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程序

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程序

2024-07-13 閱讀 5004

市地震局

辦理驗證登記手續

↓建設單位

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市地震局

送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審查備案

↓建設單位

提交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并協助建設單位到市地震局辦理抗震設防要求的審核手續

市地震局

提交《工程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服務合同書》

程序圖說明:

一、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在本市聯系業務前須到市地震局進行資質驗證和單項工程登記。驗證登記時須到窗口辦領取《單項建設工程安評登記表》,同時需向市地震局提供下列資料各一份:

1、中國地震局或者廣東省地震局頒發的相應資格證書(復印件);

2、單位法人委托書(原件);

3、聯系人上崗證書或執業資格證書(原件);

4、按要求填寫的《單項建設工程安評登記表》。

二、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在驗證登記手續完成后方可對已登記的工程項目的建設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三、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對工程建設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后,應當編制該工程建設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并送市地震局審查備案。

四、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通過審查后,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向建設單位提交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并及時協助建設單位到市地震局辦理工程建設項目抗震設防要求的審核手續;同時還應向市地震局提交該工程的《工程項目地震安全性評價技術服務合同書》(原件)一份。

篇2:地震災區建筑垃圾處理技術導則

1總則

1.1為及時清運、妥善處理地震災區建筑垃圾,促進建筑垃圾在災后重建中的資源化利用,制定本導則。

1.2本導則適用于地震災區坍塌的房屋和道路橋梁等建(構)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和拆除建(構)筑物形成的建筑垃圾。

1.3生活垃圾、醫療廢物、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以及損毀的文物建筑殘件等不包括在本導則范圍內,不得混入建筑垃圾中清運處理。

1.4災區建筑垃圾處理應堅持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遵循快速清除、就近處理的原則。

1.5災區建筑垃圾處理責任部門應依據本導則,因地制宜,組織編制建筑垃圾評估、清運、處理處置、資源化利用和管理措施的具體實施計劃。

1.6災區建筑垃圾處理工作應在責任部門的統一組織下,由建設、環保、交通、衛生、文物等部門分工協作實施。

2評估

2.1編制災區建筑垃圾處理實施計劃,應由責任部門組織當地相關單位對需清運處理的損毀建(構)筑物的分布、數量、種類進行調查、評估。

2.2預估災區建筑垃圾量宜以現場測量為準,如無實測資料,或現場難以測算,可按以下經驗數據估算:城鎮地區磚混和框架結構的建筑物,產生量約為1.0-1.5噸/平方米;其它木質和鋼結構的建筑物,產生量約為0.5-1.0噸/平方米。農村地區建筑垃圾產生量參照上述數據的低限。

2.3應組織相關單位對含有或疑有傳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以及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的損毀建(構)筑物進行申報、記錄或風險評價,為分流清運和單獨處理提供依據。

2.4對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應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下進行詳細的登記和評估,以利于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傳統形式、傳統功能”的原則下恢復重建。

2.5對擬定的回填、堆放、填埋場所的選址、清運處理方案、二次污染控制措施等應進行評估。

3清運

3.1對損毀建(構)筑物中的生活垃圾,以及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和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等特種垃圾,應在相關部門配合下進行分離后分流,按有關規定和標準及時單獨轉運、處理。

3.2對含有或疑有傳染性的生物性污染物、傳染性污染源的建筑垃圾,難以分離的,應確定區域范圍,在衛生防疫人員指導下進行消毒處理后,送衛生填埋場分區處置。

3.3?對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的殘件,應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下,按照所承載的價值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可再利用性進行分類清理,盡可能保留和保護可再利用的、承載傳統材料特征和傳統工藝信息的構件。

3.4清理建筑垃圾時,宜將渣土、廢磚瓦、廢混凝土、廢木材、廢鋼筋等分類裝運,運到處理場所后分類堆放。對于混合裝運的建筑垃圾,卸到處理場所后,可由有關部門根據需要分類分揀。

