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爆破飛石防治措施

爆破飛石防治措施

2024-07-12 閱讀 7064

爆破飛石是指在爆破作業過程中從爆破點拋擲到空中或沿地面拋擲的雜物、泥土、砂石等物質。爆破飛石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人員傷亡、建筑物損壞、機器設備破損等方面,而其中的人員傷亡是爆破飛石的最大危害。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由于爆破飛石造成的人員傷亡、建筑物損壞事故已經占整個爆破事故的15%~20%,我國露天礦山爆破飛石傷人事故占整個爆破事故的27%。因此,了解爆破飛石的危害,研究爆破飛石的產生原因,有針對性的開展爆破飛石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對防止爆破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1爆破飛石的表現形式爆破飛石主要有拋射和拋擲兩種形式。拋射飛石多與被爆破介質結構中存在著弱面及爆生裂隙有關,由于炸藥在巖體中爆破產生的高壓、高速氣體遇到裂隙、斷層、節理、巖縫等軟弱面時產生突然卸載,爆生氣體攜帶由于爆轟波遇弱面反射產生層裂效應而破碎的巖塊及弱面中本身就存在的巖塊高速地拋射而形成;而拋擲飛石則主要與抵抗不足或裝藥過量而產生的爆炸剩余能量有關。拋射飛石的速度往往比較高,拋射距離也較遠,影響范圍大,對爆破安全的影響也很大。2爆破飛石產生的原因過多的爆破飛石與爆破設計的不合理和爆破施工的誤差有關系,爆破飛石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裝藥孔口堵塞質量不好。炮孔堵塞長度過小,或堵塞質量不好時,高溫高壓的爆炸氣體中夾有很多石塊沖出炮孔,形成沖炮,產生飛石。(2)裝藥過量,爆破荷載過大。(3)局部抵抗線太小,也會沿著該方向產生飛石。(4)巖體不均勻,遇有斷層、軟弱夾層等弱面時,爆轟氣體集中沖出產生飛石。(5)爆破剩余能量產生飛石。爆破時炸藥爆炸的能量除將指定的介質破碎外,還有多余的能量作用于某些碎塊上使其獲得較大的動能而飛向遠方。(6)爆破時,鼓包運動過程中獲得較大初速度的一些“物質”也會形成飛石。(7)其它偶然因素產生的飛石。從本質上講,爆破飛石是由于爆炸應力波、爆生氣體的作用或兩者的聯合作用而產生的。3飛散方向爆破飛石飛散方向和造成爆破飛石的原因有很大關系,各種原因引起的飛散方向見表1表1爆破飛石飛散方向造成爆破飛石的原因飛石飛散方向堵塞長度不足或堵塞質量差沿炮孔軸線朝向孔口方向局部抵抗線過小,過量裝藥沿最小抵抗線方向巖石不均勻,存在軟弱面沿軟弱面產狀方向炸藥爆速高,猛度高沿軟弱面產狀方向介質性脆沿軟弱面產狀方向4影響爆破飛石的因素(1)裝藥量。在其它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很顯然裝藥量越大,爆破飛石就越多,飛石飛行距離就越遠。但是如果裝藥量不夠,則又達不到爆破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據爆破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裝藥量。(2)地形。在比較平坦的地區,由于場地寬廣,臨空面少,飛石會向四周飛散;而在山區和傾斜坡面的地方,飛石容易朝最小抵抗線的方向飛散。(3)爆破介質。爆破介質對爆破飛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介質的容重,當爆破介質為泥巖、頁巖、風化巖等容重較小的介質時,炸藥能量容易被介質吸收,能量損耗大,此時可以用于克服慣性運動的炸藥能量就減少,因此,出現的飛石少,距離也較近。當爆破介質為花崗巖、石英砂巖、石灰巖等容重較大的介質時,介質吸收炸藥能量的能力較弱,降低波動能量的作用也小,可以用于克服慣性運動的炸藥能量就相應較多,所以產生飛石多,距離遠。(4)最小抵抗線和爆破指數。根據前蘇聯計算爆破飛石距離的經驗公式,W和n值越大,爆破飛石的距離也就越大。其中,n值的影響為二次方的關系。(5)導洞。在洞室爆破中,開挖豎井一旦出現飛石,將從垂直的豎井中飛出,而且飛石會向各個方向飛散。一般情況下,開挖平洞要比開挖豎井更容易控制飛石及其距離和方向。