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上順槽插桿落底維修安全技術措施

上順槽插桿落底維修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2 閱讀 3687

一、?工程概況

11022上順槽140m處,在掘進中地質條件的變化,導致巷道坡度過大,給運輸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且下幫不見底而下沉,導致上幫沿底下滑,巷道變形損壞嚴重,經礦委研究決定,在11022上順槽140m處開始插桿落底,工程量為30m,為了施工期間的安全生產,特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如下:

二、?致災因素分析

無進行敲幫問頂,迎頭碎石塊墜落傷人。

無對巷道附近的支護質量進行檢查加固,松動的棚梁歪倒傷人。

不認真作業或出現“三違”現象,導致碰傷或摔傷。

無及時使用前探梁支護,導致迎頭棚梁滑落傷人。

三、?施工方案

從11022上順槽起坡處開始由里向外逐棚進行插桿落底。

四、?施工工藝

在所要插桿落底的架設的梁用線繩標注中、腰線位置,以確保架設時準確迅速。

支新梁,在工作面前方先安裝前探梁,并將其加固牢靠,然后上梁,上梁時,跟班隊長要現場統一指揮,齊心協力將頂梁放在前探梁上,并將頂梁與前探梁進行聯鎖加固,嚴防頂梁脫落傷人。

待梁放正后,采用梢子、椽子背幫背頂,椽子間距200±50mm。

待頂背好后,在前探梁的掩護下挖柱窩,柱窩深度為1.5m,待柱窩挖好后,將柱腿抬起放入挖好的柱窩內,要求兩幫柱腿必須放正,不得前傾后仰,并支持住頂梁,達到高、平、齊的標準(即兩柱腿深度要一致),同時拉中線及三角線進行校正,確認無誤后,方可上緊卡纜。

插桿落底的深度原則上,下幫見底上幫破巖。

待柱腿站好后,及時上好卡纜,在頂板條件穩定的情況下,再拆除上部的老梁,并立即安裝拉桿加固棚子,再檢查卡纜的上緊力,然后用椽子打幫;如若頂板不穩定,直接用木垛接頂。

待幫頂背好后需檢驗的項目如下:

a、搭接長度?b、卡纜間距?c、U型鋼棚距?d、卡纜上緊力?e、支架迎山?f、背幫背頂、聯網?g、中線、三角線。

開始插桿,采用廢坑木或煤袋將頂幫充填牢固,每段不得超過坑木長度,此工序要循環接替,注意施工安全。

五、?工程質量標準

凈寬:下凈寬為4.0m,允許誤差為:0~100mm。

凈高:凈高3.0m,允許誤差:腰線上、下:0~100mm。

迎山角前傾后仰不超過設計+0.5°,不得出現“過山棚”或“退山棚”。

背幫、背頂:梢子鋪滿排勻,椽子上緊打牢,幫、頂必須過梁,嚴禁空幫、空頂(椽子間距200mm,頂板15根,兩幫各13根,鏈板5根,卡攬9塊,要求前后椽子按二抬一標準打設,并成直線)。。

柱窩深度:站在實底上,設計深度200mm。

架棚前必須拉好中線、腰線,量取棚距,并按中線接三角線找正架棚方向,確立棚腿位置,挖夠腿窩深度,清出實底,先上梁后站腿,并嚴格做到梁腿親口結合嚴密,站腿后再一次校正中腰線。

允許偏差項目:

搭接長度:設計400mm,允許誤差-30mm。

耳間隙:≤10mm。

卡纜螺栓扭矩:≤5%。

支架間距:設計650mm,(中-中)允許誤差±50mm。

支架梁扭矩:<80mm。

卡纜間距:±20㎜。

支護工藝過程

在所要架設的U型鋼支架梁和柱腿上用粉筆分別打上梁中、搭接長度和卡纜安裝位置的標識,以確保架設時準確迅速。

架棚前先用手鎬將斷面刷齊,成形完好,以便架棚。

單棚循環結束后要及時移動前探梁,并將其加固牢靠,然后上拱梁,上拱梁時,跟班隊長要現場統一指揮,齊心協力將拱梁放在前探梁上,并將拱梁與前探梁進行聯鎖加固,嚴防拱梁脫落傷人。

待梁放正后,鋪塑料網打椽子,要求塑料網均勻鋪在棚頂和兩幫,同時保持網與網搭接長度100mm并及時聯網,聯網繩材質規格要求一根塑料帶分成2份,進行聯網,聯網間隔不得超過200mm,采用椽子背幫背頂,椽子間距200±50mm。

