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群體樓土方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住宅樓土方工程質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1.質量通病:
⑴.挖方邊坡塌方。
⑵.回填土沉陷。
2.預防措施:
⑴.邊坡施工設計應根據不同土層的物理力學性質分層確定不同的邊坡坡度。
⑵.邊坡頂部不得集中堆放棄土、施工材料和機械設備等。
⑶.開挖深度較大時,土質疏松的基坑常采用板樁、圍護樁、擋土板等措施。
⑷.在地表水體附近開挖深度較大時,在靠近地表水體一側應設置有隔水防滲措施。
⑸.回填土中不得有大于50毫米直徑的干土塊。
⑹.回填土前必須將基坑中的雜物清理干凈。
⑺.控制回填土的含水量,一般為13-20%(重量比)。
⑻.嚴格按設計要求分層夯實,每層鋪土厚度不得超過30厘米。三、主體工程質量通病的防治
㈠模板工程
1.質量通病:
⑴.軸線偏移。
⑵.變形。
⑶.標高偏差。
⑷.接縫不嚴。
⑸.脫模劑使用不符合要求。
⑹.模內清理不符合要求。
⑺.封閉或豎向的膜板無排氣孔、澆搗孔。
2.預防措施:
⑴.模板軸線放線后,要有專人進行技術復核,無誤后才能支模。墻、柱模板根部和頂部必須設限位措施。支模時要拉水平、豎向通線,并設豎向總垂直度控制線,以保證模板水平、豎向位置準確。
⑵.根據混凝土結構特點,對模板進行專門設計,以保證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夠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澆搗前,對模板軸線、支架、頂撐、螺栓進行認真檢查、復核,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炷翝矒v時,要均勻、對稱下料,澆灌高度要控制在施工規范允許范圍內。
⑶.模板及支架系統設計時,應考慮其本身自重,施工荷載及混凝土澆搗時側向壓力和振搗時產生荷載,以保證模板及支架有足夠承載能力和剛度。
⑷.梁底支撐間距應能保證在混凝土重量和施工荷載作用下不產生變形。組合小鋼模拼裝時,連接件應按規定放置,圍檁及對銷螺栓間距、規格應按設計要求設置。
⑸.梁、柱模板若采用卡具時,其間距要按規定設置,并要卡緊模板,其寬度比截面
尺寸略小。澆搗混凝土時,要均勻、對稱下料,控制澆灌高度,特別是門窗洞口模板兩側,既要保證混凝土振搗密實,又要防止過分振搗引起模板變形。
⑹.梁、墻模板上部必須有臨時撐頭,以保證混凝土澆搗時,梁、墻上口寬度。梁、板當跨度大于或等于4米時,模板中間應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宜為全跨度的1/1000~3/1000。
⑺.每樓層設標高控制點,豎向模板根部須做找平。模板頂部設標高標記,嚴格按標記施工。樓梯踏步模板安裝時應考慮裝修層厚度。
⑻.嚴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時拼縫要嚴密。木模板安裝周期不宜過長,澆搗混凝土時,木模板要提前澆水濕潤,使其脹開密縫。
⑼.梁、柱交接部位支撐要牢靠,拼縫嚴密,發生錯位要校正好。
⑽.拆模后,必須清除模板上遺留混凝土殘漿,爾后再刷脫模劑。嚴禁用廢機油作脫模劑,脫模劑材料選用原則為,既便于脫模又便于混凝土表面裝飾。脫模劑涂刷要均勻,一般以2度為宜,以防漏刷,也不能涂刷過后厚。在封模前,將模內垃圾清理干凈。墻、柱根部的拐角,梁柱接頭處留清掃孔,模內垃圾清除完畢后及時將清掃口處封模。
⑾.鋼筋綁扎完畢,用壓縮空氣或壓力水清除模內垃圾。
⑿.墻體的大型預留洞口底模開設排氣孔,使混凝土澆筑時氣泡及時排出,確保混凝土澆筑密實。柱高、墻高(超過3m)側模要開澆搗孔(留門子板),以便于混凝土澆搗和振搗。