(6)風速風向。風速風向對爆破飛石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風速大且順風時,飛石距離遠,反之,距離近。當風速很大時,飛石距離甚至可以增加一倍。5爆破飛石的控制爆破飛石的控制包括盡可能的減少飛石的產生和對已產生的飛石進行必要的防護。5.1減少飛石產生的措施(1)嚴格控制裝藥量。裝藥量是影響爆破飛石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正確確定最小抵抗線外,爆破作用指數(fn)的選擇是控制飛石產生的關鍵。根據文獻,爆破作用指數f(n)的選擇可按表2進行。表2藥包性質與爆破作用指數函數f(n)的關系藥包性質(fn)藥包性質(fn)內部作用藥包≤0.2加強松動≤0.44~0.46最大內部作用藥包0.125~0.2減弱拋擲藥包≤0.64~1.0減弱松動藥包0.2~0.44標準拋擲藥包1.0正常松動藥包0.44加強拋擲藥包>1.0在一些情況下,要求嚴格控制飛石的距離,采用深孔松動控制爆破方法時,每個炮孔的裝藥量應該按接近內部作用藥包計算,這樣可以使爆破后的巖體松動而不飛散。采用洞室松動控制爆破方法時,可以選取爆破作用指數為0.5左右。(2)小孔徑分散裝藥或不耦合裝藥。實踐證明,大孔徑爆破比小孔徑爆破更容易產生飛石,如果采用耦合裝藥,因為單位孔長裝藥量與孔徑二次方成正比,當巖體斷層多,有孔位誤差時,造成高密度的集中裝藥,爆破拋擲效應將會更加顯著。(3)調整局部裝藥結構。因地形限制,或者是鉆孔施工中的誤差造成局部抵抗線過小,或者是遇到斷層,夾層等弱面時,裝藥應當適當調整,適當減少相應部位的裝藥量。(4)提高炮孔堵塞質量。炮孔堵塞必須要有一定的長度,一般取1倍最小抵抗線,最短不得小于最小抵抗線的0.7倍。堵塞太長會導致表面巖石不易破碎,容易形成大塊飛石。堵塞材料可用砂巖粉組成的炮泥,堵塞時要邊堵邊搗,堵塞要密實、連續,堵塞材料中應避免夾雜碎石。對于露天硐室爆破和定向爆破更是要注意炮孔堵塞質量。(5)合理確定起爆順序和間隔時間。對于大面積的爆破,采用“萬炮齊鳴”的方式,存在著爆破的巖石破碎度不好、爆破振動大和爆破飛石多等問題。如果進行微差爆破,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避免。起爆間隔時間設計不合理也會產生飛石,所有炮孔的延遲時間應足以使爆下的巖石移動一定距離而不至于堆積在爆區前面。否則,會造成巖石堆積,后排爆下的巖石和堆積的巖石碰撞也會產生飛石。一般來說,在爆破振動安全允許的條件下,每個藥包或每組藥包,應以隔段或跳段來安排起爆順序。5.2防護措施(1)爆區覆蓋。對爆區的覆蓋可以防止飛石的飛散。覆蓋材料要求強度高、重量大,韌性好,能相互連接成厚大的整體,并能被牢固的固定。具體來說可用如橡膠防護墊,鐵絲網,用環索連接的圓木,工業氈墊,帆布,草墊子等等。(2)設立警戒區。以爆區為中心設立警戒區,在此區域內不得有非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因工作需要不能撤離或無法撤離時,要修建堅固可靠、能抵御飛石沖擊的避炮棚。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一般施工可以防止產生爆破飛石。但是,由于爆破對象時千差萬別的;對爆破體(巖體、建筑物等)內部情況難以了解透徹;爆破設計和施工通常是由人去完成的,而人有時(特別是在疲勞狀態下)也有失誤的情況。因此,爆破有時也會產生一些飛石。在此情況下,應采取以下措施,防止萬一產生的飛石造成安全事故:在城鎮土石方控制爆破和拆除爆破中,在保護物和爆區之間用竹、木排架構筑隔離屏障(一定要穩固,尤其是在刮大風季節里),阻擋碎塊飛越;在鄰近建筑物面向爆區的門窗上懸掛竹編、麻袋、草簾等防止被石塊砸壞。此外,統計資料表明,爆破飛石傷人事故有90%是發生在安全警戒范圍內。所以,爆前應按照設計或《爆破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劃定警戒范圍,危險區內進行徹底清場,撤走所有人員和設備(不能移走的要加有效覆蓋防護),阻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是防止爆破飛石造成惡性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2:爆破飛石防治措施

