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職業健康員工體檢管理制度范本

職業健康員工體檢管理制度范本

2024-07-11 閱讀 7114

1、目的

為保障員工的身體健康,消除職業性危害,預防職業病的發生,提高勞動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我項目部生產特點,特制定本標準。

2、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公司各所屬員工職業健康體檢管理工作。

3、定義

3.1職業健康檢查:是采用醫學方法篩選職業人群中一些較敏感的個體和探討疾病與職業的關系,從而達到確保從業人員健康和促進安全生產的目的。

3.2職業禁忌:是指員工從事特定職業或者接觸特定職業病危害因素時,比一般職業人群更易于遭受職業病危害和患職業病或者可能導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從事作業過程中可能誘發導致對他人生命健康構成危險的疾病的個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狀態。

3.3職業禁忌癥:某些疾病(或某些生理缺陷),其患者如從事某種職業便會因職業性危害因素而使疾病病情加重或易于發生事故,則稱此疾病(或生理缺陷)為該職業的職業禁忌癥。

4、職責

4.1辦公室是體檢管理工作的負責部門,負責員工體檢管理標準的制定與修訂工作,下達項目部員工年度體檢計劃并組織實施,建立健全全項目部在冊人員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4.2辦公室負責新員工上崗前體檢工作,負責與職業病危害因素有關的職業病或職業禁忌癥者調離、調換崗位的人事管理工作。

4.3安檢部工會負責監督員工體檢管理工作的落實。

5、控制程序

5.1職業健康體檢應由取得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職業健康體檢機構進行。

5.2職業性健康檢查范圍

5.2.1從事生產性有害因素或對健康有特殊要求的作業人員上崗前的職業性健康檢查。

5.2.2從事生產性有害因素的其他作業者。

5.3體檢類別

職業性健康檢查是指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人員的健康狀況進行醫學檢查,職業性健康檢查分以下檢查類別:

5.3.1就業前健康檢查:是指將要從業有害作業人員(包括轉崗人員),應在就業前針對可能接觸的有害因素進行的健康檢查。

5.3.2定期職業性健康檢查:指對從事有害作業的員工按一定的間隔時間(周期)及規定的項目進行健康檢查。

5.3.3應急性健康檢查:工作場所發生危害員工健康的緊急情況時,需立即組織同一工作場所的員工進行健康檢查。

5.3.4離崗健康檢查:員工不再從事有毒有害作業,應在離崗時進行健康檢查。

5.3.5職業病患者和觀察對象定期復查:對已診斷為職業病的患者或觀察對象,根據職業病診斷的要求,進行定期復查。

5.3.6非職業性健康檢查:指對不從事有害作業員工的健康檢查,不包括由于員工患病所需要的檢查。

5.4體檢內容、體檢周期

5.4.1根據項目部生產特點和員工從事的作業,可將項目部的定期體檢分為一般健康監護體檢(非職業性健康檢查)和有毒有害崗位體檢兩項,體檢項目的內容具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內容制定,每個項目檢查內容如下:

5.4.1.1非職業性健康檢查(一般健康監護體檢)內容為:內科常規檢查、心電圖、肝功能、血常規、尿常規、既往病史、現病史、女工增加婦科項目檢查。

5.4.1.2職業性健康檢查(既有毒有害崗位體檢)內容為:

a.粉塵作業體檢內容為:一般健康監護體檢內容+高千伏胸部*射線攝片+肺功能。

b.酸性物質作業體檢內容:一般健康監護體檢內容+口腔+鼻腔檢查+肝脾B超+胸部*射線攝片(其中肝脾B超與胸部*射線攝片檢查為視員工作業危害嚴重程度和勞動者健康損害狀況的選檢項目)。

d.致化學性眼灼燒的化學物體檢內容:一般健康監護體檢內容+眼部檢查+耳鼻咽喉科+角膜熒光素染色及裂隙燈觀察(檢查角膜及內眼):其中角膜熒光素染色及裂隙燈觀察為視員工工作危害嚴重程度和勞動者健康損害狀況的選檢項目。

f.有機物質作業體檢內容(各類有機助劑):一般健康監護體檢內容+末梢感覺檢查+肝脾B超+神經肌電圖+頭部CT+血清學檢查(其中肝脾B超、神經肌電圖、頭部CT、血清學檢查為視員工作業危害嚴重程度和勞動者健康損害狀況的選檢項目)。

