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房產建筑項目砌體結構工程質量檢查要點

房產建筑項目砌體結構工程質量檢查要點

2024-07-11 閱讀 5401

房產公司建筑項目砌體結構工程質量檢查要點

1.目的

確保砌體結構工程質量在施工階段得到有效控制。

2.范圍

適用于***有限公司開發的建筑工程的砌體結構工程。

3.職責

工程部負責砌體結構工程的中間檢查和隱蔽驗收;竣工驗收由工程部組織,相關部門參與。

4.內容

4.1.檢查依據

4.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砌體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50203-98)

4.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GBJ301-88)

4.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J3-88)

4.1.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J11-89)

4.1.5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多層磚房抗震技術規(JGJ/T13-94)

4.1.6設計施工圖文件、資料

4.2.檢查內容

4.2.1現場質保體系檢查

4.2.1.1施工單位的資質條件和操作工人的上崗證;

4.2.1.2砌體材料的進場驗收與堆放保管情況;

4.2.1.3砂漿的配合比、攪拌料的計量情況;

4.2.1.4試塊標養與見證取、送樣執行情況;

4.2.1.5儀器的定期鑒定情況。

4.2.2設計圖紙和施工組織設計檢查

詳細查看設計圖紙說明和施工組織設計,明確建筑抗震設防等級、砌體施工質量控制等級、砌體材料和粘結材料的強度等級、砌塊排列要求、圈梁、構造柱的設置部位及要求等。

4.2.3質量保證資料

4.2.3.1磚、砌塊、預制構件出廠證明、準用證及進場試驗報告;

4.2.3.2隱蔽驗收記錄:

4.2.3.2.1基礎墻的砌筑;

4.2.3.2.2砌體結構拉結鋼筋;水泥、鋼筋等材料、構件的質量證明書

4.2.3.2.3現澆圈梁、構造柱鋼筋;

4.2.3.3混凝土和砂漿試塊報告及評定結果;

4.2.3.4施工單位的質量評定資料。

4.2.4現場實物質量檢查

4.2.4.1砌體軸線位置與標高;

4.2.4.2皮數桿的設置及砌塊排列圖的實施;

4.2.4.3磚、砌塊砌筑時的含水率;

4.2.4.4回土時對墻體的監護;

4.2.4.5組砌方法與留搓;

4.2.4.6變形縫凈寬及防護措施;

4.2.4.7構造柱、預留洞、預埋件等的位置、尺寸及施工質量;

4.2.4.8拉結筋、錨固筋等構造筋的施工質量;

4.2.4.9預制構件的安裝與防腐木磚的位置與方向;

4.2.4.10砌體的平整度、垂直度、灰縫厚度及砂漿飽滿度。

4.3.檢查要點

4.3.1砌體工程所用的材料應符合以下要求

4.3.1.1多層磚房粘土磚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砌筑砂漿強度不應低于M2.5。

4.3.1.2六層及六層以上房屋的外墻應采用MU10的磚或MU5的砌塊。

4.3.1.3基礎墻和水池、水箱等不得使用多孔磚。基礎墻粘土磚強度不得低于MU10,水泥砂漿強度不應低于M5。

4.3.1.4除基礎墻和磚砌女兒墻外,墻體不應使用實心粘土磚,非承重墻體禁止使用粘土磚。

4.3.1.5構造柱和圈梁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15。

4.3.2砌體工程的構造柱應符合以下要求

4.3.2.1多層磚房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設置部位應符合規范規定。

4.3.2.2多層磚房構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240mm×180mm,構造柱保護層宜為

20mm,且不小于15mm。

4.3.2.3構造柱必須與圈梁連接,相交結點處適當加密柱的箍筋,加密范圍在梁上、下均不應小于450mm或1/6層高,箍筋間距不宜大于100mm。

4.3.2.4構造柱應沿整個建筑物高度對正貫通,不應使層與層之間的構造柱相互錯位,突出屋頂的樓、電梯間構造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內外墻交接處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φ6拉接鋼筋,且每邊深入墻內大于1.0米,局部突出屋頂間的頂部及底部均應設置圈梁。