爆破飛石是指在爆破作業過程中從爆破點拋擲到空中或沿地面拋擲的雜物、泥土、砂石等物質。爆破飛石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人員傷亡、建筑物損壞、機器設備破損等方面,而其中的人員傷亡是爆破飛石的最大危害。統計資料表明,在我國由于爆破飛石造成的人員傷亡、建筑物損壞事故已經占整個爆破事故的15%~20%,我國露天礦山爆破飛石傷人事故占整個爆破事故的27%。因此,了解爆破飛石的危害,研究爆破飛石的產生原因,有針對性的開展爆破飛石的預防和干預措施,對防止爆破事故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1爆破飛石的表現形式爆破飛石主要有拋射和拋擲兩種形式。拋射飛石多與被爆破介質結構中存在著弱面及爆生裂隙有關,由于炸藥在巖體中爆破產生的高壓、高速氣體遇到裂隙、斷層、節理、巖縫等軟弱面時產生突然卸載,爆生氣體攜帶由于爆轟波遇弱面反射產生層裂效應而破碎的巖塊及弱面中本身就存在的巖塊高速地拋射而形成;而拋擲飛石則主要與抵抗不足或裝藥過量而產生的爆炸剩余能量有關。拋射飛石的速度往往比較高,拋射距離也較遠,影響范圍大,對爆破安全的影響也很大。2爆破飛石產生的原因過多的爆破飛石與爆破設計的不合理和爆破施工的誤差有關系,爆破飛石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裝藥孔口堵塞質量不好。炮孔堵塞長度過小,或堵塞質量不好時,高溫高壓的爆炸氣體中夾有很多石塊沖出炮孔,形成沖炮,產生飛石。(2)裝藥過量,爆破荷載過大。(3)局部抵抗線太小,也會沿著該方向產生飛石。(4)巖體不均勻,遇有斷層、軟弱夾層等弱面時,爆轟氣體集中沖出產生飛石。(5)爆破剩余能量產生飛石。爆破時炸藥爆炸的能量除將指定的介質破碎外,還有多余的能量作用于某些碎塊上使其獲得較大的動能而飛向遠方。(6)爆破時,鼓包運動過程中獲得較大初速度的一些“物質”也會形成飛石。(7)其它偶然因素產生的飛石。從本質上講,爆破飛石是由于爆炸應力波、爆生氣體的作用或兩者的聯合作用而產生的。3飛散方向爆破飛石飛散方向和造成爆破飛石的原因有很大關系,各種原因引起的飛散方向見表1表1爆破飛石飛散方向造成爆破飛石的原因飛石飛散方向堵塞長度不足或堵塞質量差沿炮孔軸線朝向孔口方向局部抵抗線過小,過量裝藥沿最小抵抗線方向巖石不均勻,存在軟弱面沿軟弱面產狀方向炸藥爆速高,猛度高沿軟弱面產狀方向介質性脆沿軟弱面產狀方向4影響爆破飛石的因素(1)裝藥量。在其它條件相當的情況下,很顯然裝藥量越大,爆破飛石就越多,飛石飛行距離就越遠。但是如果裝藥量不夠,則又達不到爆破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據爆破實際情況,合理確定裝藥量。(2)地形。在比較平坦的地區,由于場地寬廣,臨空面少,飛石會向四周飛散;而在山區和傾斜坡面的地方,飛石容易朝最小抵抗線的方向飛散。(3)爆破介質。爆破介質對爆破飛石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介質的容重,當爆破介質為泥巖、頁巖、風化巖等容重較小的介質時,炸藥能量容易被介質吸收,能量損耗大,此時可以用于克服慣性運動的炸藥能量就減少,因此,出現的飛石少,距離也較近。當爆破介質為花崗巖、石英砂巖、石灰巖等容重較大的介質時,介質吸收炸藥能量的能力較弱,降低波動能量的作用也小,可以用于克服慣性運動的炸藥能量就相應較多,所以產生飛石多,距離遠。(4)最小抵抗線和爆破指數。根據前蘇聯計算爆破飛石距離的經驗公式,W和n值越大,爆破飛石的距離也就越大。其中,n值的影響為二次方的關系。(5)導洞。在洞室爆破中,開挖豎井一旦出現飛石,將從垂直的豎井中飛出,而且飛石會向各個方向飛散。一般情況下,開挖平洞要比開挖豎井更容易控制飛石及其距離和方向。(6)風速風向。