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放工作面防治煤炭自然發火措施
1概述
綜采放頂煤開采,防治煤炭自然發火是采用這一工藝能否成功的關鍵。國內已有不少礦井綜放工作面發生不同程度的火災,不僅造成大量煤炭資源的浪費,而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為此,三河尖礦第一個綜放面7131工作面把防治工作面煤炭自然發火作為重點工作。先后去河南、山東等局礦考察、調研,綜合我礦實際,制訂了一系列有效地防治煤炭自然發火的措施。
2工作面概況
三河尖礦7131工作面位于東翼采區,走向長度522m,傾斜長98m,煤層傾角4~16°,平均5°,煤厚9.6m。可采儲量48.22mt,瓦斯含量0.048~0.082ml/g,煤塵爆炸指數45%,煤層有自燃傾向性,發火期2~3個月。地溫較高,平均空氣溫度31~33℃,煤質較硬,f=2~3。采用綜采傾斜長壁低位放頂煤采煤法,工作面共安裝68架支架,上下出口端頭支架不放煤。該面于1993年11月10日試采,于1994年5月回采結束。
3采空區煤炭自然發火過程及co來源分析
3.1采空區煤炭自然發火過程
該面自1993年11月10日試采后,11月20日在回風流中出現co氣體,風流中溫度明顯增高,回風流中co濃度(8~10)×10-6,溫度29℃,上隅角co濃度(60~80)×10-6,溫度31~32℃。至1993年12月份,回風流中co濃度(8~10)×10-6,上隅角co濃度(100~120)×10-6,溫度32.5℃。為了摸清采空區co濃度情況及其它參數,設置了測點進行測定。
3.2采空區co來源分析
煤炭自燃有三個條件:煤層本身具有自燃傾向性,即在常溫下有較強的氧化活性;有連續的供氧條件;熱量易于積聚。我礦地溫較高,采空區遺煤在低溫下氧化放熱來不及散發,煤溫逐漸升高,產生一定量的co,瓦斯和二氧化碳也隨之增加;根據1993年12月份及1994年以來的測定結果,co的出現沒有很大的變化,這是由于采取了措施后,煤炭自燃過程僅由潛伏期至自熱期,未能達到激烈增溫階段,采空區內co主要來源于煤的低溫氧化。
7131工作面通風系統采用后退式回采、折返式通風,使采空區形成小的并聯通風;采用全部垮落法控頂,一次采全高,使采空區形成并聯漏風,是造成采空區遺煤自燃的主要原因。根據觀測結果,基本確定了該面煤炭自燃的“三帶”范圍:即在開切眼向采空區20m范圍內為氧化散熱帶,o2濃度大于18%;20~100m范圍內為可能自燃帶,o2濃度小于18%;大于100m范圍內為窒息帶,o2濃度小于10%。在開切眼至采空區20m內,由于漏風強度大,無聚熱條件,因而不能自燃,而在工作面開切眼向采空區延伸100m范圍內,由于冒落的巖石被逐漸壓實,風阻增大,漏風強度減弱,風流呈層流狀態流動,遺煤氧化生熱,熱量積聚上升,導致煤炭自燃最明顯變化的是co濃度逐漸增加,而o2的濃度逐漸降低,生成的co因漏風壓差而從上隅角流出至回風巷。從開切眼向采空區方向100m以后,由于o2濃度降至10%以下,遺煤不可能自燃。
4防止采空區煤炭自然發火采取的措施
(1)從通風系統上,采取小風量、低壓差,即均壓技術。通過該區域的兩處通風設施,控制工作面風量,在瓦斯濃度不超限的前提下,綜合工作面溫度等因素,盡可能減少工作面風量,由試產期間的750m3/min,降為550m3/min。
(2)減少漏風帶寬度。在綜采支架后方沿工作面開切眼方向設置30m風幛,減少漏風帶寬度,對阻止采空區煤炭氧化自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工作面注漿。由于工作面地質條件的影響,工作面隨采隨注漿受阻;后來,對采空區預埋注漿管,進行注漿,漿液泥水比1∶5左右。