4.3.2.5在澆灌構造柱混凝土前,應先清除模板內的雜物,先注入適量同配比水泥砂漿,振搗時,振搗器應避免觸碰墻,嚴禁通過磚墻傳振。

4.3.2.6構造柱位置墻體應砌馬牙槎,每牙高度不宜超過300mm,每邊牙擴寬度大于60mm,且應沿高每500mm設置2φ6拉結筋,每邊伸入墻內大于1.0米。

4.3.2.7構造柱的豎向鋼筋末端應作成彎鉤,接頭可以采用綁扎,其搭接長度宜為35倍鋼筋直徑。在搭接接頭長度范圍內的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

4.3.3砌體工程的圍梁應符合以下要求

4.3.3.1圈梁應閉合,遇有洞口應上下搭接,搭接長度不應小于其垂直間距的2倍,且不得小于1米。

4.3.3.2山墻及橫墻圈梁鋼筋應彎入縱向圈梁,其彎入長度不小于500mm和鋼筋直徑的35倍。

4.3.3.3圈梁截面高度不應小于120mm,最小縱筋4φ10,最大箍筋間距200mm。

4.3.4砌體工程應符合下列基本規定

4.3.4.1砌體施工,應設置皮數桿,并應根據設計要求、塊材規格和灰縫厚度在皮數桿上標明皮數及豎向構造的變化部位。根據皮數桿最下面一層磚的標高,拉線檢查基礎墊層、表面標高是否合適,當第一層磚水平灰縫大于200mm時,應先用細石砼找平。砌筑砌塊墻體時,尚應根據預先繪制的砌塊排列圖進行。

4.3.4.2砌完基礎后,應及時雙側回填。單側填土應在砌體達到側向承載能力要求后進行。

4.3.4.3伸縮縫、沉降縫、防震縫中,不得夾有砂漿、塊材、碎渣和雜物等。

4.3.4.4設計要求的洞口、管道、溝槽和預埋件等應于砌筑時正確留出或預埋,多孔磚、空心磚、空心小砌塊墻體表面不得留置水平溝槽。門窗洞處不應采用無筋磚過梁,過梁每邊支承長度不應小于240mm。砌體中的預埋件應作防腐處理,預埋木磚的木紋應與釘子垂直。寬度超過300mm的洞口,應砌筑成平拱或設置過梁。

4.3.4.5砌體施工質量控制等級,應符合GB50203-98第2.0.18的規定。

4.3.4.6砂漿試樣在攪拌機出料口隨機取樣制作,砂漿的抽樣頻率應符合以下規定:每一樓層或250m3砌體中的各種強度等級的砂漿,每臺攪拌機應至少檢查一次,每次至少應制作一組試塊。如砂漿等級或配合比變更時,還應制作試塊。砂漿強度應以標準養護,以齡期為28天的試塊抗壓試驗結果為準。

4.3.4.7當施工中出現下列情況時,可采用非破損和微破損檢驗方法對砂漿和砌體強度進行原位檢測,判定砂漿的強度:

4.3.4.7.1砂漿試塊缺乏代表性或試塊數量不足;

4.3.4.7.2對砂漿試塊的試驗結果有懷疑或有爭議;

4.3.4.7.3砂漿試塊的試驗結果,已判定不能滿足設計要求,需要確定砂漿或砌體強度。

4.3.5砌體砌筑時應符合以下要求

4.3.5.1砌筑磚砌體時,粘土磚應在砌筑前1天澆水濕潤,砌筑時一般以水侵入磚四邊1.5cm左右為宜。加氣混凝土砌塊運輸、堆放時應防止雨淋;砌筑時,應向砌筑面適量澆水。