風速風向對爆破飛石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風速大且順風時,飛石距離遠,反之,距離近。當風速很大時,飛石距離甚至可以增加一倍。5爆破飛石的控制爆破飛石的控制包括盡可能的減少飛石的產生和對已產生的飛石進行必要的防護。5.1減少飛石產生的措施(1)嚴格控制裝藥量。裝藥量是影響爆破飛石的主要因素之一。除正確確定最小抵抗線外,爆破作用指數(fn)的選擇是控制飛石產生的關鍵。根據文獻,爆破作用指數f(n)的選擇可按表2進行。表2藥包性質與爆破作用指數函數f(n)的關系藥包性質(fn)藥包性質(fn)內部作用藥包≤0.2加強松動≤0.44~0.46最大內部作用藥包0.125~0.2減弱拋擲藥包≤0.64~1.0減弱松動藥包0.2~0.44標準拋擲藥包1.0正常松動藥包0.44加強拋擲藥包>1.0在一些情況下,要求嚴格控制飛石的距離,采用深孔松動控制爆破方法時,每個炮孔的裝藥量應該按接近內部作用藥包計算,這樣可以使爆破后的巖體松動而不飛散。采用洞室松動控制爆破方法時,可以選取爆破作用指數為0.5左右。(2)小孔徑分散裝藥或不耦合裝藥。實踐證明,大孔徑爆破比小孔徑爆破更容易產生飛石,如果采用耦合裝藥,因為單位孔長裝藥量與孔徑二次方成正比,當巖體斷層多,有孔位誤差時,造成高密度的集中裝藥,爆破拋擲效應將會更加顯著。(3)調整局部裝藥結構。因地形限制,或者是鉆孔施工中的誤差造成局部抵抗線過小,或者是遇到斷層,夾層等弱面時,裝藥應當適當調整,適當減少相應部位的裝藥量。(4)提高炮孔堵塞質量。炮孔堵塞必須要有一定的長度,一般取1倍最小抵抗線,最短不得小于最小抵抗線的0.7倍。堵塞太長會導致表面巖石不易破碎,容易形成大塊飛石。堵塞材料可用砂巖粉組成的炮泥,堵塞時要邊堵邊搗,堵塞要密實、連續,堵塞材料中應避免夾雜碎石。對于露天硐室爆破和定向爆破更是要注意炮孔堵塞質量。(5)合理確定起爆順序和間隔時間。對于大面積的爆破,采用“萬炮齊鳴”的方式,存在著爆破的巖石破碎度不好、爆破振動大和爆破飛石多等問題。如果進行微差爆破,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避免。起爆間隔時間設計不合理也會產生飛石,所有炮孔的延遲時間應足以使爆下的巖石移動一定距離而不至于堆積在爆區前面。否則,會造成巖石堆積,后排爆下的巖石和堆積的巖石碰撞也會產生飛石。一般來說,在爆破振動安全允許的條件下,每個藥包或每組藥包,應以隔段或跳段來安排起爆順序。5.2防護措施(1)爆區覆蓋。對爆區的覆蓋可以防止飛石的飛散。覆蓋材料要求強度高、重量大,韌性好,能相互連接成厚大的整體,并能被牢固的固定。具體來說可用如橡膠防護墊,鐵絲網,用環索連接的圓木,工業氈墊,帆布,草墊子等等。(2)設立警戒區。以爆區為中心設立警戒區,在此區域內不得有非工作人員,工作人員因工作需要不能撤離或無法撤離時,要修建堅固可靠、能抵御飛石沖擊的避炮棚。在采取了上述措施后,一般施工可以防止產生爆破飛石。但是,由于爆破對象時千差萬別的;對爆破體(巖體、建筑物等)內部情況難以了解透徹;爆破設計和施工通常是由人去完成的,而人有時(特別是在疲勞狀態下)也有失誤的情況。因此,爆破有時也會產生一些飛石。在此情況下,應采取以下措施,防止萬一產生的飛石造成安全事故:在城鎮土石方控制爆破和拆除爆破中,在保護物和爆區之間用竹、木排架構筑隔離屏障(一定要穩固,尤其是在刮大風季節里),阻擋碎塊飛越;在鄰近建筑物面向爆區的門窗上懸掛竹編、麻袋、草簾等防止被石塊砸壞。此外,統計資料表明,爆破飛石傷人事故有90%是發生在安全警戒范圍內。所以,爆前應按照設計或《爆破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劃定警戒范圍,危險區內進行徹底清場,撤走所有人員和設備(不能移走的要加有效覆蓋防護),阻止無關人員進入警戒區,是防止爆破飛石造成惡性事故的重要措施之一。