㈡鋼筋工程
1.質量通病:
⑴.墻、柱主筋偏移。
⑵.樓板及懸挑板上筋下踏。
⑶.同截面接頭過多。
⑷.綁扎不符合要求。
⑸.不符合圖紙或規范構造規定。
⑹.骨架歪斜。
⑺.鋼筋曲線形狀不準。
2.預防措施:
⑴.混凝土保護層墊塊按規定放置,間距每隔1M放置1塊;混凝土保護層墊塊厚度應按設計要求執行;
⑵.墻板內外排鋼筋間應按設計圖紙要求放置撐筋;柱子鋼筋外伸部分加一道臨時箍筋,然后用減去四周保護層的卡具固定柱筋;墻板筋在模板上口加一道水平筋,并采取措施加以限位;
⑶.混凝土澆筑時,振動機頭子或下料斗盡可能避免碰撞鋼筋,發生撞斜碰歪,及時進行校正;按設計施工圖紙在上排與下排筋之間放置撐鉤;
⑷.懸挑板按設計要求放置主筋撐鉤;
⑸.混凝土澆搗時,發現鋼筋被踩下,及時糾正;熟悉規范、標準有關鋼筋接頭位置錯開規定條文;
⑹.分清鋼筋位在受拉區還是受壓區;鋼筋配料時,要認真考慮同截面接頭錯開要求;
⑺.鋼筋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用鐵絲扎牢;矯正主筋嚴格按1:6坡度進行;設定位箍筋,防止主筋歪曲;
⑻.根據設計施工圖紙和規范規定,嚴格作好鋼筋工程隱蔽驗收;
⑼.熟悉圖紙,分清主次梁,綁扎時應記清次梁受力筋放在主梁受力筋上面;事先放樣,控制柱筋內梁受力筋間距;避免因柱筋內梁受力筋過密放不下,而將梁受力筋放在柱筋之外;
⑽.嚴格檢查認真做好鋼筋工程隱蔽驗收,發現鋼筋位置放錯、遺留等缺陷,及時糾正;加強鋼筋骨架成型后產品保護;
⑾.嚴格按設計規定要求設置附加構造鋼筋和箍筋,以改善鋼筋骨架的牢靠程度;按規范要求進行綁扎;對成型好曲線形鋼筋,嚴格檢查外形,發現不符合及時矯正;
⑿.搬運過程中輕起輕放;
⒀.曲線形鋼筋在骨架中固定要采取限位措施。
㈢混凝土工程
1.質量通病:
⑴.蜂窩麻面;
⑵.露筋;
⑶.孔洞;
⑷."爛根";
⑸.缺棱掉角;
⑹.洞口變形;
⑺.縫隙夾渣;
⑻.裂縫。
2.預防措施:
⑴.模板清理干凈,不得粘有雜物垃圾;控制拆模強度,不宜提早拆模;
⑵.混凝土粗細骨料、水、水泥要嚴格計量,車車過磅,通過試配,選擇適當配合比;控制混凝土攪拌時間;
⑶.模板拼縫嚴密,縫隙處要采取切實措施填嵌,防止澆搗時混凝土漏
漿;
⑷.混凝土澆搗時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分層均勻振搗密實。嚴防漏振,每層混凝土振搗應至氣泡排出為止;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米,要采用溜槽、溜管、串筒下料,防止混凝土離析;
⑸.鋼筋稠密區域要選擇合理粗骨料,振動器要采用刀片式等措施;澆搗混凝土時,應檢查鋼筋位置,采取措施防止鋼筋偏移;
⑹.檢查保護層的墊塊厚度、數量、位置是否準確,發現問題及時修整;
⑺.鋼筋稠密區域,應選擇適當的石子,石子最大顆粒徑不得超過結構截面最小尺寸
1/4,且不得超過鋼筋間最小凈距的3/4;混凝土振搗時,嚴禁振動棒撞擊鋼筋,在鋼筋稠密區域內可采用刀片式振動棒;
⑻.模板縫隙處要采取切實措施填嵌,防止漏漿;混凝土振搗時不得踩踏鋼筋,如有鋼筋有踩踏彎或松扣者,應及時調整,補扣綁好;
⑼.鋼筋稠密區域,可采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如機械振搗有困難,可采用人工振搗配合;
⑽.預留洞口處應在兩側同時下料,并采取側部開口澆灌措施,振搗好后,再封模板;
⑾.控制好下料,混凝土自由傾落高度超過2米,要采用溜槽、串筒等下料,防止混凝土離析;
⑿.采取正確的振搗方法,振搗跟著下料走,操作時采取快插慢拔,防止漏振;模板根部縫隙要采取堵嵌措施,防止澆搗漏漿;
⒀.澆筑時,先下同混凝土配合比砂漿接漿;嚴格控制混凝土水灰比,經過試配,選擇適合配合比;控制一次下料厚度,防止混凝土離析;采取正確的振搗方法,振動棒插點應均勻排列,采用行列式或交錯式順序移動,快插慢拔,循序振搗,以免漏振;