(4)監測采空區氣溫及氣體變化的措施。隨著工作面推進,向采空區預埋監測束管及溫度探頭,每50m布置一個測點,同時堅持每周收集一次工作面上隅角、回風流的氣體及采空區束管的氣體。這樣便于了解采空區煤炭氧化的發展程度,為及時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提供可靠的依據。
(5)汽霧阻化劑防火。首先用pb-100/55型噴霧泵、噴霧器(wh-2型)內阻化液濃度20%。流動汽霧阻化防火系統包括:高壓泵站、管路系統、霧化部分;在高壓泵站設高壓過濾器、儲液箱、電氣開關等,高壓泵站布置在運輸巷與采煤面液壓泵同放一處,高壓泵、儲液箱等放在兩輪平板車上,隨工作面推進不斷移動。
至1994年3月底,向采空區噴灑阻化劑150t,起到一定的阻止遺煤氧化自燃的作用。
(6)加快工作面的推進速度。剛開始月推進速度70m左右,后來加快到90m左右,這樣能使采空區氧化帶盡快變成窒息帶,避免采空區遺煤的氧化自燃。這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措施。
(7)工作面回采結束后的防火措施。為了提高注漿滅火的效果,在離終采線40~50m時,在7131軌道巷向采空區預埋直徑為100mm的注漿管。回采結束后,及時回出設備,構筑永久密閉墻,并進行了注漿,注漿量3980m3。
綜采放頂煤工藝之所以在我礦成功的應用,主要取決于煤炭自然發火得到控制,綜合防滅火技術措施得到全面落實。
篇2:K礦采掘工作面綜合防塵管理制度
第一條采煤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防塵措施。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暫不進行煤體注水:
(一)圍巖有嚴重的吸水膨脹性質,注水后易造成頂板垮塌或地板變形。
(二)地質情況復雜,頂板破壞嚴重,勞動條件惡化,注水后影響采煤安全。
(三)原有自然水份或防滅火灌漿后煤層水份大于4%。
(四)孔隙率小于4%的煤層。
(五)煤層松軟、破碎,打鉆孔時易塌孔、難成孔的煤層。
(六)采用下行垮落法開采近距離煤層群或分層開采厚煤層,上層或上分層的采空區采取灌水措施的下層(分層)。
工作面注水前要編制注水設計,由礦總工程師審批后納入工作面作業規程中執行。打鉆注水情況要及時填入“注水臺帳”,經常分析注水效果。
第二條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割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相匹配。如果內噴霧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4MPa。凡供水水壓、水量達不到要求的必須安裝加壓泵,并與采煤機閉鎖,加壓泵不開,采煤機就無法啟動。無水或噴霧裝置損壞時必須停機進行處理。掘進機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水壓不得小于3MPa,外噴霧水壓不得小于1.5MPa。
第三條綜采工作面應安裝使用架間噴霧裝置,每10米安設一道,單體液壓支柱每20米安裝一組放頂噴霧(采用放炮作業的可用放炮噴霧代替),放頂煤工作面每個放煤口必須安設放煤自動噴霧,霧化好,使用正常。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除塵器。
第四條機掘工作面應推廣安裝使用除塵風機。
第五條采掘爆破作業時必須濕式打眼,使用水炮泥。炮采工作面每20米安設一組放炮噴霧,炮掘作業時要在距工作面20米范圍內安裝使用爆破自動噴霧裝置。噴霧應覆蓋巷道全斷面并在爆破后噴霧時間不少于10min。爆破前后必須對爆破地點附近30m范圍內的巷道進行沖洗。
第六條回采面進回風順槽距工作面30m范圍內設置凈化水幕,掘進巷道距工作面50m安裝一道凈化水幕。凈化水幕覆蓋巷道全斷面,確保正常使用。