篇3:瓦斯煤塵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煤礦井下常見的自然災害有頂板、水、火、瓦斯和煤塵五種,簡稱“五害”,其中瓦斯、煤塵管理是煤礦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隨著礦井開采深度不斷加深,瓦斯涌出量逐漸加大,中級地壓與瓦斯異常涌出現象時有發生,同時也嚴重威脅著礦井安全生產,“一通三防”工作的核心仍然是防治瓦斯、煤塵事故。

一、瓦斯、煤塵的形成

瓦斯是礦井在開采過程中,從煤巖體內涌出的有害氣體的總稱,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俗稱沼氣,它是一種無色、無味、無臭的氣體,而且具有燃燒性和爆炸性,對安全生產危害最大。瓦斯的成因有多種假說,多數人認為煤層瓦斯是腐植型有機物,在成煤過程中伴生的氣體產物,它的形成大致可分兩個階段(時期),即:從植物遺體到泥炭屬于生物造氣時期,從褐煤、煙煤直到無煙煤屬于煤化變質作用造氣時期。第一階段產生的瓦斯通過滲透和擴散而大部分散失于古大氣中,一般不會保存在煤層內。變質年代中,二氧化碳大部分為地下水的流動所吸收而消失;甲烷,由于地層的隆起、侵蝕和斷裂以及甲烷本身原因,在其壓力與濃度差的驅動下轉移和擴散,部分或大部分散失到大氣中或轉移到圍巖內,只有一小部分保存在煤層內或在運移途中遇到良好的封閉和存儲條件,而形成煤層氣田。

煤塵為粉塵,其主要成分是煤,且其中游離狀態二氧化碳含量小于10%,是煤礦在生產過程的細小顆粒。在煤礦生產中幾乎所有的作業,包括煤炭的采掘、運輸、提升等過程,均能產生礦塵。

但是礦塵的產生量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地質情況、煤層賦存條件、煤炭及采煤方法等不同而變化。一般來說,在煤礦井下若沒有防塵措施,每晝夜產生的煤塵量約等于采煤量的1%左右。

二、瓦斯、煤塵的危害

瓦斯爆炸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瓦斯濃度在5%-16%范圍內;二是具有一定溫度的高溫熱源,一般沼氣的點燃溫度為650OC;三是氧濃度,一般在12%以上。瓦斯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產生高溫高壓導致人員傷亡,破壞礦井設備;二是產生CO等有害氣體,這是造成人員傷害的主要原因。

瓦斯爆炸是煤礦生產中最嚴重的災害之一,甚至引起煤塵爆炸、礦井火災、冒頂等二次災害,從而加重了災害的后果,造成生產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還有些煤層開采到一定深度后,在生產過程中還能發生煤與瓦斯突出,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