待頂背好后,在前探梁的掩護下挖柱窩,待柱窩挖好后,將柱腿抬起放入挖好的柱窩內,要求兩幫柱腿必須放正,不得前傾后仰,并支持住頂梁,達到高、平、齊的標準(即兩柱腿深度要一致),同時拉中線及三角線進行校正,確認無誤后,方可上卡纜。

待柱腿站好后,及時上好卡纜,并立即上拉桿加固棚子,再檢查卡纜的上緊力,然后用椽子打幫。

六、?安全技術措施

(一)?施工前的準備工作

工隊必須嚴格貫徹學習本安全技術措施,確保所有施工人員熟知質量標準、安全事項、避災路線等。

技術科負責提前在現場標定巷道中、腰線。

施工單位負責將所需的各項安全設備完善到位,否則,嚴禁施工。

施工前必須將施工材料和施工工具運到工作面,并碼放整齊,分類存放,嚴禁邊施工邊備料,施工地點20m范圍內必須備足10根圓木、20塊荊芭、50根仟椽等常用的防冒頂應急物料,不得邊施工邊備料。備用物料準備不到位,嚴禁施工。

每次進入作業地點前,必須先進行敲幫問頂,并對作業地點前后5m內的頂板、兩幫及支架情況進行安全檢查,對松動的支架及空幫空頂現象進行處理加固。

施工前施工人員必須檢查施工作業地點的供電系統、風水管路、通訊系統等是否正常,發現異常時及時與相關部門聯系排除問題。

施工前,要清理現場障礙物,保證工作地點每個安全出口暢通。

要加強對作業地點的管線、電器及機械設備妥善保護。

因巷道高度較高,施工前,要先對施工地點架設操作平臺,必須確保操作平臺牢固可靠,否則,嚴禁高空作業。

在架棚作業前,必須將前探梁安設到位,否則,嚴禁拆架棚作業。

(二)?施工過程控制

架棚安全技術措施

在架棚時,要有人觀山、有人扶柱,并堅持前探梁的連鎖穩固情況。

在架設棚前,清理出頂梁架設位置,抬梁的人要同時用力將U型鋼梁放置在預定位置,并及時用前探梁將頂梁連鎖加固,保證穩固后,方可掘挖柱窩,逐根架設棚腿,并連鎖加固。

棚腿連鎖加固后,采用荊笆、椽子護幫頂,嚴禁空幫空頂。

在使用手鎬刷平斷面過程中,作業時操作人員必須站在安全地點。

施工過程中,必須有班組長現場跟班,統一指揮作業。

每棚架設好后,由跟班組長和安全員共同驗收,保證背幫背頂到位,支架搭設牢固。

防冒頂安全技術措施

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每班開工前進入工作地點,首先要進行敲幫問頂,必須采用專用找頂工具找掉危巖活矸。工作面必須配齊敲幫問頂工具,及時敲幫問頂,除掉頂幫的活矸危巖。敲幫問頂工作由兩名有經驗的老工人擔任,一人觀“山”,一人操作,并由外向里,由幫向中間進行。敲幫問頂應從有完好支護的地點開始,由外向里、先頂部后兩幫依次進行,找頂范圍內嚴禁其他人員進入。敲幫問頂工作人員應戴手套,用長把工具(長度不小于1.5m)找頂時,應防止煤矸順桿而下傷人。頂幫遇有大塊斷裂煤矸或煤矸離層時,應首先設置臨時支護,保證安全后再順著裂隙、層理慢慢地找下,不得硬刨強挖。在每項作業時,都必須時刻注意頂、幫變化情況,發現活矸危巖立即處理,否則,嚴禁施工。

在施工過程中要設專人時刻觀察頂板情況,出現冒頂征兆,跟班隊長要立即帶領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并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待頂板處理穩定后,方可繼續進入施工地點作業。

必須按照措施要求施工,棚距不得任意擴大或縮小,棚子的腿與梁必須結合嚴密、牢靠,卡纜必須上緊、上實,不得出現卡纜松動,連接板必須安裝到位,嚴格按照質量標準化的要求進行。

施工過程中出現空幫空頂,必須及時進行處理。若頂板穩定,必須擱架接頂,若頂板不穩定,必須用坑木背頂。

若頂板破碎,巷道煤矸無法控制時,施工人員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匯報礦技術負責人另制定防冒頂措施和架棚施工方案。