4.3.5.2磚砌體的灰縫應橫平豎直,厚薄均勻,并應填滿砂漿。

4.3.5.3砌體水平灰縫的砂漿飽滿度不得小于80%,豎縫不得出現透明縫,嚴禁用水沖漿灌縫。磚砌體灰縫厚度不應小于8mm,也不應大于12mm;加氣混凝土砌塊水平灰縫厚度不得大于15mm,垂直灰縫寬度不得大于20mm。

4.3.5.4磚砌體的轉角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嚴禁無可靠措施的內外墻分砌施工。對不能同時砌筑而又必須留置的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搓。

4.3.5.5后砌隔墻可于墻中引出凸搓并應預埋拉結筋,拉接筋沿墻高每500mm一道,每道不得少于2φ6鋼筋,埋入長度每邊不得小于600mm,末端應有900彎鉤。。

4.3.6填充墻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4.3.6.1用輕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塊和加氣混凝土砌塊砌筑填充墻時,墻底部應砌燒結普通磚或多孔磚,其高度不宜小于200mm。

4.3.6.2填充墻砌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空隙,在抹灰前采用側磚、或立磚、或砌塊斜砌擠緊,其傾斜度宜為60°左右,砌筑砂漿應飽滿。

4.3.6.3砌體填充墻框架應沿框架柱高每隔500mm(加氣砌塊因模數可為600mm)配置2Ф6mm的拉筋,伸人填充墻內長度,一、二級框架應沿墻全長設置,三、四級框架不應小于墻長的1/5且不應小于700mm。

4.3.6.4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洞口下部應放置2Ф6mm鋼筋伸過洞口兩邊長度每邊不得小于500mm。

4.3.6.5加氣混凝土砌筑時,應上下錯縫,搭接長度不宜小于砌塊長度的1/3,并應不小于150mm。如不能滿足時,在水平灰縫中應設置2Ф6mm鋼筋或Ф4mm鋼筋網片加強,加強筋長度不應小于500mm。

4.3.6.6不同于密度和強度等級的加氣混凝土砌塊不應混砌,加氣砌塊也不得與其它磚、砌塊混砌。

4.3.6.7底框磚房的磚填充墻框架的施工,應先砌墻后澆混凝土柱。

4.3.7砼小型空心砌塊工程檢查要點

4.3.7.1進入施工現場的小砌塊在廠內的養護齡期不得少于28天,并必須持有同一廠家的出廠合格證(合格證上標明生產廠家名稱、型號、規格、產品等級、強度等級、密度等級、批量和生產日期)。承重小砌塊最小外壁厚30mm,最小肋厚25mm。

4.3.7.2除框架填充內墻、住宅和其他民用建筑內隔墻、圍墻可使用合格品等級小砌塊外,其他工程部位均應采用不得低于一等品等級的小砌塊。

4.3.7.3多層砌體結構抗震一般規定七度設防時,多層砌體房屋不應超過七層,總高度不應超過21m,底框房屋不應超過六層和19m。

4.3.7.4對室內地面以下的砌體。應采用普通混凝土小砌塊和不低于M5的水泥砂漿砌筑;五層及五層以上民用房屋的底層墻體,應采用不低于MU5的小砌塊和M5砌筑砂漿。

4.3.7.5墻體施工前必須按設計圖房屋的軸線編繪小砌塊平、立面排列圖。

4.3.7.6單排孔小砌塊上下皮砌塊應對孔、錯縫搭接砌筑,灰縫應飽滿,砌筑時,

墻面必須用原漿作隨砌隨勾縫處理,缺灰處應補漿壓平、壓實,并作出凹縫,凹進墻面2mm。

4.3.7.7砌體灰縫應橫平豎直,水平灰縫的砂漿飽滿度不得低于90%,豎向灰縫的砂漿飽滿度不得低于80%,不得出現瞎縫、透明縫,砌筑砂漿強度末達到設計要求70%,不得拆除過梁底模,水平灰縫的厚度和垂直灰縫的寬度應控制在8一12mm,砌筑時的鋪灰長度不得超過800mm,嚴禁用水沖漿灌縫,當垂直灰縫大于20mm時,一般可采用C20細石混凝土灌縫。