煤塵是煤礦生產中的另一大危害。其危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引起職業病――煤肺病和煤矽肺;另一方面是煤塵能爆炸。煤塵爆炸危害性大,一是煤塵爆炸可放出大量熱能,爆炸溫度可高達2000oc甚至更高,這樣的高溫熱源,能再次點燃達到一定濃度的煤塵,使其發生爆炸;二是煤塵爆炸時,氣溫驟升,壓力增大,可達0.7~0.8mpa;三是產生強烈的沖擊波和火焰;四是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含量可達2%~3%,甚至可達8%,而二氧化碳可達10%以上,這是造成人員大量傷亡的重要原因。煤塵爆炸同樣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煤塵具有爆炸性,二是空氣中浮游煤塵具有一定的濃度,三是存在能點燃煤塵的引火源。

三、瓦斯、煤塵防治技術

抓好礦井通風系統的完善。每個礦井都必須確保礦井通風合理、穩定、可靠,按照礦井通風能力組織生產,堅持“以風定產”,同時消滅不合理的串聯風,堅決杜絕瓦斯煤塵的積聚。

首先是狠抓瓦斯煤塵的綜合防治。對于瓦斯的防治,要貫徹好“七落實”,一是落實“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杜絕空班漏檢;二是落實電工維修電器設備時必須停電和使用瓦斯便攜儀檢查瓦斯的管理規定;三是落實局部通風的“三專兩閉鎖”和采掘供電分開,嚴格控制無計劃停電停風,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停電停風造成的瓦斯積聚的次數;四是落實排放瓦斯分級管理的規定;五是落實局部通風管理責任制,局部通風機要指定專人看管,風筒管理符合標準,風筒末端到迎頭的距離及風筒出口風量符合作業規程規定;六是落實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管理,上隅角必須超前回料,超前替棚;七是落實“有掘必透”的原則,減少盲巷的出現。其次防止瓦斯引燃,堅決杜絕一切非生產必須的熱源,生產中可能發生的熱源,必須嚴加管理和控制。在防塵方面,采掘工作面是粉塵的主要產生地,又是煤塵事故的多發地,據統計有80%的煤塵事故發生在采掘工作面。因此,搞好采掘工作面防塵是防塵工作的重點。采掘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煤層注水、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前后灑水、轉載點噴霧、風流凈化、巷道沖洗、架下水幕、架間沖洗等。掘進工作面的防塵措施有:水打眼、水炮泥、放炮噴霧、扒裝灑水、沖洗巷壁、凈化風流、轉載點噴霧、巷道沖洗以及個人防護等。各生產單位要按照綜合防塵措施的有關規定落實兌現,確保防塵系統的可靠、齊全并保證正常使用。

其次是加大安全檢查力度,突出“一通三防”安全監督。經驗告訴我們,再完善的制度得不到落實,說安全效果再好也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在制度落實上狠下功夫。各級安全管理部門要按照通防管理有關規定,加大對瓦斯、煤塵安全技術措施的情況進行嚴格監督檢查,保證措施落實到位。對通風系統不合理、風量不足、有毒有害氣體超限、煤塵飛揚堆積、安全設施不健全、有設施不正常使用等情況進行嚴格檢查,嚴格現場管理,堅決堅持三不生產原則。

四、加強管理,為職工創造安全勞動環境

安全勞動環境內容包括:安全教育管理環境、避免可導致突發性事故和導致慢性職業病的勞動環境等。創造安全環境,追求安全零缺陷,是社會主義國家應有內涵。我們首先要加強隊伍建設,培訓一支過硬的專業隊伍,是防止重大通防事故的根本保證。根據通風專業的特點,它和煤礦和工種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要在全礦范圍內,分工種、分階段、分層次全員全方位的對職工進行經常性地通防知識培訓,提高廣大職工的通防意識和自覺搞好通防工作的自覺性。其次,要加大通防專業的安全設施投入,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領導,就應該把安全生產上升到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高度來認識,“花錢”買安全,說白了就是為職工創造安全勞動環境,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產才能有保證,家庭才有穩定,社會才有穩定,生產力才能發展。要讓馬兒跑,必須要讓馬兒吃得飽、吃得好。如果今天省下不該省的一點點安全投入,明天就可能為此付出十倍、百倍的代價。事實早已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