第七條凡在井下采用綜合防塵措施后,風流中的粉塵濃度仍然達不到國家衛生標準時,均要佩帶防塵口罩(回采、掘進面的作業人員必須佩帶防塵口罩)。
第八條通風部門要對采掘工作面綜合防塵情況每月進行檢查。
篇3:工作面機械設備檢修保養制度范本
一、目的作用
為了科學地管理好公司的機械設備,使機械設備的維護管理工作有組織、有計劃、有原則、有標準、有規程地進行,以達到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長、綜合效能高和適應生產發展需要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
二、設備的合理使用
1.根據生產特點與生產任務合理配置設備,設備的功率要與區隊的生產任務相適應,既要避免“大馬拉小車”,負荷不足。也要避免“小馬拉大車”超負荷運作現象。
2.安裝設備的場地要符合規程要求,如果發現凸凹不平、積水、淋水等現象必須進行妥善處理,達到規定標準后再進行安裝。新安裝的設備必須經過檢驗、調試、試運轉后才能使用。
3.為確保設備在良好狀態下運行,設備的操作和維修人員,必須經上崗前技術培訓和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
4.要為設備運轉創造良好的運行條件,要搞好文明生產,設備清潔。還要安裝必要的防護、保安、防潮、防凍、通風、散熱等裝置,并按照規定適時加注潤滑油油脂。
三、設備的維護與保養
1.提高安裝質量,為生產與檢修創造條件。在安裝設備前,應認真做好設備的檢查、試驗工作,達到要求后方可下井安裝。設備安裝好后,要及時進行驗收試運轉,凡達不到規定標準要及時修理與更換,避免設備帶病投入運轉。
2.正確處理生產與檢修的關系,既要保證生產的需要,又要保證檢修的人力、物力,以保證設備的完好率。
3.設備維護工作應貫徹“預防為主”的原則,應把設備故障消滅在萌芽狀態,其主要任務是防止連接件松動和不正常的磨損,監督操作者按設備使用規程的規定正確使用設備,防止設備事故的發生,延長設備使用壽命和檢修周期,保證設備的安全運行,為生產提供最佳狀態的生產設備
4.合理使用設備,堅持正規循環作業。要根據設備的性能與使用條件合理使用,嚴禁野蠻操作。要通過科學手段組織正規循環作業,及時進行設備的維護與保養。保證檢修班的檢修時間不少于6小時。
5.認真執行設備使用與維護相結合和設備誰使用誰維護的原則。單人使用的設備實行專責制。主要設備實行包機制(包使用、包維護、包檢修)、機長負責制,設備使用實行定人、定機、定職責,憑證上崗操作。
6.堅持使用和維護相結合原則,操作人員在設備日常維護工作中做到“三好”(管好、用好、維護好),“四會”(會使用、會保養、會檢查、會排除故障),“三懂”(懂構造、懂原理、懂性能)。各種設備操作者(司機),必須經過培訓,達到本設備操作的技術等級“應知”、“應會”要求,經考試合格后,取得操作證方能上崗。
7.要嚴格執行日常保養(維護)和定期保養(維修)制度。日常保養:操作者每班照例進行保養,包括班前的檢查;班中注意檢查設備運轉是否正常;班后清掃、維護,發現隱患,及時排除。
8.堅持合理規劃、科學維護的原則,設備維護工作重點,體現在提高維修工作質量、減少故障停機時間、提高設備作業率。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做到合理規劃,預防性計劃檢修,同時注意采用科學的維護方法,以達到效率的最大化。
9.實行巡回檢查,由專人對設備的重點部位和易損部位進行巡回檢查。
10.交接班時,交班人員要對接班人員交待設備運轉狀況及注意事項。
11.對發生的機電事故要進行分析,查出原因,采取措施,預防事故重復發生。
12.對操作人員進行必要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其技術業務素質和操作水平,確保設備檢修質量。