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混凝土工程質量預控措施
混凝土工程質量預控措施
書面交底
操作人員參加
專業預留、預埋驗收
向攪拌站提出澆筑時間砼用量、砼等級等要求
準備試模和坍落度筒
檢查腳手架及馬道
垂直、水平運輸機械準備
崗位分工、振搗手操作掛牌
準備工作
技術交底
澆灌混凝土
養護
申請澆灌
木工、鋼筋工配合看模板、鋼筋
驗收
混凝土質量預控程序:
澆筑振搗
混凝土澆筑質量,是確保混凝土工程內部質量和觀感質量的關鍵工序,在澆筑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操作工藝、技術交底。
澆筑混凝土前,認真檢查模板、鋼筋是否合格,做好預檢和隱檢,檢查預留、預埋的情況是否符合要求。對施工中容易產生漏漿、錯臺、接槎處夾雜物、門窗洞口變形移位、鋼筋保護層過大或者露筋等地方,有專人負責處理,并在澆筑過程進行監視。
混凝土分層澆筑,由專人負責進行監控,使用標尺桿控制下料厚度,澆筑過程保證均勻布料。
施工前對持棒振搗的工人進行認真的技術交底,施工中由專人負責對混凝土振搗的監控,切實保證混凝土的振搗時間、振點位置、振搗移動順序符合要求,不發生漏振、過振或振不密實的現象。是泵送混凝土的,在混凝土振搗完30分鐘后,進行二次復搗。
2、混凝土養護保證措施
現場由專人負責混凝土的養護、測溫,常溫下普通混凝土灑水養護七天。抗滲砼灑水養護14天。
剪力墻砼采用涂刷養護液養護,現澆板采用澆水養護。主體結構在冬期施工時,混凝土結構采用綜合蓄熱法養護。
3、混凝土試驗
每次澆筑混凝土時,試驗員對混凝土拌合物做坍落度試驗,確保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及時留制混凝土試塊。每次開盤澆筑混凝土,不同強度等級的混凝土每澆筑100m3混凝土,留置一組標準養護試塊,有抗滲要求的要留置抗滲標養試塊。同時按照技術技術交底的要求,留置各種同條件試塊,冬施時按冬施方案要求留置。
現場設立標準養護的實驗室,存放標養試塊。同條件試塊留在施工現場澆筑部位。試驗員要及時對所做試塊做好標記,不能混淆,并按照技術要求,將試塊分類保存,及時送到試驗室進行試驗,及時向技術部門提供試驗結果和數據。
4、混凝土質量通病防治:
蜂窩
產生原因:振搗不實或漏振;模板縫隙過大導致水泥漿流失,鋼筋較密或石子相應過大。
預防措施:按規定使用插入式振動器。中途停歇后再澆搗時,新舊接縫范圍要加強振搗。模板安裝前應清理模板表面及模板拼縫處的粘漿,才能使接縫嚴密。若接縫寬度超過2mm應予填封,梁筋過密時應選擇相應的石子粒徑。
露筋
產生原因:主筋保護層墊塊不足,導致鋼筋緊貼模板、振搗不實。
預防措施:鋼筋墊塊厚度要符合設計規定的保護層厚度;墊塊放置間距適當,鋼筋直徑較小時墊塊間距宜密些,使鋼筋撓度減少;使用振搗器待混凝土中氣泡完全排除后方可移動到下一點。
麻面
產生原因:模板表面不光滑;模板濕潤不夠;漏涂脫模劑。
預防措施:模板應平整光滑,安裝前要把粘漿清除干凈,并滿涂隔離劑,澆搗前對模板要澆水濕潤。
孔洞
產生原因: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住或漏振。
預防措施:對鋼筋較密的部位應分層下料,縮小分層振搗的厚度;按照規程使用小直徑的振搗器并加強振搗。
縫隙及夾渣
產生原因:施工縫沒有按規定進行清理和澆漿。
預防措施:澆筑前檢查柱頭、施工縫等部位,清理雜物、泥沙、木屑。
墻柱底部缺陷(爛根)
產生原因:模板下口縫隙不嚴密,導致漏漿;或澆筑前沒有先澆灌50mm厚水泥砂漿結合層。
預防措施:模板縫隙寬度超過2mm應予以填塞嚴密,特別防止側板吊腳;澆筑混凝土前先澆足50mm厚的水泥砂漿。
樓板表面平整度差
產生原因:振搗后沒有用拖板、刮尺認真抹平;混凝土未達終凝就在上面行人和操作。
預防措施:澆搗樓面應使用拖板或刮尺抹平,混凝土達到1.2Mpa后才允許在混凝土面上操作。
軸線位移
產生原因:模板支撐不牢,澆筑時受到碰撞移動引起。
預防措施:模板支撐體系在混凝土澆灌前要認真進行自檢工作,拉通線檢查,并認真檢查支撐體系的牢固程度,檢查模板背楞的牢固程度,保證模板及支撐體系穩定可靠。
缺棱掉角
產生原因:拆模板過早,拆模板方法不當。
預防措施:在確認不破壞棱角的情況下,方可拆模,另外,拆除時不得用大錘等硬砸硬撬,對構件棱角應予以保護。
篇2:住宅工程混凝土質量通病預控措施
住宅工程混凝土質量通病預控措施方案
一、編制依據:
1.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第二版)。
2.住宅工程質量通病治理與對策
二、質量通病現象及治理方法:
質量通病集中表現為:蜂窩、麻面、露筋、孔洞、夾渣、裂縫、爛根、缺棱掉角、節點凹凸不平等現象。
(一)、蜂窩、麻面、露筋、孔洞、爛根:
1、質量通病現象:
(1)表現為混凝土表面無水泥砂漿,露出石子深度達到5救助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