3.5清運作業時,應先清運城鎮主要道路和擬建過渡安置區域的建筑垃圾,其次為居住區周圍、街道和公共場所的建筑垃圾,再逐步清運其它地區坍塌和拆除的建筑垃圾。

3.6對涉及國家、集體、居民重要財產的區域,應先以人工清理為主,再機械清運。

3.7對大體積的混凝土塊等無法直接搬運清理的,可采用工程破碎機械進行破碎。對于難于破碎作業的場所也可采取局部爆破措施。

3.8應盡量采用具有密閉或遮蓋的大型渣土運輸車輛,按指定的時間、地點和路線清運。

4處理處置

4.1建筑垃圾處理處置分為回填利用、暫存堆放和填埋處置等三種方式。

4.2建筑垃圾回填利用

4.2.1?建筑垃圾回填利用主要用于場地平整、道路路基、洼地填充等。用于場地平整、道路路基的建筑垃圾應根據使用要求破碎后回填利用,用于洼地填充的建筑垃圾可不經破碎直接回填利用。

4.2.2回填建筑垃圾應以渣土、碎石、磚塊等建筑垃圾為主,不得含有3.1條所指的垃圾。

4.2.3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給區不得回填建筑垃圾。

4.3建筑垃圾暫存堆放

4.3.1建筑垃圾暫存堆場主要利用城鎮近郊低洼地或山谷等處建設,條件成熟后,可將建筑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或轉運至填埋場處置。

4.3.2建筑垃圾暫存堆場宜相對集中設置。

4.3.3建筑垃圾暫存堆場應選址在交通方便、距離建筑垃圾產生源較近,近期不會規劃使用、庫容量滿足暫存堆放要求的地區;禁止設置在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及補給區、活動的坍塌地帶、風景游覽區和文物古跡區。

4.3.4建筑垃圾暫存堆場應包括庫區簡易防滲、防洪、道路等設施,有條件的場所可預留資源化利用設施用地。

4.4建筑垃圾填埋處置

4.4.1建筑垃圾填埋場可以市、縣為單位集中設置。

4.4.2建筑垃圾填埋場選址可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范(CJJ17)”,宜選擇在自然低洼地勢的山谷(坳)、采石場廢坑等交通方便、運距合理、土地利用價值低、地下水貧乏的地區;填埋庫容應保證服務區域內損毀的建筑垃圾和災后重建的建筑垃圾填埋量。

4.4.3建筑垃圾填埋場應配備計量、防滲、防洪、排水、道路等設施和推鋪、灑水降塵等設備。根據需要,可設置資源化利用設施。

4.4.4建筑垃圾填埋場填滿后的封場要求參照《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封場技術規程》(CJJ112)的相關規定執行。

5資源化利用

5.1建筑垃圾中的可再生資源主要包括渣土、廢磚瓦、廢混凝土、廢木材、廢鋼筋、廢金屬構件等。

5.2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應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利用、經濟合理、性能可靠。為保證短時間內消納大量建筑垃圾,災區建筑垃圾利用應優先考慮就近回填利用以及簡單、實用的再生利用方式。

5.3?對可再利用的、損毀的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等的結構構件、維護構件,特別是裝飾構件,應按原工藝、原功能施用于重建的建(構)筑物原位置上。

5.4應根據災區建筑垃圾的基本材性、價值特征、可利用的種類和數量,合理確定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術和途徑,便于在當地推廣應用。

5.5適用于災后重建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式主要有:

(1)利用廢棄建筑混凝土和廢棄磚石生產粗細骨料,可用于生產相應強度等級的混凝土、砂漿或制備諸如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粗細骨料添加固化類材料后,也可用于公路路面基層。

(2)利用廢磚瓦生產骨料,可用于生產再生磚、砌塊、墻板、地磚等建材制品。

(3)渣土可用于筑路施工、樁基填料、地基基礎等。

(4)對于廢棄木材類建筑垃圾,尚未明顯破壞的木材可以直接再用于重建建筑,破損嚴重的木質構件可作為木質再生板材的原材料或造紙等。

(5)廢棄路面瀝青混合料可按適當比例直接用于再生瀝青混凝土。

(6)廢棄道路混凝土可加工成再生骨料用于配制再生混凝土。

(7)廢鋼材、廢鋼筋及其他廢金屬材料可直接再利用或回爐加工。

(8)廢玻璃、廢塑料、廢陶瓷等建筑垃圾視情況區別利用。

5.6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設施宜附設于建筑垃圾填埋場或建筑垃圾暫存堆場;如確需單獨選址建設資源化處理設施,應盡可能靠近建筑垃圾填埋場。

