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水煤氣站微機油壓系統工藝安全操作措施

水煤氣站微機油壓系統工藝安全操作措施

2024-07-12 閱讀 8338

1、油溫的控制:油溫過高,油粘度下降,如果低于泵的使用要求,將影響泵的出壓和出率;油溫過高,油氧化速度加快,當溫度高于60℃時,溫度每升高10℃,氧化速度上升一倍,油氧化后產生油泥,粘結在系統油路各處,影響系統運行;油溫過高影響各密封點的密封,易產生泄漏。所以在操作上還應嚴格控制油溫,經常檢查冷卻器回水,保持冷卻水暢通及足夠的水量,并定期檢查清理,油經油泵壓縮后,溫度隨壓力升高而升高,在保證子閥門能正常開啟情況下,應將壓力控制在下限。泵內漏時,應及時修理,泵內漏產生內部循環,溫升增加。在泵站所帶爐子全部停車時,應將泵停下。另外泵站應設置在通風陰涼處。

2、液壓油更換判斷:液壓系統所使用的液壓油應定期檢查、分析油品質。如化驗發現理化指標變化較大,如粘度變化±15%,水分0.1~0.2%,機械雜質0.05%,灰份0.05%,酸值增加至0.5時,需更換液壓油,但這種情況一般在使用1500小時以上才會發生。另外,經驗豐富的操作工還可以從油品有無異味、油的顏色不發黑、不發白、不乳化、無看得見的懸浮雜質等現象來確定是否需要更換液壓油。

3、液壓油過濾的要求:因為新油中仍可能含有相當數量的雜質,同時任何密封好的液壓系統,要完全杜絕雜質進入系統中是不可能的,而且系統內部未清洗干凈的雜質也可能在運行中進入油箱,而系統內雜質將影響油泵、電磁閥、油缸等液壓元件的正常運行。因此,有的分級過濾(經過濾油機、加油口過濾、泵前過濾)是保證系統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各液壓元件穩定運行,元件磨損減少,延長使用壽命。

在工作壓力小于0.7兆帕時,過濾精度一般要求過濾后系統雜質顆粒≤25~50微米。造氣油壓系統的液壓元件一般要求如下:齒輪泵﹤50微米;液壓缸﹤50微米;溢流閥﹤10~15微米;液壓控制閥﹤30微米。現使用的紙板過濾機,過濾精度為﹤20微米,可滿足使用要求。

4、溢流閥的作用及操作中應注意事項:溢流閥的作用是調節系統工作壓力,保持系統壓力恒定,當系統壓力超過設定值時,溢流閥自動開啟,溢去多余的油回油箱,使系統壓力保持恒定,它由先導閥和主閥二部分組成。它的原理是當泵出壓升高時,壓力油作用于先導閥錐頭,彈簧被壓縮,先導閥通油增加,又作用于主閥,使主閥閥芯開大,多余油溢回油箱,使壓力下降。在操作中應注意切不要將先導閥彈簧錐頭壓死,否則在停爐后壓力升高,無法起溢流作用,憋壞油泵。

5、齒輪泵損壞的原因:引起齒輪泵損壞的原因主要為泵本身機件發生故障和不正常操作引起的故障。前者包括內部軸套損壞、鍵的損壞、密封損壞、連軸器損壞、軸承損壞等;后者包括溢流閥或出口截至閥全部關死,使泵壓力憋高,引起泵及電機損壞;進口過濾網堵塞嚴重,泵抽空,引起泵的損壞;有雜物吸入泵中,卡住齒輪,引起泵的損壞;油溫太高,油粘度過低,引起泵運轉不正常而損壞。

6、差動式液壓的原理及優點:活塞上截面積為S1,活塞桿截面積為S2,活塞下截面積S3=S1-S2,當油缸有桿腔和無桿腔同時通入壓強為P的工作液時,活塞上截面受力F上=P?S1,活塞下截面受力F下=P?(S1-S2),因為F上>F下,所以活塞向下運動,這種在工作液同樣壓力下,利用活塞上下面積差而使活塞產生運動的原理,叫差動原理。其優點是活塞在向下運動時,速度得到緩沖,減小閥門閥板對閥座的沖擊,同時可減少活塞內漏,又可使油路配管簡單。