g.電工作業體檢內容:一般健康監護體檢項目+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膝反射+視力+色覺+腦電圖(其中腦電圖檢查為視員工作業危害嚴重程度和勞動者健康損害狀況的選檢項目)。

h.噪聲作業體檢內容:一般健康監護檢查項目+純音聽力測試+耳鼻檢查;

i.機動車駕駛作業:一般健康監護檢查項目+遠視力+色覺+聽力+胸部*線透視。

5.4.2體檢周期

5.4.2.1非職業性健康檢查(一般健康監護體檢)的體檢周期為兩年一次。

5.4.2.2職業性健康檢查周期依據公司的實際情況規定如下:

a.粉塵作業:一年體檢一次;

b.酸性物質作業:兩年體檢一次;

c.致化學性眼灼傷的化學物質作業:一年體檢一次;

d.有機物作業內容:一年體檢一次

f.電工作業:兩年體檢一次;

g.噪聲作業:在90-100dB(A)的2年體檢一次、大于100dB(A)為1年體檢一次。

h.其余崗位每2年體檢一次。

5.5體檢結果處理及要求

5.5.1所有調入、簽定勞動合同的員工,在上崗前必須進行就業前的體檢,由項目部辦公室向公司職工醫院提供人員名單,辦公室負責組織體檢。在體檢期間的同時必須接受有害有毒物質危險性知識及氣防應知應會技能培訓,經考核合格后,再根據體檢結果分配相應的崗位工作,辦公室應建立原始的個人健康監護檔案,并備案。

5.5.2項目部在冊人員體檢結果匯總后由辦公室負責存檔,每項體檢化驗分析單要保存到個人檔案中,各類所拍片子要妥善保存,個人體檢檔案中每個項目的檢查都要有所查醫生的簽字。

5.5.3員工健康監護檔案應維護其真實性、科學性、保密性。除公司領導、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因工作需要按照檔案的管理規定查閱外,其他人員無權隨意查閱。

5.5.4體檢中發現與職業因素有關的疾病或職業禁忌癥,辦公室要填寫到體檢結果一覽表中,工種不適者,由辦公室會同其相關處室予以調整。

5.5.5辦公室在體檢中發現群體中反應且可能與所接觸的職業性危害因素有關時,要對作業環境進行衛生學調查,評價,相關處室要積極配合,對所監測超標的崗位和有毒有害崗位監測結果要定期報相關部門,對接觸職業性危害因素員工進行體檢時,也必須職工接觸的作業場所有害有毒因素進行監測。

篇2:隧道有害氣體檢測管理制度

各單位:

為了防止金雞嶺和田坪嶺兩條隧道在施工過程中,有害氣體超限帶來危險。避免因有害氣體含量高,對施工人員身體健康、隧道工程安全造成毀滅性災害。切實保護人身、機具和工程安全。特制訂隧道有害氣體檢測及通風管理制度,望各單位認真執行:

一、監測內容

瓦斯是隧道施工中,從煤層、巖層和隧道圍巖中逸出的各種有害氣體(其中主要成份是俗稱沼氣的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重烴及其化合物,包括乙烷、丙烷、丁烷等氣體)的總稱。是大量植物沉積埋藏在地下深處,在缺氧情況下經地層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在進入煤的變質碳化過程中產生的氣體。

瓦斯通常在碳質巖內或者附近發現,尤其在煤層、頁巖和含油層以及其他產生瓦斯的巖石上的多孔地層,另外在泥炭、有機粉砂和有機體在潮濕環境下腐爛的地方也會有瓦斯存在。瓦斯可以沿斷層、節理或者多孔巖石橫向通過相當一段距離。如果被覆蓋的不滲水地層限制,瓦斯會在湖和水下累積。

?瓦斯通常以氣壓袋形式存在,當氣壓袋被刺破(如鉆眼)后,由于穩定的滲入、嚴重散發或者突然涌入,在開挖區域將有瓦斯出現:伴隨一定煤層中的地質擾動,瓦斯也會以強烈爆發的形式(通常含有大量煤塵)產生。溶在地下水中的瓦斯氣體進入隧道后,氣體會從水中釋放出來,進入隧道空氣中。

?根據金雞嶺隧道、和田坪嶺隧道有害氣體的實際情況,瓦斯(CH4)、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硫化氫(HS)作為主要監測對象,而把一些含量低、濃度小的有害氣體作為輔助監控對象。