4.3.7.8個別情況下無法對孔砌筑時,可錯孔砌筑,但其搭接長度不應小于90mm(輕骨料砼120mm),當小于90mm(120mm)時,應在水平灰縫中設2Φ4點焊網片,網片長度不小于800mm。但無論何種情況,豎向通縫不得超過兩皮小砌塊。雙排孔小砌塊應錯縫搭砌,搭接長度不應小于190mm。

4.3.7.9砌筑砂漿必須攪拌均勻,隨伴隨用,施工期間最高溫度超過300,砂漿必須分別在2h和3h內用完;砂漿稠度,用于普通砼小砌塊時宜為50mm,用于輕骨料混凝土小砌塊時宜為70mm。

4.3.7.10承重墻體不得采用小砌塊與粘土磚等其它塊體材料混合砌筑,隔墻和填充墻頂面和上部結構接觸處應用一皮實心混凝土砌塊楔實。但房屋頂層內隔墻頂應離該處屋面板板底15mm,縫內用1:3石灰砂漿或彈性膩子嵌塞;嚴禁使用斷裂小砌塊或壁肋中有豎向凹形裂縫的小砌塊砌筑承重墻體;嚴禁使用外表明顯受潮的小砌塊進行砌筑,陰雨季節應采取防雨措施。

4.3.7.11不得在已砌筑墻上打洞鑿槽;嚴禁在小砌塊墻體中預留水平溝槽;水、電、煤氣管道、箱盒、門窗均應在墻體砌筑時預留或預埋,一般可采用專用留槽砌塊;門窗預埋鐵件、預埋木磚、管道衛生潔具支架預埋件以及開關、插座預埋處,周圍應采用C20混凝土灌實。

4.3.7.12施工設置的臨時施工洞口,其側邊離交接處的墻面距離不應小于600mm,

并在頂部設過梁;填砌施工洞口的砌筑砂漿強度等級應提高一級。

4.3.7.13砌體內不宜設置腳手眼,如必須設置時,可用190×190×190mm小砌塊側砌,利用孔洞作腳手眼,砌體完工后用C15混凝土填實。下列部位不得設置腳手眼。

4.3.7.13.1過梁上部,與過梁成60度角的三角形及過梁跨度1/2范圍內;

4.3.7.13.2寬度不大于800mm的窗間墻;

4.3.7.13.3梁和梁墊下及其左右各500mm的范圍內;

4.3.7.13.4門窗洞口兩側200mm內和墻體交接處400mm的范圍內;

4.3.7.13.5設計規定不允許設腳手眼部位。

4.3.7.14內外墻同時砌筑,縱橫墻交錯搭接;外墻轉角處嚴禁留直槎;墻體臨時間斷處應砌成斜槎,斜槎長度不應小于高度2/3;接槎部位宜延至門窗洞口。

4.3.7.15為防止頂層墻體開裂,應在頂層窗臺下設置鋼筋混凝土窗臺梁,頂層縱橫墻應每隔400mm高度加設通長Φ4點焊鋼筋網片。

4.3.7.16每一層樓或250m3的砌體,每種強度等級的砂漿至少制作兩組試塊,每層樓每種強度等級的混凝土至少制作一組試塊。

4.3.7.17常溫條件下的日砌筑高度,普通砼小砌塊控制在1.8米內,輕骨料砼小砌塊控制在2.4米內。

4.3.7.187度設防時,六層小砌塊房屋應在外墻四周、樓梯間四周和各內外墻交接處設置芯柱,其中外墻四角灌實5個孔,樓梯間四角內外墻交接處灌實4個孔,內墻交接處灌實3-5個孔;頂層各內外墻門、窗洞兩側宜加插筋芯柱,灌實1個孔。頂層所有橫墻和端開間內縱橫每隔2-3個孔洞,設雙孔插筋芯柱。