7、油缸的分布配管和動作:各閥門油缸的配管均利用差動原理(下灰油缸采用直動原理),即各油缸有桿腔與高壓油總管相連接,無桿腔與各對應的電磁閥相連通。以吹風閥門動作為例,當電磁閥得電時,電磁閥動作使吹風閥油缸無桿腔油管在電磁閥內與底板上的回油口連通,這樣油缸無桿腔油回回油管,有桿腔壓力油使活塞向上運動,吹風閥打開;當電磁閥失電時,電磁閥動作使吹風閥油缸無桿腔油管在電磁閥內與底板上的壓力油管接通,利用差動原理,活塞向下移動,二次風閥關閉。

8、在爐子微機停下時,各電磁閥處于的位置:在爐子微機停下時,各電磁閥處于無直流電時的活塞位置上,爐子處于安全停車狀態,這時除了煙道閥、上吹蒸汽閥、上行煤氣閥處于開的位置,其余閥門均關閉。處于開的閥門油缸無桿腔油管線通過電磁閥與回油連通,處于關的閥門油缸無桿腔油管線通過電磁閥與進油管連通。

9、爐子微機停下,閥站進油閥關死時,閥站油壓的變化:在爐子停下閥站進油閥關死時,如果電磁閥、油缸無內漏,閥站油壓應能基本保持穩住,壓力不會馬上下降。如果出現壓力很快下降的情況,說明電磁閥、上吹蒸汽閥油缸、煙道閥油缸、上行煤氣閥油缸內漏大,應對這些電磁閥、油缸進行檢查,另外還要查手動泄壓閥和圓門兩個閥。

10、造成連接油缸膠管接頭漏油的原因及怎樣預防措施:

10.1、造成膠管接頭漏油的原因有:

1)、供油管線無支架、振動大,造成活接頭松動;

2)、膠管周圍溫度較高,橡膠老化;

3)、活接頭內O形密封圈老化或型號不對;

4)、膠管作用時間超過使用壽命;

5)、膠管安裝不正確,引起損壞。

10.2、消除辦法:

1)、供油管線加固,防止振動;

2)、遠離高溫區;

3)、更換O型密封圈;

4)、有計劃更換膠管;

5)、按膠管安裝要求重新安裝。

11、蓄能器的作用及結構:

1)、蓄能器是儲有高壓液體的一種容器,它是將位能儲成壓力能,當接入工作時再將壓力能輸出。其主要用途是:一是用作蓄壓,即:積累能量;緊急操作時,作為應急動力源;短時間內提供足夠的壓力油源;補充密封液壓系統的漏油;補償壓力和流量。二是用作液壓緩沖,即:吸收油泵的油壓脈動;緩和沖擊力。

2)、現在使用隔式皮囊蓄能器,型號為N*Q-L40/160A型,公稱容積40升,壓力10兆帕。蓄能器上部有一個用耐油橡膠做成的氣袋(氣囊)充入一定壓力的惰性氣體(氮氣),蓄能器下部與壓力油管相通,下部進入一定量的壓力油。當油路系統油壓下降時,氣體膨脹將油壓出,當油路系統油壓升高時,氣體壓縮,體積減小,油進入蓄能器內儲存,以此實現其功能。

12、蓄能器在安裝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12.1、蓄能器在安裝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垂直安裝,氣閥向上;

2)、盡量靠近泵站附近,但應離開熱源;

3)、要牢固的固定在托架上;

4)、不能在外殼上焊接;

5)、在壓力油管及回油管間要有截止閥,可充油和放油。

12.2、蓄能器在使用中應注意:

1)、氣囊充氣前應從注油口注入少許液壓油,實現氣囊潤滑;

2)、應按規定壓力充氣,蓄能器可充氣壓力為系統最高壓力的25~90%,一般按系統最低工作壓力的85~90%沖壓;

3)、使用過程中必須定期對氣囊進行氣密性檢查,使用初期每周一次,以后每月一次。若低于規定壓力必須及時充氣。使其處于正常狀態;

4)、長期停用時必須將進出油閥關死;

5)、使用過程中還要經常檢查氣密性,發現泄漏應及時處理。當上部氣閥處有油泄漏時說明皮囊已破損,應更換新蓄能器;

6)、蓄能器是系統中必不可少的單元和應急措施,應處于良好使用狀態。

13、蓄能器在管道中的連接及注意事項:

蓄能器下端有一進出口油管,它接在泵站出口壓力總管上,并裝有進油閥。為了泄掉停用蓄能器的油壓,在其進出口油管上還裝有泄油閥。在正常操作時,進油閥打開,泄油閥要關嚴且嚴禁打開,打開后泵的壓力油就會從泄油閥直接泄掉,泵壓力打不上去。