⒁.模板垃圾清理干凈,不得粘有殘漿雜物;控制拆模強度;小心拆模,以免拆模碰壞混凝土棱角;模內支撐斷面,間距應通過計算確定;模板安裝固定根據施工方案要求進行;混凝土澆搗時,要對稱下料、振搗,并注意振動棒不能碰撞模板。
⒂.在已硬化混凝土表面繼續澆搗混凝土前,應清除表面殘漿,浮石、垃圾、雜物、
充分澆水濕潤,用同配合比混凝土砂漿接漿;混凝土澆筑停歇時,在繼續澆筑前,先認真檢查,清除垃圾雜物,以防施工縫處造成縫夾渣;配置混凝土時,應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種好石子;
⒃.控制拆模強度,墻板、柱側模拆模時,混凝土強度不小于1.2Mpa;混凝土澆搗完畢后采取兩次抹實壓光方法,即在混凝土收水前再在表面進行抹實壓光;
⒄.混凝土澆搗前,檢查保護層墊厚度、數量、間距是否適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⒅.門窗洞口和房屋四角等薄弱部位適當放置加強筋,以防止這些部位裂縫;加強混凝土澆筑后的養護工作,對裸露表面應及時用潮濕材料覆蓋,認真養護,氣溫高的天氣,應進行澆水養護,使混凝土保持始終濕潤;
⒆.大體積混凝土澆筑時,應有降低內外溫差措施,如果用低熱的水泥配置混凝土,摻適量粉煤灰,降低水泥用量,加入緩凝劑,減少澆筑速度,以利散熱,用塑料薄膜和濕劃草包遮蓋混凝土,澆水養護,留測溫孔,檢測混凝土內部溫度,以掌握內外溫差。
篇2:土建土方工程質量通病預防措施
土建土方工程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1.1土方工程
在土方工程施工中,由于操作不善造成的質量事故,其危害性往往十分嚴重,如引起建筑物沉陷、開裂、位移、傾斜,甚至倒塌、摧毀。因此,土方工程施工必須認真按設計和規范要求進行,以確保工程質量,現將土方工程施工中常遇的質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簡述如下:
1.1.1回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預控措施:
(1)嚴格選擇好符合填土要求的土料。
(2)在回填土時,應嚴格控制土的含水量,加強施工前的檢驗。含水量大于最優含水量時,應采用翻松、晾曬、風干方法降低;或采取換土回填,或均勻拌入干土,或采用其他方法來降低。含水量過低,應灑水濕潤。
(3)施工時還應嚴格控制每層鋪土厚度、壓(夯)實遍數、壓(夯)實路線。
(4)加強對土料、含水量、施工操作和回填土干密度的現場檢驗按規定取樣,嚴格每道工序的質量控制。
1.1.2挖方邊坡塌方
預控措施:
(1)對永久性挖方的邊坡坡度,應按設計要求放坡,一般在1:1~1:1.5之間。對使用時間較長的臨時性挖方邊坡,土質較好時,邊坡可放寬一些。
(2)開挖基坑(槽)和管溝,土質條件好,地下水位低于其底面標高時,挖方深度5m以內不加支撐的邊坡坡度在1:0.33~1:1.5。施工期較長,挖方深度大于2m以上時,應作成直立壁加支撐。
(3)做好地面排水措施,避免積水。當有地下水時,應及時采取降排水措施。
(4)在坡頂上棄土、堆載時,棄土堆坡腳至挖方上邊緣的距離,應根據挖方深度、邊坡坡度和土的性質確定。土質干燥密實時,其距離不得少于3m,土質松軟時,不得小于5m。
(5)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隨時作成一定的坡勢,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
1.1.3基坑泡水
預控措施:
(1)基坑周圍應設排水溝。挖土放坡時,坡頂和坡腳至排水溝均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為0.5~1.0m。對永久性挖方邊坡上緣至山坡截水應保持5m距離。