4.3.7.19芯柱應符合下列構造要求:

4.3.7.19.1芯柱截面不應小于120mm×120mm,混凝土強度C15。

4.3.7.19.2芯柱每孔內插豎筋不小于1Φ12,上下與圈梁錨固,錨固長度大于500mm,上下樓層鋼筋可在圈梁上部綁扎搭接,搭接長度不小于40d并不小于50mm。

4.3.7.19.3芯柱應沿房屋全高貫通。并與各層圈梁澆注成整體,若采用預制樓板時,在芯柱位置處的每層樓板應留缺口或澆一條現澆板帶,以保證芯柱貫通。

4.3.7.19.4在樓面或圈梁面砌筑第一皮小砌塊的,應用開口砌塊砌出清掃孔,芯柱混凝土必須待墻體砌筑砂漿強度等級大于lMPa時方可澆灌,應連續澆灌至離芯柱最上一皮小砌塊頂面50mm止,不得留施工縫。

4.3.7.19.5芯柱混凝土的實際灌入量嚴禁小于計算需要量。

4.3.7.20鋼筋混凝土芯柱與墻體相接處,應沿柱高每隔600mm在水平灰縫內設置Φ4點焊網片,網片伸人墻內不得小于600mm;對框架填充墻,應沿柱高每隔600mm預留2Φ6鋼筋與填充墻拉結,鋼筋伸入墻內的長度不小于600mm。

4.3.7.21圈梁高度不應小于150mm,混凝土強度不低于C15,圈梁下一皮小砌塊必須采取有效封底措施;山墻及橫墻圈梁的鋼筋應彎入縱向圈梁內,彎入長度滿足35d和500mm。

4.3.7.22小砌塊墻體與構造柱連接處應砌成馬牙槎。從每層柱腳開始先退后進,形成200mm×200mm的凹凸槎口。柱墻間用2Φ6拉結筋拉結,間距600mm,每邊伸入墻內長應為1000mm。

4.3.7.23填充墻施工還應符合下列要求:

4.3.7.23.1填充墻厚度不得小于190mm,90mm厚的填充墻用于廚房、衛生間隔斷。

4.3.7.23.2填充外墻第一皮小砌塊孔洞必須用C20混凝土填實或丁砌3皮C20實心混凝土塊。

4.3.7.24填充墻與鋼筋混凝土柱、梁接觸處的灰縫在砌筑時必須飽滿填實并補漿勾縫,壓實后呈凹縫。粉刷前,在接縫的正反面均應釘設鋼絲直徑為Φ0.5,菱形網孔邊長20mm的鋼絲網,網寬為縫兩側各100mm。

4.3.7.25墻體下列部位,應用混凝土灌實砌塊孔洞:

4.3.7.25.1當設計標高±0.00以下墻體用小砌塊砌筑時,小砌塊孔洞應全部用不低于C15的混凝土灌實。

4.3.7.25.2樓板支承處如無圈梁時,板下應砌一皮C20混凝土實心砌塊或用不低于C20混凝土填實一皮砌塊。

4.3.7.25.3主次梁和懸臂梁板支承處應設置混凝土墊塊、實心砌塊或用C20混凝土進行局部填實,填實范圍應符合設計要求。

4.3.7.26預制鋼筋混凝土樓板與屋面板在墻上或梁上的擱置長度不應小于80mm;雨蓬梁宜與圈梁聯結,否則應在門口兩側各加一個插筋芯柱,與上下圈梁錨固。

4.3.7.27層頂女兒墻應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如采用鋼筋混凝土斜屋面時,應在屋面板外側設置保溫隔熱層。采用鋼筋混凝土平屋面應同時設置隔熱層和保溫層,還應設置分隔縫,屋面的表面或架空層表面應做成白色或銀白色。