篇2:油壓機裁切機安全操作規范

一、檢查機器各個開關的靈敏度,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二、啟動開關使機器空轉,確定狀態正常。

三、安裝油壓模時務必將其固定緊,防止在生產中出現模具脫落的現象。

四、確認刀模的裁切尺寸,以免造成刀模下落時因高度不對而損壞刀模。

五、操作中,不可按壓開關后卻將手伸入刀模與底臺之間,以免造成壓傷。不可推入不到位按壓開關,以免因刀模受力不均造成損壞。切忌切壓時將手附在刀模上!!如有特殊情況,應先將機器關閉,切斷電源后再報領班處理。

六、嚴禁其他人員無故與操作機器者攀談,以免分散操作員注意力。

七、如機器出現故障,應及時通知當值領班或工程部相關人員進行維修,嚴禁無維修經驗者私自拆卸或改動機器的原來設置。

篇3:柴油機機油壓力低判斷方法故障排除方法

柴油機機油壓力低判斷方法以及故障排除方法

機油壓力過低

1.現象

發動機在正常運轉的情況下,機油壓力表指針指示值低于技術文件的要求。

2.原因分析

由潤滑系的組成和工作原理可知,油泵從油底殼吸上機油并提高壓力,經過濾后壓送到零件的摩擦表面,而后從零件的配合間隙流回機油底。潤滑系壓力的產生是依靠油泵的泵油效率和機油在潤滑系內的流動阻力,如果機油泵的泵油效率減小或潤滑系的流動阻力減小,會使機油壓力減小。又由潤滑油路可知,潤滑系機油循環回路的流動阻力等于并聯支路機油流動阻力的倒數之和。壓力潤滑部位的凸輪軸軸頸、連桿軸頸、曲軸軸頸、搖臂軸等,這些潤滑部位如果配合間隙過大,或潤滑系有不正常的泄漏和限壓閥調整壓力過低等,均會使潤滑系油路的流動阻力減小,機油壓力降低。

引起機油泵泵油效率下降和潤滑系機油流動阻力減小的常見原因有:

(1)油泵磨損油泵的齒輪工作時必然要發生磨損,如果機油內含有機械雜質時會加速其磨損進程。當磨損后,其內部泄漏量增大,所以泵油效率隨之相應降低。

(2)吸入油泵的油量減少

機油集濾器用于過濾機油中較大的機械雜質。粘附在集濾器上的機械雜質會隨使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多,致使吸油的通道截面小,油泵吸入機油減少,引起潤滑系機油壓力下降,甚至不產生壓力。

油泵的吸油段,如果油管或接頭處漏氣或油底的機油嚴重短缺時,油泵的吸油腔真空度下降,使機油泵吸油不飽滿,導致潤滑系機油壓力過低。

(3)泄漏量大

機油泵能夠產生壓力的基本原理是機油在油道內流動有阻力,如果潤滑系的油道有泄漏,限壓閥調定壓力過低或關閉不嚴、曲軸或凸輪軸頸等處因磨損配合間隙過大,都會造成潤滑系統的泄漏量增大,系統內的機油壓力會隨著泄漏量增大而相應降低。

(4)機油濾清器或冷卻器堵塞

機油濾清器的作用是進一步過濾很小的機械雜質。當使用過久后,被過濾出的機械雜質集存在濾芯上。隨著使用時間延長,濾芯外表面積存的機械雜質量增大,堵塞潤滑油流動通道,致使潤滑部位機油壓力減小。

機油冷卻器的機油管內壁粘附有機械雜質或膠質,不僅會造成機油散熱不良,同時還會使機油的流通截面減小,嚴重時會出現堵塞現象,從而導致潤滑部位機油壓力降低。

(5)柴油機機油粘度的影響

機油粘度實際是指機油流動時的內摩擦阻力的大小。機油流動時的內摩擦阻力小時,其流動性好。反之,機油流動時的內摩擦阻力大時,其流動性差,因此粘度是機油最主要的衡量指標。