(2)基坑開挖時應逐層開挖,逐層放坡,并加深排水溝和集水井,隨時檢查邊坡坡度,不允許偏陡。邊坡上緣堆土或堆置材料時,至坡邊應保持一定距離,一般在0.8m以上,堆土高度不超過1.5m。
(3)在潛水層內開挖基坑時,應在潛水層標高最低處放置排水溝和集水井。
(4)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時,應在開挖標高坡腳設排水溝和集水井。
1.1.4邊坡超挖
預控措施:
(1)人工開挖應逐層清底和出土。
(2)機械開挖應預留0.3m厚的采用人工修坡。
(3)開挖過程中加強復測,嚴格定位,在坡頂邊腳設置標志和邊線,并設專人檢查。
1.1.5回填土擠動基礎墻體
預控措施:
(1)基礎兩側用細土同時分層回填夯實。兩側填土高差控制不超過30cm。如遇暖氣溝或室內外回填標高相差較大,回填土時可在另一側臨時加木撐。
(2)基礎墻體施工完畢,達到一定強度后再進行回填施工。同時避免在單側臨時大量堆料以及行走重型機械設備。
篇3:土方工程通病治理措施(二)
土方工程通病及治理措施(2)
一、挖方邊坡塌方
1.現象:在挖方進程中或挖方后,邊坡局部或大面積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擾動,承載力降低,嚴重的會影響建筑物的安全。
2.治理:對溝槽塌方,應清除塌方后作臨時性支護措施,對永久性邊坡局部塌方,應清除塌方后用塊石填砌或用2:8、3:7灰土回填嵌補,與土接觸部位作成臺階搭接,防止滑動;或將坡度改緩。
二、回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1.現象:回填土經夯實或輾壓后,其密實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在荷載作用下變形增大,強度和穩定性下降。
2.治理:
(1)不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換土,或者摻入石灰、碎石等夯實加固。
(2)因含水量過大而達不到密實度的土層,可采用翻松晾曬、風干,或均勻摻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實。
(3)因含水量小可采用增加夯實遍數。
三、基坑泡水
1.現象:基坑開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2.治理:
(1)被水淹泡的基坑,應采取措施,將水引走排凈
(2)設置截水溝,防止水刷邊坡
(3)已被水浸泡擾動的土,采取排水晾曬后夯實,或拋填碎石、小塊石夯實;或換土
夯實(3:7灰土);或挖出淤泥加深基礎。
四、邊坡超挖
1.現象:邊坡界面不平,出現較大凹洼,邊坡加大。
2.治理:對局部超挖,可用塊石填砌(漿砌)或用3:7灰土夯補。與原土坡接觸部位應做成臺階接槎。
五、回填土擠動基礎墻體
1.現象:夯實基礎墻面兩側填方或用推土機送土,造成基礎墻體裂縫、破裂,軸線偏移,嚴重地影響結構受力性能。
2.治理:應會同設計單位,根據具體情況,采用壓漿、加圍套等加固措施,或將損壞部位拆除重砌。
六、房心回填土沉陷
1.現象:房心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鼓;開裂甚至塌陷破壞。
2.治理:如地坪面層尚未破壞,可填入碎石,用灰漿泵壓入水泥砂漿填灌密實;若面層已破壞,則視面積大小和損壞情況,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處理可用錘將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實,再做面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