6二次污染控制

6.1災區建筑垃圾在清運、回填、暫存或填埋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6.2應將建筑垃圾與其它垃圾進行分流,去除建筑垃圾中的生活垃圾和特種垃圾,以減少建筑垃圾處理場所的二次污染。

6.3建筑垃圾處理作業時,應根據需要進行消毒處理。對混有生活垃圾的建筑垃圾處理場還應進行殺蟲、滅鼠處理。

6.4建筑垃圾分類分揀作業場地應灑水噴淋,以減少揚塵的產生和污染。

7勞動安全保護

7.1在作業過程中。作業人員應配備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品,包括專用防塵口罩、工作服、安全帽、勞防手套、膠鞋等。

7.2負責清運處理的責任部門應配備化學手套、抗化學物長靴、化學防護服等應急勞動防護用品,以及粉塵檢測儀、揮發性有機物監測儀、防火器具、急救藥箱等環保與安全儀器、設備。

7.3應在作業現場設置勞動防護用品貯存室,定期進行盤庫和補充;應定期對使用過的勞動防護用品進行清洗和消毒;應及時更換有破損的勞動防互用品。

7.4建筑垃圾清運處理的安全、衛生措施應符合《關于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安全監察的暫行規定》、《生產過程安全衛生要求總則》等規定中的有關要求。

7.5處理場所應設道路行車指示、安全標志及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志。標識設置方法參照《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和《安全標志》(GB2894)。

7.6對從事災區建筑垃圾清運處理的作業人員應進行勞動安全保護專業培訓。

8管理措施

8.1前期準備

(1)建筑垃圾清運處理責任部門應會同建設、環保、交通、衛生、文物等部門確認損毀建(構)筑物的使用功能,并對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筑和傳統民居、含有或疑有生物性污染物和傳染性污染源、有毒有害危險化學品的場所,以及對抗震研究有價值的建(構)筑物等進行標識、記錄和評估。

(2)對損毀建(構)筑物應保留必要的原始資料,登記造冊,建立文字、圖像和樣品檔案,以備以后分析、評估和研究。

(3)未倒塌的受損建(構)筑物經安全性評估必須拆除的,需經有關部門批準后,由專業公司負責拆除。

(4)建筑垃圾處理場址和布局應與災區重建規劃相銜接。

8.2清運處理

(1)應實施運輸道路的修復、修建以及處理場地必要的工程措施。

(2)應制定災后建筑垃圾處理的管理制度,將回填點、暫存堆場、填埋場三類處理場所的位置、面積、容積、垃圾來源、責任部門等登記在冊,以保證建筑垃圾來源的可追溯性和災后重建修復的可控性。

(3)清除建筑垃圾過程中,若發現遺漏的地震遇難人員遺體(肢體),應按照有關部門的規定進行清理和衛生處理。

(4)公共、集體和個人財物、遺物應交有關部門按規定妥善處理。

(5)建筑垃圾中的破損電冰箱、電視機、電腦等電器應單獨清理、統一處理。

(6)對于災后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應制定相應的鼓勵和扶持政策,以提高利用率。

8.3后期管理

(1)應在建筑垃圾處理場周圍設立隔離措施,派專人負責看護,并在出入口設置警告標示,嚴禁拾荒人員和社會閑雜人員進入。

(2)災區建筑垃圾清運作業完成后,建筑垃圾處理場應移交給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3)應建立對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和大氣的環境監測制度。

(4)應維護處理場區及周圍的環境衛生,必要時定期進行消毒處理。

(5)應加強處理場附近邊坡的安全穩定監測,必要時采取工程防護措施。

篇3:工貿企業地震應急救援預案

工貿公司地震應急救援預案

1.編制目的

為保障本公司地震應急工作高效、有序進行,提高應對地震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減小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特制定本預案。

2.企業概況

2.1基本情況

2.1.1企業基本概況

企業名稱:****有限公司

地址:*市*區***

經濟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從業人員人數:53人

成立日期:***年*月*日

生產經營范圍:制造、銷售環保設備、涂料、玻璃制品;銷售工藝美術品、建筑材料

2.1.2廠區氣候及周邊環境

廠區占地面積: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