二、人員配置

各隧道工區成立以架子隊隊長為組長的隧道施工有害氣體管理小組,指定專人負責現場的有害氣體管理工作,強化對施工現場的監管。

各工區至少配備2人進行全天24小時的有害氣體監測。(建議各工區領工員或技術員),分白班與夜班。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明確,保證有害氣體監測的及時性及精確度。一發生情況直接,撤離作業人員并向有害氣體管理組領導匯報。

隧道作業人員(包括管理人員、施工人員及特種作業人員)應該接受相應的瓦斯隧道安全施工基本安全知識培訓。制定并落實隧道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用火安全制度,不得在隧道內抽煙、攜帶火種等,加強用電安全管理,提供電力安全防范等級。項目部安質部應定期(每周一次)和不定期對隧道安全施工進行檢查,及時處理暴露的安全問題,及時消除安全隱患,確保隧道施工任務安全順利完成。

三、氣體監測與分析

1、監測頻率及位置

因本隧道為非瓦斯隧道,因此監測頻率較瓦斯隧道少,(但考慮不同斷面偶爾出現煤矸石的狀況),故在圍巖變化時必須進行監測,同時每班監測不得少于2次,遇有突發氣體時,每班可根據情況進行多次監測,監測時每一百米檢測3個斷面,每個斷面測五個點:即拱頂、兩側拱腰處和兩側墻腳處,掌子面處應多測幾點。重點監測的風流和場地包括:開挖面回風流、放炮地點附近20m以內的風流、局部坍方冒頂處、各種作業臺車和機械附近20m處以及隧道頂部局部凹陷有害氣體易于聚集處等;地質破碎帶處應及時檢查。

2、監測數據整理與分析

瓦檢人員在洞內檢測的同時,做好各種有害氣體濃度變化的記錄,并及時匯總分析,指導隧道安全施工,如遇特殊情況及時向值班負責人報告,以便采取緊急應對措施。

四、管理措施

1、瓦檢儀器專人保管、充電,應隨時保證測試的準確性。按各種儀器說明書要求,定期送地市級以上質量技術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對需要大修的儀器應送國家認定機構進行修復。

2、重點區域及部位堅持“一炮三檢制”,即裝藥前、爆破前、爆破后,均應進行檢測。

3、每個檢測點應設明顯的記錄牌,每次檢測應及時填寫在記錄本上,并定期逐級上報。

五、有害氣體綜合治理

目前對隧道內有害氣體的綜合治理,主要是采用超前探測、排放、通風、防護、注漿止氣及氣密性砼封閉等方法對有害氣體進行綜合治理。

1、超前探測、排放

用ZY-150型鉆機進行超前鉆探,對有害氣體進行判斷,并通過鉆孔排放有害氣體。在隧道每個開挖循環作業鉆孔前,加強局部爆破鉆孔對開挖面前方5m范圍進行探測,判斷是否有有害氣體逸出。

2、通風

通風是降低有害氣體濃度、防止有害氣體積聚的最有效手段;通風可以不斷向洞內送入新鮮空氣,排出有害氣體和降低粉塵濃度,從而改善洞內施工環境,確保洞內施工安全和人員身體健康,提高生產效率。

通風標準:

根據經驗及安全規范要求,通風量至少應滿足以下要求:

a、洞內空氣含氧量不得少于20%,并保證洞內施工人員每人每分鐘能獲得4m3的新鮮空氣。

b、粉塵允許濃度,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10%以上游離二氧化硅的粉塵必須在2mg以下。

c、洞內有害氣體最高允許濃度標準見表2。

d、洞內最小風速:Vmin=0.25(m/s)。

3、防護

①、在有害氣體含量高地段施工,作業人員必須攜帶個體自救器。爆破采用非電毫秒起爆系統和非電雷管引爆,洞內人員全部撤離,洞外起爆。通風后,先由技術人員帶滅火器、自救器及檢測儀進入工作面,經檢查無燃燒、無有害氣體涌出后再供電,待檢測各種有害氣體濃度降至安全標準以下后,才能開始施工作業。

②、洞內不能停止通風,必須有備用電源。

4、注漿止氣

對有害氣體含量高地段,為施工及營運安全,采用小導管注漿封閉周邊圍巖裂隙,防止有害氣體滲漏。使用ф42鋼管鉆梅花孔,管長5m,沿開挖周邊以5°~8°外插角鉆孔,鋼花管插入孔內,孔口用錨固劑堵塞縫隙,注漿用水泥-水玻璃雙液漿摻BR增加型防水劑,配合比為:水:水泥:水玻璃:防水劑=1:1:0.67:0.256,注漿壓力0.7~0.9MPa。

