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大樓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信息大樓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為了進一步加強本安裝工程質量工作,努力克服質量通病,確保本工程施工質量;根據技術規范、標準和規定,結合本工程施工特點和具體條件,制訂如下措施:
1、穿樓地面管
專人負責補洞
鑿除預留洞四壁松動物,清除干凈垃圾和灰塵,支好底模、充分灑水濕潤。管子外壁和予留洞壁刷一度107膠水泥漿,趁濕潤時補洞。
先做10-20厚1:2水泥砂漿,后嵌搗略高于原級配細石砼,比洞口低20mm左右,表面壓實,抹平、打毛、窩洞后掛牌明示,24小時內不得碰到管子。
隔1-2天,刷厚1-1.5mm聚氨脂防水涂料或刷一度防水漿。
待防水涂料成臘后,用1:2水泥砂漿嵌實,表面與樓地面基層平。
2、管道接頭或焊縫的滲漏
熟練的管道工做重要部位的管道連接工作。
做好每天班前的技術交底工作,針對質量通病做出專門的要求。
采用套絲加工絲扣,絲扣宜二次面形,其螺紋應清潔、規整,斷絲或缺絲不大于螺紋全扣數的10%,管螺紋根部應露出1-3扣。
必須采用天津等大廠生產的管件,以免出現因管件滲漏而導致的的返工。
加強對專職焊工及多面手焊工的技術培訓和考核,持證上崗。
根據管道的壁厚,在對口焊接時應有留有一定的間隙,并按規范進行坡口,其值滿足規范規定。
3、電氣配管工程
鍍鋅鋼管采用熔焊套管和焊跨接地鋼筋,未按GB5028-96規范施工。正確做法是鍍鋅鋼管和薄壁鋼管應采用螺紋連接或套管緊定螺釘連接,跨接地線應采用專用地線卡連接,不應采用熔焊方式。
在潮濕場所,鋼管與設備間接連接時,鋼管端部直接加套保護軟管后,未留裕度便與設備接線盒連接。正確做法是先在鋼管端部增設水彎頭,導線加套保護軟管經彎成滴水弧狀后,再引入設備接線盒。
金屬軟管敷設中,使用長度隨意。規范要求長度不宜大于2m,而實際工程中,有的想隔十幾米也照樣使用,有的甚至將金屬軟管敷設在混凝土中,有的當與設備、器具連接時,沒設接頭固定連接,使金屬軟管脫落,將導線裸露在外,從而失去對導線的保護作用。
當電纜與緊密母線連接需進入插接箱時,將電纜的三相分別從三個孔進入箱內,使孔洞處形成渦流現象,造成磁滯損失。
電纜井和管道井僅注意垂直方向孔洞的防火封堵,GB50045-95中第5.3.3款指明:電纜井、管道井與房間、走道等相連通的孔洞,其空隙應采用不燃材料填塞密實。
4、電氣配線工程
使用的導線未區分顏色,連接設備時易出現接錯線現象。GB50258-96第3.1.9款明確:當配線采用多相導線時,其相線的顏色應易于區分,相線的顏色應不同,同一建筑物、構筑物內的導線,其顏色選擇應統一;保護PE線應采用黃綠顏色相間的絕緣導線,零線宜采用淡蘭色絕緣導線。
當多芯線與設備、器具連接時,直接接入。規范要求當截面在2.5mm2及以下的多股銅芯線的線芯應先擰緊搪錫或壓接端子后再與設備、器具的端子連接。大于2.5mm2的多股銅芯線的終端,應先焊接或壓接端子后再與設備、器具的端子連接。
穿線時,在GB5028-96中3.2.3款所提到的范圍外,也錯誤地將不同回路同樣穿在同一根管內。
5、電氣配電柜、配電箱的安裝
配電屏內的母線變形,平整度差,加之壓接時螺母緊固不均,造成母線與母線接觸面間產生縫隙。
配電箱內的接線端子排,壓接線孔的直徑與導線截面的直徑不配,即孔徑小,線徑大時施工單位采用將多芯線的線芯減少,即斷股減導線截面的辦法連接。正確方法是更換相應的接線端子排。
6、照明器具安裝
吊鏈燈的導線未在吊鏈內編叉,成排或成行的燈具安裝不整齊,造成雙吊桿(鏈)的上下檔距不一,成梯形。
走廊內疏散走道指示燈設在頂棚上或壁燈裝于頂部,GB50045-95中9.2.4款:疏散走道的指示標志宜設在疏散走道及其轉角處距地面1.00m以下的墻面上。
7、開關、插座安裝
安裝中漏裝配件,漏環節
塑料線盒內缺裝鎖母。金屬線盒漏刷防銹漆,使金屬線盒生銹腐蝕。線盒內灰渣不清理便進行安裝。
安裝的場所不妥
在潮濕場所,如衛生間內插座安裝距沐浴頭太近時,沒采用防水防濺插座。廚房內插座安裝在灶臺和洗菜盆的正上方,在使用上留下安全隱患。
接線錯誤
因穿線時,三相之間各相相線、零線、保護PE線沒有按規范要求區分顏色,使開關、插座內的接線接錯。
8、防雷及接地裝置的安裝
利用柱內主筋作為引下線時,頂端柱內主筋與避雷帶連接為明敷時,仍采用螺紋圓鋼,應更換成鍍鋅圓鋼。避雷帶焊接時,搭焊接長度不夠,焊接質量差且單面焊。其搭接長度必須滿足規定,鍍鋅圓鋼采用雙面焊。
(17)電纜橋架的金屬外殼及支架沒有可靠接地。工程中電纜橋架的金屬外殼及支架必須用雙色軟線作可靠接地,規格滿足規定,且不少于4MM2。
篇2:混凝土施工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混凝土施工質量通病及防治措施(見下表)
序號名稱、現象產生原因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1蜂窩:
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疏松、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空隙類似蜂窩狀的窟窿。(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子、
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和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
(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基礎、柱、墻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灌上層混凝土,造成水泥漿流失防治措施:
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做到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適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時設串筒或溜槽;澆灌分層下料,分層搗固,防止漏振;模板縫堵塞嚴密,澆灌中,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墻根部在下部澆完間歇1-1.5h,沉實后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
處理方法:
小蜂窩: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
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處薄弱松散顆粒,洗刷干凈后,支模,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抹砂漿或澆灌混凝土封閉后,進行水泥壓漿處理
序號名稱、現象產生原因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2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
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1)模板表面粗糙或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干凈,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
(4)模板隔離劑涂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勃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凈,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澆水充分濕潤,模板縫隙,用油氈紙、膩
子等堵嚴;選用長效的模板隔離劑:涂刷均勻,不得漏刷;混凝土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
處理方法: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濕潤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
3孔洞
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
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大,鋼筋局部或全部裸露。(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埋設件處,混凝土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筑上層混凝土。
(2)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動器振動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入工具、木塊、泥塊等