作業人員要站在頂板完整、支護完好的安全地點進行作業。

每班施工結束后,必須將幫頂背實背牢,雜物清理干凈。

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

施工地點水溝必須保證暢通,嚴禁淤煤堵塞。

水倉必須及時清挖,保證水泵(一用一備)完好正常工作。

防煤塵安全技術措施

施工地點要做好降塵工作,必須及時清除巷道中的浮塵。

如浮塵加大,應及時灑水降塵,工人作業時要佩戴好個人勞動保護用品。

為防止擴修巷道片幫、漏頂,在擴修巷道煤巷處正前方進行頂板提前注水。

防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每班作業前必須進行瓦斯檢測工作,準確及時掌握工作地點的瓦斯情況和風流中的瓦斯濃度。

施工過程中跟班隊長必須攜帶便攜,并懸掛在距離頂0.3m,距離幫0.2m,發現瓦斯達到1.0﹪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撤出人員,切斷電源,進行處理。

防滅火安全技術措施

如果作業地點有火災發生時,人員必須利用一切滅火器材直接滅火,當火災較大難以控制時,所有人員必須先戴好自救器并迎著新鮮風流進行避災。

使用風鎬安全措施?

使用風鎬時風接頭必須接牢固,以免風管脫落傷人。

檢查風量,吹凈膠風管內的污物。

檢查膠管接頭濾風網和風鎬頭部的固定鋼套內是否清潔。

檢查風鎬釬尾端和鋼套是否偏斜,間隙是否合適。

先將風鎬釬尾擦洗干凈,然后插入風鎬內,用彈簧固定。

使用風鎬時,必須壓緊,使風鎬釬肩頂住鋼套。

避免鋼套與風鎬釬咬合,導致風鎬釬尾端發熱,造成燙人事件。

風鎬繼續使用時,要隨時加油,加油時,將油到入膠接管內,風鎬倒下或鎬柄朝下時,避免壓緊沖擊風鎬傷人。

風管接頭與連接管隨時注意松動脫落,應及時扭緊。

保持風管完好,勿使風管卷曲,矸石及其他物件打壞而造成漏風現象。

應避免風鎬釬被巖石卡住,風鎬釬插入巖層深度時必須在風鎬的彈簧之下,防止使用風鎬邊打邊撬巖。

風鎬出故障時,及時送機修房斟換或修理,不得在工作在點任意打開和解散。

風鎬必須放至安全在點,勿使矸石和污物進入風鎬內。

從風管卸下風鎬時,將外部擦干凈,加油后用木塞塞緊風口。

不得將風鎬放至避人的地方,避免生銹或丟失,應及時送機修房清洗、修理和保管。

電纜安裝保護措施

電纜的選用應遵守下列規定:

電纜敷設地點的水平差應與規定的電纜允許敷設水平差相適應。

電纜應帶有供保護接地用的足夠截面的導體。

嚴禁采用鋁包電纜。

必須選用取得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的阻燃電纜。

電纜主線芯的截面應滿足供電線路負荷的要求。

敷設電纜應遵守下列規定:

?1)電纜必須采用吊鉤懸掛;

?2)巷道中懸掛的電纜應有適當的弛度,并能在意外受力時自由墜落。其懸掛高度應保證電纜在礦車掉道時不受撞擊,在電纜墜落時不落在軌道或輸送機上。

3)電纜懸掛點間距,在水平巷道或傾斜巷道內不得超過3m。

4)電纜不應懸掛在風管或水管上,不得遭受淋水。電纜上嚴禁懸掛任何物件。電纜與壓風管、供水管在巷道同一側敷設時,必須敷設在管子上方,并保持0.3m以上的距離。

?5)巷道內的通信和信號電纜應與電力電纜分掛在井巷的兩側,如果受條件所限:巷道內,應敷設在電力電纜上方0.1m以上的地方。

?6)高、低壓電力電纜敷設在巷道同一側時,高、低壓電纜之間的距離應大于0.1m。高壓電纜之間、低壓電纜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50mm。

?7)巷道內的電纜,沿線每隔一定距離、拐彎或分支點以及連接不同直徑電纜的接線盒兩端、穿墻電纜的墻的兩邊都應設置注有編號、用途、電壓和截面的標志牌。

?8)將工作面地點電纜、信號線、監控線、及其它管線必須用17#溜子槽保護起來(工作地點及前后20m范圍內高、低壓電纜必須分開保護)。維修期間電纜掛鉤回收要及時,丟一個電纜溝按照機電制度罰款。維修后要把管線恢復吊掛,關卡恢復安裝(風管水管吊掛距離,離地3公寸,管子與管子間隔高度3公寸),丟失一個關卡按照機電制度去罰款。

