可能影響容器本體時,應將該處襯里部分全部去掉,并檢查殼體是否有腐蝕或裂紋。
5筒體、封頭等通過上述檢驗后,發現內外表面有腐蝕等現象時,應對有懷疑部位進行多處壁厚測量,測量的壁厚如小于最小壁厚時,應重新進行強度核算,并提出可否繼續使用的建議和最高工作壓力。
6容器內壁如由于溫度、壓力、介質腐蝕作用有可以引起金屬材料金相組織或連續破壞時(如脫碳、應力腐蝕的晶間腐蝕、疲勞裂紋等),必要時進行金相檢驗和表面硬度測定并作出檢驗報告。
7高壓、超高壓容器的主要緊固螺栓,應逐個進行外形宏觀檢查(螺紋、園角過渡部位、長度等)。
2.20.3全面檢查:
1外部檢查和內外部檢查的全部內容。
2對主要焊縫(或殼體)進行無損探傷抽查,抽查長度為容器焊接總長(或殼體總面積)的20%,對高壓、超高壓的反應器,應進行100%的超聲波探傷,必要時還應做表面探傷。
2.21除定期檢查外,鍋爐遇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做內外部檢驗和水壓試驗:
2.21.1新裝、移裝或停止運行一年以上,需要投入或恢復運行的。
2.21.2受壓元件經重大修理或改造后。
2.21.3根據鍋爐運行情況,對設備狀態有懷疑,必須進行檢驗時。
2.22屬下列情況之一的容器在投入使用前應做內外部檢驗.
2.22.1停止使用兩年以上,需要恢復使用的。
2.22.2由外單位拆卸調入將安裝使用的。
2.22.3改變或修理容器主體結構,影響強度的。
2.22.4更換容器襯里的。
2.23耐壓試驗除特殊情況外應以水為介質,用氣(液)體試壓時,試驗前要有可靠的安全措施。
2.24鍋爐水壓試驗壓力如下表:
名稱
鍋檢工作壓力kgf/cm2
試驗壓力kgf/cm2
鍋爐本體
P<6
1.5P≮2
鍋爐本體
6~12
P+3
鍋爐本體
p>12
1.25P
過熱器
任何壓力
與本體試驗壓力相同
可分式省煤氣
任何壓力
1.25P+5
2.25壓力容器耐壓試驗和氣密試驗的壓力除應符合圖紙要求外,也不應小于下表規定值:
壓力容器耐壓試驗和氣密試驗壓力規定
容器名稱
壓力等級
耐壓試驗壓力
PJη·P·kgf/cm2
氣密試驗壓力
kgf/cm2
器
非?鑄?造?容?
低壓
液(水)壓
氣壓
1.00P
1.25P
1.20P
中壓
1.25P
1.15P
1.00P
高壓
1.25P
1.00P
超高壓
1.25P
1.00P
?壁溫≤200℃的容器,耐壓試驗壓力為PT乘以[]/[]t
即PtT=PT·[]/[]t=η·P·[]/[]t
式中:P容器的設計壓力㎏/cm2
PtT?耐壓試驗壓力,㎏/cm2(≥200℃)
PT耐壓試驗壓力?㎏/cm2(常溫)
η耐壓試驗系數(按上表)
[]?試驗溫度下材料的許應力kgf/cm2
?[]t設計溫度下材料的許用應力kgf/cm2
?當[]/[]t>1.8時取1.8
2.26鍋爐水壓試驗合格后標準:
2.26.1在受壓元件金屬壁和焊縫上沒有水珠和水霧。
2.26.2鉚縫和張口處,在降到工作壓力后不漏水。
2.26.3水壓試驗壓力用肉眼觀察,沒有發現殘余變形。
2.27壓力容器耐壓試驗合格標準:
2.27.1容器和各部焊縫無滲漏。
2.27.2容器無可見的異常變形。
2.27.3經返修,焊補深度>9㎜或大于壁厚一半的鋼制容器,焊補部位按原探傷方法進行復查無超過原定標準的缺陷。
2.28檢驗完畢后,檢驗人員應對所檢驗的鍋爐、壓力容器作出檢驗報告,報告應指明鍋爐或壓力容器是否能繼續操作使用或需采取降壓操作,特別監測等措施,檢驗報告應存入設備檔案中。
2.29經檢查認為鍋爐、壓力容器缺陷嚴重難以保證安全運行時,應及時報告廠領導,如廠領導不及時采取安全措施,則操作人員和安全技術人員有權越級上報。
2.30經鑒定報廢的鍋爐壓力容器,嚴禁按承壓設備使用。
2.31屬于下列情況之一的容器,必須裝安全閥(或爆破片)和壓力指示儀表:
2.31.1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因物料的化學反應,使其內壓增加的容器。
2.31.2盛裝液化氣體的容器。
2.31.3最高工作壓力小于壓力來源處壓力的容器。
2.31.4由于生產工作介質(如粘性大、腐蝕、有毒)等原因,安全閥不能可靠地工作時,應裝設爆破片代替安全閥或者兩者重疊使用。
2.31.5壓力來源沒有安全閥和壓力表的容器。
2.32安全閥的開啟壓力和爆破片的爆破壓力不得超過鍋爐壓力容器的設計壓力,如用系統最高工作壓力作安全閥的開啟壓力時,應復核每個容器的強度,鍋爐汽包和過熱器上的安全閥按下表進行調整和校驗。
鍋爐工作壓力kgf/cm2
安全閥開啟壓力kgf/cm2P
<13
P+0.2P+0.5
13~39
1.04P1.06P
>39
1.05P1.08P
鍋爐必須有一個安全閥按表中較低壓力調整,有過熱器時按較低壓力調整過熱器上的安全閥,對于沖量式的安全閥部分,指沖量接出點的工作壓力,其他則為裝置點的工作壓力。
2.33安全閥的排放能力必須大于鍋爐的最大連續蒸發量和容器的安全泄放量,排放口應裝放空導管,并引到安全地點或進行妥善處理。
2.34安全閥應定期校驗,每年至少一次。爆破片也應每年更換一次,安全閥校驗后應加鉛封,校驗記錄應存入設備檔案中。
2.35未經檢驗合格和無鉛封的壓力表不準使用,使用中如指針失靈、刻度不清、表面破裂、指針不回零、鉛封損壞等均應立即更換,選擇壓力表時應考慮介質的腐蝕性。
2.36壓力表刻度極限至應為工作壓力的1.5~3倍,最好2倍,表盤上劃有紅線指出工作范圍,表盤直徑應≮100㎜。
2.37鍋爐壓力容器的運行日志和儀表自動記錄紙不得亂動,應妥善保管。
2.38發生鍋爐壓力容器事故;應本著“三不放過”原則嚴肅處理。
2.39鍋爐或壓力容器發生爆炸事故時,除因防止事故擴大或搶救人員而采取必要措施外,一定要保護好現場,最先發現事故者應立即用電話報告值班調度和安保部,對于玩忽職守,情節惡劣,造成重大損失的事故責任者,要嚴肅處理。
3.相關記錄
《蒸汽鍋爐安全監察規程》
《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
《壓力容器安全監察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