機油粘度會隨機油的溫度變化而變化。機油溫度低時粘度大,溫度高時粘度小。

當機油粘度因溫度過高或其他物質的稀釋而使粘度減小,引起潤滑系泄漏量增大而壓力減小。反之,機油粘度大時流動性差而堵塞油路,也會使摩擦部位機油壓力降低。

(6)限壓閥調整不當

由限壓閥工作原理可知,限壓閥是靠平衡彈簧和球閥(或錐閥)來限制機油壓力的,使之機油壓力不超過技術文件的規定值。機油壓力超過規定值時,便克服彈簧的彈力將閥門推開使系統內泄壓;機油壓力低于彈簧彈力時,閥門在彈簧的作用下關閉。由此看來,潤滑系的機油壓力取決于彈簧彈力的大小。如果調整的彈簧彈力過小或彈簧疲勞而彈力過小時,會使系統內的機油壓力降低。

此外,限壓閥受機械雜質影響而關閉不嚴,也會使機油壓力下降。

(7)機油壓力顯示裝置的影響

機油壓力顯示裝置包括機油壓力表和機油壓力傳感器,它是用來反映發動機潤滑系的機油壓力大小。如果機油壓力表或機油壓力傳咸器發生故障,反映的壓力值會失真,使之誤認為潤滑系發生了故障。

3.診斷與排除

(1)檢查機油壓力顯示裝置

采用置換法檢查,即分別更換好的機油壓力表或傳感器。若置換后機油壓力顯示正常,說明機油壓力顯示裝置有故障。如果機油壓力顯示裝置正常,機油壓力降低,故障在潤滑部分,應按以下方法進行判斷。

從機油溫度上判斷

如果機油溫度過低時,機油壓力低,當溫度升高后機油壓力正常,說明是由于機油過稠和機油通道不暢所致。如機油集濾器原有雜質堵塞雖然進油量受到一定影響,機油壓力也有所降低,但仍在規定范圍內,當機油粘度過大時機油集濾器會進一步堵塞,從而使機油壓力再度下降并低于規定值,則機油壓力過低;有的柴油機機油壓力顯示裝置的傳感器設在潤滑油路的末端,通過濾清器困難時,則機油壓力降低。當低于規定值時,則機油壓力過低。然后,應再進一步查清機油過稠的原因(機油牌號選用與季節是否適合、機油變質等)和油道阻塞情況(如濾節、濾網、風冷散熱器等)。查明后,應予以排除。

如果機油溫度高時機油壓力下降,說明機油粘度過小,或磨擦機件配合間隙較大或有泄漏處。應進而查明粘度變小的原因(如機油牌號選用不適當,機油質量低劣,粘度溫度穩定性差,也有可能是柴油與機油混合而沖淡了機油之故),觀察是否有漏油處,或發動機使用較久而壓力潤滑的配合機件(如曲軸與軸承、連杠軸徑與軸承)間隙過大,應進而查明后,予以針對性處理。

(2)按發動機投入使用期判斷

如果機油壓力過低,故障發生在走合期,多數懷疑是機件中的金屬屑或鑄造時的型砂等雜技堵塞濾清器,或管道彎癟過油不暢,或者是裝配不當有漏油之處(如軸承配合間隙過大、管道接頭或接合平面處密封不良)等。應先易后難再進而查明原因并予以排除。

(3)按機油壓力降低的突發性和漸發性來診斷

如果機油壓力突然降低,說明管道或密封墊破裂,應查明漏油處并予以排除。

如果機油壓力是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機油壓力逐漸降低,應檢查是否堵塞、磨損、機油變質等,找出原因并進行排除。

如果發動機在正常使用期機油壓力逐漸降低,說明機油底機油短缺、油路堵塞、壓力潤滑部位的配合間隙增大、機油變質等,是多個原因同時存在引起的機油壓力降低。一般情況下單一的原因雖然對機油壓力有影響,但不至于會過低。診斷時先檢查機油儲存量和變質情況,如這兩項均不符合要求,便是造成機油壓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應再拆下濾清器檢查機械雜質的堵塞情況,若有明顯堵塞,便是故障所在。也可再檢查曲軸與關聯件軸承的配合間隙,若磨損增大,則也是機油壓力降低的原因之一。

(4)檢查限壓閥

拆下限壓閥清洗后裝復并調整(增加彈簧彈力),若機油壓力升高,便是機油壓力過低的故障所在。

通過上述檢查后,分析原因并對癥排除。

如果發動機使用已接近大修期(耗損期),機油壓力過低,多數是由于潤滑系的泄漏量增大,機油變質和濾清器或管路等有堵塞所引起,有時還伴有連桿等的敲擊聲,應進行大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