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施工現場周圍環境地下管線保護措施
對施工現場周圍環境及地下管線的保護措施
1、工程開始前必須對場地附近的建筑物和地下各種管線調查清楚,繪制基坑四周相關建筑和管線的剖面圖。
2、經過調查繪制好的剖面圖,必須與這些管線的主要單位取得聯系,核對正確,并按當地市政當局的規定,由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和保護對象的主管單位共同成立監護領導小組,研究并確定監測方案和防護方案。
3按監護方案加強對施工全過程的監護,及時整理信息。監護領導小組應有明確的專職人員按檢護方案控制施工,在施工全過程中保證各保護對象的變動在安全范圍內,一旦出現異常,要及時采取第二次保護措施。
4、建議選擇合適的樁種,采取合適的打樁方法,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5、控制打樁速度,以免過速打樁,土體大量隆起變形。
6、設置排水系統,使孔隙水順利排放流走,可以大大減少土體擠動。
7、對基礎施工過程中進行全面監控,發現異常,立即進行加強。
8、待基礎施工完畢,盡快對基坑進行土方回填。
9、按監控方案對周圍環境進行測定,如測定的位移、沉降等數據超出認可的范圍,除停止或調整施工速度外,對保護環境應采取以下應急措施,以便施工能繼續進行。
⑴鄰近建筑物如為低層的簡陋磚木結構,可以采用臨時的可調頂撐加固,保證施工階段的安全,施工結束后進行修理;如為磚石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多層建筑,可用就地澆筑的樹根樁或其他短樁加固,使基礎荷載傳到不受影響的深層地基。對于打樁的高層建筑,一般不會產生影響。
⑵臨近的電纜、煤氣、上下水管道等,在可能情況下應挖開暴露,特別是煤氣管。外露的管線可以及時了解有否滲漏情況,也可以增加支承措施,保證其變形在許可限度之內。
⑶準備一定數量的頂撐橫梁、板樁、砂袋等,以備基坑施工有緊急情況是急用。
⑷對鄰近建筑物如產生裂縫等險情時,應組織專門監測小組進行不分晝夜監測,并及時動員有險情的建筑物內工作人員或居民暫時撤離,待險情處理加固后再行搬回。
篇2:小區環境配套工程管線保護措施
住宅小區環境配套工程管線保護措施
進場后進行現場管線踏勘,深入了解情況,在存在地下管線的地方應做好明顯的標志:管線用途、走向、標高等,并一律備案。在施工前對地下管線和其他障礙物,應盡可能采取措施及時遷移,在無法移動的情況下需采取保護措施。
1.管線的拆除必須遵循先建后拆的原則,未經同意,不得擅自拆除管線。
2.所有在土方內的管線,當開挖揭露出來后,立即通知業主、監理、管線主管部門在現場確認,并共同研究拆除施工措施和土方開挖應注意的事項。
3.在開挖時應對現場指揮人員做好交底工作,在開挖時小心謹慎。管線暴露后,采取吊、托等加固措施,對于不同的管線均要求繪制不同的保護方案示意圖。
4.在開挖揭露出是給水管時,嚴禁用堅硬的鐵器碰撞管道,以免發生滲漏。
5.在開挖揭露出是天然氣管道時,嚴禁用堅硬的鐵器碰撞管道,以免發生滲漏,在基坑作業的人員嚴禁攜帶火種,嚴防意外事故的發生。
6.管線保護從開挖到施工完成,均落實到人,將現場監護的措施和責任一并轉交。
7.制定文明施工,安全作業的詳細規章制度,獎優罰劣,堅決杜絕質量安全事故的發生。
篇3:現場地下管線地上設施周圍建筑物保護措施
現場地下管線、地上設施、周圍建筑物保護措施
1.根據建設單位提供的信息,擬建筑物下無任何地下管線,地上無任何設施。
2.如由于地下管網不明或走向變化情況,在施工過程中確有地下管線、地上設施時,應采取如下措施:
2.1在施工前詳細了解地下管網情況,高壓、通信電纜和燃氣管道情況,依據建設方提供的圖紙,以人工橫向挖溝,確定標高位置,并記錄留出數據,繪出平面圖,待中標后布置與之交叉和保護的具體措施。工地相應配備消防器材和各部門的通信聯絡。(煤氣,電業部門)作好應急措施。
2.2如有距現場較近或距隔墻邊較近的管線都要有防護措施。在其上不允許堆放施工器材。對于高壓輸電線路,要通知有關電業部門,按安全施工防護操作規程搭設符合《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的高壓防護架體,防止發生影響線路的事故。
2.3具體工作范圍由現場項目經理部制定相關的措施報請有關部門辦理。
3.擬建建筑物距原有建筑距離較近時,施工期間采用在新建筑物與原建筑物相鄰處的外腳手架上封掛雙層密目安全網方法,并在新建筑物主體結構施工高度超過原建筑物時,搭設懸挑防護棚方法,保護原有建筑物。
4.現場臨時水電線路在敷設時要求埋深,臨水埋深800mm,臨電埋深600mm。穿越道路時要在其上部鋪設防護蓋板,防止碾壓破壞。
5.信息施工:基坑開挖前做好支護結構信息施工前的基點設置,開挖過程中設專人隨時監測基坑變化,同時做好臨近建筑沉降觀測記錄,防止意外事件發生。如基坑支護變形速度快,項目部應向上級有關部門匯報的同時,采取果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