(三)?安全監管措施

施工地點必須按要求增設瓦斯檢查點,瓦斯檢查員必須每班至少檢查2次瓦斯,并將檢查結果按規定程序記錄和上報。

安全科安全員將此處設置為正常的安全檢查作業地點,實施正常的安全監督檢查。

工隊按照要求每班必須增派一名一線監督員,協助做好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實行礦、科長雙帶班制度,每班礦長、科長必須到該地點安全巡回檢查,及時查處安全隱患,確保施工安全。

(四)?工器具、材料物品使用管理安全技術措施

施工中不得使用下列支護材料:

不符合質量的支護材料;

腐朽、劈裂、折斷、過度彎曲;

嚴重腐蝕或變形的金屬支架。

巷道內的各種材料和雜物收工前都要收拾干凈,按指定地點存放或運走,不得亂堆亂放,以免影響通風、行人、運輸和安全。

架設金屬棚時應遵守下列規定:

嚴禁混用不同型號、規格的支架,棚腿無鋼板底座的不準使用。

要做到高矮一致、兩幫整齊。

U型鋼腿與梁必須接口嚴密受力均勻,梁腿接口處不吻合時,應調梁腿傾斜度和方向,嚴禁在縫口處打入木楔。

(五)?文明生產

施工單位對施工地點前后20m范圍內的文明生產負責。

巷道內無渣塊、無雜物、無淤泥積水,淤泥積水長度不超過5m,深度不超過10㎜。

擴修所用的材料,工具,支護用品應按要求碼放整齊,并掛牌管理。

管線吊掛整齊,無跑冒滴漏現象。

工隊必須在醒目位置吊掛各種施工所需的牌板,吊掛整齊,由工隊負責維護和管理。

(六)?貫徹學習

本措施由生產科和施工隊隊長負責,在班前會上貫徹到每一個施工人員。

施工單位的作業人員必須熟知措施的施工方法、質量標準、安全措施、避災自救等要求。否則,不得入井作業。

安全科負責監督措施貫徹學習及現場的監督落實。

七、?災害應急措施及避災路線

(一)?災害應急措施

水災事故應急救援撤離措施

當本施工地點發生水災時,施工人員首先要確保自身安全,要有序、迅速地由副、主井撤至地面。

火災事故應急救援撤離措施

當本施工地點發生火災時,人員必須利用一切滅火器材滅火,電器著火必須首先切斷電源,然后采取滅火措施,當火災較大難以控制時,所有人員必須先戴好自救器撤至地面。

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應急救援撤離措施

井下發生瓦斯、煤塵爆炸事故,災區人員應立即佩戴自救器,由跟班人員或班組長組織迅速撤到地面,避災的同時要組織人員及時向礦調度室回報事故情況,及時的通知其他可能受災害威脅的人員撤出。

如有沖擊波襲來,應將頭背向沖擊波,面向下臥倒,若由于冒頂等原因撤不出來時,應搭設臨時避難硐室躲避,靜臥待救,并把礦燈、衣物置于室外醒目位置,以利救援人員及早發現。

撤退時應遵守自救互救原則。

冒頂事故應急救援措施

井下發生冒頂事故,首先發現者要及時將情況告知跟班人員或班組長并向單位值班室和礦調度室匯報,以便迅速組織處理。

處理冒頂前,必須對冒頂區域附近的支護進行維護加固,同時清理好后路,確保施工人員的人身安全。

搶救遇險者時,首先應直接與遇險人員聯絡,以確定遇險人員所在的位置和人數,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積極搶救。

(二)?行動原則

發生各種災害時所有人員要保持頭腦清醒,確定事故的性質,由現場跟班干部或有經驗的老工人帶領,組織自救并及時向礦調度室匯報所處位置、人員數量、擬定撤退路線等,并服從調度室的撤退指揮。其它地點發生災害時,作業人員要聽從調度室的指揮進行妥善避災。

發生事故后,立即帶好自救器,按避災路線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

處理災害事故要按照《煤礦安全規程》、《2015年度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及《礦井重大事故救援預案》為原則進行處理。