雜物,混凝土被卡住。防治措施:在鋼筋密集處及復雜部位,采用高一標號的細石子混凝土澆灌,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或配人工搗固;預留孔洞,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口,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勃土塊、模板工具等雜物掉人混凝土內,及時清除干凈。
處理方法:將孔洞周圍松散混凝土和軟弱漿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支設帶托盒的模板,灑水充分濕潤后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細澆灌、搗實。
序號名稱、現象產生原因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4露筋
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1)澆灌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移位,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
(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澆水濕潤,吸水豁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導致露筋。防治措施:澆灌混凝土時,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并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并有良好的和易性;澆灌高度超過2m,用串筒或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充分濕潤并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時嚴禁撞擊鋼筋,在鋼筋密集處,可采用刀片或振動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等及時調直修正且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棱角。
處理方法:表面露筋:刷洗干凈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充滿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較深: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干凈后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
5縫隙、夾層
混凝土內成層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或未除去軟弱混凝土層并充分濕潤,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凈。
(3)混凝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未很好振搗。防治措施:認真按有關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清理干凈并洗凈;混凝土澆灌高度大于2m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先澆50~100mm厚原配合比無石子砂漿,或100~150mm厚減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結合良好,并加強接縫處混凝土的振搗密實。
處理方法: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松散混凝土鑿去,洗刷干凈后,用1:2或1:2.5水泥砂漿強力填嵌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清除松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干凈后支模,強力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后進行壓漿處理
序號名稱、現象產生原因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6缺棱掉角
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棱角有缺陷(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濕潤或濕潤不夠;混凝土澆筑后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棱角被粘掉。
(2)施工時氣溫低且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離劑,或隔離劑涂刷不均
防治
措施:木模板在澆筑混凝土前充分濕潤,混凝土澆筑后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具有1.2MPa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棱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模板,防止撞擊棱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材料保護好,以免碰損。
處理方法:
缺棱掉角,可將該處松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濕潤后,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
7表面不平整
混凝土表面凸凹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1)混凝土澆筑后,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松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嚴格按施工要求操作,灌筑混凝土后,
根據水平控制標志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后澆水養護;模板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承面積,并防浸水,以保證不發生下沉;在澆灌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度達到1.2N/mm?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
序號名稱、現象產生原因防治措施及處理方法
8強度不夠、均質性差
同批混凝土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低于設計要求強度等級(1)水泥過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級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大,雜物多;外加劑使用不當,摻量不準確
(2)混凝土配合比不當,計量不準;施工中隨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順序顛倒,攪拌時間不夠,拌和不勻。
(4)冬期施工,拆模過早或早期受凍。
(5)混凝土試塊制作未振搗密實,養護管理不善,或養護條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條件養護時,早期脫水或受外力砸壞。防治措施:
水泥有出廠合格證,新鮮無結塊,過期水泥經試驗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徑、級配、含泥量等符合要求;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證計量準確;混凝土按順序拌制,保證攪拌時間和拌勻;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凍,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強度達到30%以上,礦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強度達到40以上,始可遭受凍結,按施工規定要求認真制作混凝土試塊,并加強對試塊的管理和養護。
處理方法:
混凝土強度偏低,可用非破損方法如回彈儀法、超聲波法)來測定結構混凝土實際強度,如仍不能滿足要求,可按實際強度校核結構的安全度,研究處理方案,采取相加固或補強措施。
篇3:住宅鋼筋工程主要質量通病防治措施
住宅鋼筋工程主要質量通病的防治
10.鋼筋的保護層或偏大或偏小及樓板上筋下踏的預防措施
(1)按施工圖紙在上下排鋼筋之間放置撐鉤。
(2)嚴禁在細小鋼筋上亂踩,砼澆筑時,發現鋼筋被踩下,應及時糾正。
11.鋼筋骨架歪斜的預防措施
(1)加強鋼筋骨架成型后的保護措施。
(2)嚴格按設計要求設置附加構造鋼筋和箍筋,以改善鋼筋骨架的牢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