5、氣密性砼

在瓦斯設防段,初期支護采用氣密性噴砼封閉瓦斯,二次襯砌采用全封閉復合式襯砌,模筑氣密性砼,氣密性砼滲透系數小于10×10-11cm/s。

6、防爆與防煤層瓦斯突出

有害氣體防治,最重要的內容就是防爆與防煤層瓦斯突出。防爆可通過加強通風對洞內瓦斯進行稀釋,使其濃度降至安全濃度以下;同時采取控制火源、使用防爆電器、防爆機械等手段實現。

7、其它方法

利用有害氣體的化學、物理特性,采取下列措施,也可降低有害氣體濃度。?

①、對H2S氣體,可向煤體或巖體壓送石灰水及化學漿液。

②、水幕降塵,把水霧化成微細水滴射到空氣中,使之與空氣中的粉塵碰撞,則塵粒附于水滴上,被潤濕的塵粒凝聚成大顆粒,從而加快其降落速度,達到防塵防有害氣體的目的。

六、具體要求

1、全員重視,合理投入是實現安全生產的先決條件。

把有害氣體監測放在第一位,把通風管理作為“重中之重”,在“人、財、物”上優先保證,牢固樹立“防有害氣體災害大于一切”的思想,當施工進度與有害氣體監測、防治相矛盾時,以“寧停三天,不搶一秒”作為處理問題的準則。

2、建立完善各種有害氣體監測、管理制度,嚴格執行。

根據《隧道施工安全規程》、《鐵路隧道施工規范》等法規,結合隧道實際情況,制定安全檢查制度等,并嚴格執行制度,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全員安全意識。

安全工作只有100%和0兩種結果,因此,提高洞內每一個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是保證安全的前提。除對施工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上崗培訓外,還要經常在各種大、小會議上提安全、講安全,做到警鐘長鳴,甚至舉行專題知識競賽等生動有趣的活動,使每一個施工人員隨時腦子中有安全這根弦,樹立“隧道施工安全無小事”的觀念。

4、綜合治理見成效。

有害氣體隧道安全施工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部門、哪一個施工環節能夠完全保證的,它貫穿于整個施工過程中,只有進行全時效、全方位綜合治理,采取一切有效的管理、技術措施,消滅一切安全隱患,才能保證安全。對于有害氣體監測,要狠抓檢測員檢查有害氣體制度的落實,明確每班檢查地點、時間。洞內無檢測員不能施工,檢測員有現場停止施工的權力。

中鐵四局南龍鐵路項目經理部二分部?

2014-8-31

篇3:可燃氣體檢測報警管理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司站場標準化建設,進一步規范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的管理,依據相關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適用于所屬單位站場易燃易爆場所。

第二章選型、設計、安裝

第三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的選型應符合國家指定機構認可的計量器具制造認證、防爆性能認證和消防認證。

第四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的設計、安裝單位應符合相應承包商資質要求。

第五條安裝單位應按照工藝參數要求調試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并經試車運行合格后交付所屬單位運行部門使用??扇細怏w檢測報警裝置的主要性能指標應滿足以下要求:

(一)檢測對象:空氣中的可燃氣體;

(二)檢測范圍:0~100%可燃氣體爆炸下限(LEL);

(三)檢測誤差:爆炸下限的±10%以內;

(四)報警設定值:一級報警小于或等于20%LEL,二級報警小于或等于50%LEL;

(五)報警誤差:設定值偏差在±25%以內;

(六)響應時間:吸入式儀器的響應時間應小于30s,擴散式儀器的響應時間應小于60s。

第三章日常管理、標定

第六條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應進行定期標定,每年不少于一次。

第七條各單位應建立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臺帳,并完善日常管理制度。應有專職或兼職人員負責日常檢查和維護。

第八條日常檢查、維護應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內容:

(一)每周按報警器自檢試驗系統按鈕一次,檢查系統運行情況。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外觀檢查,主要檢查:連接部位、可動部件、顯示部位和控制旋鈕、故障燈、檢測器防爆密封件和緊固件、檢測器部件是否堵塞、檢測器防水罩等情況。

(三)每半年用標準氣體對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進行試驗,觀察報警情況和穩定值,不滿足性能要求時,應及時處理,并做好記錄。

第九條可燃氣體檢測報警裝置中的氣敏傳感器應根據使用年限或者所處環境位置及時予以更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