篇2:住宅建筑上部結構砌體工程施工方法

小區建筑上部結構砌體工程施工方法

±0.00以下采用Mu10粘土實心磚(自行車庫室內隔墻按砼砌塊),M10水泥砂漿砌筑;±0.00以上部分:外墻、樓梯間等采用M10粘土多孔磚(240厚);內墻采用加氣砼塊(120、200、240厚);無梁處隔墻采用GRC空心板;衛生間隔墻采用粘土多孔磚(120厚)。砌體均用M5混合砂漿砌筑。(砌筑質量控制等級為B級)

在施工前做好砂漿試配工作。砌塊必須有出廠合格證,進場后應分批進行抽樣復試,復試合格后方可使用。

砌筑前,將砼柱內預留拉結筋整理好,將砌墻的部位清掃干凈,并剔除浮漿結塊,按設計要求彈好墻身線和邊線,立好皮數桿,且先進行排磚。

墻體砌筑時應與水電施工相配合,按圖紙設計在墻上預留水電管槽,以免鑿墻影響結構,且此處不可采用折磚預留槽的方法。

砌筑砂漿稠度控制在70-90mm,并按磚的含水率進行調整,即磚含水率在上限15%時,砂漿稠度為下限70mm,反之磚含水率為10%時砂漿稠度為90mm。

墻體砌筑嚴禁斷磚集中使用,嚴禁干磚上墻,配備專人負責砌筑前磚的濕潤,含水率控制在10-15%(即水浸入磚四邊1.5cm)。嚴禁灰縫通光透亮。墻體應做到砂漿飽滿,橫平豎直,垂直度、平整度、十皮磚灰縫應符合GBJ300-88質評標準中砌筑分項工程質量驗收要求。

砌筑工程如遇雨、雪時,應用草包覆蓋,避免砂漿流失。

砂漿試塊的留置、養護、試塊試壓等必須按時、按標準要求進行。每一流水段應留置一組試塊,試塊制作隨機取樣,及時送試驗室標養。

篇3:砌體主要施工技術措施

砌體工程主要施工技術措施

1、質量要求目標:砌筑質量的具體要求做到符合施工操作規程及驗收規范的要求。

質量目標為:橫平豎直、砂漿飽滿、組砌得當、接搓可靠。學生宿舍的砌體工程量較大,在施工時要充分重視。

2、具體措施如下:砌筑前將基礎找平,砌筑時嚴格按皮數桿拉線,將每皮磚砌平。采用魚尾板線錘檢查砌體表面的垂直度。砂漿是砌體間的粘結材料,其飽滿度對砌體強度影響很大。本工程中砂漿的飽滿度不得小于80%,砌體施工采用鋪灰擠磚法,同時保證砂漿的和易性,磚的適當濕潤程度。此外,本工程擬采取規范規定的組砌形式和接搓方式。

3、砌筑用腳手架:結合工程特點,本工程采用內外腳手,外腳手架上的磚體堆放應按規范要求。即將腳手架搭設在各層樓板上進行砌筑。每個樓層只搭設兩步,待砌完一個樓層的墻體后,再將腳手架全部翻到上一樓層。由于裝拆頻繁,擬采用輕便靈活的型號及尺寸,力求裝拆方便。

4、材料運輸:由于砌體工程的材料均需運到各層的施工面上,而且材料用量非常大,因此材料的運輸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本工程中垂直運輸主要通過井架,水平運輸采用膠輪車。為保證材料運輸與砌體施工不沖突、不脫節,磚塊運輸全部安排夜班,白天主要運輸砂漿。

5、砌體工程大約在4~5月進行,氣溫逐步升高,這時對磚塊要隔夜澆水濕潤,以保證砌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