(三)?發生災害時避災路線

水災避災路線:施工地點→11022上順槽→皮帶下山→副井底→地面

火災、煤與瓦斯災害避災路線:施工地點→11022采面→11022下順槽→11022皮帶巷→軌道下山→副井底→地面

本措施由生產調度室和施工隊隊長負責在班前會上貫徹到每一個施工人員。安全科負責落實措施貫徹情況。有地質變化等特殊情況時另編制補充措施。

篇2:塔吊使用維修保養技術措施

塔吊使用、維修保養技術措施

1、塔吊司機指揮和司索人員必須經市以上勞動部門培訓合格持證上崗,塔吊指揮必須使用旗語指揮。

2、塔吊正常工作氣溫為+40攝氏度,-20攝氏度,風速低于20M/sec,如遇雷雨、濃霧、大風等惡劣天氣應立即停止使用。

3、操作人員要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認真作好起重機工作前,工作中、工作后的安全檢查和維護保養工作,嚴禁機械帶病運轉。工作完成后,保證起重機臂隨風自由轉動。

4、起重吊裝中堅決執行十不吊

(1)吊物重量超過機械性能允許范圍不準吊;

(2)信號不清不準吊;

(3)吊物下有人不準吊;

(4)吊物上站人不準吊;

(5)埋在地下物不準吊;

(6)斜拉、斜掛不準吊;

(7)散物捆扎不牢不準吊;

(8)零雜物無容器不準吊;

(9)吊物重量不明、吊索具不符合規定不準吊;

(10)遇有大雨、大雪、大霧和六級以上大風等惡劣天氣不準吊。

5、起重機應經常進行檢查、維護和保養,轉動部分應有足夠的潤滑油,對易損件必須經常檢查維修更換,對機械的螺栓,特別是振動部件,檢查是否松動,如有松動及時擰緊。

6、各機械制動器應經常進行檢查和調整,在磨擦面上不應污垢。減速箱、變速箱、齒輪等各部的潤滑及液壓油均按潤滑要求進行。

7、要注意檢查各部鋼絲繩有無斷絲和松股現象,如超過有關規定,必須立即更換。

8、使用液壓油嚴格按潤滑表中的規定進行加油和更油,并清洗油箱內部。經常檢查濾油器有無堵塞,安全閥在使用后調整值是否變動。油泵、油缸和控制閥是否漏油,如發現異常及時排除。

9、經常檢查電線、電纜有無損傷,如發現損傷應及時包扎或更換。

10、各控制箱、配電箱應保持清潔,各安全裝置的行程開關及開關觸點必須靈活可靠,保證安全。

11、塔機維修保養時間規定:

(1)日常保養(每班進行);

(2)塔機工作1000小時后,對機械、電氣系統進行小修一次;

(3)塔機工作4000小時后,對機械、電氣系統進行中修一次;

(4)塔機工作8000小時后,對機械、電氣系統進行大修一次。

篇3:模板維護維修施工措施

模板的維護及維修

1、模板使用注意事項

吊裝模板時輕起輕放,不準碰撞已安裝好的模板和其它硬物;大模板吊運就位時要平穩、準確,不得兜掛鋼筋。用撬棍調整大模板時,要注意保護模板下口海綿條。嚴格控制拆時間,拆模時按程序進行,禁止用大錘敲擊或橇棍硬橇,以免損傷混凝土表面和棱角。模板與墻面粘結時,禁止用塔吊吊拉模板,防止將墻面拉裂。拆下的鋼模板,如發現不平或肋邊損壞變形,應及時修理、平整。定型模板在使用過程中應加強管理,分規格堆放,及時修理,保證編號的清晰。拆模時要注意參成品加以保護,嚴禁破壞。

2、多層板維修

覆膜多層板運輸堆放防止雨淋水浸;覆膜多層板嚴禁與硬物碰撞、橇棍敲打、鋼筋在上拖拉、振搗器振搗、任意拋擲等現象,以保證板面覆膜不受損壞;切割或鉆孔后的模板側邊要涂刷,防止水浸后引起覆膜多層板起層和變形;覆膜多層板模板使用后應及時用清潔劑清理,嚴禁用堅硬物敲刮板面及裁平、磨光,并刷BD-01環氧木模保護劑,多層板一般周轉次數為6次,當拆下的模板四周破壞、四邊板開裂分層時,將模板破損部分切掉四周刷封邊漆,然后重復利用。

3、大鋼模板角膜維修

陰陽角模、異型角模存放于專用插放架里,存放地點硬化、平穩下墊100×100mm方木.角膜拆除后若有扭曲變行,在平整場地進行校正、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